1、共41页,1,第三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是构成动物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研究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称为“气血津液学说”。,共41页,2,一、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运动 (四)、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的分类,共41页,3,(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构成整个宇宙的基本物质,世界上的万物均由气所构成。 中兽医学中所说的气,是构成动物体和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共41页,4,1.气是构成动物体生命的物质 素问宝命全形论
2、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就是说,人是由天地之气相合而产生的。 动物和人一样,也是由天地合气而产生的,天地之气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物质。 构成动物体的气,也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已聚而成形的,如机体的脏、腑、形、窍、血、津液等;另一种是呈弥散状态,难以直接察觉的气,如机体的元气、宗气等。,共41页,5,2.气是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动物体要从自然界吸入清气,经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气,再转化为宗气、营气、卫气、血、津液等,起到营养全身各脏腑器官,维持其生理活动的作用。,共41页,6,(二)、气的生成一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它藏之于肾,是动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二是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
3、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共41页,7,(三)、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其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升,指气的上升,如脾气主升; 降,指下降,如胃气主降; 出,是向外,如肺呼出浊气为出; 入,是指气向内,如肺吸入清气为入。,共41页,8,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其气宜降;肝肾在下,其气宜升;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就六腑而言,虽然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其气宜降。 各脏腑器官的气机升降正常,维持相对平衡,才能保证机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之气以及血、津液等的输布,代谢产物的排泄等新陈代谢活动的正常。否则,就会发生升降失调的病症。,共41页,9,(四)
4、、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指气有激发、推动和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若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可影响动物体的生长、发育,或使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出现血液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症。,共41页,10,2.温煦作用 指阳气能够生热,具有温煦机体脏腑组织器官,以及血、津液等的作用。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动物体的体温,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得维持恒定;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才能环流于周身而不致凝滞。 若阳气不足,则会因产热过少
5、而引起寒证;若阳气过盛,则会因产热过多而引起热证。,共41页,11,3.防御作用指气有保护肌表,抗御邪气的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还可驱邪外出。所以,气的防御功能正常,邪气就不易侵入;或虽有邪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气的防御作用减弱,机体就易感外邪而发病,或发病后难以治愈。,共41页,12,4.固摄作用 一是固摄血液,保证血液在脉中的正常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 二是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体液丢失; 三是固摄精液,防止妄泄。气的固摄功能减弱,可导致体内液态物质的大量丢失。如气不摄血,可导致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可
6、导致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等;气不固精,可出现遗精、滑精、早泄等。,共41页,13,5.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如各种气的生成及其代谢;精、血、津液等的生成、输布、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等,均属于气化的范畴。因此,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实际上是气化作用的具体体现。如果气的气化作用失常,则影响机体的各种物质代谢过程,如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汗液、尿液和粪便的排泄等等。,共41页,14,6.营养作用 主要指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有营养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水谷精微之气,可以化为血液、津液、营气、卫气,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无一不需这些物质的营养,才能正
7、常发挥其生理功能。,共41页,15,(五)、气的分类1.元气 元气根源于肾,包括元阴、元阳(即肾阴、肾阳)之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它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又赖后天精气的滋养,才能不断地发挥其作用。,共41页,16,元气 是机体生化的原动力,它赖三焦通达周身,使脏腑组织器官得到激发与推动,以发挥其功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都要根源于元气的资助。元气充,则脏腑盛,身体健康少病。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损伤元气,则脏腑气衰,抗邪无力,动物就体弱多病,治疗时宜培补元气,以固根本。,共41页,17,2.宗气 由水谷精微之气和肺所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有助肺以行呼吸和贯穿
8、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所以,呼吸及声音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等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宗气充盛,则机体有关生理活动正常;若宗气不足,则呼吸少气、心气虚弱,甚至引起血脉凝滞等病变。故灵枢刺节真邪论说:“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共41页,18,3.营气 是宗气贯入血脉中的营养之气,故称“营气”。营气进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并随血液运行周身。营气除了化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营在脉中,营周不休。”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化生为血,其营养全身的功能又与血液基本相同,故营气与血可分而不可离,常并称为“营血”。,共4
9、1页,19,4.卫气 宗气行于脉外的部分,叫卫气。亦称“卫阳” 。其性剽悍、滑疾。 卫气行于脉外,敷布全身,在内散于胸腹,温养五脏六腑; 在外布于肌表皮毛,温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启闭汗孔,保卫肌表,抗御外邪。 故灵枢本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共41页,20,二、血(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生理功能,共41页,21,(一)、血的概念血是一种含有营气的红色液体,它依靠气的推动,循着经脉流注周身,具有很强的营养与滋润作用,是构成动物体和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从五脏六腑,到筋骨皮肉,都依赖于血的滋养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共
10、41页,22,(二)、血的生成 1、来源于水谷精微,脾胃是血液的生化之源。灵枢决气篇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是指脾胃接受水谷精微之气,并将其转化为营气和津液,再通过气化作用,将其变化为红色的血液。景岳全书也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 2、营气入于血脉有化生血液的作用。,共41页,23,3、精血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张氏医通中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肾精与肝血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共41页,24,(三)、血的生理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功能。血在脉中循行,不断地对全身的脏腑、形体、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
11、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液充盈,则口色红润,皮肤与被毛润泽,筋骨强劲,肌肉丰满,脏腑坚韧;,共41页,25,若血液不足,则口色淡白,皮肤与被毛枯槁,筋骨萎软或拘急,肌肉消瘦,脏腑脆弱。此外,血还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若血液供给充足,则动物精神活动正常;否则,就会发生神明紊乱的病症。故灵枢平人绝谷篇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共41页,26,三、津液(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共41页,27,(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动物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关节液以及涕、泪、唾等。其中
12、,清而稀者称为“津”,浊而稠者称为“液”。常统称为津液。 津液广泛地存在于脏腑、形体、官窍等器官,起着滋润濡养的作用。同时,津液也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津液不但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共41页,28,(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津液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吸收水谷中的部分精微物质; 小肠接受胃下传的食物,分别清浊,吸收其中的大部分水分和营养物质后,将糟粕下输于大肠; 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多余水分,形成粪便。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一起输送到脾,通过脾布散全身。,共41页,29,2.津液的输布 依靠脾、肺、肾、
13、肝和三焦等来完成的。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另一方面将津液直接布散全身。 肺接受脾转输来的津液,(1)宣发至全身和体表;(2)肃降至肾和膀胱。 肾的气化作用(分别清浊),清者上输于肺而布散全身,浊者化为尿液下注膀胱。,共41页,30,肝主疏泄,使气机调畅,促进了津液的运行和输布; 三焦,则是津液在体内运行、输布的通道。津液的输布依赖于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以及肾的气化作用,而三焦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肝的疏泄又保障了三焦的通利和水液正常的升降。,共41页,31,3.津液的排泄 一是由肺宣发至体表皮毛的津液,被阳气蒸腾而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 二是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
14、,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 三是在大肠排泄粪便时,带走部分津液。此外,肺在呼气时,也会带走部分津液(水分)。,共41页,32,(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一是随卫气的运行敷布于体表、皮肤、肌肉等,润泽和温养皮肤肌肉; 二是进入脉中,起到组成和补充血液的作用,起到滋养内脏,充养骨髓、脊髓、脑髓的作用; 三是流注关节、五官等处,起到滑利关节,润泽孔窍的作用。液在目、口、鼻可转化为泪、唾、涎、涕等。,共41页,33,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气、血、津液均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都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一)、气和血的关系 (二)、气和津
15、液的关系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共41页,34,(一)、气和血的关系1.气能生血 这一方面是指水谷精微之气是化生血液的原料;另一方面是指气化作用是化生血液的动力。 因此,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临床治疗血虚疾患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补气药,就是取补气以生血之意。“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 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共41页,35,2.气能行血 血属阴而主静,气属阳而主动。血的运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故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之说。一旦出现气虚、气滞,就会使血行不利,甚至引起血瘀。故临床治疗血瘀时,常在活血化瘀药中配以行气导滞之品。,共41页,36,3.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
16、而不致溢出脉外,全赖气对血的统摄。若气虚,气不摄血,则可引起各种出血之症。故在临床治疗出血性疾病时,常在止血药中配以补气药,以达到补气摄血的目的。,共41页,37,4.血以载气气无形,必须附着于有形之血,才能行于脉中而不散失。若气不依附于血,则将飘浮不定,故有“血为气母”之说。若血虚,气无所依,必将因气的流散而导致气虚。,共41页,38,(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液) 是指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津液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精气赖脾胃之运化而生成,气有推动和激发脾胃的功能活动,使其运化正常,保证津液生成的作用。 2.气能行津(液) 是指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均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和有关脏
17、腑的气化功能。若气化不利,就会影响到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导致水液停留,出现痰饮、水肿等证。,共41页,39,3.气能摄津(液) 是指气有固摄津液以控制其排泄的作用。若气虚不固,则引起多尿、多汗等津液流失的病证,临床治疗时应注意补气固津。 4.津(液)以载气 津液为气的载体之一,气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会涣散不定。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将引起气的耗损而致气虚之证。临床上,若出汗过多或吐泻过度,或因汗、吐、下太过而引起津液大量丢失,均可导致“气随液脱”的危候。故金匮要略心典痰饮篇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共41页,40,(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在性质上均属于阴,都是以营养、滋润为主要功能的液体,其来源相同,又能相互渗透转化,故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如灵枢痈疽篇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而血的液体部分渗于脉外,可成为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若出血过多,可引起耗血伤津的病证;而严重的伤津脱液,又可损及血液,引起津枯血燥。临床,共41页,41,上有血虚表现的病证,一般不用汗法,而对于多汗津亏者,也不宜用放血疗法。故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伤寒论也说:“亡血家不可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