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转向 - 王荣生.ppt

上传人:czsj190 文档编号:7016185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转向 - 王荣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转向 - 王荣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转向 - 王荣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转向 - 王荣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转向 - 王荣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阅读教学的两个转向,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讲者简介主要著作,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2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专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总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专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专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提 要,一、课例导入 二、结合课例,对两个转向的论述从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移到“学的活动 ” 三、小结,一、课例导入,语文课堂教学的要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名课研习 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1,清 纳兰性德:长 相 思,

2、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借助注释,读懂词意,读对生字、多音词,停顿读出味道和感觉讨论两个问题:身在何方?心在哪儿?,展开想象,读出词情,课件朗读看见了什么?想象写话家乡的画面和情景碎,互文印证,读透词心,自提问题: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夫、 父、 儿、 弟反提问题: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课例学习,1,课例风筝 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 汪湖英,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

3、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鉴于此,在曾老师的指导下,风筝一文我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点划评注”不仅仅是阅读方法、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哪里点,在哪里划,在哪里评,在哪里注,关乎阅读的内容、教学的内容。,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 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 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

4、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示例二 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评注:“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

5、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堕着堕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三、评点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几则进行全班交流。 四、阅读下列几则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价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参照示例三。,【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1 鲁迅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语言准确精炼,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有人把它叫做“鲁迅风”。我们阅读任何一篇鲁迅作品,都会强烈感到它的语言简洁、明快、直

6、白、洗炼,既冷隽又犀利,既深刻又辛辣,具有强烈的嘲讽色彩,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2 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点。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他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3 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作品比较

7、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4 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在他的散文中,虽然时时可

8、以感受到他的深邃、冷峻,但绝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态。他总是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展示给读者。他的目的是要诱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发现、议论与诘难,他对读者的要求是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是对自我的严厉解剖。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5风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联想注入作品生活的情趣,把抒情与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联想的手法在风筝一文中也有所表现。它由北方的春想到南方的春,又由春想到南方的故乡。从写风筝落笔,引出了一段极具生活情趣的事件,阻止兄弟做风筝。文章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叙事抒情,把孩提时

9、代的那种童真之趣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示例三 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了。,评注:一个短句,两个动词“掷”、“踏”就把当时我粗暴地毁坏了弟弟的风筝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让人体验到第一则资料中说道的“鲁迅风”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练。同时,“掷在地上”和“踏了”之间用了逗号,这里可以不用逗号,如果比较阅读一下,两个动词之间用了逗号之后,减慢了动作的过程,为什么要减慢动作的过程?我们可以想像作者当时在毁坏弟弟风筝是快意解恨的,这两个动作是一气呵成,快速有力的。那么当二十多年后来回忆这一幕时,作者是带着深深的内疚、自责,似乎不愿意相信自己曾有过的事实,于是,记忆在作者痛苦中慢慢展开,回忆这精神

10、虐杀的一幕也恰如第四则资料中鲁迅先生曾所说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1,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1,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湘夫人(第二课时

11、),阅读回执:根据我个人的阅读,诗歌中的“我”是( )。 导入:雕像图片引刘勰语感受:师背诵出示香草图片、实物学生自读,湘夫人,讨论:“目眇眇兮愁予”对“我”的阅读(一)湘君派(以意逆志)(比兴)(二)屈原派(知人论世)(象征)(三)既是湘君又是屈原(一真一假一虚一实)(四)其他解读(“我”就是我)(作品在读者中完成)(五)湘夫人派(女性的感觉)(六)师补说:巫女(世俗的情感世态风俗)联系离骚,出示钱钟书语作业:国殇多角度阅读,湘夫人,尊重教材而又突破教材 教学设想目标描述讲述联系屈原及离骚语句倾听与回应(刁难)生真进入状,开心,亲切感拓展了必修的学习内容,二、结合课例,对两个转向的论述,转向

12、一: 从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教学内容,1,教学活动的两个维量,教学程序怎么教教学内容教什么,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 教学设计的双重扭曲,从教法入手而困于教学内容,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较少顾及学生的学,课例讨论,背影,问题症结: 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我就是要这样教,我就是要教这些,解决途径:转向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样学才好,阅读教学内容的规定性,终点:学习目标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起点:学情估量,合宜的教学内容,文本的教学解读,依据体式根据学情,课例讨论,守财奴 雷雨,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 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 学生读不好的,使他

13、读好,转向二: 从关注“教的活动”转移到“学的活动 ”,1,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教的活动学的活动,课堂教学的两种怪现象,教师“教的活动”比较有结构、完整;学生“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教师“教的活动”相对丰富、多样;学生“学的活动”非常机械、单调。,课例讨论,背影,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内容落点3 学习方式内容落点2学习方式内容落点1学习方式,教学环节的组织,从教的层面,生成,预设,教学流程,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而教学内容的生成,是在教学流程调控下的生成,是朝着流程终点的有方向的生成。流程的走向是“预设”的,但又为教学内容

14、的“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都按流程的方向在学习,都经历了学习的过程,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他们所获的,是他们能获得的,而不是老师硬塞给他们的。,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学生“学的活动”有较充分完整时间;学生的学习经验有较充分的表达与交流;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共同的学习经验。,教学过程的展开,学习经验 学习状态学习经验学习状态学习经验学习状态,一、小结,转向一: 从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教学内容,1,转向二: 从关注“教的活动”转移到“学的活动 ”,1,新课程的主导理念,以“教的活动”为基点以“学的活动”为基点,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新课程其实是呼唤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相对丰富、多样,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完整。 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需建立在“学的活动”这个基点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