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701596 上传时间:2018-04-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知识点这次跟大家分享的是七下语文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人物传记类型的文章,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一下这类文章的写作技巧。以下就是各课的重点内容,快来看吧!邓稼先(一)积累字音和词义1.积累字词鲜为人知 锋芒毕露 选聘元勋 鞠躬尽瘁 妇孺皆知殷红 无垠2.解释词语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全部精力,到死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

2、:不惭愧 。锋芒毕露:形容人锐气才华全都显露出来。也比喻人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二)背景资料1.“两弹一星: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第一颗氢弹相继试验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浩瀚无垠的太空。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国威、军威,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2.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物理学家

3、、科学家,抗日战争期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凌辱,他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强大学好科学。1945 年西南联大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 年(解放前一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26 岁的邓稼先在美国普渡大学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人称“娃娃博士”时,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他毅然回国。回国后,接受了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任务。原子弹是一种核武器,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炸弹。邓稼先,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邓稼先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3.作者简介:杨振宁,1922 年生于合肥。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

4、,1945 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 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三)整体感知1.内容提要:第一部分,概述历史贡献背景第二部分,生平贡献“两弹”元勋第三部分,人物对比性格气质第四部分,破除谣言民族骄傲第五部分,艰难创业精神品质第六部分,高度赞扬贡献意义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引出稼先。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

5、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四)文本细读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更能凸显其伟大之处,这一

6、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的必要准备,不能去掉)2.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人。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3.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为何没有做详细介绍?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百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

7、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 50 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 50 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

8、很高明的。总结:人物传记的写法:(1)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下来写,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突出;(3)扬长避短。(四)文本细读1. 默读第四部分。说说你对“事后我连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我始终想不清楚”这句话的理解。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2.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这一环节,以寒春事件,时时透出邓稼

9、先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挚友世交,也决不犯规,这正是他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题目中用到两个问号,以此正是告诉读者,自己为民族而自豪,为邓稼先而骄傲。3.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文中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呢?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

10、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5.写作特色:(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2)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课文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鲜明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战场文及五四歌曲。(3)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

11、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6.阅读邓稼先相关资料:名言,故事,颁奖词。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

12、融合在一起。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积累字音和词义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典籍 慷慨 迭起 赫然 淋漓 校补 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锲而不舍 迥乎不同 无暇及此 2.解释下面的词语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兴起。兀兀穷年:辛辛苦苦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很远。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二)人物概况1.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 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

13、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 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 年 5 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 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 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 年 7 月 15 日被特务暗杀。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诗人: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 年 3 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学者:1932 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

14、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 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 年 7 月 15 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2.臧克家简介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 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我们学过了他的诗作有的人。臧

15、克家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茅盾: 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2000 年 1 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 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三)整体感知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过渡的?学者(1-7)为探索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民主战士(8-18)投身民主运动,不畏敌人,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

16、的大勇。2.作者围绕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从中可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第一部分“作为学者”的方面,写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第二部分“作为民主战士(革命家)的方面,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把这两方面结合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严谨治学,成就卓越的学者,又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3.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根据表现的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四)文本细读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

17、?怎样做的?“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4.“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5.“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开一

18、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 20 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6.“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7.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

19、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8.“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群蚁排衙”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表现他治学的刻苦。群蚁排衙表现闻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他的以十万百万字计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9.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说了就做,言行一致。10.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11.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

20、,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1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1)语言描写:“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

21、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2)肖像描写: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具体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3)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13.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14.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

22、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15.归纳主题:我们应学习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回忆鲁迅先生(一)背景及作者1.创作背景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

23、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原名张遒(qi)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 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

24、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 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 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 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 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二)字音及词语1.给加点字注音咳嗽 草率 校对疙瘩 阖 眼 揩 桌子调羹 绞肉 薪 金2.词语解释深恶痛绝:恶,厌恶;痛,痛恨;绝,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三)整体感知1.课文中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

25、人,幽默风趣的智者。2.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这些小事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共有十四件小事。小标题可概括为:(1)鲁迅的“笑”;(2)鲁迅的步伐;(3)与萧红夜谈;(4)鲁迅的饮食及待人吃饭;(5)盛赞萧红做的饭菜;(6)招呼来客与作者久雨偶晴的造访;(7)对待青年人的来信;(8)不吝校样纸;(9)许先生的忙;(10)夜看电影、坐车;(11)鲁迅先生的休息及昼陪客人夜加班;(12)品尝海婴的鱼丸;(13)包书也要亲自动手;(14)病中笔耕不辍。(四)文本细读1.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四件小事,这十四

26、件小事,你认为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性格?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观爽朗、平易近人;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与萧红夜谈:突出友善、慷慨大方;鲁迅的饮食及待人吃饭:突出饮食简朴,好客、平易近人;盛赞萧红做的饭菜:突出尊重和体贴萧红;招呼来客与作者久雨偶晴的造访:突出爱开玩笑、和蔼可亲;对待青年人的来信:突出关心、宽容青年;不吝校样纸:突出礼让别人、善解人意;许先生的忙:衬托鲁迅工作如山,不得休息;夜看电影、坐车:突出鲁迅礼让别人、宁亏自己;鲁迅先生的休息及昼陪客人夜加班:突出惜时勤奋;品尝海婴的

27、鱼丸:突出不轻易否定,有家庭民主思想;包书也要亲自动手:突出对工作一丝不苟病中笔耕不辍:突出勤奋不息2.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他们进行归类?神情姿态:鲁迅的“笑”“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饮食起居:“休息”,简单随和,体恤他人。工作习惯:“工作时间”,不同寻常,忘我精神。日常琐事:“吃鱼丸”等,待人接物,爱护青年。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沉重的悲伤。3.深入研读讨论,注意细节的含义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

28、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1)鲁迅的笑声:本文中有多处,例如文章开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

29、的会心的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2)鲁迅的幽默: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3)鲁迅的严谨:鲁迅的严谨。在“吃鱼丸”一事上,可以看出他的严谨。用许广平先生的话说是,“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4.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 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

30、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写到海婴的“明朝会”,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

31、的最大的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5.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

32、大人的内心的担忧形成对比。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鲁迅病危时,她“很镇静,没有紊乱的神色”,虽然也曾“当着人哭过一次”,但“该做什么,人是做什么”,她的坚强,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坚强。孙权劝学(一)积累字音和词义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卿(qn) 岂(q) 邪(y) 孰(sh) 更(gng) 遂(su)2.解释下面的词语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人。(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宋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卒,宋哲宗赵熙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司马光入京主政,为相 8 个月后于次年病逝。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历时19 年完成。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