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 秦汉散文1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 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
2、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 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
3、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结构严密。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一 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二 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一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如论贵粟疏以有力的论据,说明轻赋役以劝农功,贵粟而贱金玉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二 晁错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家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如上书言兵
4、事论“得地形”。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参考答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政论文大都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代表作。也有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
5、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期代表作。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
6、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简述王充的文学主张。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主张征实,尖锐批判“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2)重视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要求文人要负起“劝善惩恶” 、“匡济薄俗”的任务,不能只为“调墨弄笔”、“ 美丽之观”。(3)强调文章形式要服从于内容,与内容相统一。(4)主张用通俗晓畅的语言为文。(5)重视文章创新,反对模仿、因袭。谈谈
7、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简述汉大赋的成因及特点。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
8、骋辞” 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2)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汉大赋的特点(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 。(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
9、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试论天子游猎赋的主题及其在汉赋史上的地位。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天子游猎赋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一的,即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其间又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及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与风貌的热情歌颂。 天子游猎赋在汉赋史上的地位:(1)确立了汉大赋虚构人物、设为问答、铺张扬厉的体制;(2)奠定了大赋讽劝兼杂、“劝百讽一”的主题模式;(3)其体制成为后世赋家学习模仿的典范。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二京赋是模仿班固两都赋创作的,但又力图超过它。其不同主要表现在:(1)创作主旨不尽相同。两都
10、赋以歌颂东汉“法度”为主,二京赋主旨则首在讽谏天子、各级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对美丽、富饶、强盛、繁荣的汉帝国的歌颂与之相比是次要的。(2)其描写内容比两都赋进一步扩大,除写京都及帝王贵族生活外,还描写了一些风俗民情、文化艺术,如西京赋就描写了商贾、游侠、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艺术表演等。(3)其它如结构更加宏伟,构思更加精巧,气势较为雄健,辞藻较为华丽,铺展尤甚,语加峭拔等,也都是此赋不同于班固两都赋之处。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1、谈谈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参考答案:(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
11、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2、简述史记创作的目的、体例及主要内容。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史记创作的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寄托理想、抒发愤懑。体例: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史记重要的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
12、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12 本纪主要叙述帝王事迹,10 表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8 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30 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70 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司马迁是以史家的实录精神写作史记的,它如实的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平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这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帝王丑恶面目的暴露,如刘邦。其次,是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揭露批判,如吕太后本纪写刘邦死后,吕雉对争立太子的政敌戚姬及赵王如意母子残害
13、。再次,是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谀儒的丑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如王温舒、叔孙通和公孙弘是这方面得代表。史记还记录了一些“明君”“贤臣”和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此外,史记还描写了一些中下层人物,如振人之急、然诺必诚的朱家、郭解、剧孟,重义轻生、慷慨赴死的聂政、荆轲、专诸、豫让,乃至以其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贡献于社会人生者,凡其立身行事情操高尚者,作者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由衷赞扬。3、简论史记的艺术成就。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
14、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
15、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
16、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4、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有何不同?隐藏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司马迁是私修史书,思想开阔,站在人性、民主性立场上审视社会历史,敢于大胆批评汉高祖的凶残和汉武帝的专制独裁;班固是奉旨修书,受儒家思想和神学迷信的影响较深,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2)体例上有所不同,汉书将史记的五体体例改变为
17、四体,改“书”为“志”,并“世家 ”入“传” 。(3)与 史记相比,汉书更具有学术性,更注重整体、大节,重视给学者立传,注重考察学术源流和收录经世之文,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公允。(4)汉书具有学者之文的特点,叙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宕,生动鲜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一 精巧的剪裁和安排。1司马迁写人的剪裁和安排的手法。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
18、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即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2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
19、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三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四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五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第三章 汉代辞赋名词解释: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
20、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贾谊骚体赋作,今存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赋残局,前散篇是代表作。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骚体赋的重要特色,如吊屈原赋借凭吊屈原而发述自己征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情感极为浓郁。二从艺术表现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二作都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旱云赋描摹云气和大旱的情状,也很有表现力。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二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三遣词造句趋向整齐、骈偶、繁难、华丽。四
21、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天子游猎赋采用问难的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已于楚辞不甚相同,而更大的不同表现在:一它丧失了真情实感。这是它与楚辞本质的不同。二空间的极度排比。天子游猎赋没有时间的纵向穿插,唯任空间的繁细铺排。三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繁细的铺叙、夸张的摹绘,是天子游猎赋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以宫殿苑猎、山水品物为主要描摹对象。四遣词用语更加繁难辟涩。天子游猎赋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一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1写祭祀,如甘泉
22、、河东;2把笔触从京师移到外郡,从田猎发展到描摹都市、郡邑的繁华,如蜀都赋。二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杨雄的大赋几乎无讽谏。如蜀都赋同篇铺夸蜀郡山水之雄伟,物产之丰饶。三杨雄的大赋在写作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如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雄伟,物产丰饶,甘泉、河东专写天子祭祀。其次是“以美为讽刺”的思想表达方式。如长杨赋把游猎说成是练兵。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洞箫赋以箫自况、抒发情思。洞箫赋在写作上有值得重视的贡献:一较之以前的咏物小赋,它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遇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中。二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
23、,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作者开创了全文写音乐的先河。三洞箫赋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本质区别。论述班固两都赋两都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表达了作者尊崇礼仪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在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一在赋的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田猎、山川、为主,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二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两都赋避免了西汉大赋“劝一讽百”的弊端,明确地
24、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三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有模仿司法相如的显著痕迹。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一 张衡的二京赋在谋篇立意上虽然基本是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二京赋的规模、容量和篇幅也超过了班固。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二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三归田赋全篇
25、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第四章 汉代诗歌1、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2、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 12 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3、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
26、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4、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
27、算挺而险。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三讥刺达官显贵。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四抒写爱情、婚姻。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上邪是爱的誓言。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1在叙述和
28、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简述
29、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隐藏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五言诗是社会生活和语言不断丰富发展的产物。战国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和人们思维的日渐精密,语汇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的审美水平也越来越高。面对社会生活新的变化,四言诗因不便于单音词与双音词的灵活配合,节奏又单调、呆板,而变得难以适应。于是五言诗渐渐萌生。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西汉前、中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至于文人五言诗,西汉前期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
30、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首先。如果把“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可以看成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妻子想念游子,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体会也不同。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但它的每一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的原因:1抒写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起读者的联
31、想和共鸣;2表达情感的方式含蓄摸棱两可。3使用比兴手法。从而造成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二质朴自然,没有雕饰的痕迹。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象都是信手拈来。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思乡思亲的感情,感情极其纯真,没有杂质。三描写的景物、情境非常切合,能够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去者日已疏,写时光蹉跎的悲慨和孤凄的四乡情感。1以白描手法,写出门所见的景象:荒凉的坟墓,悲鸣的白杨。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都是写牛郎织女的传说,却把现实生活中游子思妇的离别情感也融会进去。3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这首诗写楼的高美,曲的悲凉,
32、人的孤独,其实正是作者自身及其生存状态的象征。四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练准确,如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相思令人憔悴。较多使用迭字,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一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2思乡的根底,是思念家乡的亲人。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二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这些作品可能是游子琢磨思
33、妇的心态创作的。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夜晚,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三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1有宫掖迟滞的失意,如回车驾言迈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3人生的飘忽如寄。四还表现了汉末下层士人对人生的某些观念。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五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中生存的价值。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中国文学史(
34、第二版)第二卷复习纲要填空:汉代散文史传散文, 史记 (西汉司马迁) 汉书 (东汉班固)政论散文, 过秦论 陈政事疏 (西汉贾谊) , 论贵粟梳 (西汉晁错) , 新语 (西汉陆贾) 。东汉政论散文:包括王充论衡一书以疾虚妄为宗旨,是论辩性著作,是一部实论型散文,王符潜夫论愤世嫉俗之作,对当代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及不合理的制度多有指斥。仲长统昌言碑文游记:蔡邕郭有道碑 陈太丘碑马第伯封禅仪记 (现今见到的最早游记) 。书信体散文: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 ,枚乘的谏吴王书 ,司马迁的报仁安书 ,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抒情散文,叙事说理散文)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充,王符
35、,仲长统。汉赋赋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骚体赋,高祖初到汉武帝初,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 ,淮南小山招隐士第二,汉大赋,汉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东方朔答客难王褒洞萧赋杨雄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第三,抒情小赋,东汉中叶以后张衡归田赋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东汉辞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东汉)述行赋:刘歆遂初赋班彪北征赋蔡邕述行赋(东汉)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西汉)扬雄四大赋:甘泉赋 河东赋 羽猎赋长扬赋 ,他的蜀都赋是后世京都赋之先声。司马迁生平:壮岁漫游;泣受父命;李陵之祸;发愤著书史记体例:纪传体通史,十二本纪(帝王
36、史) ,十表(诸侯史) ,八书(专门史) ,三十世家(贵族史) ,七十列传(人物传记,最有文学价值)共 130 篇。其中最具文学色彩的是:本纪,世家,列传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体例: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赵晔吴越春秋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袁康,吴平越绝书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汉乐府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收集乐府诗最完备的诗歌总集,共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歌辞,横吹歌辞,相合歌辞,清商歌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
37、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不是民歌)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相和歌辞数量最多。三曹七子: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曹操的乐府诗较多的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统一天下的壮志。 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燕歌行写了一个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王粲,代表作七哀诗 ,或写汉末战乱,或写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诗风,感情深
38、沉,慷慨悲壮。刘祯的诗一类是答赠诗(赠从弟写了对其从弟的赞美) ,一类是游乐诗。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描写繁重的徭役对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描写一孤儿遭受后母虐待的情状)徐幹室思诗蔡文姬悲愤诗五言叙事诗的最高峰,文人五言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是民间五言长篇叙事诗夜中不能寐艺术特色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陵、王戎及阮咸代表作家(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张协、张载、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左思:三都赋 “洛阳纸贵” 咏史开创了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太康诗风: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东晋玄言诗的特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陶诗的题材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
39、行役诗,赠答诗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主要有吴歌 326 首和西曲 142 首还有一类神弦歌 18 首) 、杂歌歌辞、杂歌谣辞。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代表作木兰辞保存在梁乐府诗集*横吹曲辞 鼓角横吹曲南北朝小说:古代小说的两个系统: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人小说(轶事小说、笔记小说)和志怪小说志怪小说代表作,东晋干宝(鬼神怪异) 搜神记 (地理博物)张华博物志 ;志人小说代表作,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邯郸淳笑林东晋西京杂记庾信:诗歌创作转变,42 岁出使西魏并流寓北方为标志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供君王消遣娱乐,思想内容清浅单薄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
40、美人、歌声舞影。后期,感伤事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魏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锺嵘诗品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文学自觉地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一个门类;文学的各种体裁有比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明解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编的文选 ,这些诗作者姓名失传,时代又不能确定,但是作品风格相近,被视为一个整体,总题为古诗十九首 ,后世延名不改,内容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抒写相思离别,一是抒写失志伤时之感,带有浓厚的伤感情绪。建安风骨:是建安时期诗歌的一种独特风格和特色,所谓风骨,是指作品内
41、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当时代表作家如三曹七子,他们的创作继承了汉乐府叙事和古诗十九首抒情的传统,将描写社会动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建立不朽功业这三种强烈感情结合在一起,形成悲凉感慨刚健有力,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现实与抒情有力结合,这种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创作原则和审美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永明体:南朝齐梁时期形成发展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新体诗。因其最初形成与齐武帝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特点是讲求声律、对偶周顒发现了汉字的四声。著名诗人沈约根据双声叠韵和四声来研究诗句中的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八种应该避免的声韵上的毛病,即“八病” 。要求达到“一简之内,音律尽
42、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形成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对唐近体诗、辞赋、骈文以及词曲产生影响。宫体诗:南朝粱陈时所流行的一种诗歌新流派。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号曰宫体。宫体诗是永明体描写宫廷生活,尤其是描写女性题材,也有咏物题材。突出的艺术特征是讲求声律、对偶。辞藻华艳,风格清靡柔弱,但在诗的艺术技巧、形式、格律等方面有一定贡献。影响一直延续到唐,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抨击才被逐出诗坛。玄言诗:玄,幽远。玄言诗是一种宣扬老庄哲学,兼及佛理的诗。西晋末到东晋盛行。永嘉年间,推崇黄老哲学,崇尚玄理。当时,诗歌玄理淹没了辞采,语言平淡,索然无味,内容是分行的哲学讲义
43、,徒具诗歌形式。这种诗风泛滥百余年,直到谢灵运山水诗出现才将其逐出诗坛。乐府:乐,音乐,府,官府,是古代管理音乐的机构,两汉以后,人们就把乐府创作和收集的歌诗也叫乐府,就是乐府诗歌的简称,这样,乐府由音乐机构名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解答: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总特点:一,融情入景,情景相生,善于通过生活情节和场景抒发内心感受。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达到言尽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的余味无穷的境界。二,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阮籍诗的总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去难求。这是由时代与身世决定的。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处世
44、极为谨慎,作诗不敢直言,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是借古讽今,或是借游仙讽刺世俗,或是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但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的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抒发理想抱负的声音减弱,更多抒发在司马集团压迫下的愤懑和抗议。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左思的咏史,陶渊明的杂诗,饮酒,庾信的拟咏怀,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继承诗经,古诗十九首,建安,传统,在运用五言诗讽喻和抒情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给处于黑暗统治的作家开创先河,也使五言诗完全脱离乐府阶段。南北朝民歌艺术特色对比:南朝民歌内容比较狭窄,多数是
45、情歌;体制短小,多为五言;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优美的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有直接关系。吴歌多为女性吟唱内容表现爱情的渴望,或记得爱情的欢乐,或相思之苦,或坚贞不渝的爱情;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双关。一是同音异字,如“藕”双关“偶” 、 “丝”双关“思”一是同音同字“布匹”双关“匹偶” 。北朝民歌数量不多,内容广泛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反映北方游牧生活,描绘草原辽阔壮美如敕勒歌 ;豪侠尚武精神;反映战争;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爱情和婚姻。粗犷豪放,反映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风习。体裁广泛,有丰富社会内容;感情真率,风格豪放刚健;五言四句,还有七言四句,对七绝产生促进作用。志怪小说影响:人物
46、刻画、细节描写、叙事语言运用方面为唐传奇写作积累经验;唐以后始终有志怪一类聊斋志异是这类小说的高峰;题材处理上能抓住故事最突出部分,寥寥数语就突出主题,具有简短精悍的特点。宋以后的话本、戏曲取材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很多。鲍照总特点: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泻水置平地”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添愁。沈德潜“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平淡外表下蕴含激情奔放的情感。“对案不能食”首四句情绪慷慨,悲愤难抑。拔剑击柱,仰天长叹,悲愤满怀,因为有志难伸。中六句以轻松的口吻表达罢官之后的天伦之乐,轻松背后隐含着无可奈何的悲哀。末两句故作旷达之语,既有孤寒之士的人生隐痛,也有
47、讽刺权贵的意味。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代表着汉士的强烈呼声。诗歌贡献: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诗体为主的歌行体;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还可以自由换韵,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道路;鲍照后经南朝诗人的努力,唐代王昌龄、岑参、李白等七言大家,使七言诗最终取得与五言诗并驾齐驱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定性形式左思咏史发展了班固的咏史题材:a.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讽今左思以前的咏史诗就史写史,少有主观情感。左思咏史诗在史与情的关系上名为咏史实为咏怀,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古今关系上,借古讽今,形成所谓左思风力。b.错综史实,连类引喻。班固写一人一事,左思在题目上沿袭班固,内容却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不是一人一事,而是多人多事,表现一个中心,形成咏史诗的体式 c.史实己意,先明后暗,错综写出。或先抒己意,史实证之,或先述史实,以己意断之;先抒己意,史实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已意默寓。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的区别:一,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二,正始文学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三,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志人小说艺术特征:1、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2、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