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环境灾害论文.docx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7008714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灾害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环境灾害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环境灾害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环境灾害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环境灾害1 环境灾害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知识的说明环境灾害是指某一地区,有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承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灾害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灾害的成因,二是灾害的致灾过程,三是灾害的最终结果与衡量尺度灾害的分类中 分为自然灾害、环境灾害、人文灾害三种、自然灾害:陨石与太阳风等天文灾害:旱灾、飓风、暴雨、龙卷风、寒潮、热带风暴与暴风雪、霜冻等气象灾害;洪水与海侵等水文灾害;地震、火山、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病虫灾害与瘟疫等生物灾害等。环境灾害:资源枯竭,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酸雨,水土流失,土壤砂化

2、,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以及人为诱发地震、滑坡、泥石流与地面沉降等人为地质灾害等人文灾害:战争、犯罪与社会动乱等政治灾害;人口爆炸、能源危机与经济危机等经济灾害;计算机病毒、交通事故、空难、海难与火灾等技术灾害;社会风气败坏与文化技术落后等文化灾害。环境灾害分类标志突发型环境灾害,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植被破坏造成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等迟缓型环境灾害,如地下水过度开采或地下水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地面下陷灾害,及区域范围内严重环境污染造成的环境灾害等过度型环境灾害,如淮河流域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故如烟雾事件等2 环境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分析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2/3

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 年降水量的 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 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

4、,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对当地:(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对黄河下流:(3)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 50 亿吨,损失 N、P、K 元素约 4000 多万吨。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5、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恶化生态环境。20 世纪 3060 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 60 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3.你所举的环境灾害实例的演变规律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

6、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 ( 制造窑洞所利用的性质)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 7、8、9 三个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降水量的 80%左右,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自秦汉以来

7、黄土高原经历了三次滥伐滥垦高潮。第一次是秦汉时期的大规模“屯垦”(边防军有组织大垦荒)和“移民实边”开垦。这次大“屯垦”使晋北陕北的森林遭到大规模破坏。第二次是明王朝推行的大规模“屯垦”,使黄土高原北部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浩劫。据考证,明初在黄土高原北部陕北(延安、绥德、榆林地区)和晋北大力推行“屯田”制,竟强行规定每位边防战士毁林开荒任务。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明代推行“屯田”制对环境破坏之严重。第三次大垦荒是清代,清代曾推行奖励垦荒制度,垦荒范畴自陕北、晋北而北移至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北部和鄂尔多斯高原数以百万亩计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使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以淮河水污染灾害为例 孕育

8、期 从修建水闸蓄水开始,到上游地区的违规用水,污水生产厂的建立等为灾害的发生孕育了先决条件。 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 ( 制造窑洞所利用的性质)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崩塌。为黄土高原流失等灾害发生孕育了先决条件潜伏期 从开始关闸蓄水到大量高浓度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被积蓄在水闸上游河道内,标志着淮河环境灾害潜伏期开始,直到开闸放水,潜伏期结束。近代地壳上升,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滥伐滥垦高潮 带走肥沃的泥土,使植被更加难以生存,致使恶性循环 为夏天雨水冲刷黄土高原埋下伏笔爆发期 从开闸

9、放水开始,持续若干天,被污染的水所经之处,河面死鱼漂浮,水体变黑,散发臭味。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 7、8、9 三个月降水量之和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持续与衰减期 被污染的水体需要很长的时间方可逐渐自净,被破坏的水生生态系统环境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恢复的被冲走的泥沙会破坏土壤肥力.土壤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绿色植物生长的基础.肥沃的土壤,能够不断供应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

10、、养分(如腐殖质、氮、磷、钾等)、空气和热量。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是流失的泥沙与其余养分短期内无法恢复。恢复与平息期 经过持续与衰减期,淮河流域水生生态环境逐渐恢复灾前状态,灾害日趋平息。经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技措施后,黄土高原治理逐渐完善。4.防治该灾害的措施与策略的阐述黄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经济得以发展。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等,用于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避免冲刷、保水、保

11、土、保肥、利于耕作。打坝淤地,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修筑土堤,拦蓄洪水淤泥,使大量的肥土淤泥的坝内,变成沟底平地。即拦水淤泥又形成了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加之坝地淤土来自山坡表层,含有许多有机质,土壤肥沃,地势地平,水分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生物措施:植树(乔灌木)种草,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农技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论作套种,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

12、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续治理,才能奏效5.环境风险体系组成的阐述可行性原则: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规范性原则:指标的涵义、范围、量纲与计算方法具有统一性、通用性,而且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有多大的改变,或者可以通过规范化处理,可与其他类型指标进行比较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之间应建立清楚的相互连锁关系,是该指标体系具有普遍性,能够横向比较,进行评估核定完整性原则:能够概括组成环境灾害系统的各部分,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性原则:必须明确表征环境灾害的本质与基本属性,必须有明确

13、的规定:实质含义(指标内的内涵)与包括范围(指标的外延)6.语言表达和内容阐述的逻辑思维是否合理为有效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多年来,中国先后实施了八片治理工程、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特别是近年来,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持续推进、山丘区民生的持续改善、生态状况的持续好转提供了重要保证。记者此前在黄河流域调研看到,现在的黄土高原,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主色调已渐次由黄转绿,各种乔、灌、草等植被从沟底延伸到山顶,植被葱郁,很多经过治理的小流域已经基本实现了泥不出沟、水不乱流,逐步摆脱了山光水浊的旧貌,换上了山清水秀的新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