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村环境监测1.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7005834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环境监测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环境监测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环境监测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村环境监测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谈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技术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例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农村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机制不健全,农村环境科学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等。这种滞后状态无疑会影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

2、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为此,要统筹城乡环境保护与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机制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2004 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 1 号文件 ,特别强调了农业、农村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各级部门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农村环保投入、进行环保试点等来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使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有了改观,尤其是在一些示范区效果较明显。但是从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还是非常严峻的。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

3、方面:(一)由农业生产以及畜禽养殖引起的水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农民的生命健康。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蓬勃发展。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例如农村生猪屠宰

4、的废物废水直接排人下水道、水渠、河流,悬浮物和含氮有机物分解使水质变黑、变臭,致使蚊蝇孳生,危害人们健康,水中 BDD,COD 严重超标,水体营养化,危害水生生物。农民放养家禽、猪、羊、牛牲畜任意在村中排泄粪尿;生物残体固体废物乱堆、乱放,雨水冲刷进人水体,生残体腐烂发酵,有害藻类草生,使小池塘营养化,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二)由于耕地受酸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污染,农田退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5、据统计,我国化肥年使用量为 4637 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另外,我国农药年使用量约 130 万吨,只有约 1/3 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 9.3 万 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这两类污染在很

6、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三)大气污染导致农村空气质量恶化。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各地区竟相发展乡镇企业。然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给农村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魔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小化工厂、电镀厂、造纸厂、钢管厂等废气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简单处理后排放,严重地污染了农村周围的大气环境。(四)固体废物随意堆放导致农民生活环境恶化。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玻璃、废旧电池、快餐盒等不可降解物正大举“人侵”农村,污染农村

7、环境。伴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是生活垃圾的“飞速壮大” 。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 2.8 亿吨,生活污水约 90 多亿吨,人粪尿年产生为2.6 亿吨,其中绝大多数没有处理而随惫倾倒、随意排放。未收集和未处理的垃圾还会攀生传播疾病的害虫,如苍绳、蚊子、蜂螂及老鼠等。对农村垃圾的处理,我国大多数地区还没有提上日程,处于人管理的状态。 “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已成为一些地区的形象写照。 二、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为:(一)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二)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三)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

8、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四)治理模式不适,导致农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三、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当前,许多地方只注重经济建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质量的改善,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谋求经济发展,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迫在眉捷。 (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跨越式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前提, 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居住在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幸福感。因此,要想获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跨越式发展,采

9、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的根本性的转变。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农村的发展同时也应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的农村,基于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应该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新农村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和谐与稳定,是整个国家和谐与稳定的基础。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已经严重 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城乡的和谐,进而影响到和

10、谐社会的建设。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农村的跨越发展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构建和谐社会。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与极大发展有利于和谐新农村建设。 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十二五”期间,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开展统筹城乡环境监测工作试点,不断扩大监测范围,初步建立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体系、网络体系和预警体系,逐步摸清农村污染源、环境质量状况,掌握潜在的环境风险,发

11、布农村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初步形成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农村环境监测应实现四个结合。(一)常规监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目前农村环境监测实际上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其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等尚不明晰,监测工作还尚未实现常态化,农村环境监测与农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和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需要不相适应,在此前提下,应该积极地推进农村环境监测,针对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环节,诸如饮用水水源、城乡结合部、规模化养殖场和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为主的农业污染源等重点地段和疫病发生期,应该实行重点监测。(二)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相结合目前农村环境监测力度,还相对较弱,农村环境监测的形式还处于不规范的状

12、态,农民群众如果没有监测诉求、非特殊时期或者项目建设没有特定要求,监测责任主体一般不会实施监测,监测处于被动状态。而这种监测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牵涉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要实行主动监测,发布监测信息,确保农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知情权。(三)独立监测与联合监测相结合现在农村环境监测的基本形式,还是由环保、农业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以部门业务工作需要为出发点,独立地针对某一监测需要开展监测活动。其监测成果、信息发布、农民群众对环境诉求的救济渠道等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因此,实现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联合、层面的延伸、力度的扩张、资源的

13、共享,采取独立监测与联合监测相结合,是切实可行的。 (四)职能部门监测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农村环境各种条件和元素也在发生变化,只有身处其中的农民群众才有切身的感受,才最有发言权。因此,对农村环境的监测,职能部门发挥业务主导作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监督支持,才能起到作用,这是农村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方向。结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为此,要认真落实各级政府的农村环境保护目标,确定考核目标,保证人畜卫生安全,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各项指标纳人农、林、牧、副、渔、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1农村环境问题根源何在.中国环境网.2“十二五” 规划纲要.3全国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指导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