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二、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三、教学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四、课前准备: 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教学课件。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课 型: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当你在大自然中畅游的时候,印入眼帘的生物大多数是动物和植物,你还能看到其他生物吗?如果学生回答能看到,就接着让学生说说在哪看到的?如果学生回答不能看到,教师就引导学生回想七八月我们到山林里会看一些蘑菇,然后课件出示蘑菇图,告诉学生蘑菇是真菌。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在我们生活的环境的生物除了常见的动物
3、和植物外还有一类我们容易忽视的生物细菌和真菌,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四章,分布广泛地细菌和真菌1的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二)探究新知1、认识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真菌:课件出示蘑菇、木耳、牛肝菌、灵芝、发霉食物的图片,蘑菇、木耳、牛肝菌、灵芝等都属于大型真菌,食物发霉长的毛毛,是真菌中的霉菌。霉菌不见得都是对人类有害的,有些霉菌还可以用来制作豆酱、腐乳等食品,真菌还包括酵母菌,我们做面包蒸馒头都离不开它。真菌是有细胞核的低等生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细胞内没有叶绿体,通常寄生在其它生物体上,陆生能力较强。2、认识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细菌:(出示电镜下
4、的头发上的细菌和皮肤上的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脚气真菌、乳酸杆菌、酵母菌的显微照片)2、菌落:(1)每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细菌很小。大部分真菌个体也很小,我们这样才能观察到它们呢?(学生思考回答)(2)小结:可以用显微镜观察:一般细菌的个体很小,可以看清 单个细胞和内部结构。大型的真菌可以用肉眼观察,它是多个细胞的集合体。一个细菌或真菌比较小,为便于观察和检测,我们把它们进行培养,让它们迅速繁殖,这样我们就可以肉眼看见它们了。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细菌是单细胞的低等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微小,细胞内没有叶绿体,直接吸取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可以用培养基培
5、养的不同形态的菌落。3、观察菌落:比较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问题:大家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这些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相同吗?(1)学生观察 55页的“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结合 55、56 页的内容。(2)比较细菌和真菌的区别,学生思考并说一说,再总结大小比较:(1) 、细菌菌落: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 /粗糙干燥;( 2) 、真菌菌落:大,比真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形状不同:霉菌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多种颜色。颜色不同:真菌呈红、褐、黑、绿色4、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方法。我们观察的菌落怎么培养的?培养基怎么做的?学生阅读 56 页上面方框中的内容。教师2引导讲解: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6、(1)培养基:根据细菌或真菌生长时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而配制成的营养物质。(2)、一般方法: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然后冷却;将少量细菌或细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然后将培养皿放在温暖或恒温装置里进行培养。(三)课堂练习完成 58 页练习的第 1、2 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讲解。(四)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在实际生活中,细菌和真菌都分布在哪呢?(出示各种环境下的细菌和真菌的照片)通过照片我们看到,细菌真菌在多种环境都有存在,说明细菌真菌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既然细菌真菌就分布在我们的周围,下面我请同学们做一回检疫官,你来检测一下哪种环境的细菌真菌数量多
7、,哪种环境下它们的数量少?注意大家所选的环境要在我们实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五)作业布置:预习课本 5658 页的内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计划。(六)板书设计: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观察菌落:比较细菌和真菌的区别大小比较: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方法:第一步:制作培养基;第二步:高温消毒;第三步: 接种;第四步:恒温培养(七)教学反思:第二课时3(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细菌和真菌有了一定的认识,你能说说它们的区别吗?2、上节课布置大家预习 56-57 页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接着来探究细
8、菌和真菌的分布。(二)探究新知1、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1)回顾科学探究的过程(2)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理解。结合课件讲解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3)汇报交流学生课后探究实验的的结果和收获。2、思考讨论 57 页的讨论题(1)学生小组讨论(2)交流讲解:(1、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杀死,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无菌棉棒:目的是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2、接种的步骤。3、无处不在,各种环境中分布的多少不同,如手、硬币上附着的较多。4、经过严格高温灭菌的环境中。有,对照组,因为高温灭菌后一直密封。 )3、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及生存条件
9、通过学习,想一想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思考交流再总结: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十分广泛地。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生存空间。(三)课堂练习完成 58 页练习第 3、4 题。(3、A 细菌能在有盐水的环境中生存, B 细菌不能。说明不同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不同。4、造成缺氧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 )(四)课堂总结细菌和真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就需要了解相关的知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五)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的相关练习。(六) 、板书设计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是十分广
10、泛地。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生存空间。4(七)教学反思:第二节 细菌一、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三、教学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四、教学准备:有
11、关细菌的图片和教学课件。五、课时准备:2 课时六、课 型:新授课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细菌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字,因为有很多疾病是它们引起的,如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破伤风杆菌;那些腐败菌常引起食物和工农业产品腐烂变质,并散发出特殊的臭味或酸败味。你知道细菌是怎样发现的吗? 细菌又是从哪里来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二节:细菌(板书) 。一起进一步认识细菌。(二)探究新知活动一:细菌的发现:结合课件讲解。1、细菌的发现:荷兰的列文虎克与细菌的发现: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
12、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 200 到 400 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5科学院院士。 (教师结合课件讲故事)2、细菌从哪里来?(1)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与细菌发现实验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
13、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2)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找到细菌的实验巴斯德实验1860 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
14、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3、思考:(1)从细菌的发现故事中,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样的认识
15、 ?(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2)巴斯德还有那些主要贡献?(发现乳酸菌、酵母菌;提出巴氏消毒法;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 “微生物学之父”)活动二:细菌的形态和分类1、课件出示电镜下的不同细菌:(抹布和砧板上的细菌、针头上的细菌) 。讲解: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 10 亿个细菌堆起来,才有一颗小米那么大,需要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62、细菌的分类(1)教师课件出示不同形态的细菌图:这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菌的几种形态,请你认真观察,并尝试将它们进行分类。学生思考交流。2、小结(课件出示分类方法及不同形态的各种细菌):根据细胞的形态可以将他们分成三
16、类:杆状、球状和螺旋状。 3、教师提醒: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我们下一节课接着学习。(三)、课堂练习完成课本 61 页的练习。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细菌有了那些了解?2、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五)作业布置:预习课本 6061 页的内容,完成同步相关作业。(六)板书设计第二节 细菌一、细菌的发现1、17 世纪后叶 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细菌2、1860 年法国科学家:
17、巴斯德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法国巴斯德认为细菌是由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细菌的形态和分类个体十分微小,大约 10 亿个细菌堆有一颗小米大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细菌可以分为:杆状、球状和螺旋状三种。(七)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谁最先发现了细菌?“微生物学之父”又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细菌的形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为几类?73、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菌的外部形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细菌的内部结构和生殖方面的知识。(二)学习新知1、细菌的结构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
18、。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1)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 ,思考: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讲解细菌的组成及特点(课件出示):细菌的结构特点: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不含叶绿体;特殊结构包括夹膜(保护细菌) 、鞭毛(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运动) 。 (有些种类的细菌的细胞壁外有夹膜,有些种类的细菌有鞭毛)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 DNA 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3)指导学生绘制细菌的结构图。2、比较细菌细胞结构、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1)回顾动植物细胞结构。教师出示动植物细胞
19、结构图,分别指名说说动植物细胞的各部分的名称。(2)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 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3)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结构差异,决定了细菌的营养方式与植物不同。请你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呢?(4)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必须分解现成的有机物获得所需的营养和能量是异养( 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靠获得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异养又分为寄生和腐生。腐生:动物的遗体中获取有机物。寄生:活的动植物体吸收有机物。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
20、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3、细菌的生殖(1)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细菌细胞图,引导学生找出生殖细胞,总结出细菌的生殖方式。教师课件出示细菌的分裂过程。学生观察讨论,认识细菌的分裂生殖:细菌是靠分裂进行分裂的。4、技能训练:(1)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 1 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8目有多少? 计算;2 124096 个!(2)假设你手上此刻有 100 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 30 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 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这对你搞好个人卫生有什么启示?100X28=25600(个)5、通
21、过生活中的例子,介绍芽孢的特性。(1)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2)认识孢子和芽孢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芽孢: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特别能够耐受高温和干燥。芽孢的形成对于产芽孢菌度过困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芽孢可在普通条件下保存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依然可以复活。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时,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3)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
22、得出乎我们的想象。介绍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 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 12 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 25 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6、思考:为什么细菌能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1)细菌的个体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 (2)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3)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小而轻的芽孢可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三) 、课堂练习完成 61 页的练习。学生思考,指名回答。(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的结构特点和细菌的生殖特点,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布置:完成同步上的相关练习。(六)板书设计第二节 细菌单细胞 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分裂生殖9细菌的结构 有些细菌有荚膜、鞭毛 细菌的生殖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生物) 、 形成芽孢(不良环境无叶绿体(异养,分解者) 下的休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