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什么叫环境问题.doc

上传人:tkhy51908 文档编号:7004526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叫环境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什么叫环境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什么叫环境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什么叫环境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什么叫环境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结课作业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B09010405 陈晶晶1.什么叫环境问题?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1.什么是环境问题?概括地讲,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 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目

2、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态问题。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惜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等。环境污染则指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入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扰乱和侵害,特别是当由此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过来又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质量时。环境污染不仅包括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如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也包括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和运动性质引起污染,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电磁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由环境污染还会衍生出许多环境效应,例如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

3、污染,除了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还会造成酸雨。应当注意的是,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往往难以截然分开,它们之间常常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2. 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数量也迅速增长。人口的增长又反过来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如此循环作用,直至现代,环境问题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产业革命,跟后两个阶段相比,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该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随着种植、养殖和渔业

4、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从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转变到自觉利用土地、生物、陆地水体和海洋等自然资源。人类的生活资料有了较以前稳定得多的来源,人类的种群开始迅速扩大。人类社会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扩大物质生产规模,便开始出现烧荒、垦荒、兴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或沼泽化等问题。但此时的人类还意识不到这样做的长远后果,一些地区因而发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退化。较突出的例子是,古代经济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变成了不毛之地;中国的黄河流域,曾经森林广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发源地,而西汉和东汉时期的两次大规模开垦,虽然促进了当时的农

5、业发展,可是由于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2) 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此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八十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为止。工业革命(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向工业占优势的经济的迅速过渡称为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十八世纪后期欧洲的一系列发明和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开始插上技术的翅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开采和消耗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新技术使英国、欧洲和

6、美国等地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先后进入工业化社会,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高度城市化。这一阶段的环境问题跟工业和城市同步发展。先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密集,燃煤量和燃油量剧增,发达国家的城市饱受空气污染之苦,后来这些国家的城市周围又出现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工业三废、汽车尾气更是加剧了这些污染公害的程度。在后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普遍花大力气对这些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环境状况的改善,发展中国家却开始步发达国家的后尘,重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城市

7、环境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3) 当代环境问题阶段从 1984 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 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开始,人类环境问题发展到当代环境问题阶段。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目前这些征兆集中在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一些国家的贫困化愈演愈烈,水资源短缺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其他资源(包括能源)也相继出现将要耗竭的信号。这一切表明,生物圈这一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支撑已接近它的极限。这还表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远性。环境问题已

8、经愈演愈烈,像前段时间电影2012所描述的那样,虽然电影里显得很夸张,天崩地裂,还造出了个诺亚方舟,显得有些耸人听闻。但目前气候的变化,气候的怪异,足以说明地球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破坏程度也足以引起我们人类的高度重视,不然 2012 真的早晚有一天会来临。2.何谓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

9、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列惨痛的后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维护这个平衡,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很多,可归结为自然和人为两类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指自然环境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剧烈变迁。如火山喷发

10、、地震、山洪、海啸、泥石流和雷击电引发的森林火灾等。这种事件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在地理分布上有局限性和特定性。有些人为因素可能会加速这些事件的发生和加剧平衡破坏的程度。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加速自然变迁的各种行为如过度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过度开发水利资源(可引起地面沉降);对野生生物的滥捕、滥杀,导致生物种群减少、失调,自然生态生物结构改变等。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废弃物排放,农药、化肥施用可污染环境,不仅对人类健康及其后代发育直接带来严重危害,而且对生物种群的繁衍也带来影响。3何谓“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有哪些?全球气候变暖有哪些危害?温度升温室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

11、ect),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就是二氧化碳,还有氟氯烃(CFC 、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等。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1、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

12、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高而降低。4.可持续发展观对人类传统发展理论的反思和创新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自人类诞生以来,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处理两大关系,即人与

13、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人类的历史,可以说,就是处理这两大关系的历史。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也是对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的结果,必然会促使人们对各个领域的各种问题进行反思,从而使一系列传统观念逐步获得更新。1. 1)在自然科学中,过去许多学科只单纯地从“自然”考虑问题,以人类以外的自然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可持续发展观使科学家们转换研究的出发点,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获得一种新的视角,达到一种新的认识和新的境界。例如,地球科学本是以认识地球为目的,以揭示地球自身的形成、组成、构造和演化的科学,现在则应把地球科学理解为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科学,这就必然给 2

14、l 世纪的地球科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再如土壤学,过去主要研究土壤本身的组成和性质,如今着眼于可持续农业和人类的环境与资源,则需要研究土壤怎样参与全球的物质循环,探讨土壤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使这一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拓展。又如地质科学也正在超越其传统的研究范围,开始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研究资源、环境等问题,就使地质科学获得了新的起点,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研究任务。2)在社会科学中,过去一些单纯地从“人”出发考虑的问题,需要改换成新的出发点。例如,伦理学本来是关于人的道德的科学,只讨论人际之间的道德行为,现在则需要扩大伦理观念,还要考虑人应该怎样善待自然,并

15、把人的利益看作更大的生态系统利益的一部分,从而展现出伦理学研究的新视野,这样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过去,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都是单纯地从人的需要或人的利益出发的,现在则不仅考虑人的需要,同时还应该探讨怎样“满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如果不能满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需要,也不可能真正满足人的需要,特别是人的长远利益和长远需要。3)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曾有一种误解,以为在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其实不然。那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对自然缺乏科学的认识,人只能受制于自然,在自然灾害面前没有抗拒能力,对于各种疾病没有防治能力,人的生活是悲

16、惨的,生命没有保障,死亡率很高,平均寿命不长,人口增长缓慢。以后,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逐渐获得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人变得聪明能干起来,有了科学,有了技术,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人类增长了抵抗灾害和防治疾病的能力,死亡率降低,寿命延长。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获得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日益发达的人类文明。然而正当人们陶醉于人类能够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时候,科学家们发现:人类已经严重地损害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意味着人是自然的奴隶或自然是人的奴隶的时代应该过去了,努力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友好和

17、谐的关系的时代应该开始了。“生产力” ,这是表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或辞书中,过去都把生产力解释为: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类的生产力定义已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不相适应。人们正在讨论,应该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能力作为生产力概念的重要内容,因而对生产力概念需要做出新的定义和解释。4)历史的事实已向人们表明,当人与人之间,由于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阶级矛盾、资源矛盾等社会矛盾的尖锐化而导致这一部分人与那一部分人之间处于敌对的相互残杀的战争状态,只能对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人们尚未忘记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后果,战争使一个国

18、家、一个地区经过几百年、几十年努力而取得的成就毁于一旦。不能想像在战争中,人与自然还能处于和谐之中。历史让人们认识到,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前提和保证。 21 世纪议程倡导建立新型的全球伙伴关系,正是在总结人类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保证。2. 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这种“代际公正”是以“代内公正”为前提的。在同一代人中,不能建立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当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时候,就难以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只有实现了“代内公正” ,即同代人之间能够公正和睦相处,才能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实

19、现“代际公正”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概念。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地球上的水域是相通的,大气环流不受国界阻挡,气候是全球动态现象,生态灾难不能人为划定疆界,空气污染并不滞留本国本地,会产生大范围的乃至全球性的后果,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而对于全球变化方面的大尺度科学研究课题,则难以在一国范围或一个区域内有效地进行研究,必须依赖于国际的合作与整合。眼下,一方面,国际之间,正在加强合作,建立各种双边的或多边的战略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在国与国之间,连“和平共处” 、 “互不侵犯”等五项原则都做不到,恐怖活动、战争行为频频发生,给人们带来死亡、灾难和贫穷。残酷

20、的现实告诉我们,建立新型的全球伙伴关系目前还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努力奋斗,为消灭残杀人类自身的种种愚蠢劣行而努力奋斗! 传统的发展观又称旧的、工业文明的发展观。是相对于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而言的,它是指以经济增长为中心或仅仅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财富、财富的增长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基本尺度,社会发展不过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把 GDP 做大做强。社会只要物质财富增加了,政治民主、文化发展、社会公正、教育进步等问题也随之自然而然地解决。这一发展观盛行于二次世界大战后至 6O 年代中后期,曾经在相当长

21、的时期内成为社会发展的范式,由其所形成的发展模式一度成为经典的发展模式。从思维特征来看,传统发展观思维是线性的。而这一发展范式的形成又和近代以来建立的机械论认知图式是分不开的。近代社会的认知图式是由伽利略、牛顿、培根、笛卡尔发展出来的。再由洛克、亚当斯密、达尔文将他扩展到生物、社会经济领域,这是一种机械论的认知图像,也称为还原论思维。它认为世界是由可以分割开来的大小不等的实体组成,这些实体之间由某些作用力来维系,较高等级实体的属性都能从组成较低等级实体的属性和相互作用中得到解释,他们都受某种决定论的支配,沿着单一轨迹进化。这种认知图像遵从的是一种简化还原原则,为了认识的方便,把复杂系统分解还原

22、为简单系统,把复杂对象划分为一个个部件,用分析的方式,略去了对象中的很多因素,对对象只作局部的认识和近似的把握,认为认识局部就可以求得整体的认识。这种线性认识原则反映到社会发展问题上形成的是一种线性发展观。线性发展观认为,社会发展就是人类社会一诞生就预定向同一个固定方向由低级到高级的线性发展过程,社会发展也是一个单一的过程。任何社会都是同型的、相似的;同时,发展也是一个简单化的过程,复杂的社会发展只要抓住了几个主要要素的发展,就能解决发展的一切问题。在线性发展观看来,“发展是天然合理的”,发展是无限的,即只要是发展就比不发展好,发展快比发展慢好,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好;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

23、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类只需凭借科学技术的利剑就能取得一个个的胜利,就能一步步走向理想未来,而无需考虑如何同自然、环境的协同效应。经济增长发展观就是线性思维的典型表现。经济增长发展观把发展作了简单化和粗糙化处理,把发展的一些要素从社会系统中孤立出来,只注重某一要素的发展,而忽视了要素与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其协调耦合,追求发展的单一性、至上性和无限性。尤其是二战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国家选择了一条以经济增长为主的社会发展道路,强调实行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第一”的传统发展战略,人们把社会发展演绎成为一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线性过程。的确,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部分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

24、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但以这种发展观为其指导产生的社会后果也逐渐显露,经济增长发展观并没有自动带来诸如实现平等、增加就业等社会目标的实现,相反,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道德失范等一系列问题,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的失落,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尴尬情况。显然,这种由牛顿等人所奠基的工业时代的线性观点,产生的是一种物质主义的价值,即不断地同大自然斗争和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它带来了人类今天物质生活的繁荣,但伴随着一个损害生态环境的熵增过程,从而把人类社会引向了某种灾变的分叉点,导致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非持续性。到了 2O 世纪末的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于走向极限,摆在我们

25、面前的将是一场决定人类命运的选择。导致全球性问题是与发展的线性思维分不开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思维理念,建立和确认新的价值准则、伦理规范,树立一种全新的发展思维方式。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为了解决全球问题中成功地取得进步,我们需要发展新的思想方法、建立新的道德标准,当然也包括建立新的行为方式。3. 从线性到非线性: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的思维转变伴随着人类社会面临全球性问题和发展困境日益突出,人们在全面批判反省传统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观历经多次演变,最终产生了可持续发展观。在1987 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26、并把这一理论简单概括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种全新发展思想的确立,标志着人类在发展观念和发展理念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它是对二战以后,甚至是 l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所形成的传统发展观念及其后果进行深刻总结和彻底反思的结果。相对于传统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之所以是一种新发展观。根本原因就在于可持续发展观是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社会发展。从思维特征来看,可持续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与同时代非线性科学所提供了非线性思维是相一致的,即两者都揭示了世界的非线性本质。受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用非线性思维来思考社会发展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可持续发

27、展观产生了。它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线性观点及其实践后果的深刻反思,是对传统线性发展观的辩证扬弃,预示着人类思考发展从线性思维走向非线性思维。随着经典科学向现代科学的转变,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受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和挑战。2O 世纪 6O 年代以来,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先导,协同学、超循环、混沌学、分形学等非线性科学的兴起,开创了一条真正摆脱机械论模式的途径,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以及当代科学家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更丰富而真实的世界。非线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范式。非线性是相对于线性来说的。线性是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在平面上为一条直线;而非线性在变量之间则没有线性的正比例直

28、线关系,在平面中表现的是曲线。线性满足加和性原理,即部分之和等于整体;而非线性则不满足于加和性原理。非线性科学研究表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自然界存在大量相互作用都是非线性的,线性作用只不过是在非线性作用一定条件下的近似,是非线性的特例,世界在本质上是非线性的。以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认识能力和认识手段的制约,往往把复杂事物加以简化,略去其中的一些次要因素,或者把复杂系统还原分解为低级的简单系统,在局部上求得问题的解决,即把非线性问题化为线性问题来处理。非线性科学揭示了这种观点及其方法的局限,主张以非线性观点来认识与处理事物,克服线性观点还原、简化的缺陷,从整体上、事物与环境的关联上动态把握事物

29、变化的性质与规律,把复杂事物当作复杂事物来处理,重视事物中出现的偶然性、不确定性、随机性、无序性。社会发展是复杂的,从非线性观点来考察人类走过的历程,不仅可以对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有更深的认识,而且由此还可以对社会发展作出更全面的描述,非线性思维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思维基础。传统发展观奉行的是一种简单、线性原则,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可持续发展观的思维基础是非线性的。可持续发展观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认为发展是经济、自然、社会大系统包括人在内的从低级向高级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可持续系统中,系统包含无限多个可变的要素,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要素与环境之间不是独立

30、的,而是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这种相互作用对初始条件具有极大的敏感性,系统微小的变化就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初始条件对未来的影响是非加和的。正是以这种思维方式为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强调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强调发展的整体性、持续性,通过设立恰当的初始条件来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生态等方面相互耦合和协调发展,注重系统的充分开放,以实现系统与外界不断的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流,从外界引入负熵以保持系统发展的持续性,推动系统向有序或高级有序方向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的发展是复杂系统的整体推进、不断优化的过程;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的同

31、时,也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与自己的机会平等。因此,就其实质而言,可持续发展观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实现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即为了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而正是这种新的思维理念,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层内涵,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得以实现的推动力和思想构架。5.人类应该怎样处理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是地球的表层,由空气、水和

32、岩石(包括土壤)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在这三个圈的交汇处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四个圈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人类(生物)得以生存和发展。据科学测定,人体血液中的 60 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壳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似。这表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还表现在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的关系。比如,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喝清洁的水,吃丰富的食物,来维持人体的发育、生长和遗传,这就使人体的物质和环境中的物质进行着交换。如果这种平衡关系破坏了,将会危害人体健康。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要向环境索取资源。早期,由于人口稀少,人类对环

33、境没有什么明显影响和损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自然条件主宰着人类的命运。到了“刀耕火种“时代,人类为了养活自己并生存、发展下去,开始毁林开荒,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于是,出现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问题。但因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的影响还不大。到了产业革命时期,人类学会使用机器以后,生产力大大提高,对环境的影响也就增大了。到本世纪,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空前提高,规模逐渐扩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据估算,现代农业获得的农产品可供养五十亿人口,而原始土地上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及其供养的动物,只能供给一千万人的食物。由此可见,人类已在环境中逐渐处于主导地位。 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

34、破坏也随着出现在人类面前。大气严重污染,水的资源空前短缺,森林惨遭毁灭,可耕地不断减少,大批物种濒临灭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处在危机之中。日益恶化的环境向人类提出: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最紧迫的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人类当前的行为或目标要与整体的长远利益和命运相一致,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必须有利于生存环境,并获得最大的效益;人类的活动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长久利益,能够健康地幸福地生存下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相互补偿的良性关系,达到协调系统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互成一体;人类文化必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必须促

35、进人对自然界利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在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工程中,人类的组织结构、知识结构必须健全,全民参与意识必须加强,主体的决策必须正确;人与环境的协调必须是全方位的协调,必须使人类一直处于地球的最大环境容量或承载量之内,必须一直处于最佳的生存环境状态之中。人与自然环境是相辅相成的,环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不能心安理得地从环境中索取,还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跟人一样也有承受力。超过了它的承受力,它也会发火,气候变化无常,夏天特别热,冬天特别冷,引发地震,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重重困难,给人类造成财产尤其是生命的种种损失,后果不堪设想,总之,人类从环境获取的同时必须也要保护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