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针灸大纲.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7001623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针灸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针灸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针灸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针灸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 言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由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三大部分组成,针灸疗法作为一种自然疗法,一般无副作用,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在全世界逐渐普及并获得合法的地位,作为我国传统疗法中首先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医疗手段的组成部分。一、针灸的起源(一)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古人在生产及捕猎活动中常常受伤,于是用磨制而成的光滑小石块切开脓肿以排脓放血,病情即得缓解和痊愈,这种磨制的小石块即是“砭石”,是针具的皱形或前身,砭石刺就成为刺法的萌芽时期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砭石从东方来”。其后,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依次了现骨针、竹针、陶针及金属针,夏商周时代,由于治金术的发明,为针具的改造和提高创造了条件,于是金属针具如青铜针,出现了内经中记述的九针,就是萌发于这个时期,春秋时代出现铁器,治金术又有了近一步提高,自战国至秦汉,砭石逐渐被“九针”所取代帝王世纪中就有关于“伏羲制九针”的记载,“九针者亦从南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是指我国南方地区多从事金属针具的制造。所谓九针是指形状各异,各有其不同用途的 9 种针具,其中 针形如箭头,头大末锐来源于兵器中射箭用的箭头;铍针形如剑锋利,起源于佩剑、员针针身圆柱形,针尖卵圆,来源于厨房用具,按压经脉不刺入皮内,为古代针灸医生的治疗用具之一,现代常用

3、的针灸针多为古九针的毫针发展而来。(二)灸法的起源:灸的发明是原始人类用火取暖后,将烤热的石头抱回洞内取暖和身体受寒产生病痛,受到火的烘烤后缓解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例,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故灸 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拔罐法亦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时利用兽角做成的饮具,借燃火的热力,排除其中的空气,使其吸附在皮肤表面来治病,故古代称为“角法”。二、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针法和灸法产生以后,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古代哲学思想及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

4、断完善,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初始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知识的初步认识,大约是在商周时期,197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文献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此时十二经脉尚未发现,仅有十一条经脉,治疗方面仅为灸法,尚未论及针法,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对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针灸成为一门学科,必然包含理论(经络、腧穴),技术(刺法、灸法)和应用(临床治疗)三大方面内容。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出现了一本伟大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该书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以阴阳、五行、脏腑

5、、经络、精神、气血等为主要内容,从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特别是灵枢又称针经,较为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标志着针灸学已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其后针灸学进一步发展,在汉代出现了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阐明内经为要旨,其中关于奇以八脉和原气的论述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同时,还提出了八会穴,并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汉代还出现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为有关腧穴的专著(已佚)。汉代名医华佗对针灸颇有研究,创立了“华佗夹脊穴”,东汉名医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把手足同名经共十二条归为六,作为治疗外感病的辩证指导,并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许多针灸处方,主

6、张针药并用,辩证论治,均丰富了针灸学理论体系。(三)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魏晋时期,著名的针灸学家皇甫谧深入钻研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并将这三部著作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去其重复,择其精要,撰成针灸甲乙经一书,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和确定了 349 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介绍了针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本书于公元 6 世纪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为针灸走向亚洲起到了率先作用,成为日本朝鲜等针灸专业学生的教科书,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针灸专著,如晋代葛洪撰时后备急方收载的 109 条医方中,99 条为灸方,推动了灸法的应用

7、。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唐代针灸医学有很大发展,唐代针灸已成为一门专科,唐政府在贞观年间(公元 627-649 年)组织甄权等人对针灸学文献进行了整理校订,足见当时对针灸学的重视,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有针灸医学专业,按水平高低分别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师、针工、针生之别。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把人体正面、侧面及背面中的十二经脉用五种颜色标出,奇经八脉用绿色标明,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已佚),他还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五代、宋辽时期,继唐以后,建立了更为完整的针灸教学机构,设有针科、灸科,教材上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为学员所必修。北宋的

8、王惟一在经穴考订和针灸学教具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他对腧穴进行了重新考订,确立了 354 个经穴,于公元 1026 年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于石碑供人们参抄拓印,他还设计了工具针灸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考试医生时外封以石蜡内注以水,若针取正确腧穴则穴位水流如注,南宋,针灸学家王执中,于公元 1220 年撰成针灸资生经,他十分重视实践,搜集了许多民间散在的经床经验,并重视灸术和压痛点对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作用,金代何若愚创立了子午流注针法,提倡按时取穴法,建立了针灸时间医学,马丹阳善用“天星十二穴”,窦汉卿擅长应用“八脉交会穴”。元代滑伯仁于公元 1341 年著十四经发样将十二经脉与任

9、、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高潮,名医辈出,理论研究深化它继承了金元时期各个流派的不同特点而又推陈出新,其间尤以针灸大成(公元 1601 年)影响最大,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有 40 余种版本,并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走向了世界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许多国家针灸师必读之书,另外明代对前代针灸文献整理和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和争鸣,创立了丰富的针刺手法。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还有陈会的神应经,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吴崑的针方六集,汪机的针灸问对,张介宾的类经图翼,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针灸大全对针刺手法进行了收集和评述;针灸问对则对针

10、灸学术问题设立了 80 多条问答,是一部学术争鸣的著作。(四)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公元 1742 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 14 年以后(公元 1749 年)定为清太医院学生必修内容,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 1822 年撰针灸逢源,强调辩证取穴针药并重,完整地列出了 361 个经穴。民国时期,1929 年国民党政府通过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整个中医

11、事业涉临取缔,针灸医学再度遭受此厄运,大有一蹶不振之势。幸因全国中医界同仁的联袂反抗,迫使国民党政府取消这一违反国情民意的议案,各地有志之士,纷纷创办刊物或中医学校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以江苏承淡安为代表的针灸学家,于 1982 年办苏州针灸学校,1930 年又创办了中国针灸研究社,1937 年扩大为中国针灸专门学校,之后全国各地也纷纷建立针灸学社,为保护和发扬针灸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提昌中西并重的发展方针,中医针灸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全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院校,中医医院和研究机构,针灸学成为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针灸科亦是必设科室,其发展轨迹总

12、结如下:1、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主要是整理针灸学文献,观察针灸适应征。2、50 年代后期至 60 年代,针灸临床疗效总结,揭示针灸基本作用,60 年代后期开展针刺麻醉的研究与实践。3、20 世纪 70 年代,针灸治病机理及针麻原理的揭示,随尼克松华,针灸随之走向世界,1979 年世界 卫生组织推荐 43 种病应用针灸治疗。4、80 年代,针灸复合麻醉的诞生,针灸治病病种的不断 扩大。上海、南京、广州等针灸国际培训中心为许多国家培养了针灸人才,在全世界有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治病。1997 年 11 月,美国国立卫生院(NIH)举行了针刺疗法听证会并明确指出,起源于中国的针刺疗

13、法对许多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作用确切副作用极小,可以广泛应用, 这为针灸学在世界范 围内的普及和推广有重要意义。(六)针灸学对外交流历史回顾要点公元 6 世纪,针灸学被传到朝鲜、日本,其中针灸甲乙经与黄帝内经等被作为针灸医生的教科书。针灸传播到欧洲始于 16 世纪,法国成为欧洲传播针灸学术的重要国家,针灸大成成为至今法国多数针灸师的必备教科书之一。上篇针灸理论第一章经络总论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有路径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灵枢 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医学入门说:“经者,径也;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从循行深度看: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甚至显现于体表。二、经络学说的形成“针感”等传导的观察(举例“梳”头就可传导的敏感人,内经五种针感,练气功感应)。腧穴疗效的总结,如井荥输经合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举例:内经中古人把血管当做经脉,“目可视之,切可得之,刺可出血”现代研究,法国里昂医学院及国内第三平衡系统假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