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巴蜀文化简论.ppt

上传人:w89153 文档编号:6997590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15.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蜀文化简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巴蜀文化简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巴蜀文化简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巴蜀文化简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巴蜀文化简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巴蜀文化简论 王 川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2013年11月27日【周三】上午8:30-11:30 七教605室【旅游管理综合实验室】,浙江金华特级教师四川师范大学培训班知识拓展讲座专用PPT,破题:一个实例,两个关键词,关键词:巴蜀文化(四川文化),地域文化实例: 通过巴蜀文化这一具体的实例(内涵、发展、基本性质、特征等),阐释地区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在全国各地的发展(湖湘、吴越、岭南、辽沈、藏地等),巴蜀文化与四川地理1,先秦,巴、蜀(鱼凫王朝)。 华阳国志等史料记载该地有濮、苴、滇、僚、冉、邛、青衣等民族。公元前316年,蜀军讨伐封至汉中重镇的苴侯,并占领了葭萌(今广元昭化镇)。苴

2、侯求救于秦国,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率领秦军从石牛道南下伐蜀。蜀王仓促应战,大败,逃到武阳(今四川彭州)被秦军追杀。蜀王太子及残部逃到逢乡,败死白鹿山(今四川彭州)。农历10月,秦军扫荡了蜀国的反秦势力,灭蜀国。 同年,灭巴国。四川,宋代得名( “川陕四路” )北宋灭后蜀,以后蜀之地为川峡路,其范围大概是现今四川盆地全部加上汉中盆地全部以及川西高原一小部分和云贵一小部分,首府在成都。后川峡路一分为二,设立西川路和峡西路,西川路治所在成都,峡西路治所在汉中。之后,这两路再各自一分为二,西川路析置为益州路、梓州路,峡西路析置为利州路、夔州路,宋人合称其为“川峡四路”,或者简称叫四川路。元代建四川行

3、省(10个行中书省及“腹里”),将巴蜀门户汉中盆地划到了陕西行省,以此到达已到达减弱巴蜀割据条件的目的。明清基本沿用了这一行政划分,不同的是到了清朝,川西高原地区逐渐被划归四川管辖,阿坝、甘孜这些处在青藏高原的藏区逐渐被纳入四川的范围。历史上的四川,与现今的四川,在地理范围上,有所不同:除了巴蜀,还包括汉中(今属陕西)、乌蒙(主要属于现今贵州毕节)、重庆巫山等地。,巴蜀文化与四川地理2,秦汉以来,中原人大量进入四川,在历史长河中,与四川盆地腹心地带的原巴蜀土著逐渐融合。但盆周山区,尤其是东西两侧,一直是少数民族的传统居住地。这种状况相沿至今仍然没有多大的改变。现在,四川省除汉族外,还聚居着14

4、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四川少数民族聚居的东西部地区,现已建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3个自治州,以及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木里藏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等6个自治县。【54】四川全省总面积57万平方公里,其中,民族地区面积在32.4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7.35。少数民族人口逾500万。四川的各族人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各民族在发展中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四川政区地图(21个地市州),四川分县地图 1,四川分县地图2,四川省地理地形图,四川省卫星影像地图,主要内容 【六个

5、问题】,一 “巴蜀文化”的涵义?【详】,二 巴蜀文化生长与发展的基本轨迹【详】,三 巴蜀文化的基本性质【详】,四 巴蜀文化的基本特征:神奇、神秘、神妙,五 沿着流光溢彩的巴蜀历史长河前行【略】,六 巴蜀文化研究与其它地域文化研究的进展,“巴蜀文化”,应该是: 巴文化+蜀文化+巴蜀少数民族文化。,人们通常把四川盆地从古到今的文化通称为“巴蜀文化”。学理上,巴蜀文化应该包括巴蜀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虽然本讲座不一定专门讲授。事实上,在战国时期以前,巴与蜀的文化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整体,而分别是巴文化和蜀文化。,一、什么是巴蜀文化?,(一)什么是“巴”?,“巴” 字 的 来 源,1说文解字:“巴,食象

6、蛇也”,巴字就象一条吞大象的蛇。,2“巴”即“坝” 。巴多大山,多小平地,习称为“坝坝”,故用巴音来称巴人。,3巴字来源于“巴贯”, 指石板。,4指嘉陵江多曲流。 形状像个“巴”字。,“巴”字的几种演变,“巴”的区域范围,最早是指秦的巴郡。,两汉三国时期被分为巴东郡、巴郡和巴西郡,统称为“三巴”。,“巴”的涵盖面,东到长江三峡在内的川东、鄂西地区。 南到黔涪之地,就是黔中和湘西地区,同夜郎国文化交界。 西则大体上以涪水为界,与蜀交叉相接。 北到陕南汉中地区,包括嘉陵江流域及汉水上游区域。,“巴”的地域名称由来, 作为地域名称,“巴”在夏商时代就已经出现。相传大禹与伯益著的山海经里已记载有“西南

7、有巴国 ”,夏启的臣子孟涂主管巴地神祗的事。,秦国时期的巴郡,巴郡,古巴人,文化标志:白虎,不管是拜还是畏,对白虎“敬”的本质是一致的,今天的土家族就是由他们发展而来,在神龛上供着白虎,称为 “坐堂白虎”,在大门上刻着白虎当作门神供起来,称为 “过堂白虎”,清江流域的廪君蛮,习俗:敬拜白虎,嘉陵江渠江流域的 板楯蛮,习俗:射杀白虎,巴人活动区域,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嘉陵江(“渝水”)。巴国首都最早在阆中,后逐步南迁,最终建都于江州(今重庆)。阆中建都的巴人曾帮助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敌”,唱着巴渝曲,跳着巴渝舞去打仗,这是当时巴国的风俗。到汉初,巴人仍然以巴渝舞凌敌,帮助汉高祖夺天下,立了大功

8、。汉高祖刘邦就减轻了他们的赋税,每家只缴纳十贯钱,这十贯钱又叫做一賨【cong】。此后,巴人又称賨人,现今阆中、渠县还有賨人文化遗存、遗物与遗迹,故今广安、南充、达州,又称为賨人文化区域。,阆中,重庆,賨人文化,渠县“賨人谷”,賨人谷“神犬啸天”,巴文化的六个特征,第一,大量使用巴蜀符号,多刻铸在青铜器和印章上;第二,巫鬼文化异常发达,以至在川东鄂西尤其在三峡地区形成一个颇引人注目的巫文化圈;第三,乐舞发达,人民能歌善舞,其青铜乐器以錞于为重器;第四,崇拜白虎(廪君蛮)与畏惧白虎(板楯蛮)的信仰共生、交织;第五,土风敦厚,天性劲勇;第六,丰富而源远流长的女神崇拜文化传统。,(二)什么是“蜀”?

9、,“蜀”字来源,蜀字的形状,来源于野蚕,蜀的本意就是诗经幽风东山讲的“蜎蜎者蜀,蒸在桑野”。 说文解字解释为“葵中蚕”。 尔雅释文称为“桑中蚕”。 诗经毛传把蜀字就叫做“桑虫”。 韩非子把它区别为蜀、蠋两个字,指的是家蚕和野蚕两种。 “蜀”字最早的来源应是野蚕,就是毛毛虫,四川话就叫猪儿子虫, 是古蜀人的食物,是原始部族蜀人采集食虫时代留下来的习俗。,骨刻文,甲骨文,隶书,小篆,金文,蜀的区域,最早指秦的蜀郡,汉代被划分为三个郡:蜀郡、广汉郡、犍为郡,统称为“三蜀”。在古文献当中,作为古地名,记载的有“蜀山”,即岷山。黄帝的儿子昌意、孙子颛顼(高阳氏)世代与蜀山氏通婚。大禹承袭高阳氏颛顼与虞舜

10、一系,“兴于西羌”,出生于今岷山区域,今汶川、北川、茂县、理县多处有传说他出生的石纽遗迹。因此,蜀人是属于古民族颛顼集团一系的。,蜀的先祖,蜀的先祖没有准确的世系,记载比较模糊,还找不到很准确的像竹书纪年有关中原夏代世系;甲骨文有关商代君主世系的记载。只有古蜀五祖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的一些传说。尽管历史记载迷茫,传说多,但考古发现的古蜀国却很神奇。周原甲骨有蜀国的记载。这个蜀国,在殷墟中期出现了高度发达辉煌的三星堆青铜文明。古蜀国曾经几次发生都邑的迁徙转移。三星堆文化衰落后,就迁到成都城西的金沙遗址了。,蜀郡,秦国时期的蜀郡,蜀文化的五个特征,蜀文化是指古蜀族和蜀地各族所创造的全部物质

11、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总和。夏商之际鱼凫氏战胜蚕丛氏和柏濩氏而融合了蚕丛、柏濩两族,形成了古蜀族。以古蜀族为主体而形成的古蜀文化。蜀文化的特征是:1重祭祀;2重形象思维;3工艺发达;4喜音乐;5幽默,君子精敏,小人鬼黠,巴文化、蜀文化、巴蜀民族文化,差异也明显,例如,华阳国志巴志就正确地指出“巴有将,蜀有相”,精辟地点出了巴文化与蜀文化的重要差别。此外,四川盆地巴蜀文化区内外,还存在若干具有特点的亚文化。,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锦里民俗区(锦里)、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蜀相,(三)什么是“巴蜀文化区”?, 古三巴、古

12、三蜀的地理范围,以及周边“与巴蜀同俗”的地区,统称为巴蜀文化区。 巴蜀文化区超过了现今的四川、重庆的范围。它是指中国的西南部,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稳定的地域共同体。 巴蜀文化的腹心地区,大致与现今的四川省、重庆市的区域相当。 巴蜀文化的外延地域,北边包括汉中盆地,南边包括贵州【赤水、乌蒙】、湘西山地这样一些“与巴蜀同俗”的地方。, 在战国以前的文献里,巴和蜀一直都是分开称呼的,直到战国策 秦一才出现“巴蜀”连称。,“巴蜀”合称所透露的信息:巴与蜀地域相连,在远古是两支各自起源与发展、各有自己的文化性格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两支文化才互补交融和认同,统一为一个区域文

13、明。到战国时代才把这个“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共识固定下来。到了汉代,史记、汉书才真正把握住巴蜀是“同风同俗”的,甚至相邻的汉中、关中区域都“同风同俗”,是一个不同于其它地域风俗,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共同体。这样一个文化共同体一直延续发展到现在,几千年来从来没有中断过。,(四)“巴蜀文化”的涵义,巴蜀文化就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依托,北到天水、汉中,南到滇东,黔西,这样一个大范围内,起源发展于长江上游流域,具有悠久而各自分别的始源并长期交融,不间断发展至今的一支地域文化。,“满天星斗在起源“苏秉琦各个区域文明先后在各地起源,后来经过互相交融、互相认同的长过程,最后形成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这样一个悠久的多源一脉

14、、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文化共同体。,四川盆地,成都,重庆,贵州,云南,作为概念的“巴蜀文化”的提出,起由1929年,广汉月亮湾(即三星堆)被发现,时由葛维汉、该馆助理馆员林名均主持该地考古发掘情况。后时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林名均先生向郭沫若报告了此次发掘情况。,首提1934年7月9日,根据林名均先生的来信所述情况,郭沫若在回信中首次提出了“西蜀文化”这个概念。,扩展1941年,卫聚贤先生主持出版了说文月刊巴蜀文化专号,将其扩大为“巴蜀文化”这个概念。,巴蜀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谭洛非、谭继和等人提出了巴蜀文化应突破狭义的“四川史前文化”的概念,扩大为由古及今的广义的“泛巴蜀文

15、化”概念。现在,学术界一般使用“广义的巴蜀文化”概念。,1929年,1960年,1980年,1980年 以后,徐中舒、蒙文通、冯汉骥、缪钺等先生才初步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因三星堆祭祀坑的惊世发现,苏秉琦、李学勤等先生据此提出了“自成一系”独具特色的“古蜀文化区系”的概念。,现代巴蜀文化研究的起点。 郭沫若是提出巴蜀文化研究概念的第一人,葛维汉与林名均是 “华西科学考古工作的开拓者”。 那时的“巴蜀文化”概念,主要还是指秦汉以前的巴蜀考古文化。,(五)巴蜀文化同今天四川省的关系, 古巴蜀文化区包括今天四川省和重庆市,北及汉中,南到滇黔相关地区,都属于它的范围。 现今的四川省地域包括蜀郡和“三巴

16、”中的巴西郡全部、巴郡的一部分。 重庆市则包括巴东郡全部、巴郡的一部分。 四川地域是巴蜀地域的主体,所以现今四川省也是巴蜀文化的主体,是巴蜀文化区的核心区域。,今四川省,古巴蜀文化区,今四川省,二 巴蜀文化生长与发展的基本轨迹,一,二,三,巴蜀文化基本发展的轨迹长达4500年以上,由古到今可以分为四大发展阶段:,四,巴蜀古城古国文明诞生和初步发展阶段,天府农耕文明优越秀冠发展阶段,市民社会下层民众文化初盛阶段,古典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近现代170余年发展阶段,文明诞生和初步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巴蜀古城古国,1、古巴蜀文明起源和形成时代:以距今4500年前的成都平原十座古城为代表的宝墩文

17、化为起点,昭示着巴蜀已进入由古文化的积累发展到古城文明诞生的时代。,文化亮点,新津宝墩遗址与良渚古城,标志着已经进入文明阶段,郫县古城遗址中心发现的大型房址,是西蜀城市文明起源的标志,2、古巴蜀青铜文明时代: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展现出高度神奇神秘神妙的青铜文明,是巴蜀文化发展到古方国阶段的标志。三星堆古城和金沙古城先后是古蜀王国的王城。,文化亮点,三星堆文化到金沙遗址的十二桥文化,标志着文明已经由成都平原北缘发展到了 成都平原腹心,“古蜀仙道”传承三千年,宝墩遗址,良渚古城,金沙遗址,三 星 堆 遗 址,金沙博物馆(11月6日,周三上午参观),“古蜀仙道”,华阳国志说:蚕丛、柏灌、鱼凫“皆得仙

18、道”,“治国久长,后皆仙去”,鱼凫率其部民畋猎湔山得仙道。杜宇魂化杜鹃,升西山归隐,啼血唤醒农夫春耕,开明王上天成为天门兽,皆是仙化故事,皆因学飞鸟羽化而成仙。这些仙化故事正好同三星堆、金沙的遗物相印证。三星堆众多的青铜凤鸟形象、鹰头杜鹃形象、人身鸟足像、人面鸟身像,有龙有鸟(即龙凤)的青铜神树形象,金沙玉琮上线刻羽人像,直到金沙太阳神鸟金泊的想像的形象,深刻地体现了羽仙成仙的文化想像力的内涵,印证了“古蜀仙道”信仰。道教即是在古蜀仙道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巴蜀是仙源故乡,是昆仑仙学的发生地。用今天的术语讲,就叫作蜀人多浪漫主义,想象力和联想性丰富。三星堆、金沙以仙化为特征的艺术思维,形成为后世

19、巴蜀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显现出“巴蜀自古出文宗”的闪亮特征。,天府农耕文明优越秀冠发展 第二阶段:从秦汉到唐宋时期,,文化路标性的亮点,汉代赢得“天府之国”的桂冠,巴蜀城市兴旺发达 汉代成都是全国五都之一,唐宋时成都为中心的益州获得“扬一益二”的美誉,号称“天下名城之冠”。这一时期,巴蜀创造了世界漆艺中心,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气(临邛火井)、世界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标,最早的世界纸币“交子”的诞生地等世界第一、中国第一的历史文化纪录,无愧为当时世界的一流城市。,“文翁兴学”,首创地方郡学,乃官学之延续,“蜀石经”的刊刻 是十三经的首次完整结集,推动了儒家经典的法典化和“蜀儒文章冠天下”的发展。,尚

20、游之俗 元代双流费著岁华纪丽谱:“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唐宋成都尤著,全年的固定游乐活动就多达有23次,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内涵丰富。 全国农家乐发祥地:成都郫县农科村;“皇室采耳”;古道背夫;彩超女李宇春;全国、港澳台文艺演出的宝地;功夫熊猫。文化产业。,巴蜀从古至今的几个发展阶段中,以第二阶段,也就是农业文明时期最长。“天府之国”丰庶的自然条件形成巴蜀农业文明独有的“士民之庶,物力之饶,甲乎天下”的特征和蜀人“俗不愁苦,人多工巧”的生活方式。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特征,因其历史的悠长,而成为巴蜀文

21、化特质及其展现面貌的决定性因素。,第二阶段的重要性,下层民众文化初盛阶段 第三阶段:元明清时期,市民社会,文化路标性成就,最早发现茶树和种植茶树,是茶文化和盖碗茶文化的起源地。许多茶馆兼有书场功能。,全国著名官学:文翁石室,兴办教育。,川剧源于元北曲和明南曲,形成于清中期。乾隆年间金堂艺人魏长生创“四川秦腔”,系川剧弹腔形成之始。川剧的古巴渝曲、竹枝词到汲收秦腔则成为高腔的来源。川剧“昆、高、胡、灯、弹”五种声腔艺术就是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文化融会中形成的,成为地方戏曲中有特色的瑰宝。,在官学之外,兴起了书院教育。以书院为主要传承阵地的“蜀学”,承袭唐代,以文史并重为特色。,全国茶神:陆羽;

22、四川茶神:吴理真,川菜菜系,全国四大菜系之一。川菜传统特点“好辛香,尚滋味”,形成了三千年的独特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发展 第四阶段:1840年以来,巴蜀古典,1、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巴蜀文化缓慢地迈入近代化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旧文化激荡冲突,古老的巴蜀文化出现激变和多彩的面貌,开始急遽地向早期现代化转换和裂变。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省城尊经书院的创办成为这一时期标志性的文化事件。它的创办,为近代巴蜀文化的转型和复兴培育了一大批通经致用、新旧学兼容又特重今文经学传统的新蜀学人才。这一阶段最耀眼的新星“戊戌六君子”,有两位川籍维新文化人士,为启迪四川人民的觉悟作出了重要贡献。,文

23、化亮点,“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的文化地标,“五四”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成都的兴起,抗战时期全国高校内迁巴蜀,成都成为文化中心,2、1949年以后,巴蜀文态建设曲折演变发展,逐步走向现代化在巴蜀文化曲折复杂的由古典形态向现代性转换的进程中,留下了今天的名城古镇、名人故居、文庙书院等十分宝贵的文化地标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加速,这是历史遗产遭到建设性破坏的高危期。因此,尤其要注意历史遗存和文化信息的保护,使巴蜀文化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的神奇面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三线建设”,象征着西蜀人的文化心理开始历史性的转变,成就了各方面的,特别是走向革命的人才,第四

24、阶段 军阀与公馆、公馆菜;地主与地主庄园,三 巴蜀文化的基本性质,巴蜀文化基本性质的形成,一方面,是以古江源文明为龙头,以“水利殖养其国”为特征的乡村农业文化和静态的充满田园诗趣的农业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以长江冲出盆地为动力,以“吴盐蜀麻自古通”的交通之利为龙头,以“市张列肆,货贿山积”为特征的城市工商文化和动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工商生活方式,农业文明, 巴蜀文化是诞生和发展于农业社会的静态文化,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静态性。巴蜀农业文明的发生是从岷山河谷,包括成都平原、临邛、江原(今崇州)、南安(今乐山)这一三角地带开始的。这一地带,古名“都广之野”,是中国农业三大起源地之一。治水是它的根本,无

25、坝自流引水灌溉的都江堰及其扇形水系是它的文明地标。天府农业以位居古中国四大水源江、淮、河、济“四渎”之首,而形成骄称于世的江源文明。江源文明构成天府农业文明的特殊面貌,成为巴蜀文化个性的典型特征。, 由于巴蜀农耕时代特别悠长,兼之农耕文明的个性特色又格外鲜明,这就使天府农耕文明成为巴蜀文脉基本性质及其展现面貌的决定性因素。直到近现代进入工业社会后,农耕文明这一决定性因素,还对巴蜀城乡生态与文态,乃至巴蜀人心理状态、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都还起着根深蒂固的作用。,乐山市,崇州市,成都市,城市文明, 巴蜀城市文明形成于4500年前,历史悠长。在巴蜀古典城市工商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巴蜀

26、古典工商文化,其性质是流通的、跳跃的,充满生机和创造性,是城市向前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它与天府农业基础互为条件,相反相成,是城市生存、发展、思想、智慧得以进步和创造的策源地。 这个城市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巴蜀城市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同巴蜀山水有极大关系。,巴蜀的水,四川盆地有河流1400多条,其中230多条流域在500至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 长江五大水系水网的密布,全境乔木树枝状或扇形羽毛状的水道结构,千舟可过万重山的三峡水道,外流型的四川盆地特征,是,巴蜀古典工商业城市生长、繁华与兴盛的动力和血脉。水给巴蜀文明的生长带来活力。盆地所有水系都由南北两方汇入长江,流聚于盆地最低部,宛如大水库,有容乃

27、大,水又给巴蜀文明带来凝聚力和向心力。蜀水是巴蜀文明之母,巴蜀文明是伴蜀水而生。,巴蜀的山,盆地四周的高山峻岭, 本该是巴蜀对外交通 的阻力,但由于物产 丰盈,应有尽有,是 东亚大陆条件最优越 的富饶之地,反而促 成巴蜀人巧思勤作、 开拓山林、兴建栈道 笮桥,结果“四塞之 国,无所不通”。开 拓与开放,兼蓄与兼 容,成为巴蜀人的集 体文化性格。要跨出盆地,那么,东出三峡,走出夔门,便与楚文化的江汉平原山水相通;北越秦岭、大巴山,便与秦陇文化的关中之地乃至河洛中原岭谷相连;走近西北,则与横断山脉的“藏彝走廓”嵯峨相接。司马迁说:“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本来闭塞的盆地反而因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多变性

28、致使古时此地四方交通的便捷和交流的便利,使巴蜀文化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早在3000多年前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金沙)文化时期就表现出来了。,巴蜀地区在中华地理上的优势, 巴蜀地区是中华大地的重心极,它的地域正好在产生四大世界古文明的北纬30线上。用吴尚时的“中华对角线”来划,其交叉点正在成都,成都是中国三级阶梯地形的腹心。用胡焕庸的“中国人口疏密分布线”来划一下,巴蜀正是东南半部人口密集和西北半部人口疏松分界线的中轴上。 便于巴蜀与外界呈南北纵向轴与东西横向轴的交叉与联系,便于巴蜀的文化、人才、物流,与中外四方等距离的交换与交融。 史记天官书:“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

29、古人认为,巴蜀处于中国山川走势之首的龙头地位,故有史以来,巴蜀易于自成一个文化区系,有利于其历代经济与文化的开发,都能争取到西部发展的战略高地和示范区排头兵的地位。放大到海内外交流关系来看,巴蜀古文化与汉中、关中、江汉以至南亚次大陆都有关系。“就中国与南亚的关系看,四川可以说是龙头”考古学家苏秉琦 总起来看,巴蜀虽地处内陆,同其它地方文化一样,既有封闭保守性,又有开放兼容性,但它却是开放性大于封闭性,兼容性多于保守性的独特文化区。其中华地理中心带的优势,有利于它向四方辐射,自3000多年前三星堆文化时期开始,巴蜀就开辟出第三个欧亚大陆桥和它与南亚沟通的通道,现在已习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南方

30、丝绸之路,以四川宜宾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四 巴蜀文化的基本特征:神奇、神秘、神妙,巴蜀文化与中华其它地域文化相比较,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巴蜀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其生态文态的神秘奇绝。,巴蜀文化有异于其它地域文化面貌的总体特征,神奇的 自然世界,神秘的 文化世界,神妙的 心灵世界,神奇的自然世界,一盆巴山蜀水 万卷天府之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九寨沟,大熊猫,海螺沟,黄龙,“宇宙之绝观”“江山之俊势,天下之奇作”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盛赞蜀中山水乃:,从生态文化学的角度观察,巴蜀山

31、水有两大神奇之处:, 一是位于神奇的北纬30线,与世界四大古文明发源诞育地同一纬度,出现不少神奇秘绝的自然文化现象。, 二是大地褶、大背裂和大裂谷地貌,导致巴蜀多“三峡”、“小三峡”、 “小小三峡”的神异景观。,神秘的文化世界,巴蜀历史文化最大的特征是神秘,体现于从三星堆到金沙遗址和战国船棺葬的“蜀之为国,肇于人皇”,“开国何茫然”的神秘,体现于大禹兴于西羌之谜,巴蜀人创作山海经之谜以及都江堰神话的奥秘,还体现于“文宗自古出西蜀”,世出文宗之谜,“殊俗状巢居”之谜,等等。巴蜀作为长江上游古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中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摇篮,与其它地域文化相比显得奇异之点,就在于它更神秘,多未

32、解之谜。,战国船棺葬,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来看,巴蜀文化有下列特征:,第一,物质文化层面,建筑样式上的巢居“干栏文化”的起源地,交通文化史上的栈道和笮桥(索桥)起源和盛兴之地,栈 道,笮 桥,巴蜀梯田和林盘的特色农耕人居文化,也颇独具巴蜀人农耕创意的匠心。,梯田多属于巴人地区,林盘,则主要是成都平原蜀人的人居,第二,精神文化层面,特 征,仙源故乡, 神仙说最早起源于蜀,古蜀是仙源故乡。巴蜀是仙道、道教诞生地。,“天数在蜀”与“易学在蜀”, 历法、术数、卜算、阴阳灾异之学,是巴蜀最早的土著学问,是古代巴蜀文化一个突出的方面。蒙文通巴蜀文化的问题一文“巴蜀文化的特征”指出:“词赋、黄老和卜筮、历数

33、,这才是巴蜀古文化的特点”;“自西汉末年直到晋代,师承不绝,都是以黄老灾异见长,共有三十余人,这在两汉最为突出”(见巴蜀古史论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落下闳、任安、严君平【君平街】 、张道陵等。而黄老和历数之学,同医学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代表人物有唐朝李淳风、袁天罡等。, 汉代严君平、扬雄的“太玄学”,晋代范长生的“蜀才易”,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明代的来之德的象数易学,均世传于蜀。,西蜀自古出文宗, 文化巨人出生或生活在西蜀多。从汉代赋圣司马相如、汉代“孔子”扬雄、唐代天下文宗陈子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宋代“文章独步天下”的苏轼、剑南诗宗陆游、明代文坛宗匠杨慎、清代

34、函海百科李调元、性灵南宗张问陶,到文化巨人郭沫若、巴金。【唐宋八大家】这些文坛宗主多出于蜀,或虽不是蜀人,却是巴蜀山水与文化熏陶而成就的天下文坛领袖。,“才女在蜀”,“蜀中女子自古多才”。从卓文君到武则天、杨贵妃、花蕊夫人、浣花夫人,直到黄崇嘏、黄娥、曾懿,都是蜀中才女。,“菩萨在蜀”,佛教史有“言禅者不可不知蜀,言蜀者尤不可不知禅”之谓,指巴蜀在禅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当六祖在岭南创立禅宗南派的时候,六祖的师兄弟智诜则在资中创立了净众保唐禅系,是兼融南宗慧能和北宗神秀,兼有南北禅风又是不南不北特征的巴蜀禅系。到禅宗八祖马祖道一(什邡人)则进一步弘扬了六祖慧能一系,提倡“平常心是道”,创立农

35、禅丛林制度,使禅宗生活化、人间化,成为人间佛教最早由玄奘在成都修具足戒求学五年,开拓了巴蜀佛学由唯识启疑惑求真知的探索风气。,“儒源在蜀”,大禹兴于西羌,是儒学之祖。孔子说:“吾与禹无间然矣”,二人异代心有灵犀,孔子的儒家学派就是在大禹兴起儒而又由殷礼和周礼加以发展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故孔子说:“吾从周”。,神妙的心灵世界,就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势来观察,蜀人仰望星空善于幻想的“仙化世界”,形成了历代蜀人浪漫奇特、不循故辙的球型思维传统。,从三星堆古蜀人的诡异到西晋成汉墓同样怪异的陶俑,从相如的仙游到李白的仙诗,从苏轼的豪放与梦幻到郭沫若的泛神与浪漫展示出的思维特色,蜀人“领异标新”的文化心理形成

36、蜀人好作翻案文章的逆向思维传统,“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句话,说明蜀人与蜀学具有千多年来发展起来的重今文经学、重文学,关心国家治策、关心现实、关心政治的求实思维传统,五 沿着流光溢彩的巴蜀历史长河前行1,从初生时起,巴蜀文化就是一个善于容纳、集结的开放性体系,具有开放性。,巴人强悍劲勇、朴实率真;蜀人柔性褊陒、聪明多智。巴与蜀两种不同文化性格合成为刚柔相济、阴阳相合、相反相成的统一整体,具有整体性。开放性、整体性的结合,就是开创性与完美性的和谐统一。既有冒险进取、超前开创的创业意识,又有追求完善稳定、善于守成的守业意识。这就是我们沿着巴蜀历史长河回溯和前行,而得出来的总认识。,五 沿着流光溢彩的巴

37、蜀历史长河前行2,巴蜀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生息于的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随后便不断融合了四川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四川少数民族如匈奴、氐、党项最终接受了巴蜀文化并融入。没有这种融合,就没有巴蜀文化的博大精深。巴蜀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使这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不断更新,得以延续。,五 沿着流光溢彩的巴蜀历史长河前行3,巴与蜀、内地与少数民族;男:重庆崽儿的“砣子”(拳头)硬;成都男人的耳朵“火巴”(Pa),“扯把子”, “冲壳子”; 女:重庆女娃儿“凶”,成都妹儿“嘴巴狡”。“湖广填四川”,锦城竹枝词:“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相逢问原籍,现无

38、十世老成都”。移民大省,全国人民都喜欢【休闲、养老、无异乡感】成都与藏区【成都市区与西藏自治区、都江堰与阿坝州、双流县与甘孜州】“少不入川,老不出关”“巴适”、“安逸”(休闲),成都宽展巷子的“庐恺”(或读为“恺庐”):蒙古八旗后代那木尔羊角,定居成都后修建。拱形的门头是清代小火砖砌就,门楣的两字是“庐恺”,为羊角先生亲手所制。“庐”是草舍,“恺”是快乐。(蒙古族也快乐,巴适了),五 沿着流光溢彩的巴蜀历史长河前行4,这种交通极不便利、内部回旋余地却开阔的环境,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隔绝的状态,使四川没有向外部拓展的雄心,养成了独自经营、单干、和平温顺的国民性格。(无雄心,有野心)。,天下未乱蜀先

39、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这一古话,最早见于明末清初人欧阳直公的蜀警录。而更早的渊源则可追溯到北周书上蜀人“贪乱乐祸”的说法。)保路运动;文化大革命中搞武斗的全国第一声枪响是在成都132厂打起来;重庆武斗甚烈,红卫兵墓群;改革开放后成都人,争先炒股票(红庙子交易市场),四川大学教授踊跃;捌玖风波在北京已平息了,但是,成都还发生了火烧人民商场。 所以,四川文化大体上是在本土独自酝酿成长,虽偶有外来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传入,皆能雍容消纳,使四川文化的发展稳定而富于自信。,五 沿着流光溢彩的巴蜀历史长河前行5,经过长达4500年以上历史文脉的量和质两方面不断的积淀和延伸,巴蜀文化为我们留下巴蜀自然、文化、

40、心灵世界三方面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显现出神奇、神秘、神妙的面貌。,这些性质和特征,对于今天构建巴蜀特色文化和今日四川人的精神,对于巴蜀现代化进程,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正传承和弘扬着我们巴蜀这样一种有着独到特征的闪着历史光辉的文化传统。我们今天构建特色的巴蜀文化,沿着流光溢彩的历史文化长河前行,面前还有很多路需要我们继续走下去,把巴蜀文化的光辉继续发扬光大下去。,六 巴蜀文化研究与其它地域文化研究的进展,(一)巴蜀文化研究的进展1,20 世纪 80 年代,四川巴蜀史研究会编辑了一套巴蜀史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和作者分别是:徐中舒:论巴蜀文化;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顾颉刚:论巴蜀

41、与中原的关系;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童恩正:古代的巴蜀。此外,重要的还有冯汉骥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5年;郎维伟:川苗社会与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年。2000 年以来,学术界还出版了许多与巴蜀民族历史与文化有关的论著、资料,以历史、文化为纵线展开的作品。如:段渝、谭洛非:濯锦清江万里流:巴蜀文化的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年;林向:巴蜀考古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这些论著,均是研究巴蜀文化应该予以参考和借鉴的。,六 巴蜀文化研究与其它地域文化研究的进展,(一)巴蜀文化研究的进展2,徐中舒:论巴蜀文化正文共七部分,其中论述了巴蜀古代的地

42、理、民族,与周边各民族及蜀人南迁等相关的内容。第一篇为巴蜀文化初论。这部分主要对古代巴、蜀的历史,四川古代的经济文化的基本情况,巴族与船棺葬、錞于铜鼓、么西文字的关系等内容,较好的为我们展现出古代巴蜀的文化历史发展情况。第二篇为巴蜀文化续论。这部分是在巴蜀文化初论基础上,对巴蜀文化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该篇涉及了氐与羌的关系,巴賨与白虎传说,蛮僚的族属问题等内容,对蜀族的源流和巴族源流等深入分析阐释。第三篇为论成书年代及其作者。指出本书的作者不应是西汉末年的杨雄,而应该为蜀汉时代的谯周所撰。第四篇为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指出交州外域记一书成于孙皓时吴人之手,该书记录了蜀王子安阳王在秦

43、灭蜀后南迁交趾后对该地区治理的相关情况。第五篇为试论岷山庄王和滇王庄硚的关系。释证了岷山庄王和滇王庄硚之间的关系。 第六篇为夜郎史迹初探。这部分内容包括夜郎国名的释义,夜郎的疆域,后汉书西南夷传存在的问题,牂牁与黄金东运水路驿递程途等,形成了对夜郎古国的一些新的认识和见解。第七篇为古代楚蜀的关系。对古代楚蜀密切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出古代楚蜀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交流和往来,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六 巴蜀文化研究与其它地域文化研究的进展,(一)巴蜀文化研究的进展3,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第一篇为巴蜀史的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对巴蜀所辖区域、巴蜀的分界、巴蜀文化及其特征、蜀的经济中心等方面展

44、开了论述。第二篇为庄硚王滇辨。蒙先生利对庄硚的相关内容进比对行分析,进而得出一些对庄硚入滇的相关认识。同时,蒙先生也对“王滇”传说的故事原形进行了探索。第三篇为略论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此文撰写中,蒙先生首先对山海经一书作为古史研究所处的重要地位给予肯定。认为山海经一书的成书地域界定为非中原地区,而出自另一地域体系,很可能出自巴蜀地区。此书的成书年代应该在秦末汉初。第四篇为成都二江考。蒙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对流经成都的二江即郫江和流江利用文献典籍中有关记载去分析认识二江的流向、途径地区等相关内容。同时在文中对二江进行正名,指出郫江实为沱水(沱江)。,六 巴蜀文化研究与其它地域文化研究的进展,(一

45、)巴蜀文化研究的进展4,童恩正:古代的巴蜀由三部分组成,书有张光直先生所书序言,杨升亮所写谢辞。第一部分为专著部分古代的巴蜀,也是童先生所写有关古代巴蜀的专著。古代的巴蜀专著部分由前言加上十二点内容共同构成,其中十二点内容分别为:古代的四川;巴族早期的历史;巴族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巴的社会经济;巴国境内的各种民族;蜀族早期的历史;开明族在蜀国的统治;蜀国境内的各种民族;蜀的社会经济;巴蜀的文化;秦灭巴蜀;秦汉时代巴蜀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在古代的巴蜀这本专著中,童恩正先生很好的梳理了古代巴和蜀两个地区早期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结合各类史料及考古材料深入分

46、析认识古代巴蜀的相关问题。第二部分为童恩正先生所撰有关巴蜀史相关论文。这部分是童先生在长期对巴蜀地区古代相关考古材料和史料研究基础之上而形成的论文,其中多篇论文不乏对古代巴蜀地区早期与域外地区文化交流等问题提出诸多具有前瞻性的认识。如略论秦汉时代成都地区的对外贸易;岷江上游的石棺葬;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四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氐族的几个问题等。童先生运用考古发掘,结合典籍,分析认识古代巴蜀地区特别是古蜀地区所蕴含的各种文化因素,并将其与域内外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形成新认识。第三部分为童恩正年谱。,六 巴蜀文化研究与其它地域文化研究的进展,(一)巴蜀文化研究的进展5,巴

47、蜀文化的涵义及研究,不应该遗忘巴蜀范围之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兹例举数部知名专著。方国瑜: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4 年;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5 年;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5年;龚荫: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8 年;卢勋、李根蟠:民族与物质文化史考略,民族出版社 1991 年;李绍明等:川东酉水土家,成都出版社 1993 年;田继周: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冯敏:巴蜀少数民族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年;李绍明:巴蜀民族史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4年;董其祥历史与考古文集,重

48、庆出版社 2005年;管彦波:中国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上述论著,研究了巴蜀少数民族文化,是研究巴蜀文化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六 巴蜀文化研究与其它地域文化研究的进展,(一)巴蜀文化研究的进展6,现代巴蜀文化研究84年来,取得了可喜成绩,初步开展了对巴蜀文化学理论、范畴和体系的探索;形成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机构、团队和一批专业研究人员;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西部大开发、信息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背景下,巴蜀文化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繁荣;在创意产业带动下,巴蜀文化研究的领域、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城市建设,社会、工业、商业、农业、民俗、宗教、民族、

49、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日益紧密结合,呈现出“多线进化”、立体发展的趋势。,研究组织机构,改革开放以后,省社科院和在川高校相继成立了一批有关巴蜀文化研究的机构,聚集了一批专门从事巴蜀文化研究的学者。,2001年4月,省委批准成立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是全省性统筹、协调和组织巴蜀文化研究力量,制定总体规划,组织实施科研课题,促进科研成果的宣传、出版推广和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学术资源的组织。该中心出版了一批以巴蜀文化研究丛书为代表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参与和主持省内若干大型以植入巴蜀文化为内涵的城乡景观建设,如主持天府文化景观建设和灾后汶川石纽山大禹祭坛建设的策划,以及旅游与文化产业方面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大量工作,促进了我省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该中心还参加了全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议组织,促进了多地域文化的联合研究和组织交流。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高校,也相继成立了有关巴蜀文化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等机构。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还设立了三星堆文化研究院。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西华大学,编辑出版了蜀学等专辑期刊,也都各有不同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企业文化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