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调研】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习题:综合卷.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69974 上传时间:2018-03-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调研】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习题:综合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习题:综合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习题:综合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习题:综合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调研】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习题:综合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必修二 综 合 测试 时间 :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第卷 阅 读题 甲 必 考题 一 、科 技文阅 读(9 分, 每小 题 3 分) (2015 四川) 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两 汉 经 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独尊儒术” 的 建议, 设置五经博士, 收博士弟子五十人。 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 东汉时多达三万人。 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 这就形成了经学。 所谓经学, 是指专门研 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史看, 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 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 , 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 于是

2、, 五 经成为国家政治、 法律、 意识形态的根据。 从 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 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 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 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 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儒 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 学 和古文经学。秦始皇 焚 书,造成文化典籍的 浩 劫, 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 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 被称为今文 经。 汉景帝以后, 陆续 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 战国字体书写的 文本, 被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

3、同, 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 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发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 多 16 篇。 此外, 还发 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 如 周官 左传 等。 因汉武帝 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 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 一时没有实现, 于 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 争论。 西汉时期, 今文 经学是经学主流。 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 注重思想的阐发, 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 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 展昌 盛, 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 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 学术贡 献良多, 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

4、而脱离思想和生活。 东汉章帝时的 白虎通 义 主张今文经学, 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 借以维护主流思想, 带有一定的 理论总结性。 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 遍注群经, 成为汉代经学 的集大成者。 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 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 术精神和方法, 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 影响。 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汉武帝接受 “独尊儒术” 的建议, 设置五经博士, 以五经为研习对象, 标志经 学的真正确立。 B. 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 建立,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和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 中的

5、核心地位。 C. 今文经、 古文经的不 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 今文经的篇目与 内容相对较丰。 D. 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错误, 文中只是说 “古文经与今文经 同一部经 典的篇 章多寡 也或有差 别” , 且举了 孔府旧宅 壁中发 现的 尚书比汉 初伏生所传尚书多 16 篇的例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 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 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 流思想的

6、地位确立以后, 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 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 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 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 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 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 东汉的 白虎通义 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 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 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答案 B 解析 A 项, “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 件”错误,对应信息是原文第一段的“儒 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 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 C 项, “都强 调” 不正确, 相关信息是原文第二段的 “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 注重思想的阐发, 强调经书的 历史借鉴意义” 和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 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

7、 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 。D 项, “分别代表了最高成就”于文无据, 相关信息是原文第二段的 “东汉章帝时的 白虎通义 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 性”和“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 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B. 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 传, 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 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 经学主流。 C. 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 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 在东汉也取得 了巨大成就。 D.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 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

8、 推动了经 学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 于文无据, 原文说 “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 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 。 二 、古 代诗文 阅读(36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沈焕,字叔晦,定海 人 。试入太学,始与临 川 陆九龄为友,从而学 焉 。乾 道五年举进士, 授余姚尉、 扬州教授。 召为太学录, 以所躬行者淑诸人, 蚤暮延 见学者, 孜孜诲 诱,长 贰 同僚 忌其立 异。 会 充殿试考 官,唱 名日序 立庭下,帝 伟其仪观, 遣内侍问姓名, 众滋忌之。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

9、道与职有二 乎引 孟子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言路 以为讪己, 请黜之, 在职才八旬, 调高邮军 教授而 去。后 充干办浙 东安抚 司公事 。高宗山 陵 , 百司次 舍供帐酒食 之需,供 给不暇 ,焕亟 言于安抚 使 郑汝 谐曰: “国有大 戚,而 臣子宴 乐 自如,安 乎? ”汝谐属 焕条 奏。 充修奉 官, 移书 御史 , 请 明示 丧纪 本意 ,使 贵 近哀戚 之心重, 则茇舍菲食自安, 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 于是治并缘 为奸者, 追偿率敛者, 支费顿减。 岁旱, 常平 使分择官属振恤, 得上 虞、 余姚二县, 无复流 殍。 改知婺 源, 三省类荐书以闻, 遂通判舒州。 间居虽病,

10、犹不废读书, 拳拳然以母老为念、 善类 凋零 为忧。 卒,丞 相周必大 闻之曰 : “追 思立朝不 能推贤 扬善, 予愧叔晦, 益者三友 ,叔晦 不予愧 也。 ” 焕 人品高 明,而 其中未安 ,不苟 自恕, 常日昼观诸 妻子, 夜卜诸梦寐, 两 者无愧, 始可以言学。 追赠直华 文阁, 特谥端 宪。 焕之友 舒璘字元 质,奉 化人。 璘乐于教 人,尝 曰: “ 师道尊严 ,璘不 如叔晦 ,若启迪后 进,则璘不敢多逊。 ” (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 ,有删改) 【注】 长贰: 指官 的正副职。 言路: 指 言官。 山陵: 此指营 造陵墓。 并缘:相互依附勾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

11、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 自如 自如:自由自在 B. 请明示丧纪本意,使 贵近哀戚之心重 明示:明确指示 C. 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 凋零为忧 凋零:沦落 D.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 未安 其中:那里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其中:他的心中。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 孟子 立乎人之本 朝而道不行耻也 B.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 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 孟子 立 乎人之本 朝而道不行耻也 C.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 孟子 立

12、乎人之本 朝而道不行耻也 D.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 二乎引 孟子 立乎人之本 朝而道不行耻也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先通读语段, 然后再比较各选项。 比较四个选 项, 第一个 “乎” 是句 末语气词, 所以 “乎” 后可以停顿; 但是第二个 “乎” 相 当于介词 “于” , 所以后面不能停顿, 排除 B 、D 项; 比较 A 、C 项, “耻也” 是 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 C ,选择 A 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沈焕为官尽职, 受到举荐。 这年干旱, 沈焕被派到上虞、 余姚两县救济

13、, 再没 有流亡饿死的人;任婺源知县,得 到三省的推荐,于是任舒州通判。 B. 沈焕为人正直, 敢于 直言。 营造高宗陵墓时, 臣子宴饮作乐, 花费很多, 他认 为国家有大悲,不能如此,就上奏弹劾,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C. 沈焕人品高尚, 不随 便宽恕自己。 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子孩子那里观察, 晚上从 睡梦中卜测,只有两个方面都做到问心无愧,才可以谈到学问。 D. 沈焕去世后获得殊荣, 友人多有评价。 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 赐谥号为端 宪;丞相周必大高度评价他,舒璘则认为自己在师道尊严上不如沈焕。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分析有误。

14、 “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是沈焕移送文书给御史, 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后想达到的目的,不是事实结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以所躬行者淑诸人, 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5 分) 译文:_ (2) 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 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5 分) 译文:_ 答案 (1) 身体力行善待 众人,早晚接见学生( 学习的人) ,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 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 得分点: 大意 2 分, “淑” “学者 ” “孜孜” 各 1 分) (2) 追 想 立 身 朝 廷 不 能 够 推 举 贤 能 称 扬 良

15、善 , 我 愧 对 沈 叔 晦 , 益 友 有 三 人 , 沈 叔 晦没有对不起我。( 得 分点: 大意 2 分, “立朝” “愧” 及 “不予愧 ” 句式各 1 分) 【参考译文】 沈焕,字叔晦,是定 海 人。考进太学,开始 同 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 , 跟随 他学习。 乾道五年考中进士, 授任余姚县尉、 扬州教授。 被召为太学录, 身体力 行善待众人, 早晚接见学生( 学习的人) , 勤奋 不懈地教诲引导, 长官副长官同僚 忌恨他标新立异。 适逢充任殿试考官, 唱名那天在庭下按序站立, 皇帝觉得他仪 表堂堂, 派宦官问他的姓名, 众人越发忌恨他。 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 因为道 尚难推行,

16、沈焕说: “ 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 引用 孟子 : 立乎 人之本朝而道 不行, 耻也。 ” 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 要求贬黜他, 在官才八十天, 调任高邮军 教授而离京。 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 营造高宗陵墓, 百官休息处所供设 帷帐酒饭 的花费 ,供给 很多,沈 焕急切 地对安 抚使郑汝 谐说: “国家 有大悲事, 而臣子 宴饮 作乐 自由 自 在,安 心吗? ”郑 汝谐 嘱 托沈 焕分 条上 奏。 充 修奉官 ,移 送文书给御史, 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 使得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草屋薄膳 自然安适, 用不着弹劾而使勒索绝迹。 于是整治相互依附勾结做坏事的, 索还任 意收取的, 支

17、出费用顿时减少。 这年天气干旱, 常平使分别选属官救济, 沈焕被 派到上虞、 余姚两县, 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 改任婺源县知县, 三省都向皇上写 推荐书, 于是通判舒州。 闲居时虽然抱病, 还没有中断读书, 挂念母亲年迈、 担 忧善良之 辈沦落 。沈焕 去世,丞 相周必 大听到 后说: “ 追想立 身朝廷 不能够推举 贤能称扬 良善, 我愧对 沈叔晦, 益友有 三人, 沈叔晦没 有对不 起我。 ”沈 焕人品 高尚, 而他的内心不安, 不随便宽容自己, 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儿那里观察, 晚上 从睡梦中卜测, 两方面都没有亏心事, 才可以谈到学问。 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 阁,特赐谥号为端宪。沈焕的朋友

18、舒璘字元质,是奉化人。舒璘乐于教诲他人, 他曾经说 : “在 师道尊 严上,我 不如沈 叔晦, 如果说启 发后辈 ,那么 我不敢太谦 虚了。 ” (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8-9 题。 双 调 蟾宫曲 自乐 ( 元) 孙周卿 草团标 正对山凹。 山竹炊粳, 山水煎茶。 山芋山薯, 山葱山韭, 山果山花。 山溜响 冰敲月 牙,扫 山云惊散 林鸦。 山色元 佳,山景 堪夸, 山外晴 霞,山下人 家。 ( 选自太平乐府) 【注】 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8.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_ _ 答案

19、 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 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 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曲句 句用“山 ” ,连用 十五个 “山” 字,层见 叠出, 写出了 隐居山林之 乐。 诗人住在山上, 吃 在山林, 欣赏的是山中 风光。 评价 “山” 字在 内容表达上 的作用,可从突出“山”的多、对“山”的情等角度作答。 9. “ 扫山 云惊 散林 鸦 ”与 “ 月出 惊山 鸟”( 王维 鸟鸣 涧) 两句 中“ 惊 ”的 起 因 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 _ _ 答案 ( 第 一问) 孙 曲 中“ 惊 ” 的 起 因是 云 朵 掠

20、过 山 林( 或 : 扫地 发 出声 响) ;王诗 中 “惊” 的起因是月亮升起, 月光照射过来。( 第二问) 反衬出山间的幽静。( 意思 对即可) 解析 分析起因和表达效果, 需要把握诗句的基本意思, 然后结合诗歌主旨回答。 “扫山云惊散林鸦” 通过写因云朵掠过山林而受惊四散的林鸦, 反衬了树林的寂 静,属于 以动衬 静。 “ 月出惊山 鸟”写 月亮刚 出 ,惊动 了山林 中的小 鸟,也是以 动衬静。 ( 三) 名篇名句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在 氓 中, 女子以 桑树的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的两句是: “_, _。” (2) 苏 轼 赤 壁 赋 中 ,

21、 与 无 穷 的 长 江 对 比 , 极 言 生 命 短 暂 的 句 子 是 : “_,_。” (3) “ 推 己 及 人 ” 这 种 替 别 人 着 想 的 道 德 情 怀 不 仅 在 中 国 , 而 且 在 全 世 界 也 有 着 广泛的影响。 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 就悬挂着孔子 “_, _” 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 系的向往。 答案 (1) 桑 之落矣 其 黄而陨 (2) 哀吾生 之须 臾 羡长 江之无 穷 (3)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乙 选 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 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 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

22、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 学类文 本阅 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来 自陌 生人的 赞美 从前的我家, 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 上学的路程大约 10 分钟, 每天清晨我 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那年我 13 岁, 念初中一年级。 每日清晨, 我 都带 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 学路上, 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 我要在那里吃馃子和喝豆浆, 馃子就是人们所说 的油条。 这个时间的小吃店, 永远是热闹的, 一口大锅支在门前, 滚沸的油将不 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 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

23、熟地操作。 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 位 年轻姑娘,她手持一 双 长长的竹筷,不失时 机 地翻 动着油条, 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笸箩。 当年, 油是珍贵的东西, 控油这一关就显得格外重要。 她用不着看顾客, 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 自己业务范围的事 翻动、 捞起, 但她的操作是愉快的, 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 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来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 那新鲜的肤色, 那从白帽檐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 那纯净、 专注的眼光, 她的一 切 在我当时的生活中, 她 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 词 一 种 活 生 生 的 可 以 感 觉 和捕捉的美丽。 她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

24、满当起来, 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 地成长。 以后的早晨, 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 观察她那两条辫 子的梳法, 她站立的姿态, 她擦汗的手势, 脚上的凉鞋, 头上的白布帽。 当我学 着她的样子, 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在脑后时, 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和她之间的 距离。 后来我们搬了家,不 能 再光顾那家小吃店了 。 又是一些年过去,我 又 一次 光顾那家小吃店。 记得是秋天的一个下午, 我乘坐的一辆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 抛锚。 此时, 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 于是我走进店内。 我看见她独自在柜台 里坐着, 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 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 她目光涣散, 不时打 着

25、大而乏的呵欠, 脸上没有热情, 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 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 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这柜台。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 40 来岁。 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 满 金黄的光亮,使那几 张 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 桌 也显 得温暖、柔和。我莫名生出一种愿望,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 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 子。 ”我说。 “现在没有 。 ”她漠然地告诉我。 “ 那时 候您天 天站 在锅 前。 ” 我说。 “你 要买 什么? 现在只有 豆包 。 ” 她打 断 我。 “ 您梳着 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 穿着白凉鞋” “你到底想干什么? ” 她几 乎怪我打断了 她的呆

26、坐, 索性别过脸不看我。 “我只想告诉您, 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 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 “嗯? ” 她意外地转过 脸来。 面包车 已经修好, 司机催我上车。 我匆匆走出 小吃店, 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 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 我多么 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不久,当又一个新鲜 而 嘈杂的早晨来临时, 我 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 店 。门 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 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 她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 帽子, 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檐里滚落下来, 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 活泼和妩媚。 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 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

27、灵巧, 一种更成熟 的灵巧。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 为着一份陌生的感激, 想 要唤起她那爱美的心意。 那小吃店的门口该不会有 “欢 迎卫生检查团” 的标语吧? 我庆幸我的车子终 究是一晃而过, 我坚信愿意坚信的: 她的焕然一新是因为听见了我的感激。 当你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也可以处处充满陌生的魅力。 ( 取材于铁凝同名作品) (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 解或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文中写小吃店的 “热闹” 及油锅中 “吱吱叫着” 的面团, 烘托了当年 “我” 在 能吃到油馃子时内心的无比得意和骄傲。 B. 内 心 “

28、空荡 ”而 又无聊 的 “我 ” , 为 炸油 馃子 的 姑娘 的勤 劳 和美 丽所 打 动, 也 想成为一个像她那样的炸油馃子的工人。 C. 文中写 “她” 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 这柜台, 以此来突出女主人公当时的委琐消沉。 D. 文中 说“ 她相信 了一 个陌生 人对她 的赞 美” “她的 焕然一 新是 因为 听见了 我的 感激” ,表明“我的感激”是对她的一种赞美。 E. 文 章 从 “ 我”13 岁年 纪 的 美 好 记忆 写 起 ,为 读 者 提 示 了叙 事 的 缘起 和 发 展 , 也表明最后的生活思考立足于多年的生活沉淀。 答案 选 E3 分,选 D2 分

29、,选 C1 分。 解析 A 项, “烘托了无比得意和骄傲” 是一种无端的附会。B 项, “成为一 个像她那样的炸油馃子的工人 ” 是对原文的错误理解, 原文是说 “决意要向着她 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C 项, “委琐消沉”对人物的负面心理状态有些夸大。 (2) 文章中描写人物对话 的文字,最后以“ 嗯? ”另起一段收束。原文中这一处 简短的文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从结构和内容 两方面作具体的分析。(6 分) 答: _ _ 答案 这一短促而又带有疑问的收束显示出女主人公的震动与吃惊。 这种反应一 方面对照出之前女主人公的漠然和漫不经心; 一方面也为后文中女主人公重新关 注美的变化作了心理铺垫。

30、(3) 文章中, “她” 的白 帽反复出现, 这样的安排在充分展现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 作用? 请结合原文作简 要分析。(6 分) 答: _ _ 答案 白 帽 作 为 贯 穿 人 物 形 象 塑 造 的 线 索 , 标 志 着 主 人 公 精 神 状 态 的 起 伏 与 变 化。 初见: “我发现她从白帽檐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 ” 代表着能打动人的 “好 看” 。加 强: “ 观察她那 头上 的白布 帽。 ” 代表着一 种能影 响人去 模仿的“美 好” 。再 见: “ 仍旧戴着 那白帽, 帽子已 被油烟 沤成了灰 色。 ” 代表着 一种让人叹 息的“涣 散” 。 最后: “ 她头上又 有了一 顶

31、雪白 的新帽子 。 ”代 表着一 种让人振奋 的“焕然一新” 。 (4) 文章结尾说, “当你 克服着虚荣走向陌生人, 平淡的生活里也可 以处处充满陌 生的魅力” 。联系全文,如何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8 分) 答: _ _ 答案 作者坚信美好的人和事可以给其他人以鼓舞。 在作者看来, 一 个人在遭遇 种种变故之后仍然能够重新被美唤醒, 是生活中出人意外的一种魅力。 而促成这 一结果的, 也许 就是一个抛开顾虑的陌生人的一句由衷的赞美, 这是生活中尤其 可贵的另一种魅力。 四 、实 用类文 本阅 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晚 清名 臣沈葆 桢

32、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 11 号。 这是一 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 面积 达 1 500 平方米。 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 装饰富丽。 1936 年, 客居福 州的郁达夫, 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 走过宫巷, 见毗 连的大宅, 都是钟鸣鼎食之家 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 三个身 份:林 则徐的外 甥兼女 婿、大 清船政大 臣兼通 商大臣 、两江 总督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 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 母亲林 蕙芳是 林则徐的 六妹。 沈林两 家既是近 邻又是 近亲。 沈葆桢长相一般, 个子不高, 少时多病。 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 聪慧好学, 林

33、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 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 姑表亲通婚, 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 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 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 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 他先是中进士, 入翰林院, 后又外放九江知府, 仕途更迭, 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 当时, 将要到省城赴 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 还曾向人 “挪川费百金” 作为盘缠。 到了省城 , 他租了二 进三间排的房子, “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 , 为此他还发出了 “屋价之贵, 可谓 极矣”的感叹。1855 年,35 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 了这个宅院。 沈葆桢装修好房子, 安顿好父

34、母妻儿, 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 第二年, 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 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 袭扰辎重的战术, 七 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 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 27 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 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 并告诉他 们, 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 做官倒是其次。 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 死存亡的 困境, 无法让 人有一丝 的安宁 。1866 年,沈 葆桢接 到熟人 左宗棠的邀 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 沈葆桢 出山并 非一帆风 顺,也 曾三顾

35、茅庐,二 人在这 个古香 古色的 小院里畅谈了很久, 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 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 人选。 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 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 沈葆桢婉言拒绝。 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 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 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 岩相助, 所有人马, 归其调遣。 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 左宗棠干脆 上疏, 推荐沈 葆桢主持 船政。 清廷降 旨,署沈 葆桢“ 先行接 办” , “ 不准固 辞” 。本 无心官场的 沈葆桢, 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 将办公的地 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 11 号这个普通 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

36、思 想发源地。 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 年时间, 造出了 5 艘商船和 11 艘 兵舰 ,而就 是这 些轮船 ,后 来装 备起中 国第一 代海 军舰 队。沈 葆桢还 创办 了 “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 福建船政学堂, 培养出一大批叱 咤风云的人物: 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 清海军总长刘冠雄、 中国海 军元老萨 镇冰 沈葆桢虽 多受林 则徐儒 雅之风的 熏陶, 但是做 起事来, 雷厉风 行。他 果断宣 称 “铁甲舰不可不造, 日本不可不防”! 于小 事方面, 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 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 年, 日本进犯台湾 后, 沈

37、葆桢被派往台湾 加强防务。 此后, 他兴 建台南 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 建设苏花公路前身、 新中横公路前身等, 废 除渡台禁令, 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 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 2009 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 1879 年 7 月, 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 。 他告诉儿孙 “ 究竟笔 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 ( 选节自文史参考2014 年总第 44 期)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 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 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 表现出了他的不 平凡

38、,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林则徐不以貌取人, 而是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沈 葆桢,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C. 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 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 后来还为了 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 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 第一次来恳请, 第二次作出保证, 第三次 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 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 他一怒之下将此人斩首示众, 这样的小 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答案 选 A3 分,选 E2 分,选 B1 分。 解析 B 项, “从小就遵 奉经世致用思想” 的说法和原文意思有出入,

39、 原文是 “深 受经世致用思想熏陶” 。C 项, “还为了能到江 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的说法 与前面文意联系不确切。D 项, “三顾茅庐”的具体内容属无中生有。 (2) 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 夫的话有什么作用? 请 简要概括。(6 分) 答: _ _ 答案 郁达夫的话描写了沈葆桢故居的环境;( 内容作用) 烘托出 沈宅的富丽 和文化气息; ( 手法作用) 为后面写沈葆桢重视读书的特点和他的功绩( 与他有深 厚的文学文化功底有关) 作铺垫。( 结构作用)( 答对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3) 作为“晚清名臣” , 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 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 _ 答案 平

40、叛太平天国运动七战七捷; 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 装备起 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 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并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 明确提出 “铁甲舰不可不造, 日本不可不防” 的 主张; 建设台湾并改善了台湾 的经济。 (4) 成 就 沈 葆 桢 “ 名 臣 ” 声 誉 的 原 因 有 很 多 , 请 就 你 对 “ 出 身 ” “ 读 书 ” “ 无 私 ” 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 _ _ 答案 观点一: 出身有可能帮助人获得声誉。 观点二: 读书能帮 助人获得成就和 声誉。观点三:无私一定能帮助人获得美誉和成就。 第卷 表 达题 五 、语

41、言文字 运用(20 分) 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 小张被提拔为部门领导三个月以来,凡事_,消瘦了不少。 面对肆虐的大火,消防队长_,冲进火中去营救被困的人们。 作为班长,你应该_,不能在这么点小事上也犯错误。 A. 以身作则 身体力行 身先士卒 B. 身体力行 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C. 以身作则 身先士卒 身体力行 D. 身体力 行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答案 D 解析 “以身 作则”指 用自己的 行动做 出榜样 ; “身体 力行” 指亲身 体验,努力 实行; “ 身先士 卒”原 指作战时 将帅亲 自带头 ,冲在士 兵前面 ,现多 泛指领导带 头走

42、在群众前面。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市政府关于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的决定得到了部分市民的拥护和支持,但也有众多爱心人士提出质疑。 B. 中央台 “焦点访谈” 等舆论监督节目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生的一个标志, 而且 成为央视新时期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C. 依 “天人相应” 养生 原则, 春天宜 多吃温性食物, 进食冬瓜、 黄瓜、 绿豆芽等 寒性食品要少吃,以防阻碍阳气生发。 D. 经过全体委员和代表共同努力, 承载期望与重托的两会相继闭幕, 顺利完成各 项议程,为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答案 D 解析 A 项, “严禁养犬和捕杀野犬”歧义。B 项,递进关系

43、逻辑颠 倒引起的语 序不当。C 项,重复赘余,删掉“进食”或“吃” 。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_。_。_ 。_。 _ ,_ ,类似 于“不患 莫己 知,求 为 可知也” 这样 的话, 论语中至 少重复了四次。 他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他曾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为一组, 中 心是 “兴趣” 。 为 一组, 中心是 “完善自 己” 。 为 一组,中心是“真才实学” 。通过“他主张” “他还主张”确定顺序为 A 项。 16. 下图是土耳其摄影 师奥斯曼萨厄尔在陷 入战乱的叙利亚拍摄的 一张照片, 当他举起相机时, 这个 4 岁的孩子竟然把相机看作武器, 跪下来并举起双臂投降。 请用简短的语言揭示照片的内涵。( 不超过 60 字)(5 分) 答: 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