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 极 理 事 会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又译为北极议会、北极委员会、北极协会。北极理事会是由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和美国等八个北极国家组成的政府间论坛,于 1996 年 9 月在加拿大渥太华成立,是一个高层次国际论坛,关注邻近北极的政府和本地人所面对的问题,其宗旨是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促进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持续发展。理事会主席一职由八个成员国家每两年轮流担任。2013 年 5 月 15 日,中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成为理事会正式观察员。中文名: 北极理事会外文名: ARCTIC COUNCIL目的: 关注邻近北极的政府和本地
2、人问题宗旨: 保护北极环境 促进持续发展主席: 由成员国家每两年轮流担任观察员: 中、印、意、日、韩、新北极理事会标志北极理事会的宗旨是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促进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持续发展,其成员包括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加拿大、美国和俄罗斯。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外长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发展历史创立北极理事会的第一步是在 1991 年由八个邻近北极的政府所签署的北极环境保护策略。在 1996 年,渥太华宣言引致北极理事会的成立,致力于北极地区的环境、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机构成员北极理事会的成员有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瑞典和美国,六个北极本地社群代表在北极理事
3、会中有永久参与的议席。这些代表包括阿留国际协会、北极阿撒巴斯卡议会、哥威迅国际议会、伊努伊特北极圈会议, 俄罗斯北方土著人民协会和萨米理事会。主席国家主席一职由八个成员国家每两年轮流担任。第一任主席国(1996 年-1998 年)加拿大;第二任主席国(1998 年-2000 年)美国;第三任主席国(2000 年-2002 年)芬兰;第四任主席国(2002 年-2004 年)冰岛;第五任主席国(2004 年-2006 年)俄罗斯;第六任主席国(2006 年-2008 年)挪威;第七任主席国(2009 年-2011 年)丹麦;第八任主席国(2011 年-2013 年)瑞典。观察成员永久观察员北极理
4、事会设有永久观察员:包括六个非北极国家:法国、德国、荷兰、波兰、西班牙、英国;国际组织:北极议会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红十字会、北欧理事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非政府组织:世界驯鹿人协会、北极大学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北极规划小组。正式观察员2013 年 5 月 15 日中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成为理事会正式观察员。正式观察员国虽没有在理事会的表决权,但自动享有参与理事会的权利,同时拥有发言权,项目提议权。永久观察员会自动获邀出席所有会议(虽然它们未必会全部参与),特殊观察员出席每一次会议都需要批准(虽然批准已属例行形式)。此外,北极理事会还有一些正式认
5、可的观察员,譬如六个非北极国家、中国、法国、德国、荷兰、波兰、西班牙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几个国际组织如:北极议会人、世界自然保育联盟(IUCN)、国际红十字会、北欧理事会、北方论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如:世界驯鹿人协会、北极大学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北极规划小组。召开会议北极理事会差不多每六个月在主席国家内某个地点召开一次资深北极官员会议。资深北极官员是八个成员国的高层代表,有时是领事或资深外交官,六名永久议席代表及认可观察员会同时出席。当两年任期快要结束,主席召开部长级会议,正是北极理事会在整个时期的工作高峰期。八个成员国的外交部长、北方事务部长或环境部长
6、都会出席。每次部长级会议都有以当地城市为名的宣言,这份宣言涵盖了主要议题包括气候改变、持续发展、北极监督和评估、永久生物污染物及其他北极中的致污物,还有五个工作小组的工作。2006 年的部长级会议会在俄罗斯萨列哈尔德(Salekhard)举行,俄罗斯在 2006 年 10 月26 日宣布萨列哈尔德宣言。研究指出北极区的硫磺污染来自俄罗斯金属精炼工厂和遥远南方的工业。每一任的主席国负责设立一个秘书处。秘书处负责全面统筹议会活动,譬如组织半年一次的会议、管理议会网站、分发有关议会的报告和文件。大部分成员国都有常设秘书处,但这个构思常常被美国否决。工作计划北极理事会的实际工作是由辖下的五个工作小组负
7、责,他们共有三个规划和行动计划:工作小组北极监督和评估计划(AMAP)北极动植物保育(CAFF)紧急、预防、准备和反应(EPPR)保护北极海洋环境(PAME)永续发展工作组(SDWG)规划和行动计划北极气候冲击评估北极人类发展报告北极议会对于减少北极污染的行动计划 (ACAP)防止陆地活动污染北极海洋环境的地区性规划首个协议第七届北极理事会外长会议于 2011 年 5 月 12 日在丹麦格陵兰岛首府努克举行,与会国家外长签署了北极理事会成立 15 年以来的首个正式协议北极搜救协定,就各成员国承担的北极地区搜救区域和责任进行了规划。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它是北极理事会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8、会议的主题是北极地区的环境问题,并就未来开发北极石油、矿产、渔业和航运资源的合作与协调进行了商讨。在会议上公布的主要环境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对北极环境影响比以前所了解的要更为深刻,黑碳(煤烟)、臭氧和甲烷对北极地区变暖的影响高达 40%。中国情况1990 年以后,中国开始逐渐介入北极国际事务。中国在北极的主要活动方式是科学考察,少量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 1990 年开始已完成了四次北极科学考察,1996 年正式加入北极国际科学委员会。2004 年在北极地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实施了站区科学考察工作。2005 年,中国举办北极科学高峰周会议,发起组织成立了“太平洋北
9、极工作组”,并顺利当选成为新奥尔松科学管理委员会北极实验室咨询委员会成员。2007 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特别观察员”。2012 年 4 月,中国外交部官员称,中国已经申请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作为观察员国虽然没有投票权,也无权在年会上发言,但他们在北极议题上具有合法的权利。2013 年 3 月 15 日,加拿大北极问题专家彼得哈里森教授称,2013 年 5月中旬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瑞典将在其最北城市科罗娜召开新一届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外长会议,北极周边 8 国及原住民组织代表届时将与会。本届部长级会议上将就中国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一事进行最终讨论,除讨论中国的申请外,还同时讨论欧盟、日
10、本、韩国、印度等 16 个国家和组织提出的相关申请。与会代表将对申请国和组织的科研能力、基地合作经验、能否为理事会作出贡献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并从中选出最能推进北极事务的申请方成为“永久观察员”。包括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内的 8 个北极地区国家的外交官将于 2013 年 5 月 15 日在瑞典基律纳会晤,讨论北极的未来。一个重要议题是,是否授予中国、印度和欧盟等 14 个实体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地位,从而让它们在决定北极未来方面拥有发言权。2013 年 5 月 15 日,北极理事会在瑞典基律纳会晤,8 个成员国一致做出决定,同意中国等国加入理事会,成为正式观察员。2013 年会议2013 年 5 月
11、15 日,北极理事会 8 国外长在瑞典基律纳举行会晤,讨论是否接纳中国、韩国以及欧盟等 14 个实体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从而使它们在决定北极未来方面拥有发言权等问题。据悉,8 个成员国一致作出决定,同意中国等 5 国加入理事会,成为正式观察员。国际化议题对于扩大北极理事会规模的问题,北极理事会各成员国意见不一。北欧国家希望北极“国际化”,而在北极控制了更多领土的俄罗斯和加拿大则强烈反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此还没有作出公开决定。2013 年 5 月 10 日,有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表示,对于是否授予中国等实体在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地位,美国政府还没有立场,奥巴马尚未作出最后决定。地缘竞争作为冷战结束后的
12、一项积极成果,1996 年成立的北极理事会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包括美、俄在内的环北极 8 国在该地区进行实质性合作。客观上讲,北极理事会在监测与评估北极环境、气候变化,促进原住民参与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的先天性缺陷,如没有法律约束性的义务和规定、并非一个严格意义的国际组织、参加方的局限性、没有常设性的独立秘书处、没有机制性的资金来源。北极以往只对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有吸引力,但自从 2007 年 8 月 2 日“北极-2007”探险队员在北极点海底插上俄罗斯国旗并放置装有写给后代的信的密封舱时起,北极的新一轮地缘政治争夺又被炒热,各方在北极地区举行的单边或多边军事演习此
13、起彼伏。北极周边国家在各自北冰洋沿岸的军事部署也不断强化,且纷纷发誓要确保本国在北极地区的多种权利。过去几年里,北极周边各国陆续出台本国的北极战略,谋划对北极地区科考活动并对本地区油气等能源区块进行勘探、开发,极力显示其在本地区的实际存在。与此同时,非北极地区国家对加入这场“北极争夺战”也兴趣大增。已有不少分析、评论认为关于北极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单靠所谓“北极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更大范围的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北极地区、北冰洋不可能只属于几个国家,而是要由全人类共享、共建、共治。对这样一个国际区域的开发,各国应形成一种合作机制,联合国要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一个开放的北极理事会可为北
14、极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契机。破冰时代经过激烈辩论,北极理事会 2013 年 5 月 15 日批准中国为正式观察员国,一同被批准的还有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 5 个国家,但欧盟此次被挡在门外。2013 年 5 月 14 日,中国加入这个“高纬度国家专属俱乐部”的前景一度被认为“非常悬”,由于几个国家“持保留意见”,中国与欧盟一起被列为“最具争议的申请者”。从全球格局来看,区域外国家加入北极理事会,将使该论坛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北极政策与经济论坛主席达米安德格罗斯博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北极理事会接收中国、印度等全球性大国作为观察员非常重要。现在,所有的北极地区重要参与者都加入北
15、极理事会。今后,北极理事会将不仅是一个地区性组织,已一跃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论坛之一”。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等国家加入北极理事会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声明。多年来,北极理事会一直被视作是科学家就环境问题交换研究成果的平台,北极也重新引发国家安全问题的辩论。美国正在阿拉斯加部署更多的导弹拦截器,防止来自朝鲜的攻击,俄罗斯则更新核潜艇舰队,部分部署在北极港口,加拿大已经谈及在该国庞大的极地地区加强军事存在。 “北极进入破冰时代”,德国南德意志报2013 年 5 月 15 日称,中国等成为观察员是一种温和的国际认同,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北极理事会,以便在北极地区资源开采上有发言权。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报2013 年 5 月 15 日日发表题为“对北极的划分开始了”的文章称,北极已成为各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碰撞的一个平台。因此,各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北极对俄罗斯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里拥有丰富的资源及未来海上航道,这关系到俄罗斯未来国家的命运,许多国家都觊觎这块大蛋糕。因此,俄罗斯在北极的利益未来可能会受到外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