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化学精品课例:质量守恒定律长岛县第二实验学校 范国巨1.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五单元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第 1 课时。2目标确立(1)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已对物质内部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以及一些物质的构成有了初步的介绍,并运用微观观点从质的方面对化学变化作了简单阐述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它在宏观上从量的方面给出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揭示化学变化中质和量的内在联系;在微观上从分子和营造的角度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应用粒子的相关知识对化学反应进行分析,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并为学习化学方程式作好铺垫。2、教
2、材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安排了“提出假设” 、 “ 设计实验方案” 、 “进行实验” “分析总结”等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而本节开始要从生成“何种”物质深入到生成“多少”这种物质方面的研究,引导学生从定性与定量综合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本节内容是全面认识化学反应
3、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将对整个初中化学乃至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学情分析。本人任教的是三个普通班,大多数学生基础差起点较低;他们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在前面二个多月的学习中已经对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学习了一些具体物质的性质,如氧气的化学性质等有关的化学反应;还学习了微观中的分子、原子及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学生已经知道某些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但还无法知道在这些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另外,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化学变化中微观粒子的本质变2化;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基本具备了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
4、学习,学生将逐步完成由定性到定量方面的过渡,为化学方程式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学习奠定了基础。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初三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从能力水平看,学生已经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另外,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实验基本操作,初步具有实
5、验探究的能力,但在实验方案设计和概括推理等能力方面仍需提高。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生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反应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点上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实验、多媒体动画、讨论、探究等手段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3)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对于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都属于启蒙阶段,若探究过程不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法。1、
6、把教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验方案 评价并完善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总结规律反思过程,学会运用。 2、在教学中,利用小组设计、交流、评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3、探究实验结束,教师引导,进行反思评价,注重个体评价,让学生对探究活动再体验,增强对质量守恒的原因理解,强化了探究活动的目标控制。3基于上述分析,我确立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和技能: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7、的本质,从理论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时质量守恒的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目标分析:这些目标的确定是因为根据教材分析,如何将学生所学的化学知 识从“定性分析”向“定量计算” 转换呢? 质量守恒定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 的理论基础。(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目标分析:这是因为质量守恒定律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推理总结得出来的。九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对 宏观现象的形象思维进行学 习,他 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本节将通过 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情景展开活 动探究,
8、帮助学生逐步形成 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使学生感受化学规律美。目标分析:尽管初中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对化学实验还是很感兴趣。因此,我们 可利用活动探究对学生渗透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和意识,进而形成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3教学流程为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着“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教学理念,采
9、用了“四环节”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当堂训练、检测评价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所学,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激励和指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满怀信心独立设计实验,为后面进行实验探究做好了铺垫。自主学习设计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操作时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设计实验中的难点,我由浅入深的设计了 5 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播放“猴子捞月”的动画片断,并展示生活中镜子、玻璃、水面和光滑的地砖成像等图片,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轻松引入
10、新课,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用学生熟悉的“小镜子” 照照自己,有利于学生真切的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大胆提出猜想。依据问题进行猜想利用学案自主学习设计实验展示答疑设计实验44.精彩片段片段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展示“猴子捞月”的动画片段。师:看完片段后,同学们能说出这群猴子为什么没捞到月亮吗?生:因为水里根本没有月亮。师:那这群猴子看到的月亮是什么呢?生:是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师:物理学上把天上的月亮叫“物” ,水中的月亮叫“像” 。师:那么,在我们生活当中,除了平静的水面可以成像以外,还有哪些物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拓展用学
11、生通过实验数据寻找规律,教师适当引导和点拨共同得出成像特点。教师通过“舞蹈室的矫姿镜、潜望镜”等图片介绍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从中归纳得出平面镜的作用,也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物理。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我便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团结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共同分享实验带来的快乐。为了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顺利完成实验,我将实验步骤用多媒体呈现出来。5体也可以成像呢?生 1:镜子可以成像生 2:玻璃板可以成像生 3:打磨得很光的铜板也可以成像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画面。 (多媒体展示)师:像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能够成像的物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表面是怎样的?生:都是很
12、平滑的。师:我们把它们叫做平面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共同探究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片段二:学案引路,设计实验环节一:自主学习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本 61 页中的实验,然后分组讨论“学案”中提出的 5个问题。(1)我们怎样找到像的位置?(2)实验中使用玻璃和镜子哪种方法更容易找到像的位置? (3)我们怎样判断像和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4)我们怎样判断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5)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我们应该怎么做?环节二:交流展示 (学生交流展示 5 个问题的答案,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1)我们怎样找到像的位置?生: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
13、后面的像。再拿一只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只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该答案学生在认真自学之后,就能在课本上找到,但有很多同学还只是生搬硬套,不能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师:我把刚才同学回答的方法再用课件形象地展示一下。(2)实验中使用玻璃和镜子哪种方法更容易找到像的位置? 生:玻璃板。师追问:为什么呢?6(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来。需要教师给与必要的引导。 )师:玻璃板和镜子都是平面镜,但它们有什么不同呢?生:玻璃板是透明的。师:对,这样我们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那只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我们怎样判断像和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生:如果像能和物完全重
14、合,就说明物和像的大小相等。(4)我们怎样判断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生:用刻度尺测出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进行比较。(5)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我们应该怎么做?生:应该多次实验。师:明确了这些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得到实验方案。片段三:实验探究,认识虚像师:大家能从刚才实验中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吗?生 1:平面镜中的像与物的大小是相等的。生 2:平面镜中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师:还有其它的发现吗?引导:大家把刚才实验中的物和像连起来,它与镜面有什么关系?生:垂直。师: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生:是虚像。师:你是怎么判断的?生 1:因为在镜子后面找不
15、到像。生 2:通过作图可以说明。师:那么,我们能否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呢?师:请大家把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上,白纸上有像吗?生:没有。师:这说明没有实际光线射到白纸上,我们把这样的像叫做虚像。5.自我反思本节课我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学案导学法”的教学模式,以实验探究和学生活动为主线,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策略上力求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促使着学生自主学习。在新课的引入中,我利用“猴子捞月”的视频进行引导,让学生兴趣倍增。7为了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我通过生活中的水面、玻璃、镜子、光滑的地砖可以成像把
16、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轻松地引入课题,并提出了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为了突破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一教学的重点,我首先引导学生对平面镜成的像进行猜想,当同学们的猜想有了思维碰撞时,趁机设置了具有针对性、思维性和梯度的五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学习效率大增。我又不失时机的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形成了生生间、师生间双向的、能动的交流。然后,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领略探究的美妙,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材通过作图的方式作出虚像,学生客观上
17、接受不了,而我让学生自己在镜后放一张白纸作为光屏,从平面镜的一边看屏上有没有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了实像和虚像区别。反思自己的讲课,有以上欣喜之处,也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实验探究时,还有学生盲从。在梳理反思时,学生的回答只局限在学到了哪些知识,对学到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说的很少。而这节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学会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最后还是我给做了补充。同时,学生对学习后存在的困惑更是避而不谈。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行为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还是重知识,轻能力。如果对所学知识没有进一步的思考、梳理、加工和反思,知识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再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
18、特点时,我只给了学生两支相同的蜡烛,这样就已经暗示了学生探究的结论,从而使探究缺少了一些意义。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想今后应给学生四支蜡烛,其中两支相同的,一支大的,一支小的。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携手努力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你我的课堂也会别样的精彩。6.专业点评陈老师这堂课引入生动,过渡自然;教法得当,敢于创新;注重实验探究,关注合作能力培养;练习有针对性,注重课堂效率。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熟练运用“四环节”学案导学的教学法,正堂课朴实无华而又精彩。从该课可以感悟到,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四环节”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先学后教”的核心是学生自学能
19、力的培养。 “先学”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8之前发挥好“导向”作用,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上述课例中,陈老师考虑到,平面镜成像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在突破该难点时,设计了有针对性、启发性、有梯度的五个问题,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既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从陈老师的这堂课可以显现出“先学”之学具有以下的特性:第一,超前性。 “先学后教”强调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课堂教学在后,超前性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 。第二,独立性。独立性是“先学”最本质的特性。 “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对教
20、师的依赖,在教师授课之前,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第三,异步性。 “先学”的异步性区别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 。 “先学”则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并鼓励优秀的学生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应做到该统一的就统一,不一定统一的可以不统一。“先学”是基础, “后教”是关键,教得好可以点石成金。陈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抛开教材的传统教法,充分利用实验:首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放在玻璃板的后面,然后让学生观察有没有光线射到白纸上。由于白纸上没有实际光线因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陈老师的“后教”之教呈现出以下特性:第一,
21、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先学” ,有针对性地进行“后教” 。在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时,也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凡是学生自已能够解决的问题,继续让他们自己去独立解决;凡是他们自已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这是更深层的针对性。第二,时限性。学生“先学”遇到疑惑,急于想弄明白其中的原因,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解学生心中之惑,这样可以起到好画龙点睛之功效。第三,开放性。教师不可能预先设定学生先学存在的所有问题,学生在参与学习中的各种即兴表现和自由发挥更是教师所难于预料的。这样的开放性也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由教材来确定,变成了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正是这种开放性真实展现了教学过程中本应存在的生动性、复杂性、生命性、挑战性和生成性。9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 。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都是好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