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物馆学基础复习第一讲 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第一节 什么是博物馆一、博物馆的定义美国:博物馆是非营利的常设性机构,其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组织临时展览,该机构应享有免交联邦和州所得税的待遇,向社会开放,由代表社会利益的机构进行管理,为社会利益而保存、保护、研究、阐释、收集、陈列具有教育和欣赏作用的物品及具有教育和文化价值的标本,包括艺术品、科学标本、历史遗物和工业技术制成品,符合前述定义的还包括具备上述特点的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天象厅、历史文化学会、历史建筑遗址等。中国: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是
2、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二、博物馆的性质、特征、职能构成要素及作用性质:“三性两务”: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构、文化教育机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作用:基本作用:对社会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政治作用:反映一个国家对历史与现实的态度。为科研提供资料。促进经济发展。休闲娱乐。文化作用。第二节 博物馆学一、博物馆学的定义:博物馆学是一种对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和组织,博物馆与
3、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博物馆进行分类的研究。二、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1)西方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经验描述阶段就事论事的研究,没有进行整体性、系统性。1565 年,荷兰昆贝齐提出“藏品应先分类再展览” 。1727 年,尼克利乌斯出版第一部以“博物馆方法学”命名的著作,主要探讨藏品的分类、管理和补充来源。他认为博物馆应该根据便于学习的原则展出藏品。自然标本必须与人工制品分开。自然标本应从人体解剖开始,人工制品则应按时间顺序排列。1880 年美国鲁金斯提出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80 年代:博物馆学体系逐渐形成对我国影响较大的两部著作日本棚桥源
4、太郎博物馆学纲要 (博物馆的历史、种类、职能、保管、陈列、宣传教育等许多理论和实际业务工作)1955 年苏联出版苏联博物馆学基础20 世纪 70、80 年代至今:重点研究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新博物馆学:扩大博物馆功能;强调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博物馆应和社区结合起来,社区居民是博物馆的主人;博物馆应把历史与未来结合起来;弘扬民族文化,反对文化一体化。(2)中国博物馆学的发展历史20 世纪 30 年代至建国张謇、蔡元培1936 年 6 月,费畊雨、费鸿年合著博物馆学概论1936 年 7 月,陈瑞志著博物馆学通论20 世纪 40 年代,曾昭燏著博物馆及荆三林著博物馆学大纲20 世纪 50-80 年代
5、1957 年傅振伦著博物馆学概论出版1961 年文化部组织编写、出版博物馆工作概论中央提出“三性两务”: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构、文化教育机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第二讲 西方博物馆发展史一、西方博物馆的起源萌芽期(1)最早的博物馆古希腊特菲尔奥林帕斯神殿公元前 5 世纪保存战利品和雕塑等古物亚历山大里亚学院前 284 年,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里亚港湾创建的当时最大的学术和艺术中心。博物馆由大厅、研究室组成,陈列有关天文学、医学和文化艺术的藏品以及作家和诗人的手稿(公元 1 世纪时达50 万卷) 。直至公元 4
6、世纪,该馆都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科学和艺术中心。古罗马万神庙潘提翁神庙西方最早的人物纪念馆。(2)特点藏品数量十分有局限性,主要是战利品、古物;对藏品也进行收集、陈列,但未从博物馆学角度进行整理研究;作用主要是展示胜利者的成就;博物馆的功能未从其他机构的功能中分离出来。二、中世纪时期(1)特点藏品中既包括古物,又包括藏品;既进行收藏,又进行研究,还兼具教化功能;多是修道院或教堂的附属品。(2)地点:教堂、修道院、王室(3)例举:意大利的圣马可教堂、德国的哈雷修道院三、近代博物馆的出现(1)背景17、18 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长足发展,科学发明多达一百多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发展并成熟,改变了人们对客观
7、世界的看法,促进人们文物收藏观念的开放,扩大了藏品领域,加深了人们对文物标本价值的认识。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大大超过以往,使社会出现有闲阶层、闲散资本,为文物收藏和博物馆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法国百科全书派通过对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总结,普及了科学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为博物馆提供了舆论准备。法国大革命战胜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革命后的法规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国家教育的必要手段,对国民进行教育是国家的义务。(2)诞生 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1682 年,英国贵族阿什莫林将其收藏的货币、徽章、武器、服饰、美术品、考古出土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和各种动植物矿物标本全部
8、捐献给牛津大学,建立了向公众和学者公共开放的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博物馆特征的博物馆,因为它的建立标志着博物馆开始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场所。(3)社会化不列颠博物馆不列颠博物馆是在私人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奠基人是英国医生汉司斯隆,其晚年收藏的文物达 79575 件,以及藏有 4 万件手稿的图书馆。1759 年 1 月 15 日,改馆在一座 17 世纪的法国城堡式建筑开幕并对外开放。最初分为印刷出版部、手稿部(包括钱币、绘画) 、自然和人工制品部。卢浮宫1793 年 7 月 27 日,法国政府决定:巴黎卢浮宫改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组成专门委员会管理。卢浮宫在巴黎市中心塞
9、纳河畔,12 世纪末,这里是一座城堡;1527 年和 1546 年两次改建,按文艺复兴时期的形制修建成王宫,并开始收藏艺术珍品。路易十四时艺术藏品总量达 20000 件。卢浮宫现有藏品四十万多件,其中爱神维纳斯雕像、达芬奇蒙娜丽莎和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像被誉为世界艺术三宝。卢浮宫的开放标志着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许多大博物馆在他的推动下得以开放,一些王宫殿堂也都开放了。可以说,法国大革命开创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起点,博物馆工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博物馆事业成为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四、近代博物馆的发展(19 世纪-20 世纪中叶)1.科学工业博物馆的发展(1)背景19
10、 世纪在文化史上被称为 “科学世纪” ,进化论、细胞论和能量守恒定律均在该世纪建立,重大科学发现超过以往任何世纪,因而向公众传播这些最新成果成为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财富过度集中。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加紧掠夺亚非拉人民,自由资本主义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侵略、掠夺亚非人民的文化遗产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现象,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抗争成为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题。国际共产主义学说和运动的诞生和发展导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转化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2)英国万国博览会1851 年,英国为了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在伦敦举办万国博览会(水晶宫展览)
11、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自主持筹办博览会。博览会特别强调“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显示把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未来情景” 。欧洲各国先进的织染、窑业等工业产品和优美的工艺品都集中到那里展出。这次博览会奠定了英国两个博物馆藏品的基础:一是 1852 年成立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一是 1853 年成立的坎星顿科学技术博物馆。2.大型博物馆的建立(1)美国史密松学院史密松学院建立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一个很大的博物馆复合体。1838 年由美国国会完成接收英国化学家史密松的捐赠手续,将十万美金运到美国,1840 年美国政府组成一个评议委员会来管理这笔捐款,并以此建立史密松学院。至今包括 13
12、 个博物馆(弗利尔美术博物馆、美国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国家肖像画廊、航天博物馆、赫什霍恩博物馆、艺术与工业大楼、兰维克美术博物馆、非洲艺术馆、国家动物园、安娜考斯提亚邻里博物馆、国家美术馆) 、17 个研究中心。(2)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标志美国大型艺术博物馆的出现3.博物馆科学水平提高,运作方式也更为科学(1) 汤姆逊分类法 (1836 年)哥本哈根博物馆的汤姆逊按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三个历史时期划分藏品,不少国家竞相采用。(2)生态复原陈列法4.各国的和国际的博物馆专业组织相继建立(1)英国博物馆协会成立于 1889 年,是世界最早的博物馆专
13、业组织。(2)1903 年,欧洲各国在德国的满海姆召开第一次博物馆会议。(3)1906 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并明确规定协会的任务是出版年刊、会刊,以帮助了解世界博物馆的情况,不断探讨工作中的问题。(4)1926 年,国际联盟在巴黎成立了国际博物馆事务局。(5)1946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内。5.苏联的博物馆建设(1)地志性博物馆陈列内容包括自然风貌、历史人文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三部分(2)自上而下地有计划地(如五年计划)兴建博物馆。6.美国博物馆的兴起和博物馆教化功能的强化1880 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博物馆之功能中强调博物馆应成为一般人的教育场所的
14、观点。五、当代博物馆的发展1.背景:两极向多极发展,经济上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科技飞速进步,博物馆的质量和办馆理念均有较大发展。2.新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民权运动使得博物馆关注下层,白人的优越感受到冲击,让底层人民了解博物馆、为底层人民服务成为主流,比如在贫民窟建立分馆、邻里博物馆出现等。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起,科学中心建立,兴起探索宫出现。20 世纪 70 年代,环境问题的提出促使生态博物馆建立(工作人员多非专业而多志愿者、逐渐建立馆长与群众间的双向管理) 。社区博物馆出现,更符合人的自由发展的需要,贴近民众生活,适应文化资产的保存的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数字化博
15、物馆、虚拟博物馆蓬勃发展。优点:使馆藏品更好地被大众了解。缺点:被某些人用于其他用途(如盗用图片) ;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设备投入高。进入 21 世纪,2000 年前后,美国文化向外传播,博物馆如何保存民族文化成为新话题。认识: 发达国家在形式上形成由大型著名博物馆、各层次各类别专业博物馆以及众多小型博物馆、社区博物馆共同构成的体系,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紧密联系。 博物馆功能越来越复杂,关注社会与环境,参与社会发展。 管理上尽可能运用信息技术,强化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第三讲 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一、古代对文物的收藏皇家收藏 家族收藏(祠堂) 庙堂收藏 文人之间的收藏(金石学:研究、品味;认识古
16、代文物,积累研究方法)中西方古代博物馆的异同(1)相同:保存和利用文物、遗迹、遗址进行社会文化教育活动。(2)不同:目的:西方宗教;中国玩赏、审美享受。内容:西方文物与自然标本兼收;中国仅收藏文物。二、近代博物馆的兴起1.对博物馆的介绍徐继畬:1848 年辑著瀛环志略 ,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及风土人情,其中就介绍了一些国家的军事博物馆、历史文物馆。斌椿:1866 年清政府第一次正式派出官员访问欧洲,斌椿在游记中记述了西方的“万种园”“禽古馆”等。王韬、黄遵宪(日本杂事诗 ) 、陈兰彬(使美纪略中记述了美国华盛顿市西的华盛顿纪念馆)19 世纪 40 至 70、80 年代中国人对博物馆认识的特点
17、:仅作为一般风物人情了解,未进行专门的考察研究,不过这些介绍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足够认识到博物馆的社会意义,从而为建设中国自己的博物馆创造了条件。2.维新人士康有为:1898 年在大同书中主张在全国三级行政组织中都建立博物馆。梁启超在论学会的文章中提出了建设博物馆的设想。三、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1.张謇:立宪派政治活动家和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曾为清末状元,后投身商界,主张把实业和教育作为振兴中国的首要大事。1896 年在南通创办我国最早的一家较大规模纺织工厂大生纱厂。1902 年创办我国第一所师范院校南通师范学校。1903 年赴日考察实业与教育回国后,积极倡导创办博物馆,并于 1
18、905 年建立南通博物苑。他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国家重要的学术部门和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在博物馆建设方面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认识:国家收藏与个人收藏同等重要;博物馆要古今中外广事收罗,陈列要分门别类,应当“参研学理,确有规则” ;博物馆应当由内行的专业人员来管理;收藏要与陈列分开,方便群众参观于自身管理;博物馆馆址应选择交通便利、便于开拓之地,周围环境需要美化,架子要合适。2.南通博物苑近代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05 年张謇在南通师范学校以西创立。包括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藏品达 2900 多号、计 20000 余件。自然标本的搜罗遍及五大洲许多国家,如日本的三叶虫。
19、它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四、中华民国的博物馆1.故宫博物院1924 年 10 月,冯玉祥率部回师北京举行政变,成立临时政府。11 月初临时政府决定驱逐溥仪出宫,11 月 20 日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 。1925 年 9 月 29 日善后委员会通过“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 ,推选蔡元培、熊希龄、张学良、黄郛、于右任等 21 人为董事;李煜瀛、易培基、陈垣、张继、马衡等九人为理事,李煜瀛为理事长。10 月 10 日在乾清门广场举行成立大会。该院负责“掌理故宫及所属各处之建筑物、古物、图书、档案之保管、开放及传播事宜” 。设有秘书处、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1928-193
20、1 年除各宫殿原有陈设保持原状部分开放参观外,又新布置 37个专门陈列室,如宋元明画陈列室、明画陈列室等,出版影印字画、图书文献 200 余种,定期刊物7、8 中。故宫博物院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政治事件,推动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此后短短几年间,各地纷纷建立博物馆。2.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博物馆。1912 年蔡元培主持在北京国子监旧址筹建,任命胡在缙为主任。开始仅以太学礼器百余件为基本陈列品。1917 年迁往故宫午门。午门城楼及两翼亭楼作为陈列室,门下东西朝房作为办公室,两廊朝房和端门城楼作为储藏室。1932 年藏品已达215177 余件,分
21、为 26 类。3.中央博物院20 世纪 20 年代,颜惠庆、顾维钧、章士钊、林长民要求北洋军阀政府在北京建立中华博物馆,研究自然科学、工艺品、美术、历史及各种藏品。1933 年 4 月,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南京成立,筹备处主任为傅斯年,后由李济接任。其宗旨为“汇集数千年先民遗留之文物及灌输现代科学知识之资料,为系统之陈列,永久之保存,借以为提倡科学研究,辅助民众教育” 。其任务为“系统的调查、采集、保管、陈列,并说明一切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现代工艺之材料与标本” 。按规划,该院分为自然、人文、工艺三馆,择定南京中山门内土地 159 亩为院址,并由英国退还庚款项下拨补建设费 150 万元。1936
22、 年 4 月 15 日成立理事会,推蔡元培为理事长;6 月,按建筑师徐敬直的方案开建。1937 年 8 月,因日本军队的进攻被迫停工,第一期工程仅完成 75%。筹备处前往四川。4.中国博物馆协会1935 年 4 月在北京成立,马衡任会长。协会会员分为机关会员、个人会员、永久会员和名誉会员,协会下设专门委员会,负责审查博物馆学的书籍、专门论文,举办学术讲演会等,还编印有关博物馆丛书,刊行双月刊中国博物馆协会会报5.故宫国宝南迁(19371949 年,2920 箱,23 万多件,徐森玉总管)五、解放区的博物馆1.特点:宣传鼓动的色彩浓;形式灵活;贴近民众现实生活2.作用:宣传党的政策,鼓舞斗志。六
23、、外国人在华建立的博物馆1.徐家汇博物院-震旦博物院1868 年法国天主教会耶稣会士韩伯禄创建。1883 年确定耶稣会总院的南建筑为院舍,主要收藏动植物自然标本,每天下午准人参观,不收费,不过入门后须投名片。1930 年在震旦大学内另建新院舍,更名为震旦博物院。除原有的动植物标本外,又增设古物部,包括铜器、玉器,计3500 件;另有研究室、实验室、图书馆等。1933 年冬正式对外开放。2.上海博物院1874 年由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创立。成立目的是调查中国与其邻近国家的情况,收集各类标本。3.华北博物院:1904 年由法国传教士创办,地址在天津法租界。4.济南广智院:1904 年,英国传教士创立
24、。5.北疆博物院:1914 年,法国耶稣会士在天津筹建。6.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美国在成都设立的博物馆。7.日本在华建立的博物馆侵略中国的见证,攫取中国大量资料(1)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附属纪念博物馆:陈列品分历史、高山族、南洋、地质矿物、动物、植物、杂部等。抗战胜利后成立台湾省立博物馆。(2)满蒙博物馆:1916 年日本关东总督府在旅顺建立。(3)满蒙物资参考馆:1924 年在日本满洲铁路调查所陈列室的基础上成立的。(4)伪“满洲国” “国立博物馆” (1935 年 6 月建立,1939 年改称:“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 )(5)伪“满洲国” “国立中央博物馆”:1939 年 1 月在长
25、春成立。七、新中国的博物馆1.1949-1953 年(1)业务上批判旧中国的博物馆办馆方法、思想、体系,建立新中国的办馆方法、思想、体系,举办一些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展览,如故宫博物院的“帝农生活对比”等陈列。(2)财政上,以改造原有的为主,仅在个别有条件地区筹建新的博物馆。(3)对博物馆从业人员进行整顿和充实,淘汰旧式的管理人员,补充一些经历过革命洗礼的人员。(4)接管各地博物馆。(5)发布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 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 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 。2.1953-1957 年(1)地志博物馆的建立文化部对地方博物馆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
26、见:“各大行政区或省、市博物馆应当是地方性和综合性的,即以当地的自然资源 (包括地理、民族、生物、资源等) 、 历史发展 (包括革命史) 、 民主建设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成绩)三部分陈列内容,使之与地方密切配合。 ”(2)1956 年 4 月 21 日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提出博物馆的基本性质是科学研究机构、文化教育机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存以及自然标本的收藏所;博物馆的基本任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推广建设地志博物馆。3.1957-1959 年(1)北京三大馆的建设: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 “历博模式”建筑上仿照中国
27、历史博物馆“无回路强迫式”的结构。内容上以历史唯物主义重新解释历史,以郭沫若史学体系组织安排陈列,整体内容形式经中央政治局审批,形成通史陈列模式。组织形式上实行“三部一室”制(保管部、陈列部、群众工作部;办公室) 。4.“文革”中的停顿5.改革开放以来的博物馆事业(1)北京大学赛克勒艺术博物馆第一个由西方人出资在华建立的博物馆,类似于艺术博物馆的陈列,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历史博物馆进行了改建,遵照“让文物本身告诉观众”的理念。(2)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建立开始,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上出现了新的方向。(3)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在“五个一”工程的影响下,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了“十大精品展” ,带动
28、博物馆水平提高。(4)2000 年后,博物馆迎来大发展时期:数量上,国家、各省纷纷建立新的博物馆;类型上,各行各业的博物馆建立。许多大学建立博物馆学专业。(5)与世界博物馆的交流愈来愈频繁、密切,积极参与国际博协的活动。第四讲 博物馆类型一、博物馆类型研究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博物馆群体,且这些特征对博物馆有重要影响。二、根据单项标准划分的博物馆类型1.按照藏品种类:农业博物馆、工业博物馆、军事博物馆、丝绸博物馆2.按照隶属关系或资助关系(上层主管、出资单位)(1)国立博物馆:由中央政府资金资助;数量少;体现国家形象;工作范围遍布全国,藏品必须代表一国历史、自然发展;代表国家对外交流;着眼于全国历
29、史发展、国家民族的发展、现政府建立过程及其对历史的态度;馆长由社会显达人士担任(学者、官员) 。(2)大学博物馆:学术色彩突出;工作人员为本校科研人员;展览代表某一门类或系列。(3)私立博物馆:个人出资;目的或公益或经济利益。3.按规模:大型博物馆、中型博物馆、小型博物馆小型博物馆:规模小、人员少、资金少、数量多;经济压力大,经营活动受影响;工作人员一专多能;与社区关系密切,政治色彩少,侧重于为社会居民服务,对地方政府要求少。4.按地理位置:露天博物馆、路(高速公路)边博物馆、城市博物馆、乡村博物馆、遗址博物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5.按观众特点:儿童博物馆、警察博物馆、残障博物馆6.按职能:
30、研究型博物馆、收藏博物馆、宣传教育型博物馆7.国家文物局的分类:综合性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专门性(或专题性)博物馆8.国际通常划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综合博物馆、其他类型。三、几种重要的博物馆类型1.历史博物馆(1)目的:从历史角度收藏、研究、展示和组织教育,通过历史文物阐述历史发展过程,使观众了解历史。(2)藏品:强调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3)研究:注重揭示藏品内涵,用历史遗物研究历史发展;鉴定藏品真伪(4)陈列:根据不同史观、史学体系准确表现和解释历史现象,重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逻辑性和历史事件的系统性,陈列氛围符合历史基调。多使用仿制品、复制品、沙盘、模型、油画等。
31、(5)观众:参观有目的性;把自己置身于历史的旁观者,少与历史关联,感情低卷入;一次性参观者居多。(6)教育:展示历史观或史学研究成果,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宣传爱国主义、革命斗志、文化认同。2.艺术博物馆(1)目的:展示艺术中的人类创造力、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和自我完善能力。(2)藏品:艺术品(3)研究:艺术创作的材料、技法;艺术家的成长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及形成原因;艺术史;艺术批评。(4)陈列:展现艺术品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强调人与展品之间的交流,强调艺术表现力对参与者鉴赏力的提高,强调对观赏者内心的激发和审美能力的调动;强调艺术品的环境背景的衬托;多
32、用散点式、分布式陈列。(5)观众:情感高卷入;参观中调动知识、感官的投入;参观后拥有成就感;多次性、重复性。(6)教育: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对艺术史的了解(7)分类:静态性、表演性。3.科技类博物馆(自然史、科技馆)(1)目的:传播科技观念、方法、知识,了解人与自然、科学的知识(2)藏品:科学史料、科技成品、自然标本(3)研究:科学史、分类学(4)陈列:科技史及自然知识陈列与历史博物馆相同,科技馆注重情景再现(5)观众:参与、好奇、探索精神强,对观众要求不高,经常在意外中获得知识(6)分类:科学、技术、自然。第五讲 藏品第一节 什么是藏品1.藏品: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
33、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2.藏品的特点:实物性(硬证据) ;典型性(反映群体的共性特点,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价值) ;珍稀性(量少质高) ;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时空唯一性、信息唯一性、情感唯一性)3.藏品的外延和范畴:实物(三维实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体(录像等) ;与上述三类相关的附属信息(档案:状况、外观、遗弃、所有权、保存、研究成果)档案和记录是近现代藏品的生命线4.藏品价值:固有价值(历史、科学、艺术等) ;现实的有用性(科研等) ;现实的附加价值(经济等) 。藏品、收藏、文物之区别:文物: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重要价值的古代遗物。藏品多就单个属
34、性而言,收藏则具集体属性。关系:藏品有限,文物无限。第二节 藏品征集博物馆根据其性质、特点的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地不断补充文物或标本的基本业务工作(1)目的:实现博物馆的作用(2)原则明确的目的性:第一,要从博物馆的性质出发,不同性质的博物馆应收藏不同的藏品,因而也就有不同的征集对象和范围。第二,从保护国家科学文化财富出发,不在征集范围内的文物标本,在可能的条件下先征集入馆,然后再妥善处理。第三,从陈列和研究的需要出发。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范围科学的计划性:调查可能的征集来源,馆藏品现状的调查。加强预见性为未来而收藏(3)途径考古发掘:适应对象为人文科学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优点为保存了地
35、层、时代、出土地点等信息,有助于科学地探索和恢复历史面貌,可以为博物馆陈列、研究和社会利用提供依据。田野采集:适应对象为自然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自然部。征集对象为自然标本。注意事项为应充分调查分布区域,保护珍稀标本,采集标本应一式五份(标本损坏时可以得到替补,也可以满足陈列、研究、交换、观赏等多方面需要) 。民族学调查:征集对象为近现代各少数民族文物。意义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几乎保存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各个社会形态,成为科学研究的珍贵资料;民族文物还可对与某些已经消失的事物起到“复活”的作用。注意事项为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宗教信仰。社会调查征集:私
36、人收藏、近现代文物、为未来而收藏收购博物馆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换取私人收藏或文物商店的文物、标本。渠道为直接的收购、文物商店、废品店、有色金属冶炼厂原则:a.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物和受国家保护的动植物标本都不准买卖或作价收购(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文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国家机关、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组织收藏的文物) ;b.收购对象只限于个人和文物商店收藏的符合博物馆入藏标准的传世文物(历史文物、现代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等) ;c.个人收藏的文物、标本的所有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所以收购必须坚持持有者自愿出售和公平的原则。接受捐赠、遗赠、捐款无偿无名、无任何附加条件、确定捐赠标准(珍品
37、、不耗费博物馆资源) 、手续齐全、与捐赠者保持良好关系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交换和调拨交换博物馆之间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双方的藏品以有易无。一般是以本馆藏品中的复制品或与本馆性质不相适合者,去换取本馆所需要的藏品。调拨上级主管部门按各馆的性质和需要,有计划地拨给有关文物(标本) ,或是馆际之间一方支援另一方,拨给对方所需藏品。注意:交换和调拨需要完备合法手续,一级文物的交换或调拨需要呈报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他则需要呈报上一级主管文化行政机关批准。接受移交博物馆接受公安、海关、法院、工商管理等部门依法没收的在一定条件下移交的文物标本。借展短期使用展品。注意:双方应签订借展协议(接站的期
38、限,展出地点、用途,文物安全责任,发生意外损失后如何处理)(4)藏品的原始记录:名称(学名、别名、俗名、地方名称以及民族音译名称) ;流传经过(从什么地方得到的、从谁手中得到的、在此之前谁保有等经过情况) ;地点(出土地点、采集地点、发现地点、制作地点、生产地点、使用地点) ;时代(制作时间、使用时间、废弃时间、埋藏时间、发现时间、采集时间) ;所属关系(历史人物) ;用途;质地(外形特征、样式、纹饰、工艺特点、制作技术、尺寸、重量) ;保存情况;征集者和征集时间;评价、参考文献、照片、录音、录像、拓片等。注意:必须真实准确,忠于客观实际,不能臆断,文字规范清晰。第三节 藏品鉴定(1)主要任务
39、:辨明真伪,考证内涵,评定价值,定名定级。(2)原理:对文物或标本的质地、纹饰、工艺、风格等一系列特征分析以确定其时空位置(3)定名:自然标本双名法;历史文物时代、款识、作者;特征、纹饰、颜色;类别、器形、用途。(4)定级: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 、一般文物、参考品一级藏品的使用规定:对一级藏品编印简目,建立档案,上报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馆内使用须经馆领导批准;借出馆外使用或调拨、交换都要呈报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出国展览须由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上报国务院审批、或国务院委托审批;应重点保管,有条件的应建立专用库房,设置必要的恒温、恒湿和精密的报警、防护设备。鉴定记录:包括历次鉴定
40、意见及重要的分歧意见(关于真伪、定名、断代、价值、产地、级别等)第四节 藏品管理对藏品及其信息的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播。(1)类型实物管理:全过程管理及严密的监督、监管。信息管理:科研管理及相关业务管理。事务性工作:人员、业务的工作组织与协调、资源(2)工作要求: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差用方便(3)主要工作细节藏品登记1意义:妥善保管及全部科学管理的关键,检查藏品数量和质量的根据,国家文化财产保管的法律依据。2种类:藏品总登记簿、藏品分类登记簿、参考品总登记簿、借出品登记簿、复制品登记簿。藏品总登记簿原则每一件藏品都入账;专人负责管理;改正用红墨水笔划双线,由经办人
41、在订正处盖章;字迹工整、清晰;账、物、卡三者统一;属机密文件,不能当做藏品随意翻阅;不得与其他登记簿混同。内容藏品登记号(一件一号,从 1 开始顺序积累至无穷,不能重号、空号) ;时代、名称(建国前:具体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年代不明者写历史朝代或时期。建国后:公元纪年) ;藏品数量(一般一物一号,按一件计。成套藏品,组成部分可以独立存在的,按个体编号计件;组成部分不可以单独存在的,按整体编号并计一件。确难计数者,应注明重量) ;藏品现状(文物玩残情况) ;藏品来源(发掘、采集、收购、拨交、捐赠。自然标本应写明时代和产地;出土文物应写明出土时间、地点和发掘单位;近现代历史文物应写明使用者和保存者
42、及其关系) ;入馆凭证号(原始号码,总登记号也应写在凭证上) ;藏品登记卡藏品分类登记簿:按藏品的种类分类登记的登记簿,各类登记账的数量总和应与藏品总登记簿的总数完全相符。分类登记账的栏目内容与藏品总登记帐基本一致。增加分类号,并回注在总登记簿中该藏品备注项内,以相互印证。藏品借出登记簿和借入文物(标本)登记簿登记凭证:入馆凭证、出馆凭证、入库凭证、出库凭证。藏品流动状况的重要依据。分类(质地、用途、时代、工艺、族别、国别)排架编目藏品目录的功用:按一定方法分为若干类,按一定次序排号,再说明其特点,鉴别其内涵价值,并考证其源流,使人们可以按类目查找所需文物。方法:自然标本藏品的编目基本上是以自
43、然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依据的。文物的编目先填写编目卡片编写项目可分为基本项目(登记号、原来号、数量、来源、入馆日期、照片版号、拓片号、档案号、编目日期及编者,有关资料如参考文献、著录、研究论文等)和鉴定项目将编目卡片按一定次序组成一个逻辑体系,编成目录一级藏品目录、藏品时代目录、藏品地区目录、藏品器名目录、专门性目录书本式藏品目录前言简要地说明编印这本目录的目的和用途、结构的特点,收录藏品的范围和时限,所录藏品如何编排,以及对所录藏品的源流和发展的概括性介绍,以便检索。目次正文目录的主体部分,首先按分类或时代、地区、作者或发掘单位的次第,对所录藏品进行编排。对每件藏品的著录要求完备和准确,体例一致
44、。其项目包括外形特征和内涵价值的揭示,对其中有铭文、题跋的考证,藏品的流传经过,以及有关真伪、时代、质地、作者、制作地点、工艺特色等等的鉴定。辅助资料附在正文之后的各种参考资料。统计建档统计藏品年度综合统计(原有数、增减数、累计数)建档包括每件藏品有关的历史资料、鉴定记录、修复记录、使用记录、有关的研究著录,以及照片、拓片、器物绘图、检验报告,等等。第六讲 藏品保护第一节 概念一、文物保护、保存和保养文物保护对藏品的方方面面进行政治、法律、教育等手段的保护以及所有权保护文物保存对藏品的科技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支持及提供的手段。文物保养用物理手段呵护文物。二、文物原状历史地形成的变化后的状态,博物
45、馆因工作需要将文物附着其特定时空、特定阶段时的状况及状态,包括材质、纹饰、音响、色彩、结构、造型、重量、尺寸、制作工艺、使用痕迹、历史痕迹等。始状最初时所具有的状态。现状此时此刻的状态。(1)工作伦理:延缓其质变,是对自然状态的干涉;与制作目的相反;工作人员的文化背景、价值标准会对其保护造成影响。第二节 藏品保护内容分析藏品的成分结构;探索藏品的质变机理;查明藏品在地下的埋葬环境;研究藏品在博物馆的保存环境;藏品的保养方法;藏品的修复技术;藏品的年代测定技术;藏品的复制技术;自然标本的制作技术第三节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保护健康的原状,消除隐患(保护文物不是使文物返老还童,而是对文物经常保健、消
46、除隐患、维护病体、延年益寿) ;预防性保护为主;适当的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继承弘扬传统的文物修复保养工艺。第四节 藏品保存环境(1)干湿度相对湿度在一定温度下,空气的绝对湿度与该温度下空气中水汽的最大饱和量的百分比。气温愈高,相对湿度愈小;气温愈低,相对湿度愈大。博物馆建筑物内环境气候的标准数值:温度 1516,相对湿度 4565%。木漆器类藏品库房的相对湿度为 5565%,金属类藏品库房相对湿度为 4550%。温度的剧烈变化会使由不同材料构成器物解体脱落。措施:安装空调系统,调节温度湿度;密封室内环境,避免外部环境的干扰;控制文物柜、陈列柜的小环境,尽量密封并充惰性气体等;陈列柜内放置调节湿
47、度的材料,如石灰;放置测温仪、测湿仪以随时监控。(2)空气污染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氯氢化物、臭氧和尘埃、微生物、虫卵等。危害表现: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使金属锈蚀,纺织品、纸张酥碎,绘画、彩塑变色,皮革、毛皮断裂脱毛等。银器受硫化氢污染会失去光泽变得灰暗。微生物孢子会在适宜环境中滋生繁殖,虫卵也会在适宜环境下孵化,害虫会蛀蚀有机纤维质地藏品。木柜的优缺点优点:取材方便,绝缘性能好,热胀冷缩不明显,或可驱虫避蛀、吸收水分。缺点易受虫鼠霉菌危害,易受环境湿度波动影响导致干缩湿胀变形开裂,易燃不安全。博物馆空气环境应至少符合国家二级空气标准: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限值 0.15 毫克每立
48、方米,氮氧化物日平均浓度限值 0.10 毫克每立方米,一氧化碳日平均浓度限值 4.00 毫克每立方米,灰尘日平均浓度限值 0.15 毫克每立方米,总漂浮颗粒物日平均浓度限值 0.30 毫克每立方米,臭氧每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0.16 毫克每立方米措施:改变博物馆周边地区能源结构,使用清洁燃料;博物馆选址于无工矿企业的区域;在博物馆周围修建绿地等屏障;密封文物柜;过滤空气;进入文物库房需要换拖鞋。(3)光线辐射有机质地藏品如皮革、油画、骨角制品、象牙制品、竹木制品、漆器等,易在光辐射的作用下发生褪色、泛黄、酥脆、断裂等问题。光辐射的破坏力主要来自于紫外线,可破坏有机物的化学键。措施:库房建筑应避光;门窗和柜面玻璃的选择;紫外线吸收剂的应用,如羟基二苯甲酮类;人工光源应选择无紫外线的灯光,如白炽灯;低照度照明;封闭贮藏。(4)生物危害害虫蛀蚀:毛衣鱼、烟草甲、档案窃蠹、东方蜚蠊等,喜温畏寒、喜湿畏干、喜暗畏光。微生物劣化:青霉、曲霉、木霉等霉菌滋生繁殖使有机质地藏品的纤维素破坏,阴暗、潮湿、通风不良、气温偏高是霉菌滋生的适宜环境。防治:预防为主;物理防治法,如高温杀虫法、远红外辐射杀虫法、微波杀虫法、低温杀虫法、绝氧杀虫法、充氮法等;化学防治法,放置樟脑、对位二氯苯等;药物防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