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无棣县第一实验学校 张俊平,简单机械,本单元观察实验项目,观察、实验组织过程,问题引入实验假设制定计划 分组实验汇报交流实验总结,实验:研究杠杆的秘密,问题引领,作出假设。 引入杠杆尺,讨论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 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分析数据 ,寻找规律 汇报交流 ,概念达成,注意事项: 1.把杠杆尺当“撬棍”,便于研究杠杆是否省力。 2.学生自主决定杠杆尺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但每次实验只选择一个用力点和阻力点。 3.尽量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寻找规律。,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调节杠杆尺达到平衡,;确定阻力点和用力点; 用2个钩码作为重物,挂在杠杆尺左边
2、第2格; 在杠杆尺右边某个点挂钩码,记录所挂的位置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达到平衡,记下钩码的数量。例如:在杠杆尺右边第4格处挂钩码在杠杆尺右边第1格处挂钩码在杠杆尺右边第2格处挂钩码,观察:杠杆类工具的比较,观察工具, 判别它们是不是杠杆类工具。 使用工具,实验探究它们是否省力。 比较分析, 按省力不省力的标准分类。 汇报交流, 思考讨论: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实验总结:生活中许多工具应用了杠杆,它们有些是省力的,也有的不省力不费力或是费力,但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注意事项: 1.将观察情景图与操作实物相结合。 2.增强小组实验活动的目标性,将实验与思考讨论结合起来。 3.尽可能
3、与学生一起在课前准备更多的杠杆类工具,以便宜课堂观察比较。,使用时哪些是省力杠杆? 哪些费力杠杆?,杠杆类工具的比较,杠杆类工具的比较,观察:小杆秤的研究,演示杆秤的使用方法。 提出研究问题:杆秤是怎样称量出物体重量的,其中有什么道理? 制作小杆秤,用挂钩码的方法标画重量刻度。 使用小杆秤。 展示杆秤,交流发现。 总结、评价与拓展。,注意事项: 1. 演示杆秤的使用是必要的。 2.让学生带着研究问题动手制作,不要等同于劳动课。 3.如果能提供较多的相同螺丝帽,其中一个作秤砣,其它作重物,学生在称量中更易于发现杆秤省力的情况。,实验:研究轮轴作用,问题引入:推想轮轴机械有什么作用 猜测使用轮轴是
4、否能省力,怎样更省力; 把轮和轴组装在一起,固定在铁架台上,穿好线绳; 把一定数量的钩码(2个或4个)挂在轴上,作为重物; 在轮上挂钩码,观察挂几个可以使轮轴达到平衡; 轴的大小不变,重物重量不变,更换更大的轮,观察用多少钩码可以使轮轴达到平衡。,注意事项: 1.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演示轮轴的组装方法。 2.在制定计划时使每个学生明确实验目标与操作方法及观察的重点。 3. 尽量克服轮轴的摩擦力,以免影响实验效果。,实验:研究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组织过程:问题引入实验假设制定计划分组实验汇报交流实验总结 注意事项: 监督学生及时整理数据,记录实验发现。,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组织过程: 1.
5、提出问题:定滑轮是否有省力的作用? 2.作出假设:推测使用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3.制定计划:小组设计研究方案,明确实验操作方法。用铁架台作支架,把一个滑轮固定在上面,作为定滑轮,把一 段棉线穿过滑轮的凹槽里,在线绳左边任意挂几个钩码,作为重物,再在线绳右端挂钩码,作为提起重物的拉力,直到平衡。 4.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整理。 5.交流发现,总结结论: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是不省力。,注意事项: 滑轮受到的摩擦力尽量减小,以免影响实验效果。,实验:研究动滑轮的作用,组织过程:问题引入实验假设制定计划分组实验汇报交流实验总结 实验方法:用测力计测出钩码的重量;通过动滑轮提升这些钩码,在匀速
6、上升时,测出所用的拉力;比较拉力与重物重力的大小。 注意事项: 1.使用测力计先要注意可测量的最大范围,不能让钩码重量超过这一范围。 2.在重物匀速上升时记下测力计上的数据,这样才比较准确。 3.从理论上讲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那是没有考虑到绳与轮的摩擦力。实际上,摩擦力是必然存在的。,实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组织过程; 1.学习组装滑轮组。 2.问题与假设。 3.制定研究方案,明确实验方法。 4.分组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整理。 5.深入研究 6.交流,总结。,组装滑轮组,实验步骤,1.猜测滑轮组有什么作用; 2.用测力计测出准备提升的钩码的重量; 3组装一个简单的滑轮组:把一个滑轮固定在铁
7、架台上端,作为定滑轮;在定滑轮下方的固定钩上系一根棉线(如A图),绕过另一个滑轮(动滑轮)后再绕过定滑轮; 4用滑轮组提升重物,观察用力方向和用力大小; 5如C、D图示,组装由多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与简单的滑轮组作用进行比较。,实验:研究斜面的作用,组织过程 1提出研究问题。 2制定研究计划。 3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整理实验,分析数据,记录研究发现。 5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注意事项: 1使用测力计前先检查测力计在不挂重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若有偏差及时调整。 2沿斜面提升物体时,在重物匀速运动时记录实验数据。 3用高度不同的小木块和相同的长木板分别搭设坡度不同的斜面,按坡
8、度由大到小进行实验,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实验步骤,1.猜测通过斜面提升重物是否能省力; 2.用测力计测出提升重物的重量; 3用长板和一个小木块搭一个斜面,用测力计在斜面上拉动重物上升,记下拉力的大小; 4在长板下,分别垫3个、2个、1个小木块,改变斜面的坡度,测量通过斜面提升重物所用的拉力。 5重复实验,进行比较分析。,齿轮大小对改变轮子转动快慢的研究,组织过程: 1观察齿轮和链条的作用,提出研究问题齿轮转动的快慢与齿轮大小是什么关系? 2设计研究方案,确定实验方法 3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讨论。 4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5研究变速车变速。 6实验总结。 注意事项: 1安全事项必须强调
9、,以免学生把手指被链条夹住或被齿轮扎破。 2为了便于观察,可提示学生在齿轮上用彩笔作标记。 3一辆自行车不便于全班一起观察实验,可与学生一起准备三、四辆。让各组学生有序观察实验。 4如果进行室外观察实验,必须先明确研究的目标。,观察: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组织过程: 1明确目标与要求 2分组观察研究。 3交流研究发现,开展讨论。 4观察总结,讲解补充。 注意事项: 1分组观察时不要齐动手,各忙各的,要一起观察研究。 2小心把手夹住而受伤。 3观察不仅用眼,注意操作体验机械发挥的作用。,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本单元观察实验项目,观察实验教学活动,1.抵抗弯曲,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实验,
10、组织过程: (1)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实验 搭建横梁,提出问题; 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改变的量有哪些,不变的量有哪些?怎样改变纸梁的宽度比较容易看出 抗弯曲能力的变化?) 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2)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实验 做完宽度对抗弯曲能力影响的实验,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的方法, 了解了实验中的控制量和如何去控制,所以本实验可以在提出几个 思考题目后,就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纸梁的厚度 (以粘在一起的张数计算),1,2,4,预测个数,实测个数,抗弯曲能力大小,差异个数,纸梁的宽度 (以最窄的为标准),1倍宽,2倍宽,4倍宽,预测,实测,
11、抗弯曲能力大小,注意事项:,1.要求学生多做几次实验,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 2.引导学生了解对比实验中的控制量和如何去控制。 3.实验材料的科学性要注意,特别是厚度不同的纸条的准备。 4.记录表的使用。 分析数据,总结纸梁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不容忽视。 更要发现宽度、厚度的变化对纸梁抗弯曲能力影响的大小!,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实验名称: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实验,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 1.测试平展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2.改变纸的一字形形状,用与平展纸梁完全相同的纸折成槽形、W形、口字形、圆筒形等形状的纸梁; 3.预测各种形状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4.实测其抗弯曲能力。讨论:为什么改
12、变形状可以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注意事项:,1.实验材料的科学性。 2.实验中纸的形状问题。 3.实验中需控制不变的条件。 4.实验研究的最终目的。,注意事项:,观察活动名称:瓦楞纸板的研究,组织过程: 提出问题; 学习提示; 分组观察; 汇报交流。 继续提出自己的疑问。,瓦楞纸板的提供。 更深层次地去关注教材编排中的实际容易受忽略的问题。,3.拱形的力量,实验名称: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实验,组织过程:1.做一个纸拱,测试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的压力,观察拱在受压力时的变化; 2.用书抵住拱足,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观察纸拱随着承重力的增加,形状有什么变化; 3.把两边的书摞高些,更好抵住拱的
13、外推力,测试纸拱能承载多大的重量。,注意事项:,1.搭纸拱的纸要有适当的厚度。 2.纸拱的制作。 3.约定纸拱“垮塌”的标准。,模拟活动:搭一个瓜皮拱,组织过程:布置任务 分组活动 提出问题 汇报交流。,注意事项:,1.西瓜皮的切法。 2.可用其他材料代替西瓜搭拱。,4.找拱形,实验名称:寻找生活中的拱形,组织过程: 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老师在演示由若干个拱形组合成一个圆顶形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拱脚和圆顶结构,为下面所做的实验的解释打下基础。) 塑料瓶形状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观察,知道弧形结构的部分最不容易变形) 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解释这些拱形结构
14、的作用),注意事项:,1.本次探究活动地指导。 2.乒乓球的利用。 3.关于分析塑料饮料瓶各部分形状的活动。,5.做框架,制作活动:制作四边形框架并与三角形框架比较,组织过程: 出示铁塔图片,提出问题; 布置任务,讨论方法; 学生捆扎,教师指导; 完成体验,汇报感受; 思索奥秘,讨论交流。(动画演示),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避免材料的浪费,比如橡皮筋缠绕圈数过多可能会断掉。 这不是单纯地制作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以上环节采用了一个阶梯式的学习方式:第一阶梯,让学生动手做出三角形 和四边形框架,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它们的不同。第二阶梯:让学生思考三角形 框架稳定的奥秘,这是学生容易体会但对其
15、原理从未深入想过的问题。教师采 用“你认为三角形稳定性奥秘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第三 阶梯,通过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加固四边形框架,研究斜杆的作用。,作用在三角形框架上的力,压力,拉力,作用在三角形框架上的力,推力,压力,压力,5.做框架,制作活动:制作四边形框架并与三角形框架比较,组织过程: 出示铁塔图片,提出问题; 布置任务,讨论方法; 学生捆扎,教师指导; 完成体验,汇报感受; 思索奥秘,讨论交流。(动画演示) (以上环节采用了一个阶梯式的学习方式:第一阶梯,让学生动手做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它们的不同。第二阶梯:让学生思
16、考三角形框架稳定的奥秘,这是学生容易体会但对其原理从未深入想过的问题。教师采用“你认为三角形稳定性奥秘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第三阶梯,通过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加固四边形框架,研究斜杆的作用。,注意事项: 提醒学生避免材料的浪费,比如橡皮筋缠绕圈数过多可能会断掉。 这不是单纯地制作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制作活动: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组织过程: 出示正方体框架,提出问题; 设计交流加固方案;(设计前提出要求和评比规则) 分组活动; 检测承压能力。,注意事项:,1.操作活动是有一定难度的。 2.在加固正方体框架时,提醒学生不考虑需要,任意
17、多加斜杆是不符合要求的,这已经涉及到了技术设计的一个基本思想:满足需要,节约成本。,6.建高塔,实验名称:探究高塔不容易倒的实验,组织过程:提出问题,记录猜想 进行实验,证实猜测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讨论: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为下面的制作活动做铺垫。),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重在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实验步骤与操作要求,1.猜测什么样的物体不容易倒; 2.完全相同的两个饮料瓶,其中一个瓶口向上放,另一个瓶口向下放,比较哪个更稳,反复几次; 3.在一个瓶内装入细沙,瓶口向上放,与另一个瓶口向上放的空瓶比较稳定性。,设计创作活动: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组织过
18、程: 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学生讨论设计建高塔的方法; 学生制作高塔,填写实验报告单; 汇报采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的塔建得这么坚固; 检测员说明检测高塔的标准,到各队检测并记录; 分析塔不倒的原因,修正和补充实验前的猜想。,注意事项:,1. 本实验提供的材料可以根据学校实际进行更换,但材料搭配要有结构,能改变上下的大小,改变上下的轻重,能增大支撑的底面。 2. 要多关注的是学生对如何制作的思考。学生制作塔的方法一定是各不相同的,这里面渗透着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在制作后,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方法来制作高塔。 3. 要给足学生建塔的时间。,7.桥的形状和结构,实验名称:模拟建造“钢缆桥”,组织过
19、程: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体验“钢缆”的拉力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注意事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桥塔修得很高的道理,可以联系实际: 两手提水,把手臂水平伸直费力,还是不伸直费力。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设计制作活动:设计并制作一座“纸”桥,组织过程: 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指导设计,记录方案; 汇报方案,逐渐完善; 分组造“桥”; 介绍与评价。,注意事项:,1要为学生多准备几张报纸,实践证明:教学用过的废旧挂图比较好。 2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建桥标准”。 “建桥标准”还可以增强一些情景性,比如出示几辆玩具车,提出的要求是可以承载几辆这样的玩具车,桥的宽度为两车道,可以让玩具车对开通过等。 3造好的桥先不能过分承重和过久承重,如果压塌一次,恢复后载重量会大大减小。 4评比学生的桥梁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的教学其实是非常重要的。,8.用纸造一座“桥”,教学建议,力求活动组织得扎实有效。 这个单元的实验要注意提供学生修改再实验的机会。 如有机会和时间,可以联系当地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得到更广泛的了解和延伸。 总之,这个单元的活动,由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也为我们提供更多学习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活泼多样的,效果是多元的。,不当之处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