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园林与风景建设,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对自然景观的认识可以分为:物质认知美学认知生态认知 三个阶段,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而言。它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比起同一阶段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这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秦汉宫苑 史记始皇本记记载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后更名信宫为极庙。自
2、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南道,自咸阳属之。三辅黄图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信宫亦称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咸阳“北至九峻、甘泉(山名),南至鄠、杜(地名鄠县和杜顺),东至河,西至汧、渭(水名)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从这种描写和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的规模,可见信宫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汉代的文化和宫苑把秦的旧苑上林苑,加以扩建形成为苑中有宛,苑中有宫,苑中有观。其规模之大,可以从汉旧仪所载看出:“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
3、秋冬射猎取之。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另关中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我国古典园林汉代的皇家禁苑上林苑,正证明“古谓之囿汉谓之苑”的历史发展事实。一方面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这完全继承了古代囿的传统,而汉代的苑中又有宫与观(供登高远望的建筑)等园林建筑,并作为苑的主题,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工内容逐渐成了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个长期的混乱时代。这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两大派,一是以“玄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一是以“无君论”和“神灭论”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这一时期的宗教相当发展,也主要有两种,一为佛教,
4、一为道教。,魏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对我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布局、构图、手法等,都有较大的影响。他的六法:其一、“气韵”是一幅画的总的艺术效果和它的艺术感染力。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一幅绘画作品有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其二是“骨法用笔”,即绘画的造型技巧。“骨法”一般指事物的形象特征;“用笔”指技法,用墨“分其阴阳”,更好地表现大自然的阴阳明晦、远近疏密、朝幕阴晴,以及山石的体积感、质量感等。下笔之前要充分“立意”,作到“意在笔先”,下笔后“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一气呵成,画完后又能作到“画尽意在”。,其三是“应物象形”,即物体所占有的空间、形
5、象、颜色等。,其四是“随类赋彩”,即画家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观不同的对象。,其五是“经营位置”,即考虑整个结构和布局,使结构恰当,主次分明,远近得体,变化中求得统一。,其六是“传移模写”,即向传统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豪富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如西晋石祟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北京的皇家园林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位置。北京自辽、金时期作为京都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园林建设。,金代北京曾引西湖水(现在莲花池),营建了西苑、同乐园、太液池、南苑、广乐园、
6、芳园、北苑等皇家园林,并修建离宫禁苑,其中最大的是万宁宫,即今天的北海公园地段。并在郊外建玉泉山芙蓉殿、香山行宫、樱桃沟观花台、潭柘寺附近的金章宗弹雀处、玉渊潭钓鱼台等。“燕京八景“之说就起源于金代。,元代皇家园林以万岁山(今景山)、太液池(北海)为中心发展。当时将太液池向南扩,成为北海、中海、南海三海连贯的水域,在三海沿岸和池中岛上搭建殿宇,总称西苑。在宫廷之内有宫后苑(今故宫御花园),宫廷外的四面东苑、西苑、北果园、南花园、玉熙宫等,近郊有猎场、南海子、上林苑、聚燕台等。此外,明代还大建祭坛园林,如圜丘坛(现天坛)、方泽坛(现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等;庙宇园林也开始盛行。,清代
7、北京的园林再次发展,有“三山五园”之称。“三山”即:香山、玉泉山和颐和园中的万寿山,“五园”则指:的静宜园、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畅春园、圆明园都是这时所建。 皇家园林中一些是帝王的离宫别院,供休息、游玩之用,有的还有处理政务的功能。,皇家园林的几个特征: 一 . 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宏、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如:清代的清漪园占地近300公顷。 二 . 建筑风格多姿多彩。从中既可看到南方小巧园林风格,如杭州苏堤六桥、苏州狮子林、镇江宝塔等景色,也可看见少数民族风格的塔、屋宇结构等雄风,如北海的藏式白塔,甚至还有吸收欧洲文艺复兴时的“西洋景”,如圆明园。 三 . 功能齐全。皇家园林中集
8、处理政务、受贺、看戏、居住、园游、祈祷以及观赏、狩猎于一体,甚至有的还设“市肆“,以便买卖。,圆明园之绮春园,颐和园前山,北海琼华岛白塔,私家园林,东晋、南朝建都金陵后,王公贵族竞相建园,掀起了江南第一次造园高潮。南宋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再度南移,都城临安及吴兴两地造园之风特盛。明清时,私家园林有了很大的发展,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江南则以南京、苏州、扬州、杭州一带为多。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称园冶一书,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论著。,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是:在立意上,超然出世;在规划布局上:面积较大,主辅对比,建筑陪衬,园景、园宅相对独立,空间多变;建筑装饰上:建筑量较少,布局灵活自由,造型
9、轻盈飘逸,装饰淡雅;水面大,曲折有致,多天然水景;体现一种“润、幽、雅”的境界。,苏州拙政园见山楼,苏州拙政园含清亭,苏州拙政园梧竹幽居,苏州拙政园小飞虹,苏州拙政园学香云蔚亭,苏州拙政园缀云峰,苏州拙政园芙蓉榭,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贝聿铭,美籍华人,祖籍苏州,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Pei,Cobb,Freed Partners,Architects总建筑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士,哈佛大学建筑硕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宾州大学荣誉博士,Renssselal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荣誉艺术博士,上海同济大学荣誉教授,香港大学荣誉博士;曾任:全美人文委员会委员,美国艺术
10、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院长,罗德岛设计学院士,美国艺术委员会会员,法国学院海外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院士。,贝聿铭生平简介:,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 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中学读于上海。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 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1958年成立贝氏建筑事务所; 1983年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茨克建筑奖;,我17岁就到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专业, 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一直成绩优秀,所以1945年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
11、院聘为讲师。 31岁的时候我作了一个让人惊讶的选择:离开哈佛,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去工作。 因为觉得学校里自由不够,希望能学点新东西。当时的公司负责人对我信任,眼光长远,能给我一点自由,让我自己开展工作。,事业达到高潮的时候,我再次作出选择,离开房地产公司出去发展,因为那里还不够自由,尤其是发展建筑构思非常困难。那时候有25人跟我做,我要退出,这25人怎么办?只好带着这25人一起走,责任非常重大。但我很坚决,更渴望在文化建筑方面出点力,譬如美术馆之类,而非纯粹的商业运作。,“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一生之中设计了70多件作品,在建筑界小有建树获得荣耀,那是因为我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思想和
12、能力范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注释人生。,没有人能永远风光 我从不缅怀过去,而是专注于现在。我把每个睡醒后的早晨都当成一件礼物,因为这表示还有一天可以工作。 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我86岁,把自己的“封刀之作“选在苏州,想用全新的材料,在苏州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设计方案一出台,又引起了各界强烈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这些古建筑的真实与完整。,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仅仅是空间中被欣赏的物体而已,如果将建筑简化到如此就太肤浅了。建筑必须融入人类活动,并提升这
13、种活动的品质,这是我对建筑的看法。,苏州博物馆,日本miho博物馆 京都附近信乐山脉的美秀博物馆(MIHO),日本miho博物馆,“桃花源”、别有洞天,取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农舍,CCTV总部大楼,岭南私家园林的特点是: 在立意上,务实入世,经世致用;在规划布局上:以建筑围合庭院,园宅相融合;建筑装饰上:建筑量较多,连房博厦,体量偏大,装饰丰富多彩;水池较小,多规整几何形态,石砌池岸。由于气候特点,体现一种“湿、荫、丰”的境界。,岭南私家园林,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城区博厦,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它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
14、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三年后竣工。可园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外缘呈三角形,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最高建筑可楼,高15.6米,沿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石阁,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可园,可园可楼,可园可台,可园可堂室内,在3.3亩的土地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并俱全。它虽是木石、青砖结构,但建筑十分讲究,窗雕、栏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风格。它布局高底错落,处处相通。曲折回环,扑朔迷离。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
15、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摆设清新文雅,占水栽花,极富南方特色,是广东园林的珍品。可园创建人张敬修,金石书画,琴棋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使可园成为清代广东的文化策源地之一。,中国园林文化之道家情韵,园林是人们日渐远离自然的回归之所、是人们厌倦世事之后的避风港,是心灵的休憩地,也就是“无为”、“无欲”、“不争”、“自然”的场地。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中的“一池三山”仿佛总飘逸着仙山的灵气,虽然同样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其骨子里渗透的却多是道家情思“无为”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道”之中心含义在于“无为”。“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内涵。所谓“无为”就是“道”,任其自然之
16、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人对自然的审美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上的。无论儒家、道家,都讲“天人合一”。,私家园林的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一)园林布局,主题多样全园分为大小不同的若干景区,每区各有主题,或为山水,或为奇石,或为花木,或为竹修,形成多样的主体景观。,隔而不塞各景区虽然分隔但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似分似合,隐约互见,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这是小空间理景的重要手法。,预扬先抑在进入园内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
17、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曲折萦回观赏线路不作捷径直趋,而是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意之远。各园都采用周边布置主游线的办法,以发挥小园空间的最大观赏效果。,尺度得当建筑体量化整为零,造型空透、轻盈、亭榭小巧,厅堂空灵,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讲求杆、枝、叶、花、果都有可观。,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境域的想象感受;或把水面延伸于亭阁之下,或由桥下引出一弯水头,以诱发源头深远、水面开阔的错觉;或使假山的形状对成山趾一隅,止于界墙,犹如截取了大山的一角,隐其主峰于墙外;或将进深很浅的屋宇作成宏构巨制的局部。,远借邻
18、借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这是十分讨巧的扩大空间与景域的手法,例如水池不种荷花,留出水面反映白云、彩霞、明月,这是俯借;芭蕉、残荷听雨声,则是应时而借;把远山、远塔引入视线,是为远借;作高视点俯看邻园景色,是为邻借。,(二)水面处理,园无水则不活。江南之园,园园皆有水。水面可以形成园中的“空”与“虚”和其它实的景物形成对比,如国画中的留白。,水面处理有聚分之别,小园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聚则水面开阔,有江湖烟波之趣;分则曲折萦回,可起溪涧探幽之兴。池的平面以不规则状为佳,可与整体布局相协调。水面分隔采用桥、廊、岛为宜,尤以桥、廊为妙,能使水面空间既隔而又联,相互交融层次渗透丰富。,日本枯山水,日
19、本艺术讲究精致,追求内在涵义胜于外表,知道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日本独有的枯山水为何被誉为日本庭院艺术的最高峰了。,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院山水景观,在一些地方,枯山水庭院内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公
20、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
21、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京都龙安寺中的庭院布景是日本枯
22、山水的典型代表作之一,15块大小各异的假山分布在白砂之上,被理解成大海上的岩岛,也有人将之解读为在海上翻腾的蛟龙。据说,15块石头位置巧妙,无论从庭院的哪一个角度观赏,都不能一次将它们尽收眼底。,枯山水的形式 : 一、范围不大。 二、不植高大树木,多植灌木、细草、 小竹类、蔓类、羊齿类、藓苔类 。 三、以石组表现峰峦沟壑。 四、以白砂耙成平行曲线象征千重浪。,(三)叠山置石,(1)可看、可游、可居 (2)塑造丘壑 (3)体快、缝隙、纹理的处理 (4)用石得当,(四)建筑营构,建筑风格:活泼、玲珑、空透、典雅。 民国营造法原姚承祖,园冶总结了我国古典造园艺术,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论述造园艺术的专
23、著,促进了江南园林艺术的发展,是我国造园学的经典著作。此书的诞生,不仅推动了我国造园历史的进程,而且传播到日本和西欧,使外国对我国造园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加深了文化交流。,园冶分为三卷。 卷一: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折 卷二:栏杆卷三: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 此外,在卷一前还有冶叙、题词、自序;在卷三后有自识。,作庭记是日本古代一部造园专门著作。此书在日本造园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很受日本学界重视,历来考证、注释者甚多。中国学界也早知此书。作庭记不仅是理解日本造园特色、形成源流的钥匙,并且还可以作为研究古代中国造园手法的佐证。,作庭记作为丰富的造园实践经验的积累及造园理论的总结,也影响和指导着日本现代造园的创作与实践,成为日本造园师必读的课本。作庭记的造园思想培育和启迪了现代日本造园的创作,成为日本现代造园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础和源泉。日本现代的造园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广泛运用着作庭记的造园思想和方法,其影响于日本现代造园中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