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分层作业(五)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11252040】满耳的阵阵蛙鼓,激昂亢奋地噪闹着,将静夜和旷野喧嚣得如同这季候一般,热情洋溢,生机勃勃。莱万多夫斯基在本赛季状态极佳,他有着 9 分钟进 5 球的惊人发挥,多家豪门俱乐部有意和他签订城下之盟。在以“阅读,让社会更文明”为主题的书展上,精品图书琳琅满目,引得万千读者齐聚云龙湖畔,共赴一场美丽的心灵之约。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已传承千年,在中国大西南的土地上,马帮的赶马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走过了山高水低,走过了春夏秋冬。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个
2、规律,就会催生出一些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当食品安全与日新月异的二维码技术相结合,人们不仅能够仔细了解食品的“身世” ,甚至还能找到生鸡蛋的“鸡妈妈” 。A BC DB 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望文生义。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山高水低:指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望文生义。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用错对象。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正像发现有机界
3、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B马克思之所以能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为人类工作” ,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C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D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B A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C 项,成分残缺,应在“马赛尔德普勒”后加上“的发现” ;D 项,成分赘余,应删掉“在” “中” 。3下列对伟人逝世的几种不同的表达都非常得体,不同凡响,其中表达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导
4、学号:11252041】A雨果评论文学巨匠巴尔扎克之死:“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2们上空的云层之上!”B恩格斯叙述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之死:“3 月 14 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C黄宗英写演员赵丹之死:“一个演员毕生塑造角色,而时代也塑造了他自己。他是在知心的观众欢迎的掌声和殷切的期待中,落下生命之幕的。 ”D写音乐家聂耳之死:“经过 23 年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 ”A B、C、D 三项分别用“停止思想” “落下生命之幕” “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 ,明扣“思想家” “演员” “音乐家”的身份。A 项,暗扣文学巨匠的身份。4依
5、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50 年前马克思宣布了“共产主义幽灵”的出现,欧洲一切反动势力真是茫茫然,吓得手忙脚乱。_1983 年马克思逝世 100 周年时,当时的西德曾专门发行 832 万枚铸有马克思头像的硬币,其中 35 万枚专供收藏。这个世界完整地保存了这座房子,还在它的旁边开辟了马克思纪念图书馆。150 年后,当我站在特利尔这座小房子里时,西方人已经不怕马克思了,这窗户外面就是资本主义世界。联邦政府国务秘书就此事在议会答辩说:“马克思的政治观点在西方虽有争论,但他无疑是一位重要的学者,应该受到人民的尊敬。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幽灵经过了那个“神圣的围剿”后,
6、现在已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并认真地从中汲取着养分。而在此前,西德马克上只铸历届总统的头像。A BC DB 承接前面的句子,“这个世界”承接中“资本主义世界” ,中“它”指“这座房子” ,是转折关系,中“此事”指的是的内容。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导学号:11252042】A为响应市委、市政府“送温暖、送服务”的号召,我们几个志愿者向老人惠赠棉鞋。B您不久就要回国了,周六在阳光俱乐部我们会为您举行一个欢送会,请屈驾前来。C刘秀莲为了照顾舍弟,初中毕业后外出务工的她回到家乡,在当地超市当收银员。D医生奉告我,我的伤口感染非常严重,骨头已经被细菌严重腐蚀,要赶快住院治疗。B A 项,惠
7、赠:称人赠与的敬辞。多用于书信或交际场合,即别人赠送给自己东西时,一般要说:“谢谢惠赠!”B 项,屈驾:指委屈大驾。敬辞,用以称人来临。C 项,舍弟(sh d):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家的弟弟。D 项,奉告:敬辞,告诉,奉劝正告。6用“马克思”作为开头,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四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天才。3_【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长句变短句,其实就是单句变成复句,先找出句子的主干,然后将附加成分拆开分别单独成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即可。【
8、答案】 马克思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天才,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又善于用如椽巨笔把天赋演绎到极致。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是企业,_,无论转方式还是调结构,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企业的转型升级说到底是企业家的事。企业家一定要认识到:过度的商业化、过度的急功近利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仅有资金,没有核心技术和市场需求,_。核心技术不可能一夕之间掌握, 但_,精工细作是对市场需求最好的呼应。_【解析】 第一空联系下文“而企业的转型升级”可知,此处应为“没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
9、第二空由前文“不利于” “仅有没有”可知,此处应为“也支持不了企业的发展” ;第三空从后文“精工细作”可知,此处应为“企业可以精工细作” 。【答案】 没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也支持不了企业的发展 企业可以精工细作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导学号:11252043】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结合给精准医疗带来了福音。专家介绍,医疗的精准建立在数据分析之上。对于很多疾病,尤其是罕见病,找到基因上微小的变化就能够迅速找到解决方案。然而,找到这种微小变化需要海量的数据,以及对数据的深度分析。长期以来,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能力不足,严重阻碍了精准医疗的发展。现在,类似 IBM
10、 人工智能“沃森” 、百度大脑等应用了深度学习的计算处理系统,弥补了这一缺陷。人类利用这些计算处理系统,一定能精准地诊治疾病。找到基因上微小的变化并不一定能够迅速找到解决方案。_。_。【解析】 解答时应首先根据表推断的词语,如“就能够” “一定能”等找出表推断的句子,再参照的方式改写即可。【答案】 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能力不足并不一定严重阻碍精准医疗的发展 人类利用这些计算处理系统并不一定能精准地诊治疾病二、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导学号:11252044】4悼夏丏尊先生丰子恺犹忆“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
11、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 ”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目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
12、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 ”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
13、:“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 ”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也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 ”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
14、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 ,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 。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 ,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绛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
15、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5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赏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
16、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 。1946 年 5 月 1 日于重庆客寓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丏尊先生教授作者时
17、的几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告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 ,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C “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D文章名为“悼夏丏尊先生” ,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D A 项,文中所叙述的并非都是夏先生教授作者时的事情;B 项,写夏先生告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 ,是为了突出夏先生对国运的担忧而非对他的不认同;C 项,两处错误,第一处原文是“但后来大
18、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 ;第二处原文表达的意思是“如果学生的请愿合乎情理,夏先生就当作自己的请愿” ,并非“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 。10文中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 ,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_【解析】 解答时要紧扣题干中“爱”这一关键词,从对国家、对学生、对众生三个角度概括分析。【答案】 对国家的热爱。当时国运衰微,战乱频仍,他心系国运,愤然悲叹。对学6生的关爱。像父母一样,叮嘱学生不喝酒,少花钱等。对众生的大爱。他痛感众生疾苦,为人世而忧伤。11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
19、”和“妈妈的教育” 。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_【解析】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时应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列举所喜欢的教育方式的特点并加以说明。【答案】 (示例一)喜欢李先生的教育方式。李先生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使学生感动、诚服。他上课必先到教室,板书写好,端坐讲台等学生到齐。他性格沉静,寡言少语,说话和颜悦色,学生对他畏惧又敬爱。学生还琴,若弹得不好,他不责备,只说“下次再还” 。“爸爸的教育”主要是重身教,以自身行动影响学生。(示例二)喜欢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夏先生对学生的教育具体琐碎,无微不至。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夏先生有话直说,使学生容易亲近,感激而敬爱。如放假时反复嘱咐学生:“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 “铜钿少用些” 。“妈妈的教育”主要是重言教,率直开导,谆谆教导,更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凡有请愿都会告诉他。(答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喜欢也可。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