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语文 2019 高考一轮练习题(9)李仕才一、语言文字运用1 (成语)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给了普通人写作和发布信息的机会,但是自媒体时代的表达也有一定之规,不能过分随意。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的文化重镇,作为备受喜爱的文化“网红” ,也一定能在展览理念上顾盼自雄,让井喷的文化热情妥善安放。虽然中国男足在客场取得小胜,但是由于其小组排名过低,只能遗憾地告别了千载难逢的世界杯预选赛。看到白夜追凶的成功之后,很多缺乏原创能力的编导便如法炮制,制造了很多套路化的所谓“刑侦剧” 。“我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留守儿童。 ”曾经的留守儿童不扶自直后,为下一
2、代许下爱不会缺席的诺言。茅盾认为作家创作一定要秉承“求是”的精神,写作时应“客观描写、实地观察” ,决不能向壁虚造。A BC D解析:选 B 一定之规:一定的规律或规则。也比喻已打定的主意。顾盼自雄:左看右看,自以为了不起,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褒贬误用。“世界杯预选赛”每四年举办一次,不能说是“千载难逢” 。如法炮制:仿照成法,炮制药物,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会得到健康成长。望文生义。向壁虚造:比喻无事实根据,凭空捏造。含贬义。2 (病句)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地铁一号线的开通贯穿成都南北,北达升 仙湖 ,南至世纪城,途经文殊院、天府广场和省体育馆
3、,对于很多喜欢出门游玩和运动的市民来说,无疑为他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B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的概念车“叶子 ”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叶子”在设计中以电能为主要动力来源,其技术核心是自然能源转换技术,包括光电转换技术,风电转换技术,二氧化碳吸附和转换技术。C中日关系一向微妙,中国政府一直本着睦邻友好的态度积极发展两国外交,但日方的态度经常摇摆不定,甚至举动出格,数十年经营起来的中日关系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2D 弈秋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效果的好坏,老师既有教的方法问题,也有学生自己念得是否用功的原因。答案:B(A 主谓搭配不当,主语“开通”不能和后面的谓语“贯穿” “北达” “南至”
4、 “途经”等搭配;C 句式杂糅, “会遭到破坏”和“有遭到破坏的危险”结构混乱,句式杂糅。D 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既有”应该位于主语“老师”之前。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答案 B解析 A 项失陪:客套话,表示不能陪伴对方。不合语境。C 项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不合语境。D 项千金:敬
5、辞,称别人的女儿。不合语境。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布置“为父母洗脚”这种家庭作业,是对青少年进行亲情教育的一种方式。家长们面对孩子们端上来的热水,都高兴得合不拢嘴。相信只要认真落实,学生做完“作业”后,都会发生使家长和老师感到欣慰的变化。因此,只要认真落实“为父母洗脚”的作业,贯彻亲情教育,就会培养出有孝心的孩子。家长认可这种做法,势必会在全社会推广开来。学生做完“作业”后不一定都会发生变化。 。 。答案 认真落实贯彻不一定会培养出有孝心的孩子家长认可不代表会在全社会推广开来二、古代文化知识5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古代豪门贵
6、族家里的门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明代军卫应袭子弟也称“舍人” 。B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并称,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 “人性本善” “逍遥齐物”等思想。C岱宗,泰山的尊称,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帝王封禅的神山,是佛道两家的圣地,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D 左氏春秋 ,简称左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3答案 B解析 “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三、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的观点。(
7、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 ”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答案 (1)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2)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四、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如梦令春景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 ,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 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注 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词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红溜:形容花朵娇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 小梅花等曲。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二句
8、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地轻柔,那样地温和,那样地令人陶醉、销魂。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D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点题之笔。词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点波的春光春色,触动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 ,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答: 答案精析1CD
9、 C 项“词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错,应是表达伤春凄冷之情。D 项“比喻”手法错,应是拟人。42以乐景衬哀情。本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化用。词人化用李璟山花子 “小楼吹彻玉笙寒”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词人的悲苦和思念。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反复。 “依旧”一词,反复运用,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词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五、现代文阅读阅
10、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 ,类皆千手雷同。 ”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 ,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
11、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
12、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 ”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
13、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5味便有所损害。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 ”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摘编自艺术科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写书法时如果只是技艺过于精熟,而缺少变化和灵动之处,致使用笔千篇一律,过于死板,这种
14、表现被称为书法中的“匠气” 。B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主要是指一种“匀圆丰满”而又中规中矩、结体板正、缺乏个性的楷体书法,常给人以“千手雷同”之感。C今人只顾埋头写字而忽视了读书养精神,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变成了买卖的筹码,导致在今天充满匠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D行书、草书虽属于快写书体,但也仍需要慢临、推敲,就连平时率性而为的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时的态度也是非常严谨的。解析 扩大范围, “只把”理解有误,原文是“今人不少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A文章落笔点题,提出“匠气”一词在书法中用笔千篇一律、过于死板的问题。B第二、三段指出,书作给人匠气
15、感的原因是书家方法不得当,自身修养匮乏。C第四段指出,匠心是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书家要有工匠精神,不要有匠气。D书家在锤炼技法时避免过度熟练,不断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就能避除匠气。解析 避免匠气的条件是多方面的,见文章最后一段,除了避免过度熟练,不断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之外,还要终生修为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A如果以一部缺乏必要的辨识度和独特性的书法作品为范本进行临写,就可能陷入僵化的工匠式劳动,时间久了就极容易形成匠气。B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制、线条,可见书家个人精神风貌的高下;同样,若书家在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也容易使作品流于俗气。C楷书最讲究精准,临习时更需要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否则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临摹的准确性也随之大打折扣。D书法临习要有匠心,不随意而就,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意在强调对书法作品的观察要精准,临习要形神酷似。解析 因果倒置,应该是“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