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让教育回归“本真”灵动的课堂带给我们的是课堂艺术的享受!课堂教学艺术又来自于丰厚的底蕴和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有效,高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构建情智共生的课堂,一直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心、钻研、善思,不断积累、总结,不断提高能力是我们教学工作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教学中 ,我们应把每篇课文都看作是一个案例,教学前首先分析通过这个案例能给予学生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以此来确立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脚下有路,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培养。我觉得
2、我们在教学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地方习惯可以成就成功人生。我们总会认为 ,孩子还小,怎么会自主学习呢?其实任何事关键都是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孩子在不会走之前,一定都想去尝试,我们应该放手给他们尝试的机会,不用前怕狼后怕虎的。这不我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在新课程下小组学习成了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了合作的精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每次学课文,我都是先范读一遍,然后让他们先自己圈划生字、认生字读课文;再在小组每人读生字和课文,小组成员正音、纠错;再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学生在此环节能进行自主学习,发展了他们的识字能力
3、,使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而且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还会互相教对方,增强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效果还挺好。这样每个同学的学习效果我只要一问组长就完全了解,并且在小组里是需要一个个当面展示的,学习展示时他们生怕别人看笑话,学习自然就会很精心。二、让“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方式确实有效在小组学习时,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先给学生引路,先是自学的过程:自己先读一遍课文,不会的字圈划出来,然后针对后面的生字表,自己先认一认,再把课文读一遍。不会或不懂的问题写出来或做标记。其次小组合作交流:每人把生字读一遍,其余认真听,然后指出错误或不规范处;不会的同学由组长负责指导她学
4、会;小组分工共同读完课文,互相指正,纠错。再次小组交流探究:把自己在前面学习过程中的不解和疑难处在小组里交流,可以是读懂的问题自己发表个人见解;可以是自己认为是自己的独特之处,向大家展示;还可以是不明白的地方共同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留到班级集体时解决,老师在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时点拨、引导、总结。最后的巩固练习一定让学生自己单独完成,以便检测其学习效果。三、探究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探究性学 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不同的探究需求,爱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习过 程是学生主体在具有主观意志作
5、用下亲自实践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19 课乌鸦喝水一文时,文中二、三自然段写乌鸦想办法喝着水,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我设计了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研究乌鸦喝着水的过程。有的同学拿瓶子装水,有的同学往里边放石子,动作干脆利落。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看,升高了,升高了,水真的升高了!”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还有的同学干脆把乌鸦到处找水喝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特别是看见水时眼前一亮的那眼神,再加以夸大,及最
6、后痛快喝到水的样子表演的淋漓尽致,同学们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由于设计的实践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读一读课文、做一做实验、演一演故事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四、做魅力教师,圆“完美教育”梦想如何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到成才的目的,让他们体验生活的快乐,需要我们认真考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还原孩子的成长空间,让教育回归现实。教育的价值在于让学生的生命在自主发展中成长,在教育唤醒中完善。孩子成长是 70%的等待和 30%的唤醒,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成长的空间。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把“让更多的孩子享有更好
7、的教育” 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而“ 更好的教育” 关注的是教育内涵和品 质的提升,是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优质教育新的概括和凝炼。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需要是学习的动力。在我们每次的备课中,我们一定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都希望得到师长的称赞,同伴的认同。你的设计学生喜欢吗?像这样要求合适吗?他们想听你讲还是他们想展示自己的想法等等值得我们认真思索。比如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时,我这样设计教学: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一只很勤奋,另一只整天睡大觉。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在小狮子身边,你打算怎么劝告这只懒狮子呢?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有的孩
8、子说:“快醒醒吧小 懒虫,今天你的爸爸妈妈出远门了,好几天才能回来,快起来练习本领吧,否则会饿肚皮的?”还有的同学 说:“ 小狮子,今天你的父母不 让我给你送好吃的了,它说你再这么懒,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啦?快、快起来练本领吧!”同学们都被逗得哈哈大笑。我随机也跟孩子们开玩笑,班上有个孩子也很懒,我也劝他:“以后可要好好学习 呀,否则也和懒狮子一样长大会饿肚皮的? ” 又对另一个孩子说:“瞧 你这吃的肥头大耳的,靠的全是父母呀,再不勤奋学习,等你的父母年龄大了你靠谁呢?”同学们又是一片欢快的笑声。可见,一节让孩子沉浸其中的课,给孩子们带来多大的精神愉悦呀!所以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在你的教学设计
9、下去充分展示自我,去展示、去点评、去完善。做一个像张艺谋一样的电影导演,让学生去“演绎精彩” 。这样 的课堂才是他 们需要的。2、潜能是教学的源泉。教育是一个让个体不断完善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发掘潜能的过程。潜能的激发又在推动着我们的教育,这样才产生了无数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潜能的激发,对于个体能力的延伸是无止境的。它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设置的题目在孩子的“最近发 展区” 内,那么当我 们回头看时,你会发现他们的潜能是你无法估量的。给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会表演得很精彩,也会发掘到自己身上更多的潜能。多让学生说,你会发现他们个个都很能说很会说。多让学生表现
10、,你会发现他们个个都越来越想展示自己!3、情感是教学的质量。古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是否对所学的感兴趣,很多时候都取决于他是否喜欢这个老师,信服这个老师。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推动教学的动力,有了这个动力,教学质量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水到渠成也就是这个道理了。记得有一次,上课之前 10 分钟课间时间,我处理了学校的一个临时工作。正式上课的铃声响了,我才匆忙的抱起材料跑到教室。一进教室,眼前的情景让我怒不可遏。不少学生在教室里玩“纸飞 机” ,说笑声乱作一 团;讲桌上堆满了书本、作业本;桌椅歪歪斜斜,桌面凌乱不堪。我放大声调,要求他们将各自的桌面收拾整齐自己和学生的心情都被搞坏了。
11、心情不好,但课还是要上的,于是按预定的教案开始上课。课堂氛围明显受到影响,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不愿意举手回答。我越发生气,引导和鼓励的语言也没有心情使用了。于是气愤地说道:“你们不愿意回答,那就我讲好了” 。本来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的结论,我灌输式的讲授给了学生。这堂课明显是失败的。学生可能对知识勉强掌握了,但探究能力的培养、学习情感和态度的熏陶无从谈起。这里面固然有学生学习习惯的因素,更有教师自身的原因。首先,教师因事务没有提前到达教室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教师有一定的责任。其次,当看到学生没有做好课前准备活动时,没做到心平气和,调整好个人的情绪,这种情绪不断升级,应该有的教学调控被废弃,致
12、使教学失败。可见,教师的情绪对教学有多么大的影响。所以只有及时调整个人的情绪,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和探究的激情,并以此来影响学生,注重激励、启发和引导,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这节课,得到全面的发展。五、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需要什么样的高效课堂“在高效课 堂探索实 施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组织合作,争辩探究等环节,会让他们学到很多在传统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是学生自己长肉的过程,是真正实现自我成长、全面发展的过程。满堂灌的课堂缺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重知识输灌。现在推行的高效课堂重学生自己拿食,自己吃饭,自己消化。过去容易有拔苗助长的高效,现在的课堂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更积极的
13、影响。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学生也许不适应这个模式,教师也不适应这个模式,一旦大家都适应了,习惯了,掌握了方法,运用灵活了,小组展示交流就会得心应手,就会名副其实地高效起来。学生还可以把课堂上掌握的东西延伸到课外,灵活地运用。 ” 这是贾中华老师一段关于高效课堂的现代新解。余文森先生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讲了一个隐喻,有效性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谁掰的多;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安全可看作学
14、习体验(苦乐)。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由此我们对有效教学课堂可以这样理解:第一,课堂教学不仅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还必须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质量。第二,每节课都应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会到会,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第三,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可见,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并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既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国际视野,融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一体,创造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就是成长中的教育家。站在专家的肩膀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教育界浮躁、喧嚣的痼疾,也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和前进的方向,更找到了成长的阶梯和成功的钥匙。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教育“寻找”的过程不仅是重新审视、发现、升华的过程,也是走向教育民主、完善人格的过程。只有变昨天的遗憾为今天的反思与提高,才能在寻找中成长。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教育文化的重建。所以,讲台和课堂应成为学生所向往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想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因为那里是他们智慧炫耀的舞台!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会逐步上升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