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苏老师中考语文状元专题讲座 决胜 2011 年中考,助推自主学习型状元“权威解读中考说明、精准把握中考动态”专题结合北京六年中考、四年模拟系统讲解中考备战要领和备战准备,帮助考生 树立必胜信心,助推 2011 年中考语文状元基础积累词语阔绰、倔强、挟持、提防、塑造、胆怯、寻觅、哽咽、凯歌、凯旋、轻捷、捷报、修长、修葺、处决、处所、清脆、清晰、称赞、赞赏、崇拜、推崇、打量、端详、暂时、教诲、畸形、辐射、膝盖、机械、勉强、允许、刹那、订正、贮藏、倾斜、解剖、符合、乘客、安抚、联袂、和煦、吟诵、遨游、湍急、追溯、粘贴、恻隐、蒙蔽、云霄、魁梧、惩罚、脑髓、颠簸、酝酿、应酬、巢穴、记载、布告、布局、谋
2、略、谋生忍俊不禁、随声附和、不省人事、高屋建瓴、爱憎分明、自给自足、茅塞顿开、轩然大波、称心如意、情不自禁、得不偿失、满载而归、无边无垠、斤斤计较、不偏不倚、骇人听闻、两全其美、目不暇接、迟疑不决、就地取材、断壁残垣、扣人心弦、三顾茅庐、拔苗助长、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异想天开、跋山涉水、饮水思源、功亏一篑、牵强附会、温故知新、无缘无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初生牛犊不怕虎、行百里者半九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诗词句默写八百里分麾下炙,_ ,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 ,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出师表中表明侍卫之臣和忠志
3、之士义无反顾为国效力原因的语句是: _ ,_ 。秋风萧瑟,_。 (曹操观沧海 )_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何当共剪西窗烛,_ 。 (李商隐夜雨寄北 )_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 _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_, _,哀转久绝。 (三峡)海内存知己,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陋室铭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 ”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 ”从你积累的古诗中,分别写出
4、一个含有“花”字和“雨”字的句子。含“花”字的句子:_,_。含“雨”字的句子:_,_。人有悲欢离合,_ ,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枯藤老树昏鸦,_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沉舟侧畔千帆过,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_,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但愿人长久,_。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2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两句话是: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马作的卢飞快,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_,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鸟儿的两句是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造
5、化钟神秀,_。 (杜甫望岳 )塞下秋来风景异,_。 (范仲淹渔家傲 )曹刿论战中曹刿向庄公解释可以追击齐军的原因的两句是:_,_。【2010】 (1)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 (1 分)(2)征蓬出汉塞, 。 (王维使至塞上 ) (1 分)(3)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1 分)(4) 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 , 。 (2 分名著阅读请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其中的两个人物,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一个故事。 水浒传 西游记 朝花夕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选名著:_人物:_ 故事:_人物:_ 故事:_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英雄
6、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_、_等108 位梁山好汉的形象(任意填写两个) ,讲述了大闹野猪林、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_等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任意填写一个) 。这些奇人奇事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_的故事。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曾自称“_”,他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他还能_,是一个极富神话色彩的艺术形象。古典小说水浒传描写了以_为首的 108 位好汉聚义梁山的故事。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是被“逼上梁山”的。例如,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_,遭高俅父子陷害,被判发配沧州。后来,他在_和草料场又险遭谋杀。在经受了一连串的迫害后,他忍无可忍,血刃仇敌,离开
7、山神庙,雪夜上梁山。【2010】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 所作。 左传善于记录战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 发生的一次战争。 左传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 过程的描写。语言运用07 年:阳光体育运动(该年度重要教育事件) 提取信息+概括表达+主题选择08 年:汶川地震(该年度重要社会事件) 提取信息+概括表达+主题选择09 年:上海世博会(跨年度重要时事) 提取信息+仿写+表达2010 年:社区养老(社会热点) 提取信息+概括归纳+能力应用理解感悟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05) 重点词语的注解与辨析、重点句子的翻译、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生于忧患死
8、于安乐(05 海淀、09)考点同上,下同陈涉世家(06A、2010)岳阳楼记(06B、08)桃花源记(07)3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一、熟悉课标和说明精神考试说明把课标关于阅读的要求具话为:(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7)欣赏文学作品(散文或小说)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
9、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二、熟悉考点及变化2010 年散文考查:阅读忆冼星海,回答问题。13.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3 分)回忆 想象、印象听黄河大合唱 读冼星海的自传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 热爱祖国14.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 (4 分)“好奇”的原因: “好奇”的内容: 15.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 (不超过 150 个字)(6 分)答: 13.答案示例:魁梧奇伟,沉默寡言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14.答案示例:听黄河大合
10、唱之后, “发生崇高的情感” 。能写出具有“伟大的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15.答案示例一: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 ,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答案示例二:作者虽与冼星海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记述了这次见面的情形,描写了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谈吐,计划写名族交响乐的创作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在对人物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开朗、才华横溢、充满爱国情
11、怀的音乐家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9 年散文考查:阅读又临黄河岸,回答问题。1.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此题考查说明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思路。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答案示例: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 兴奋激动 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走向美好未来 昂奋自豪)2.第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上文所写的 ,引起了下文所写的 。此题考查说明内容: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主要考查学生对具体承上启下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承上启下,这种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注意它本身的结构的同时,必
12、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该试题指明了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但需要学生找出句子本身,这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搜索相关的信息。(答案示例: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功 看到黄河的情景 3.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文中自选一句,作简要赏析。(不超过 150 个字)此题考查说明内容:自选语句 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力:找到真正“精彩”的句子认准“精彩”之处表述时把作用和语境意义结合起来。(答案示例:“(黄河)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作者把黄河比作不见首尾的丝带,形象地写
13、出了黄河蜿蜒绵长的流动之形;又用“缠”和“引”将黄河“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之态与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畅想巧妙的结合,表达出作者的无限感慨。)2008 年考散文考查:阅读乡间的庙会,完成第 1315 题。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考查说明内容: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答案示例:介绍乡间庙会 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 由庙会引发的思考)2第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此题考查说明内容:指定区域语句。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答案示例:女人
14、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 150 个字)此题考查说明内容: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答案: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理解(要点):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
15、与同情。)2007 年散文考查:阅读晶莹的泪珠,完成第 1416 题。(12 分)1.阅读第 114 段,请你用词语概括女教师在给“我”办休学证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此题考查说明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答案示例:诧异 忧郁 惋惜 担忧)2.结合第 2024 段内容,体会作者写父亲在弥留之际对“我”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此题考查说明内容:指定语句人物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答案要点:表达父亲对当年自己决定的后悔。引发“我”对女教师的回忆。表现当时
16、女教师劝“我”不要休学的意义。)3.阅读文章,说出“40 年前”和“今天”作者对女教师泪珠的不同感受,以及作者“今天”的感受带给5你的启示。(不超过 150 字)说明内容:写作目的。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答案示例:40 年前,作者从女教师的泪珠中感受到的是对自己的关怀、安慰和期待。今天,作者认识到女教师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是滋养生命灵魂和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带给我的启示是:莪们要像女教师那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纯真和善良。) 考点归总:1.语言:指定语句指定区域自选启示:感悟语言的能力,语义+作
17、用2.整体感知:线索段落衔接内容启示:读懂原文 文本思想(遵循)3.阅读感受:体验认识评价启示: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现实意义科技作品的阅读一、熟悉课标和说明精神考试说明把课标关于阅读的要求具化为:(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5)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6)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帮助理解文章中的语言难点,并辨析、修改常见病句。二、熟悉考点及变化2010 年北京
18、市中考说明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街头雕塑) ,完成第 1617 题。 (共 6 分)16.结合第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用路者一闪而过”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2 分)答: 17.根据第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街头雕塑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 (4 分)【材料一】大连街头,有一座“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雕塑。1932 年,中国首次参加第 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大连人刘 长春代表中国参赛。 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他在短跑 预赛起跑时的瞬间,人物形象动感十足。【材料二】王府井大街是一条富有北京特色,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街头有一座人力车夫拉洋车的雕塑。这座雕塑展示
19、的是一位老北京人力 车夫的形象。他身穿布衫,手扶 车把,身体侧倾,注视前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材料一: 材料二: 16.答案示例:如果删去“用路者一闪而过” ,其一,就不知道是谁“很难获得多少印象” ;其二,用路者“很难获得多少印象”的原因也不清楚了。17.答案示例:“材料一”属于纪念性雕塑。刘长春是大连人,是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这座雕塑安放在刘长春的家乡大连这一特定地点,再现了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6奥运会的情景,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纪念性雕塑的特征。“材料二”属于主题性雕塑。王府井大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有着浓郁的北京特色, “拉洋车”是老北京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20、。在王府井大街上布设这座雕塑,凸显了老北京风土人情这一主题,具有主题性雕塑的特征。2009 年北京市中考说明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完成第 1617 题。16.结合第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仅水产品一项”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如果删去“仅水产品一项”,就无法与前面的“各种丰富的资源”相呼应;同时也使后面的“提供”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考点明示:语言、语法命题依据:(6)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帮助理解文章中的语言难点,并辨析、修改常见病句。(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7.阅读第段,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从哪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海洋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
21、发展前景。”材料一 海水养殖业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滩涂、浅海养殖,逐步向深水水域推进,形成一批大型名特优新养殖基地。(摘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材料二 利用化学诱变技术和选育技术培育出来的“981”龙须菜,与野生种相比,生长速度提高了 30%,亩产提高了 3-5 倍。“981”龙须菜的问世,不但使龙须菜成为我国第三大海藻养殖种类,也使我国龙须菜的养殖产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摘自海南日报)(我国海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科学技术的使用为海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考点明示:连接,材料和说明对象的关系(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命题依据:(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
22、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总结:语言语法判断探究2008 年北京市中考说明文试题:阅读小品建筑,完成第 1618 题。16.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说明“小品建筑”名称的由来)考点明示:结构技巧的作用命题依据:(5)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17.第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不超过 20 个字),再说明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不超过 10 个字),最后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不超过 15 个字)。(“群体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 “群体性”的内涵 以太和殿为例作具体说明)考点明示:结构、思路命题依据:(2)
23、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18.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九龙壁”属于小品建筑。它是“宁寿宫”中的一个独立的、但又与整个建筑群相配的小建筑。它起到装点“宁寿宫”的作用)考点明示:链接 材料和说明对象的关系命题依据:(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总结:技巧思路判断2007 年北京市中考说明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地球水资源),完成第 1719 题。17阅读第段,说出“全球水资源总量很大”,但“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却很少”的原因。(淡水总量只占全球总
24、水量的 25。世界淡水储量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两极、冰川和深层地下)考点明示:内容理解命题依据:(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718下面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分别解决第段所反映的哪两个问题?(材料一:解决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的问题。材料二:解决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考点明示:链接 材料和说明对象的关系命题依据:(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19.比较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内容,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因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引发的危机(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的争斗)将愈演愈烈)考点明示:句间关系 说明方法的作用命题
25、依据: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总结:理解判断技巧2006 年北京市中考说明文试题:阅读中华瑰宝太极拳(节选),完成 1921 题。19.从全文看,对太极拳走出陈家沟、走向世界起关键作用的三个人物是:(陈长兴 杨露禅 邓小平)考点明示:语言理解命题依据:(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0.第段画线语句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太极拳传播范围广,练习人数多或太极拳已成为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运动项目)考点明示:说明内容的理解(不是说明方法的作用)命题依据:(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21.本文介绍了中华武术太极拳,其中对你启发最大的是
26、什么?请说明理由。(示例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示例二:只有博采众长,才能自成一家。示例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和创新)考点明示:心得命题依据:(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5)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总结:语言内容心得三、教学启示1.考点梳理突出考查阅读能力语言探究技巧思路心得语言:句子内容、语法作用、句间关系(不要再盯住“大约”之类的词)探究:材料链接、理解原文、概括材料技巧:结构安排、说明方法的理解思路:句、段内容,逻辑关系心得:开放性,文本内外结合,考查理解程度,表述能力2.教点选择有效教
27、学说明的是什么?(内容理解)怎样说明的?(技巧、关系)为什么这样说明?(作用、效果)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不要在文体知识、概念上耗费精力)议论文阅读一、熟悉课标和说明精神考试说明把课标关于阅读的要求具化为:(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5)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8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二、熟悉考点及变化201
28、0 年北京中考议论文试题:阅读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完成第 1820 题。 (共 8 分)18.文章第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 。 (不超过 25 个字) (2 分)19.阅读第-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对科研的热爱” 、 “创新的过程”和“对创新成果的分享” 。 (3 分)答: 20.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 【乙】 【丙】处(只填序号) 。 (3 分)孟子认为,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俄国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幸福的斗争不论它
29、是如何的艰难,它都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18.答案:创新的快乐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19.答案示例:对科研的热爱可以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创新的过程可以使人享受到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创新成果的分享为大众创造了美好生活,这正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20.答案:【甲】 【乙】 【丙】2009 年北京中考议论文试题:阅读俯而学与仰而思,完成第 1820 题。18.请按照第一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科学的学习方法 常用的学习方法 联系实际的方法【甲】处应填
30、:【乙】处应填:【丙】处应填:考点明示:“段的论证思路”,语言的关联,“的方法”;备选答案“科学的学习方法常用的学习方法联系实际的方法”显示出论证层次。短语。命题依据:(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9.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俯而学指的是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仰而思指的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考点明示:理解文章论述内容。实际上这就是作者论述的相关问题题目内涵。命题依据:(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20.简要分析第段中列举的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
31、作用。(列举赵括的例子证明没有做到仰而思就不能获得成功;列举司马迁的例子证明只有做到仰而思才能有所成就)考点明示:正反论证“仰而思”,考查材料与观点之间材料(论据)的作用。命题依据: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总结:论证思路论述内容论据作用2008 年北京市中考议论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美人格资本),完成第 1921 题。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美貌和才能固然重要,但完美的人格才是更重要的)考点明示:中心论点。命题依据:(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920阅读第段,根据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
32、入文中【甲】【乙】【丙】处。【甲】处应填(从容 敏锐)【乙】处应填 (大方 大度)【丙】处应填(骨气 气势)考点明示:论证思路,关键词语命题依据:(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1请你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过程。(这一段的论证过程是:首先指出只有具备了高尚完美的人格,才能成就伟大事业青史留名的观点。接着,列举中外名人的事例来印证这一点。然后进一步阐明具有光芒四射人格的人物是“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代表,而历史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以此论证了这些人能够成就事业青史留名的原因) 考点明示:论证过程命题依据:(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总结:论点论述
33、语言论证过程2007 年北京市中考议论文试题:阅读创新不言败,完成第 2022 题。20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创新不言败”的? (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考点明示:考查论述角度 命题依据:(5)能区分观点和材料 21根据上下文,为第段横线处填写一个常用语(成语、俗语等均可)。 (失败是成功之母)考点明示:语言成语、俗语 命题依据:(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2请你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过程。(这一段的论证过程是:首先指出创新之路充满艰险;然后用王安石的话证明要想创新,就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接着提出创新者要有
34、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考点明示:段落论证过程 命题依据:(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总结:论述角度论述语言论证过程2006 年北京市中考议论文试题:阅读善于舍弃,完成第 2326 题。23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我们要善于舍弃)考点明示:论点 命题依据:(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24文章第段是从哪个角度证明作者观点的? (从善于含弃的重要性的角度证明了作者观点)考点明示:论证角度 命题依据:(5)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25简要分析一段的论证过程。 (首先举出阿西莫夫聪明地舍弃并取得成功的事例,然后从
35、舍弃需要忍受痛苦才能取得成功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扬长避短可以走向成功的结论)考点明示:段落间的论证过程命题依据(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5)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26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怎样的舍弃才是有价值的。(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考点明示:谈对内容的理解心得命题依据:(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5)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总结:论点论述角度论证过程理解心得三、教学启示考点梳理: 13 个题目,6 个考点,概括了中考说明的主要内容论点论证过程论述内容角度论述语言论据作用思考判断10论点:中心论点、作者观点
36、过程:段内、段间内容:层次、角度、意思(整体)语言:短语、词语、俗语(关键)作用:材料与观点的联系心得:思考、判断(开放)训练启示:1.按照说明课标进行教学、复习;2.训练的思维价值适当;3.训练的角度、深度适中;4.训练的题型基本稳定;5.“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整体把握,读进去;不要在概念上纠缠不休。表达交流2005 年:开端是(事情的)开头。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端;清晨,是一日生活的开端。万事皆有开端;开端蕴含希望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以“开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限文体(诗歌除外)。(2)不少于 600 字。(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给了考生文体选择
37、的自由。题前提示语,极富启发性。关键是要在文中表达出对开端的独特的认识,这也是命题者的初衷。2006 年(课标 A 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2004 年 12 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英国媒体有这样一则报道:在几十米高的海浪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 10 岁的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将有威力强大的海啸发生。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 100 多名游客的生命。这则报道唤起了你的那些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从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问题
38、不限。(2)将自拟的题目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3)不少于 600 字。(4)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的真实姓名。首先,读懂材料,但不要受材料限制。材料所含信息主要有三点:女孩应用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做出判断;女孩很自信发出警报;女孩关爱的力量挽救了 100 多游客的生命。汇总起来就是: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这个材料是引发我们回忆思考的,不是我们写作的材料。其次,针对“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某一点,调动自己的积累,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刻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不要被材料引偏,材料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要从生活琐事中选点,贴合题目要求。再就是把握题目和文体。自拟题目,
39、要符合自己的文章,名不正言不顺,拟题也是一种能力,要让自己的文章从题目开始绽放文采,闪出亮点,富有魅力。所谓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自己一定要确定好文体,文体一经确定要按文体要求尽可能写什么像什么。注意:自定文体时要发挥自己的长项。2006 年(课标 B 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材料同课标 A 卷。这则报道唤起了你的那些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以“关爱”或“知识的力量”为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问题不限。(2)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的真实姓名。B 卷与 A 卷试题材料相同,区别在于 A 卷提示了几个写作角度供考生选择,B 卷则确定了两个题目。B 卷两个题目相比,“知识的力量”与材料联系更直接更紧密,“关爱”准确的解读还应是从知识的角度生发。两卷相比,B 卷限制性更强些,但都是由材料触发“回忆”“思考”,写自己的“经历或感受”。2006 年(大纲卷):劳动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伴随人们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劳动带给人们的有许多许多请结合自己的经理或感受,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