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学讲座.doc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6987162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讲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讲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讲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1 2文 学 讲 座红之风(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什么是文学,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以语言为手段平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关于读与写写作能力的提高,要多写,这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写必须以读为基础;没有正确的、充分的读做基础,光写还是不行的。读,指的是:朗读,精读,熟读,多读。 提高语言能力必须以朗读、精读、熟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 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 “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 ”他还要求读书

2、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欧阳修说“为文有三多” ,第一就是“多读”,然后才是“ 多作,多商量”。鲁迅说: “文章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应该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从前,走过私塾、蒙馆的附近,总会听见孩子们呜里哇啦读书的声音,现在,那种声音不大听得见了。在这个问题上,前人的做法是有可参考的。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读得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

3、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些,必然会在自己的书面语言写作中反映出来。 朗读,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进一步的要求,较高的要求。基本的要求是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错不漏;进一步的要求是正确地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较高的要求是显示出文章的风格神采。首先要抓紧基本要求,不能好高骛远。先读准每一个字,不能得过且过。达到了基本要求就认为满意,不肯提高一步来要求,恐怕也不妥当。 一字不苟的精读和略观大意的泛读,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但是,精读恐怕应该列为主要方面,而泛读则是辅助的。精读就是全面、细致、透彻的理解。读懂了,读熟了,文章里的东西语言的应用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知识,

4、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有,写文章的时候,想到一个意思而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或者找到一个词而用得不对,往往是由于读书遇见这个词的时候没有充分理解。造句谋篇的问题也大致类此。中小学学生读书不求甚解的习惯相当普遍。他们常常抱着大部头的小说急急忙忙、囫囵吞枣地看下去,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就拉倒;有些学生,开学的时候领到新发的语文课本,一天之内就匆匆看完一遍,仿佛篇篇都懂,于是老师上课讲解就不耐烦听了。针对这些情况,更有着重强调一下精读的必要。 说到精读,最容易想到确切的理解每个实词和成语典故的意义。这是对的,但是还不够。虚词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什么这个地方用“往往”,那个地方用“常常”;为什么这里说“即

5、使也”,不说“ 虽然可是”;为什么一个地方说“ 是吗” ,另一个地方说 “是不是呢”,还有一个地方说 “是吧”:这些值得推敲推敲。句子的格式也应当注意。毛主席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二节一开头说“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为什么不简单些,只说: “但是我们的学习还有很大的缺点 ”?在这里用“而且”这个句子,跟全篇主题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单句、复句,短句、长句,整齐排比的句子、参差错落的句子,口语化的句子、文言气的句子,合乎固有习惯的句子、 “欧化” 的句子:这些,都可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句子和句子的联系,段落和段落的联系,整篇的条理层次:这些,更应当细心解析一番。有些文章里的有些

6、话,不但要充分理解它字面上的意思,还应当理会它含蓄的意思。叶圣陶先生黄山三天开头说:“我游黄山只有三天,真用得上窥豹一斑那个成语。可是我还是要写这篇简略的游记,目的在劝人家去游。 ”一个中学生至少应当看得懂,这里边含蓄着一个意思:黄山是个非常值得一游的地方。并且应当体会出,这样说法比用上两个抽象的形容词,例如“十分美丽”之类,有什么好处。 既说精读,当然要求细致。可是细致不等于繁琐。所谓确切理解实词和成语典故的意义,不一定要把一个个的词语抓出来,下个定义,抽象的解释一番。有人叫学生解释“干脆”这个词,这真有点难为人。当然,下定义、加解释、用术语,不是不可以,有时候也必要,问题在善于区别。当用则

7、用,可不用则不用,总不要离开读懂文章、举一反三这个目的。 既说精读,当然也要求深入。可是深入不等于牵强附会,故作高深。它要求根据文章的意旨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讲得恰如其分。如果每字每句每段都去挖掘字面后边的微言大义,并且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往往会把明明白白的文章闹得玄奥难解,那对正确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思想是有害而无益的。 熟读的作用大家都清楚,这里就不去多说了。 这里需要再回过头去说说读和写的关系。要写得好,大致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必须有正确的、值得写的意思。否则,无法硬写,硬写也写不好。其次,必须有丰富的语言材料记得足够的字、词、成语、习惯语,掌握足够的句子格式。否则,有点什么好意思也写不

8、出来,写不通畅。 再其次,必须有活泼而严密的思路,会用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否则,只会说一句一句的正确的话,写不成一篇有组织、有条理、有力量、有味道的文章。 怎样才能具备这些条件呢?生活实践、劳动实践、革命斗争的实践是重要的,然而不能单靠那个,特别是中小学学生,年龄、生活范围都只有那么大,直接的实践经验总是有限的。提高思想,开扩眼界,丰富知识,不能不靠多读和仔细认真地读。讲点语言知识,写作方法也是必要的,但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言材料和表达能力的问题。记得的词语少,见过的句子和章法少,或者见过不少可是印象甚浅,脑子里了无痕迹,那样,背熟两本语法书、三本写作方法也写不成好文章。办法还是得多读,

9、仔细认真地读。 只有多读,仔细认真的读才能保证打好写的基础。大家常说,要学唱戏就得张口唱,光念表演术的书,不登台不开口,一辈子也学不会唱戏。这话完全正确。不过,我想补上一条:念了表演术,自己张了口,然而不听别人唱戏,不看别人表演,或者听的看的不多,或者听得看得不认真,还是唱不了戏。同样,要学写文章就得动手写,多多地写,这里也得加上一条:首先,还得读,多多地读,仔细认真地读。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

10、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2 3 4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 也所能满足?翻开一部

11、辞源或辞海 ,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

12、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霉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粘粘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春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

13、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具有抒情性。在写景散文中,作家不但要写出景物的特点,还要写出作家对所写对象的感情,因此,如何表达作家对所写对象的情感就成了作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了。叠音词的抒情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有较好语感的人,在阅读中就能感受到这一点。一般的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只是刻画景物的特征而已,而叠音形容词则即能描绘出景物的特征,又能表现出作者对所描绘对象的感情态度。当我们用一个

14、或几个叠音形容词去描绘物象时,实际上就表达了我们自己对所写对象的爱憎情感。例如有一首儿歌是这样写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首儿歌描绘了物象的形态之美,更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假如我们将这首儿歌中叠音词都改成单音词,整首儿歌就变成:弯的月儿小的船,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的船里坐,只见闪的星蓝的天。改变后的儿歌所描绘的对象就不那么可爱了,作者对它的感情色彩就不见了,那种喜爱、向往之情荡然无存。正因为叠音形容词具有这种功能抒情性,所以在一些诗文中往往借助叠音形容词来加强抒情色彩。有些时候,甚至整首诗的抒情色彩都是靠叠音形容词来表现的。如北齐

15、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民歌的抒情色彩就是靠叠音形容词体现的。作者对辽阔草原的赞叹之情通过“天苍苍,野茫茫”六个字充分表现了出来。没有这六个字,抒情味就不强烈了。三在写景状物中运用叠音形容词能唤起读者的情感和想象。过去人们对叠音词的声韵功能认识充分。对叠音词在声韵上调整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性上的功能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对叠音词在读者接受上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这是过去人们对叠音词认识上的又一不足。如果从接受的角度去研究叠音词,我们还会发现叠音词在唤醒读者想象和情感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不可小觑。由于叠音形容词朗读起来节奏舒缓鲜明,能造成一种

16、特定的语气,因此使用大量的叠音词写景,很容易唤起读者对景物的情感,例如上面所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读者读之,自会心中涌起一股对草原之辽阔的赞叹之情,而且很自然的引发读者对草原之景的想象,想象草原的苍茫无际、辽阔无边。再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在这段文字里,朱自清用了许多的叠音词来突出景物的特征,来强化抒情性,同时由于叠音词的连缀使用,大大强化了舒缓的语气,在朗读过程中这种语气对读者的情感的唤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一想,如果把这里的叠音词全部删除或更改,朗读的语感如何呢?如“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舞女的裙。 ”在这里,原作的那种舒缓深情的语气几乎荡然无存,朗读起来平淡无味,怎么能够唤醒读者的情感呢?3 5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