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哲学与生活 第四课练习题.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977896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生活   第四课练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哲学与生活   第四课练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哲学与生活   第四课练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哲学与生活   第四课练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哲学与生活   第四课练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一、选择题1.“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而人们过去只知道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等五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从哲学上看,物质“第六态”的发现表明 ( )A.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B.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提高C.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2.当布鲁诺因传播“日心说”而被处死的时候,熊熊烈火中的他仍不停地高呼:“就在这一刻,地球还在转动啊!”地球还在转动,这说明 (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

2、识而客观存在的A. B. C. D.3 近年来,湖南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和重大干旱,对此,湖南省实施人工降雨,使得地面降水累计增加 2.53 亿立方米,为有效缓解全省旱情、防旱抗旱减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材料说明,人类产生后 (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影响 B.人的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支配 D.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4.我们应该这样认识物质概念 ( )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是世界的本质 它是抽象的、

3、虚幻的东西A. B. C. D.5. 中科院专家陈挺恩表示,喜马拉雅山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肯定会越来越高。珠峰未来的高度取决于珠峰隆升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那么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程,那么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这说明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界A. B. C. D.6.人工降雨的天气条件主要取决于云中过冷水含量和冰晶浓度,一般要求层状云云厚大于 1.7 公里,积状云云高在6 8 公里时才能作业。湖南人工降雨主要抓住了热带风暴“帕布”和“蝴蝶”过境湖南的机会实施的。这说明 ( )

4、A.人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B.尊重客观规律是人工降雨成功的前提C.人可以通过认识和改变规律,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D.人类活动阻碍着自然界的客观发展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 ,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据此回答 89 题。7.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D.客观事物的规律

5、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8.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马克思的上述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9.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从哲学观点看 (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 是唯心主义运动观 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的、不可捉摸的,最终陷入了不知论的错误A. B. C. D.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说明 (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自然

6、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A. B. C. D.11.孙子说符中说:“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这个观点 ( )A.正确,因为新事物一定会代替旧事物 B.错误,因为矛盾总是对立统一的C.正确,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正确,因为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12.“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这段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C.事物是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13.水域生态荒漠化,罪魁是污染。目前,我国近海和内

7、陆水域污染严重,严重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人们过度捕捞,超密度养殖,也是造成水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 )A.人们的活动对自然的发展只有消极的影响B.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C.人们改造自然物只能以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为基础D.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不可能做到的14.为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渔业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渔船和功率指标双控制、长江春季禁渔制度等。这说明 ( )A.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B.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D.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1

8、5.目前,人们已经制造出了“基因鱼” 、 “基因猪”等新型物种,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可是,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基因变化规律,新的物种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 )2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A. B. C. D.16.人类只能通过观察、了解、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来影响天气,趋利避害。这说明( )A.人类可以改变规律 B.规律是客观的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D.台风的形成是有规律的17.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9、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所有有形的物体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 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18.有人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这种观点( )否认了社会生活的客观性 是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夸大了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肯定了社会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A. B. C. D.19.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8.0 级地震,给我国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对于地震这一自然灾害,人们至今无法作出科学的预测。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 )A.地震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B.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

10、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程度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D.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搞好宏观调控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又要依据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的力度和重点。这体现了 (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 B. C. D.21.正确表述运动、静止之间关系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

11、都处于运动状态22.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关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A. B. C. D.23(2013吉林实验中学检测)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伟大设计中表示,宇宙并非上帝所造,现代科学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社会是物质世界

12、长期发展的产物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人类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A BC D24(2013河南长葛市检测)对哲学上所讲的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具体形态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是对万事万物共性的反映A BC D25(2013四川成都市月考)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物质都在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而人的思维、精神则不是运动的C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同样是不存在的D万物都在运动,意识也在运动,所以意识也是运动的主

13、体(2013四川南充检测)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问题,在自然观上它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据此回答26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因为(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B人类产生前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C人类能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D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相处27面对日益减少的森林面积、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有识之士发出“绿色可以没有我们,我们不能没有绿色”的呼声。这一呼声蕴含的哲理是( )A人类只能服从自然B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C人类可以利用自然物但不能改造自然物D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

14、和谐共处的3(2013河北邯郸市四校联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据此回答 67 题。28之所以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是因为( )社会是客是客观的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A BC D29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这种观点( )否认了社会生活的客观性 夸大了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是神创论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 肯定了社会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A BC D30(2013湖北黄冈市月考)日食,又作日蚀,是一种天文现象,当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在地球上投下阴影

15、,在阴影的不同区域,月球挡住了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如图 )。这表明( )日食与天体运动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日食与天体运动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由天体运动所引起的日食现象存在差异性 不同的日食现象反映出天体运动的规律性是不同的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A BC D31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 ,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割裂了静止和运动的关系A BC D32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

16、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C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33有专家指出,除非人类认识到自身行为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并采取切实行动来减缓这种影响,否则,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界“将不再存在” 。这提醒我们( )A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B必须从根本上控制自然界的变化C必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自然规律D必须放弃工业化的发展道路34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

17、有差别B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二、非选择题35.2008年 1月中旬以来,我国十几个省份持续出现雨雪、冰冻等天气,导致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旅客大量滞留,农副产品供应紧张,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对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36(2013江西省吉安市七校联考)我们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作为调4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下大力气,下真工

18、夫,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履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我国提出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唯物论依据是什么?37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1)为什么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成为“ 盲目必然性”的奴隶?(2)“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怎样才能使我们由“奴隶”变成“主人”?。5第四课答案DCAA C ACA DA CB CCB CDC CB A C CDCBB ABB

19、CB AD35.答案 (1)雨雪冰冻等天气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这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雨雪灾害无法完全避免。(2)人们至今无法完全避免雨雪灾害,这说明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虽然还不能完全避免自然灾害,但是人类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36.(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3)

20、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不同的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37. (1)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我们没有认识规律的时候,我们的行动是盲目的。若遵循了规律,就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反之,则会受到惩罚。因此,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我们是规律的“奴隶” 。(2)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表现在: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3)要想由“奴隶”变成“主人” ,关键在于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我们必须努力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