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智力与智力开发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即是各种认识能力的总和。二因素理论(斯皮尔曼)一般因素(G 因素)和特殊因素(S 因素)卡特尔的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理论液态智力(流体智力)是指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智力。主要表现在对于新奇事物快速地辨认、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上。如注意的广度、记忆的广度等。晶态智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大的智力。它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晶体智力依赖于流体智力 ,具有相同经历的两个人,流体智力高者,晶体智力也相对较高。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形态。在个体 15 岁
2、之前,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都快速发展,但晶体智力达到最高点的时间比流体智力要晚;流体智力在 40 岁以前就开始下降,而晶体智力在年老的时候还能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在智力的三维结构中,操作、内容和产品这三个维度中任何一项都可以和其他两个维度中的任意两项相结合,构成一种智力因素,从而得到 5*5*6=150 种智力因素。还认为,每种因素都是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通过不同的测验来检验。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认为智力有三个成分,分别成分智力、经验智力和情境性智力。成分智力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信息的有效处理,包括元认知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
3、操作能力。经验智力是指个体修改自己的经验从而达到目的的能力,包括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的能力。情境智力是指个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 8 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空间智力(毕加索)音乐智力(斯特拉夫斯基)语言智力(李敖)逻辑数学智力(爱因斯坦,陈景润)人际智力(甘地,特丽莎教母)内省智力(弗洛伊德,荣格)身体运动智力(李小双)认识自然的智力 (达尔文)空间智力:是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该模式的能力。 (画家、雕塑家、建筑
4、师)音乐智力:感知并创造音调和旋律的能力。语言智力:处理词和语言的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说会道,妙笔生花是语言智力高的表现。 (作家、演说家、节目主持人、记者、律师)逻辑数学智力:是数学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对及科学分析的能力。 (数学家)人际智力:就是理解他的人能力。高者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善于与人交往。 (推销员、教师、心理咨询师、政治家)内省智力: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身体运动的智力:是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舞蹈家、外科医生、运动员)认识自然的能力:认识自然,并对我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生物学家)加德纳的多元认知理论对教育界的影响
5、一、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在人才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 “天生我材必有用” 。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那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二、重新定位教学观在教学方法是,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按照孔子的观点就是要考虑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我们要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
6、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自己。三、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通俗的讲,多元智能理论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的要求给学生多铺几座桥,还是主张给每名学生都铺一座桥,让各得其所成为现实。四、观念的变化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师备课、上课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更多的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如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境上重视
7、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等常用的智力测验智力测验的结果,称为智力商数,简称智商(IQ)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有韦克斯智力测验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量表、瑞文推理测验。(一)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是一种年龄量表。它的项目是按年龄编制,每个年龄组的测验都由个项目组成(每个题目代表 2 个月的智力年龄) ,内容包括绘画、折叠,给单词下定义判断词义,回忆故事、进行推理活动等许多方面,随着年龄的上升,项目的难度也逐渐增加。这个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也称为比率智商。公式为:智商(IQ)心理年龄(MA)100/生理年龄(CA)此法适用于岁以前的儿童。有一明显的缺点
8、:人的实际年龄逐年在增加,而他的智力到一定年龄阶段却可能稳定在一个水平上。这样用比率智商来表示智力水平,智商将逐年下降,这是和智力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离差智商: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 。X 代表个体测验分数,X 代表团体平均分数,S 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1、智力类型的差异类型差异是指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存在的质的差异。人们在言语、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类型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智力力显露有早晚之别,有些人在儿童期就表现出非凡的能力,常被称为“神童” 、 “早慧” 。但也有人智力表现比较晚,即所谓“大器晚成” 。一般来说,智力突出表现的年龄
9、阶段在中年。3、智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如有智力低下者,也有智力超常者智力的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交互影响智力是在遗传和环境这两种因素的支配下,在成熟与学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遗传与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对双生子的研究表明,血缘关系越近,智力相关就越高.(二)文化差异对智力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智力是有差异的(三)个体的实践因素。智力是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从事活动是智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智力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主观努力。学科教学中的智力开发知识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智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智力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学校教育中
10、的智力开发,一方面要对教育观念及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 (如要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再现型教育转变为以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为主的发现型教育,教学内容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之外,还要扩大学习范围,强调知识的综合和相互渗透。教学方法上如使用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 )另一方面还要研究学科能力的构成和培养。(如语文能力就是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与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种思维品质的统一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的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学业成就呈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对行为的具体影响体现在:(1)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性;(2)
11、影响个体对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个体对活动中所遇到困难的态度;(4)影响个体在活动时的情绪状态;(5)影响个体在活动中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另外补充,不知道有没有用 教学中的智力开发】1、教学应成为智力发展的先导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智力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他把 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学科教学中的智力开发2、元认知技能的培养元认知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就 对认识本身进行反思的一个知识系统,即对认识的认识。元认知的特点在于对认知过程的分析和调控,从而不断改进个体的思维方法和增进思维能力。3、自我效能感的培养4、班级教学中的因材施教5、特定的智力训练如英国剑桥大学的波诺教授从培养横向思维入手,进行智力开发的训练。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设计的应用智力方案。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提出的 PIFS(学校中的实用智力)训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