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当 I 与 B 平行时,F=0当 I 与 B 不平行时,F 0.安培力的方向如何判定的呢?在磁铁外面,磁感线方向从哪里指向哪里的?请画出。在导体上电流方向从哪里指向哪里呢?电流方向的简记:点出叉进。得出左手定则:简记 B、F、I 两两垂直安培力的大小当 I 方向 磁场方向时,F 最大。当 I 方向 磁场 方向时,F 最小。当 I 方向与 B 磁场斜交时,F 介于零和最大之间。下面研究磁场方向 I 方向时,F 跟什么因素有关?1. 当 L 一定时,F 大小与 I 的关系。(强调 L 是磁场中的有效部分)2. 当 I 一定时,F 大小与 L 的
2、关系。 (用相同的几个磁铁加入)结论:F 与 IL 的乘积成正比.用相同的磁铁时,不管 I 和 L 怎么改变,比值 都不变。ILF3. 当保持 I 和 L 不变时,用不同的磁铁,也就是在不同的磁场中,比值 不同,这个比值ILF由磁场决定,反映磁场的某种性质;在 IL 的乘积一定时,F 越大,比值 ,表示磁场越强,比值的大小反映磁场的强弱。(通过类比 E= 来辅助理解磁场强度)qF磁感应强度:公式:B= IL单位: 符号: 1T=磁感应强度方向为该处的磁场方向, B 可以全面地反映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在磁场中,磁感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都与磁感应强度方向一致,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匀强
3、磁场(与匀强电场类比):产生匀强磁场的情况:由公式 B= ,ILF得 F=BIL(I 与 B 垂直的情况)当 I 与 B 成 角时,F=磁通量磁通量:BSB 越大,磁感线越密,B 越大, S 越大, 越大,即穿过的磁感线条数越多。单位: 简称: 符号:由公式 BS,得出 B= ,表示 B 在数值上等于穿过垂直磁感应强度的单位面积上的磁通量,SB 又称为磁通密度。例题 1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 )A放在该点的通电直导线所受的磁场力的方向B放在该点的正检验电荷所受的磁场力的方向C放在该点的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所指的方向D通过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练习 1.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B=F/IL
4、 中,有关各物理量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 由 F、I 和 L 决定 B、F 由 B、I 和 L 决定 C、I 由 B、F 和 L 决定 D、L 由 B、F 和 I 决定练习 2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BF/I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磁场中某确定位置,B 与 F 成正比,与 I、L 的乘积成反比B一小段通电直导线在空间某处受磁场力 F=0,那么该处的 B 一定为零C磁场中某处的 B 的方向跟电流在该处受磁场力 F 的方向相同D一小段通电直导线放在 B 为零的位置,那么它受到磁场力 F 也一定为零例题 2、如图中四个图所示是磁场对直线电流的作用,其中不正确 ( )练习
5、3、在赤道上空,水平放置一根通以由西向东的电流的直导线,则此导线 ( )A受到竖直向上的安培力 B受到竖直向下的安培力C受到由南向北的安培力 D受到由西向东的安培力练习 4、如图一根通有电流 I 的直铜棒 MN,用导线挂在磁感应强度为 B 的匀强磁场中,此时两根悬线处于张紧状态,下列哪些措施可使悬线中张力为零 ( )A适当增大电流B使电流反向并适当减小C保持电流 I 不变,适当增大 BD使电流 I 反向,适当减小 B练习 5如图所示,条形磁铁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中央正上方固定一根直导线,导线与磁铁垂直,并通以垂直纸面向外的电流,则( )A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减小B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减小C磁铁对桌面的压
6、力增大D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增大例题 3如图所示,ab,cd 为两根相距 2m 的平行金属导轨,水平放置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通以 5A 的电流时,棒沿导轨作匀速运动;当棒中电流增加到8A 时,棒能获得 2m/s2的加速度,求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练习 6如图 15-7 所示,当左边线框通以逆时针方向的电流 I 时,天平恰好平衡。如改用等大顺时针方向的电流,则要在右边加挂质量m 的钩码,设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 B,则线框的边长为多少?练习 7、在倾角为 的光滑斜面上,置一通有电流为 I,长为 L,质量为 m 的导体棒,如图所示,试求:(1)欲使棒静止在斜面上,外加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B 的最小值和方向;(2)欲使棒静止在斜面上且对斜面无压力,应加匀强磁场 B 的最小值和方向 练习 8、如图所示,在倾角为 300的斜面上,放置两条宽 L=0.5m 的平行导轨,将电源、滑动变阻器用导线连接在导轨上,在导轨上横放一根质量 m=0.2kg 的金属杆 ab,电源电动势E=12V,内阻 r=03,金属杆与导轨间最大静摩擦力为 fm=0.6N,磁场方向垂直轨道所在平面,B=0.8T。欲使杆的轨道上保持静止,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阻的 范围多大?(g 取 10m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