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隐患整改管理制度1 总则1.1 为了及早识别、寻找、消除各种不安全的事故隐患,加强安全检查、增强防范措施,预防各类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1.2 本制度制定了事故隐患的分类、登记上报、整改及检查考核要求,适用于本厂所属各个部门。2 事故隐患分类2.1 按事故隐患起因物分类有:2.1.1 设备事故隐患;2.1.2 电气事故隐患;2.1.3 火险事故隐患;2.1.4 安全防护事故隐患;2.1.5 其他类型事故隐患。2.2 按事故隐患的危险性程度分类:依据可能造成事故等级进行分级,分为轻微、一般、较大、重大四种。事故分类标准如下:(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30 人以上死亡,或者 1
2、00 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 ,或者 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死亡,或者 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 5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 5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上 5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设备损坏、影响以系统装置产量日作业计划损失 50%,大型单系列装置日作业计划产品产量损失 1
3、00%。(五)不具备一般事故标准的事故,为轻微事故。3 事故隐患登记3.1 各级人员在各类安全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必须根据事故隐患的起因和危险性程度,及时在事故隐患档案登记中登记备案。3.2 在进行事故隐患登记时,必须查清事故隐患的起因,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落实有关负责人。3.3 各负责人,应亲自抓事故隐患的登记工作,查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并组织落实。4 事故隐患的治理4.1 对风险评价出的隐患项目,应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治理期限,应制定隐患治理台账。重大隐患项目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4.2 对发现的事故隐患
4、原则上由相关人员负责整改,如受条件限制,不能进行整改时,经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后委托有关专业人员协助整改。4.3 轻微、一般、较大事故隐患整改率,要求达到 100%。4.4 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2)评审意见;(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5)竣工验收报告;(6)备案文件。4.5 厂内暂时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制定并落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并书面向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报告要说明无力解决的原因和采取的防范措施。4.6.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纳入隐患整改计划,限期解
5、决或停产;书面向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报告要说明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原因、整改计划和防范措施等。5 检查与验收5.1 对于各类事故隐患,按要求进行整改,并由负责人验收。5.2 如在按计划整改事故隐患过程中发生事故,应由相关负责人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详细调查分析,找出责任者,及时本厂负责人。5.3 对事故隐患的登记、整改和制定防护措施,应由专职安全管理员进行定期检查,建立隐患整改台帐 。隐患违章整改通知书填表人: 日期:隐患位置 隐患程度 轻微 一般 较大 重大检查人员存在问题处理措施责任人资金来源资金预算及保障措施:完成期限签发人意见负责人: 日期:注:隐患程度依据可能造成事故等级进行分级。隐患违章整改实施表整改情况实施人:日期:整改情况复查复查人: 日期:签发部门验证负责人: 日期:隐患治理台账所在位置 隐患名称发现时间危险程度(轻微、一般、较大、重大)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或整改意见限期整改时间实际完成时间 整改责任人复查评语评审人: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