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诗词排序.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6970556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排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诗词排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诗词排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如何为近体诗排序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每首诗句数固定,均为八句) ,句有定字(每句诗的字数固定,均为五字或七字) ,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偶句押韵) ,字有定声(诗句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 ,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在高考题中给诗的排序测试主要在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里,因为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们的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解答起来有规律可循。(一)律诗顺序的排列:分四个步骤。律诗,是和绝句一起在唐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比,它们的形式更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人们一般将律诗与绝句一起称为近体诗,或格律诗。律诗

2、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1、看韵脚。律诗八句中有的是四句押韵,有的是五句押韵。律诗中的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且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如果所给诗句中有四句押韵,据此规则,就可断定押韵的是二、四、六、八句;如果所给诗句中有五句押韵,就是首句也入了韵,可判定押韵的为一、二、四、六、八句。 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请看下面的一道排序题:例 1: 总为浮云能蔽日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三山半落青天外 晋代衣冠成古丘 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凤凰游 一水中分白鹭洲A、 B、

3、 C、 D、 这是李白的 登金陵凤凰台 诗。诗的五个韵脚:游、流、丘、洲、愁,根据律诗的押韵规律,不押韵的诗句不能作偶句,所以 等句不能作偶句,据此, ACD三句都是错误的,只有 B句是正确的。2、看对仗。如果一首律诗共有两联是对仗的,那这两联一定是颔联和颈联。首联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对仗是指两句的句法结构相同,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联对仗工整,每一联的句法结构完全相同。也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如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 “山石细 ”对 “海波平 ”,只是字面相对,句法结构不

4、相同。 “细 ”是 “山石 ”的定语, “海波平 ”是主谓结构,但我们也认为是这两句对仗的,这是对仗里的宽对。 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有时,我们只看韵脚还不能确定,就可以再从对仗上加以判别。例 2: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师未捷身先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A、 B、 C、 D、 这是杜甫的 蜀相 一诗。从押韵的角度看,偶句都是押韵的,无法正确排序,如果分析其对仗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 句和 句都不是对仗的,因此,这两联是不能放在颔联和颈联的位置的,由此,可以断定,答案只能是 A项。3、看内容。有的时候,仅仅从押韵和对仗的角度

5、,还不能确定律诗的顺序,这就要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了。古人作诗讲究起、承、转、合,首联起始,叙事破题;颔联承接,描摹景物;颈联转换话题,进行议论;尾联收合,集中抒情。这四个层次安排不当,诗意便不能连贯。这对我们排列诗序是大有帮助的。例 3: 莲动下鱼舟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王孙自可留 竹喧归浣女 空山新雨后 随意春芳歇 清泉石上流A、 B、 C、 D、 这是王维的 山居秋暝 一诗。根据押韵和对仗的要求,我们可以轻易地排除 A和 D项,而 B和 C项都是偶句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到底该选哪一项呢?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分析判断了。首联 句是起始破题,交代了时间、季节,按规律,颔联应该是 “

6、承 ”,描摹景物,而 句正是写秋天雨后清新自然的山中景色,然后是“转 ”,由 句可以看出颈联由对自然景的描摹转入写人的活动,最后 两句作者水到渠成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过隐居生活的愿望。如此一分析,我们就可以断定答案是 C项。注意 :确定首联和尾联。律诗的首联和尾联差别最大,容易确定。主要是内容上的差别。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先叙事后议论,首尾两联分别是思绪的开始和收束。*确定颔联和颈联。运用诗的平仄相黏规则。 “黏 ”就是平黏平,仄黏仄,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平仄要一致,如果时间紧,也可只看五言的二、四字,七言的二、四、六字是否相黏,即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样,把对仗的两联

7、的出句与首联的对句的平仄分别进行比较,就可确定出颔联和颈联了。 对:在每一联中,上下句之间的平仄必须相反 /粘: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要相同 例 4:下面以打乱次序的王禹偁的 村竹 为例,作排序说明: 马穿山径菊初黄 万壑有声含晚籁 荞麦花开白雪香 棠梨叶落胭脂色 数峰无语立斜阳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信马悠悠野兴长。排列这首诗的顺序可按上述步骤:第一步,定韵脚。从律诗的押平声韵可看出, 句的 “黄 ”、 句的 “香 ”、 句的 “阳 ”、 句的 “乡 ”、 句的 “长 ”是韵脚,且首句入韵。 ( 句的 “怅 ”不是,因是仄声)第二步,找对仗的两联。从词类性相同、结构相同、平

8、仄相对可看出: 与 相对,属一联; 与 相对,属一联。第三步,确定首、尾联。从意义上看, “ 马穿山径 ”句是写景的开始, 句的 “信马悠悠 ”是穿径时人马的情态,是意思上的承接。 与 是一问一答,带有总结性质,因此断定 是首联, 是尾联。第四步,确定颔联和颈联。利用相黏规则,首联的对句 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 “仄平仄 ”,而 句相同部分是 “平仄平 ”, 句相同部分是 “仄平仄 ”,由此可断定 是颔联, 是颈联。因此,此诗的正确顺序是 (二 )绝句顺序的排列:绝句比律诗句数少一半,与律诗相比,判定比较简单,且大致相同,简略说来可分三步:1、找韵脚,确定第三句。绝句一、二、四句押韵,由此可

9、断定不押韵的就是第三句。 (绝句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但由于不入韵的少,且易判定,在此不讲)2、根据平仄相黏确定第二句。3、根据内容确定首尾两句。例 5:以 1986年高考题为例作简单说明: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句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D、柳条折尽花飞尽解题步骤:(1)找韵脚。这首绝句的韵脚分别是 “垂 ”“飞 ”“归 ”,只有 D句不押韵,因此确定 D句第三句。- 2 -(2)确定第二句。 D句的二、四、六字平仄是 “平仄平 ”,与A、 B、 C句的相同部分分别比较, A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是 “仄平仄 ”, B句是 “仄平仄 ”,

10、 C句是 “平仄平 ”,根据平仄相黏可判 C句是第二句。(3) 确定首尾句。从内容看 A句是写景的开始,可知 A句是首句。由此可知,此诗的正确顺序是 ACDB。例 6:柳宗元 酬曹待御过象县见寄 的四句: A.破额山前碧玉流 B.欲采频花不自由 C.骚人遥驻木兰舟 D.春见无限潇湘意。正确排序是 ( )例 7:下面是一首写 “边事 ”的五言律诗,哪一种排列次序正确 语文世界 (1999年增刊 ):1、调角断清秋 2、征人倚戍楼 3、春风对青冢 4、白日落梁州5、蕃情似此水 6、长愿向南流 7、大漠无兵阻 8、穷边有客游A、 12567834 B、 56781234 C、 12347856 D、

11、 56127834以上几道题取材于教材外,难度较大,要做对这几道题,不仅要运用以上介绍的格律诗那些押韵、粘对等知识,还得对诗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何作答,可采取如下三个步骤:首先从 “押韵分析法 ”入手。以上三个例题分别是绝句与律诗,它们逢偶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例 1 和例 3 都押 ou韵,例2 押 ui韵,三首诗的首句皆入韵。而例 1 和例 2 的 D句均不押韵,肯定都排列在第三。因例 3 中的 357这些句子均不押韵,造成备选项的迷惑性较大,我们只得以第二步的 “粘对分析法 ”来推敲。例 3 是一首律诗,其颔联和劲联必须对仗。其中 1/2、 3/4、 7/8均构成对仗,惟有 5/

12、6两句不对仗。显然, 5/6可能置于首尾两联的其中一个位置,故可先排除 A项。再看例 1,根据 “粘 ”的知识,就容易找出哪一句排列第二了。因为 D句第二个字 “风 ”是平声,第四个字 “限 ”是仄声,第六个字 “湘 ”是平声。而第二句与第三句要相 “粘 ”,那就只有 D句中的 “人 ”、 “驻 ”、 “兰 ”分别与 “风 ”、 “限 ”、 “湘 ”的平仄相同了。而A、 B两句则不然,由此可知 C句肯定排列在第二。再根据整首诗的内容看, B句为 “结穴 ”(抒情 )之句,也不可能安排在首句。因此,这首诗的排列顺序便是 A C D B。再来分析例 2 四句诗。 A、 C两句明显构成了对偶, A、

13、 B、 C三句又押韵,据格律知识可以推知,答案应为 A C D B。最后,我们可以从 “情景分析法 ”来遴选或检验答案。古代诗歌以抒情释理为主,又往往结合写景、叙事,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化。而多以写景起始,起比兴作用;中间铺陈渲染,篇末议论抒情,画龙点睛。例 3 取材于唐末张乔的 书边事 , 1/2句勾勒出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好一个清秋季节,碧空万里,角声回荡,悦耳动听,征人倚楼,悠然自得。 3/4句以虚写手法,承上层“所闻 ”转入所见;傍晚,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 (梁州 )时,夕阳西下,金光灿烂,正是一派日丽风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14、7/8两句在 “无 ”与 “有 ”、 “兵 ”和 “客 ”的对比中,渲染边关地区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的祥和气氛。这两句对前面的景物起到了点化作用。以上写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深化了全诗的意境。最后,诗人远眺黄河滚滚奔流,思潮起伏: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 金瓯无缺,海晏河清 !它通过边塞的所闻、所见、所感,意境高远;气韵贯通,又而一波三折,盘屈跳荡;慷慨豪迈,神驰八极。分析至此,答案为 C则可十拿九稳了。(三)词的句序排列方法1、定义:词是隋唐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起初时称“曲子 ”“杂曲子 ”“曲子词 ”,后来也称作 “乐府 ”(如 东坡乐府

15、 )、长短句 (如 淮海居士长短句 )或 “诗余 ”(如 草堂诗余 )等。2、分类:词分为小令 (58字内 )、中调 (5990字 )以及长调 (91字以上,又叫 “慢 ”“引 ”等 )3、结构: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 (曲 )或一片,片与片之间是乐曲的暂时休止,而不是全曲的终了。从上一片过渡到下一片,叫 “过片 ”或 “过变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全词关键之所在。4、形式:词是按词谱来填的,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明徐师曾 文章辨体序说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 “词牌 ”,如 一剪梅 水调歌头 菩萨蛮 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句数

16、、字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牌的名称,乐曲失传之后,就成了词的格律形式标志。例 8:阅读文天祥的 念奴娇 ,完成下面的试题: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甲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乙。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甲、乙两处的文句依次是 ( ) A.此恨谁雪 细看涛生云灭 B.此恨凭谁雪看涛生云灭 C.此恨谁雪 看涛生云灭 D.此恨凭谁雪细看涛生云灭例 9:阅读辛弃疾词 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作答如下试题: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

17、,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_, _, _, _。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词的下阕空了四句,这四句分别是: 1 衣冠磊落; 2 似谢家子弟;3 车骑雍容; 4 相如庭户。排列正确的: A、 2143 B、 1234 C、 1243 D、 2134例 10:阅读南宋词人杨炎正 水调歌头 ,完成下题: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甲,乙。都把平生意

18、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 !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甲、乙处应填的句子是:A、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 B、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C、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D、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分析 以上三首词,取材均在课外,乍看无从入手,这其实并不难作答,因为它们实质都在考背诵。先看例 8,文天祥这首词,它步韵于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凭 “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的原则,苏词与之对应的两句分别是 “卷起千堆雪 ”“樯橹灰飞烟灭 ”,便可推知 D项是正确的。以此类推,不妨分析例 9。就 “沁园春 ”为谱的词作,我们曾读过毛泽东 沁园春 雪 与 沁园春 长沙 ,跟辛弃疾词相对

19、应的四句是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和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这四句中只有第一句是五个字的,那么肯定第 2 句排在第一。再根据押韵常识,只有第三句才是押韵 (ong韵 )的,那么,又可以判定第 3 句排在第四。根据四个选择项的排列,就可确定 A项为最佳答案了。例 10的选项具有一定迷惑性,真的有点使人如入迷宫之感。要得心应手地步出这一 “迷宫 ”,就必须先读懂杨氏此词的诗意。杨炎正,字济翁,杨万里族弟。淳熙五年,作者与辛弃疾等同舟过镇江登多景楼时有感而作此词。整首词抒写出他报国无门的感慨,悲壮苍凉,极富感染力,即使放在辛词中,也是毫不逊色的。请看

20、词的上片写携酒登上最高楼,纵目远眺,但见江山如画。脚下波涛拍岸,似闻鱼龙吟- 3 -啸;天际风露,使游客感到了寒意。下片写北望中原,神州陆沉,满眼腥膻,叹息自己等闲白了少年头,而不能为恢复失地出力,因而憔悴失意,只好逍遥于江湖之中,与沙鸥为盟,了却残生。就上述词的意境而言, D项的 “相逐飞步 ”不合本词情调,故可先排除。再以语脉来看, A项与原词的上下句衔接有失连贯, C项中的意思与 “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相左,故 A、 C两项也应排除。惟有 B项,才能体现作者那种有志不获骋,有力无处使,何况年事渐高,两鬓渐霜,一事无成而激昂慷慨的情怀。我们又还可以根据学习过的苏轼 水调歌头 中秋 、毛泽东 水调歌头 游泳 这些词作选定与之对应的句子字数,再运用押韵等常识,进一步验证例 10的正确选项应为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