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6968291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社会心理学知识复习要点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概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识记)2.社会学的定义(识记)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社会行为(领会)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微观的个体层面2.中观的群体层面3.宏观的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识记)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识记)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结合实际

2、原则要点:伦理原则(识记)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应用)(领会)2.调查法(应用)(应用)3.档案研究法4.实验法要点:目标设计的原则(识记)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岐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社会学习论2.社会交换论3.符号互动论4.社会认知论及场论5.精神分析论要点:社会学习论(领会)、社会行为(识记)要点:社会交换论:(识记)、符号互动论(识记)、社会认知论及场论:(识记)精神分析论:(识记)紧张与冲突(领会):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识记)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知识点:社会化概念(识记)、再

3、社会化(识记)、社会化的内容(识记)、社会化的条件(识记)知识点:社会化的载体(识记)知识点:政治社会化知识点:道德社会化(领会)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知识点:性别角色社会化(识记)知识点:语言社会化(识记)知识点:社会角色的概念(识记)知识点:社会角色的分类知识点:角色扮演过程(识记)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知识点:角色失调(领会)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知识点:自我1.自我的概念;2.自我的结构;3.自我概念的功能;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5.自我概念的测量;自我的概念(识记)、镜我(领会)自我的结构(识记)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知识点:身份、身份的特点

4、(识记)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知识点:自尊、自尊的概念(识记)、影响自尊的因素(识记)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知识点:基本概念(识记)知识点:社会知觉的原因知识点: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要点:图式(识记)、图式的作用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整饰知识点: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知识点:印象形成的效应要点: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识记)、光环效应(识记)、刻版印象与定型(识记)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加法模式2.平均模式3.加权平均模式知识点:印象整饰(领会)第三单元 归因知识点:归因(领会)、行为原因的分类(识记)、控制点理论(识记,领会)归因原则(识记)、不变性原则(识记)

5、、折扣原则(识记)、协变原则(识记)归因理论也称作三维理论、影响归因的因素第四节社会动机第一单元概述知识点:社会动机的概念(识记)(领会)、动机过程(识记)、动机的功能、动机的分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识记)第二单元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知识点:亲合动机(领会)、亲合起源于依恋(识记)、影响亲合的因素(识记)、成就动机(领会)抱负水平(领会)、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识记)侵犯的构成(领会)、侵犯的原因(识记)要点:挫折侵犯学说(识记)知识点:利他、利他(领会)第五节态度第一单元态度形成知识点:态度的概念(领会)、态度的成分(识记,领会)、态度的功能、态度的维度态度的形成(识记)美国学者凯尔

6、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识记)第二单元态度转变知识点:态度转变模型(识记)、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二)认知失调论(三)社会交换论(识记)第三单元态度测量第六节人际关系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知识点:沟通的概念(领会)知识点:沟通的结构(识记)知识点:沟通的功能知识点:人际沟通的分类知识点:沟通网络(识记)知识点:正式沟通网络(识记)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 式知识点:非正式沟通网络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知识点:体语(领会)、目光与面部表情(识记)、身体运动和触摸、姿势、人际距离(识记,领会)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知识点:人际关系的概念(识记,领会)个

7、体性、直接性、情感性知识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识记)(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定向、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二)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知识点:人际关系类型知识点: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识记、领会)1.包容需要2.支配需要3.感情需要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知识点:人际吸引的概念(领会)影响喜欢的因素(识记)相似性、互补、外貌吸引力、人格品质、熟悉性和邻近性第五单元人际互动知识点:人际互动的概念知识点:人际互动的形式:合作与竞争要点:合作及其基本条件(领会)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识记)第七节社会影响第一单元从众知识点:从众的概念

8、(识记,领会)、从众的功能、从众行为的原因(识记)、影响从众的因素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知识点:社会促进的概念(领会)、社会惰化的概念(领会)优势反应强化对社会促进和惰化的理论解释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知识点:模仿、模仿的概念(识记,领会)、暗示、暗示的概念(识记,领会)社会感染、社会感染的概念(识记,领会)社会感染的特点(识记,领会)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 爱情知识点:爱情的概念(领会)、爱情发展的阶段(识记)社会交换论者将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知识点:爱情的形式、爱情三角形第二单元婚姻知识点:婚姻的概念(领会)、夫妻关系的类型第三单元离

9、婚知识点: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识记)、离婚的原因(识记)第四单元家庭知识点:家庭的概念(领会)、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家庭的功能(识记)经济功能、性的功能、生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能、休闲与娱乐功能知识点:家庭生命周期(识记)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率: 209 添加日期:2010 年 05月 09日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 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2社

10、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 19世纪中叶到 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

11、利的精神分析学派。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 20世纪 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

12、传播媒介参照群体。3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是个生物学概念;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是心理学概念;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是个社会学概念。三、社会角色的分类: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2规定角色和开放型角色;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工人、农民是功利型角色,教师、咨询师是表现型角色);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四、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五、1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2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

13、的认知。镜我,是由他人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的行为及价格有更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积极的自我暗示)。3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始于出生 8个月左右,3 岁左右基本成熟)社会自我(大致从 3岁到 13、14 岁)心理自我(这阶段需时 10年左右,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六、1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2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3影响自尊的因素:

14、家庭中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一、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2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熟人之间,易出现近因效应;生人之间,易出现首因效应)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甚至歧视)。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之三四: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

15、实际情况4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5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其常见策略有: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投人所好。二、1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3控制点理论: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外控者,消极的。4个体归因时往往遵循的主要原因: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三、1凯利归因理论也称三维理论,考虑三种信息: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2玛

16、莉为什么对小丑笑?高特异性、高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刺激客体(三高,外归因)低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行为主体(两低一高,内归因)高特异性、低共同性、高一致性,归因于情境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倒 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二、1.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2亲合起源于依恋。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3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4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三、1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2影响成就动机

17、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四、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五、1侵犯的构成: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2挫折-侵犯学说要点: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比例关系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呈正比例关系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3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4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如果社会对一种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拥有这种社会角色的个体的侵犯性就会明显增

18、加。在群体活动时,个体侵犯性也倾向于增加)大众传媒的影响。5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呈正相关。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群体活动是去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大量研究表明,侵犯与去个性化有密切的联系。在去个性化状态下,人群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目标,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寻常而不能停止。六、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影响,因会导致去个性化,责任分散)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的特点。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3利他技能。七、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1社交焦虑。是

19、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是仅次于抑郁和酗酒的第三大危害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2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情绪具有如下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3羞耻与内疚。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和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多或过少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

20、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第五节态度一、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2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3态度的成分:认知 C、情感 A、行为倾向 B(不是行为,而是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种成分说称为态度的 ABC模型。4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5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威信、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的倾向性、信息提供方式)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个体的心理倾向)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倒 U)。二、态度平衡理论之一-海德的平衡理

21、论:1海德提出了一个 P-O-X三角模型说明他的观点。P-个体,O-他人,X-另一个对象。2P-O 之间的关系最重要。P-O 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而P-O联系为否定时,平衡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3三个关系相乘,结果为“负”,则不平衡;结果为“正”,则平衡。三、1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2目前无法直接测量,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3行为反应测量法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一、1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2沟通的功能: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22、的重要途径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3现实沟通:是沟通双方牟对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较清楚的把握的沟通,面对面沟通是最普遍的现实沟通形式(电话等到媒体沟通有时也是现实沟通)。4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方式。5虚拟沟通与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过度利用网络,对网络形成高度的心理依赖的现象。网络成瘾会使个体角色混乱,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学习工作受到极大影响。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秩序和公众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害。二、1体语即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等。2体语沟通就是通过身体语言实现的沟通。3

23、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有效地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4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5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公众距离(12-25 英尺,3.5-7.5米)社交距离(4-12 英尺,1.2-3.5 米。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距离属社交距离)个人距离(1.5-4 英尺,0.45-1.2 米)亲密距离(0-18 英寸,0-0.5 米)。三、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2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自我暴露就是自我开放,就是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其广度与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

24、测器”。3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4心理学家通过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夫妻、亲密朋友之间等关键的人际关系的融洽,才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幸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第七节社会影响一、1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2从众的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3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4

25、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5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规模临界值大致在 3-4人)个体人格因素情境的明确性。二、1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有实际在场、想像在场、隐含在场。2优势反应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3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磨洋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原因:个体在群体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三、1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诉现象。2模仿的

26、意义:模仿是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3塔尔德的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四、1暗示指在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暗示者的方式去活动。2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作用的客观环境。个体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3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27、。其特点是:双向式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一、1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爱情是一种社会现象)。2爱情与喜欢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情感,其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依恋利他亲密(性)。3激情爱的理论:哈特菲尔德认为激情爱的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的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爱情是生理唤起和心病理标签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沙赫特的“情绪二因素理论”,情绪=生理唤起认知标签。4爱情和浪漫能持续多久?5 年。(P173 专栏 218)二、1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2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经济、繁衍和爱情。(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