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斗机可以分为以下类型:强击机、轰炸机 、电子侦察机、予警机、歼击机 、教练机(对地攻击/歼击/教练)即单坐歼击机的双坐版 、加油机 、训练机、军用机 歼击机( 战斗机 ) 前线歼击机(制空/空中优势战斗机) 、截击歼击机(截击机) 、护航歼击机、歼击轰炸机(战斗轰炸机) 、多用途歼击机、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 远程 中程 战术轰炸机、强击机(攻击机)、军用运输机 战略军用运输机、战术军用运输机 、侦察机 战略侦察机 、战术侦察机、军用教练机、预警和空中指挥机、反潜机、空中加油机、救护机、联络机、观察机、民用教练机、航空运动飞机、多用途轻型飞机 、研究机 试验机、创记录机战斗机分代苏俄定义的第一代
2、战斗机的特点是飞机的发动机吊挂在机翼下。这种飞机主要出现在二战末期,是设计师们为了尽快制造出喷气式飞机而采取的一种快捷方法。但是因为其机动性能的缺陷,注定了其迅速被淘汰的命运。典型机型有二战末期德国的 Me 262 和英国的“流星” 。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代战斗机是在朝鲜战争中出现的。它们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体现轻巧灵活,传统的盘旋半径、角速度仍然是飞机设计的重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是,飞机设计师们首次引入并重视飞机的爬升率,并且在空战中出现了垂直机动的动作。第一代是 50 年代初开始交付使用的 1.3-1.5 倍音速 (1.3-1.5)的低超音速战斗机,典型机型有:苏联的米格-15、米格-17、米格-
3、19,美国的 F-84 和 F-86 等。第二代战斗机诞生在美苏争霸最激烈的时期,当时美苏双方都装备了大量的战略轰炸机,因此对战斗机也出现了截击的要求。加上双方强烈的攀比心理,速度制胜论对战斗机设计的主导,速度无疑是第二代战斗机的最主要特点。因为当时发动机的制约,第二代战斗机普遍以牺牲低空低速机动性能来达到突破音障的目的。所以第二代战斗机的低空亚音速格斗性能普遍都不好。第二代是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开始装备空军的、最大速度为二倍音速(M2.0)一级的战斗机。典型机型有:苏联的米格-21 、米格-23、美国以 F-104、F-4 为代表的 F-100 系列;法国的“幻影”、 “幻影” F1
4、 及瑞典的 Saab-37。我国在米格-21 基础上研制的 F-7 及自行研制的 F-8 也属这一代。这一代飞机在美国已退出现役;在俄罗斯和西欧可能在 2000 年左右退出现役。在第二代战斗机当中,详细划分可以再分出二代半战斗机。60 年代末期,雷达电子系统发展迅速,最早的超视距空战武器出现。在此基础上,以超视距空战为基础战法的二代半战斗机出现。二代半战斗机以其超前的设计思路、对未来战场准确的推断,对以后的战斗机设计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因为主要作战对象是战略轰炸机,所以对导弹的过载并不高,再加上当时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不高,所以对战斗机的作战效能并不是很好。不过这类战斗机经过换装先进电子系统
5、,在当今的战场上还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代表机型有:苏联的米格-25、米格-31,美国的 F4,欧洲的狂风,法国的幻影 III,中国的歼 8 等。第二代战斗机格斗性能差的毛病在越南战场上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再加上机载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能不足以保证超视距空战,在第三代飞战斗机的设计中飞机的格斗性能再一次被放到了头等重要的位置。伯伊德是美国空军的飞行格斗教官,他通过对他多年的空战经验,总结除了著名的“能量机动理论” ,通过战斗机对动能和势能的合理转换,保持己方战斗机能量并消耗对方战斗机的能量,最终达到在格斗中击落敌机的目的。伯伊德通过战斗机黑手党在美国空军中大力推广符合能量机动理论的格斗型战斗机,并成功
6、将其理论应用到设计中的 F-15 和 F-16 中,使之成为第三代战斗机的经典代表。不过个人认为与二代半战斗机相比,第三代战斗机无疑技术先进,但是设计思路却是落后的,它并没有预见到之后空战将以超视距空战为主。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有:苏联的米格-29、苏-27,美国的 F-14、F-15、 F-16、F-18,法国的“幻影“2000 等。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是 70 年代中期开始装备空军的、以高机动性为主要特点的超音速战斗机。典型机型是美国的 F-15 和 F-16、俄罗斯的米格-29 和苏-27 以及法国的“幻影”2000 等。这一代战斗机的基本特点是:在气动外形上采用边条翼、前缘襟翼和翼身融合体
7、,并采用电传操纵和主动控制技术;装推重比 8.0 一级的高推比发动机;装具有下视下射能力并可用于对地攻击的多功能雷达(多数探测距离超过 100 公里) ;典型的空战武器配备方案是一门机炮加 8 枚中距和近距空对空导弹。与第二代战斗机相比,在飞行速度与高度上无多大差别,最大飞行速度为 M2.0-2.5,最大飞行高度为 18000 米左右。主要是空战机动性指标,即爬升率、盘旋半径、盘旋角速度和加速度等有大幅度提高。在美国、俄罗斯及西欧、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代战斗机已是空海军的主要装备;有一定实力的发展中国家也都装备了一定数量的这种飞机。80 年代末期,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导弹的性能和可靠性也在迅
8、速提升。欧洲的设计师们意识到,在未来的近距离空战中,即使己方战斗机相对敌机处在负能量位置,只要将机头对准敌机并发射导弹,那么同样可以获胜。于是瞬时角速度理论和与之适应的鸭式布局在欧洲迅速流行。其主要设计思路是使用鸭翼改变机头方向,大致指向敌机位置,而后通过头盔瞄准具发射具有大离轴发射能力的高性能格斗导弹,直接击毁敌机。这就是三代半战斗机的主要设计思路。代表机型有:法国的阵风、欧洲的台风、瑞典的 JAS-39,以及中国的歼 10。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是当前正在研制的、将于 90 年代末期开始装备的新一代战斗机。其典型代表是美国的 F-22、法国的“阵风” 、欧洲(英、德、意、西联合研制)的 EF2
9、000 及瑞典的 JAS39。第四代战斗机的基本特征是;采用翼身融合体和具有隐身能力(或部分隐身能力)的气动外形;30-50 赡合材料的机体结构;装推重比 10 一级的先进航空发动机;机载火控系统采用可同时跟踪和攻击多个空中目标的多功能火控雷达;主要机载武器是可以大离轴角发射和发射后不管的空对空导弹。与第三代战斗机相比,第四代战斗机在飞行性能上的主要特点是:机动能力更强、可超音速巡航、有短距起落和隐身能力。美国的 F-22 具有上述全部特点,被认为是典型的第四代战斗机;“阵风” 、 EF2000、JAS 39 只部分地具有上述特点,被称为“三代半”战斗机。除瑞典的 JAS-39 装备较早以外,
10、其他第四代战斗机多在 2000 年左右开始交付使用,约在 2010 年左右达到装备高峰。发展中国家可能在那之后进行换装。美国人在研发出第三代战斗机之后,直接将目光投向了战斗机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隐身。这就是第四代战斗机。第四代战斗机完全以超视距空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隐身配合一流的电子系统可以保证先敌发现,超音速巡航提高了飞机的战场反应能力并且延长了导弹的射程,数据链的广泛应用保证了战场的透明。已经出现的第四代战斗机现在只有美国的 F-22 和 F-35,中国和俄罗斯的第四代战斗机正在研制当中。战斗机四代划分理论是美国以前的划分方法,美国最新的划分将 F-22 划归第五代战斗机,主要是与四代半战斗
11、机区别开。战斗机有强击机,隐身机,轰炸机,侦察机,歼击机,联合攻击机,主要几种。按飞机的用途划分,有民用航空飞机和国家航空飞机之分。国家航空飞机是指军队、警察和海关等使用的飞机,民用航空飞机主要是指民用飞机和直升飞机,民用飞机指民用的客机、货机和客货两用机。 2、按飞机发动机的类型分,有螺旋桨飞机和喷气式飞机之分。螺旋桨史飞机,包括活塞螺旋桨式飞机和涡轮螺旋桨式飞机,飞机引擎为活塞螺旋桨式,这是最原始的动力形式。它利用螺旋桨的转动将空气向机后推动,借其反作用力推动飞机前进。螺旋桨转速愈高,则飞行速度愈快。喷气式飞机,包括涡论喷气式和涡论风扇喷气式飞机。这种机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速度快,一般时速
12、可达 500-600 英里;燃料费用节省,装载量大,一般可载客 400-500 人或100 吨货物。3、按飞机的发动机数量分,有单机(动机)飞机、双发(动机)飞机、三发(动机)飞机、四发(动机)飞机、八发(动机)飞机之分。 4、按飞行的飞行速度分,有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之分,亚音速飞机又分低速飞机(飞行速度低于 400 公里/小时)和高亚音速飞机(飞行速度马赫数为 0.8-8.9) 。多数喷气式飞机为高亚音速飞机。 5、按飞机的航程远近分,有近程、中程、远程飞机之别。远程飞机的航程为 1100 公里左右,可以完成中途不着陆的洲际跨样飞行。中程飞机的航程为 3000 公里左右,近程飞机的航程一
13、般小于 1000 公里。近程飞机一般用于支线,因此又称支线飞机。中、远程飞机一般用于国内干线和国际航线,又称干线飞机。 我国民航总局是采用按飞机客坐数划分大、中、小型飞机,飞机的客坐数在 100 座以下的为小型,100-200 座之间为中型,200 座以上为大型。航程在 2400km 以下的为短程,2400-4800Km 之间为中程,4800KM 以上为远程。但分类标准是相对而言的。 军用飞机的分类:按用途可分为: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战斗轰炸机、侦察机、运输机、教练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反潜机等等。 在我国战斗机又称为“歼击机” ,攻击机称为“强击机” ,另从战斗机中分出“截击机” ,但
14、现在已很少使用“截击机”这一名称。 我国已装备部队的各种机型名称如下:歼击机(战斗机)歼 5、歼 6、歼 7、歼 8、歼 10、歼 11 强击机(攻击机)强 5 轰炸机轰 5、轰 6、歼轰 7水上轰炸机水轰 5教练机初教 5、初教 6、歼教 5、歼教 6、歼教 7、k8 运输机运 5、运 7、运 8、运 11、运 12直升机直 5、直 8、直 9、直 11 美军飞机型号分类:A-攻击机 如 A-10 雷电、A-4 天鹰 B-轰炸机 如 B-29 超级空中堡垒、B-24 解放者 C-运输机 如 C-5 银河 C-130 大力神 E-电子战和早期预警机 如 E-2 鹰眼 F-战斗机 如 F-15
15、鹰、F-16 战隼H-直升机 如 UH-60 黑鹰运输直升机、AH-64 阿帕奇攻击直升机 K-加油机P-巡逻机 Q-无人驾驶飞机R-侦察机(电子战机) 如 F/R-18 大黄蜂 S-反潜机 T-教练机 U-高空侦察机 V-短距和垂直起降机 X-试验型号飞机, 也就是楼主说的验证机 另外,符合字母组成的飞机型号说明该机种具有多种用途,比如:F/A-18 是争夺制空权和对地攻击多种用途的,就是战斗攻击机;KC-130 是运输加油机;AH-64 是攻击型直升机;RAH-66 则是侦察型攻击直升机。 略有不同的是:SR-71 不是反潜侦察机,而是战略侦察机;UH-60 是通用直升机;OH-58D 也
16、是侦察型武装直升机进气道分类进气道的作用:一、供给发动机足够流量的空气。海鹞的发动机每秒吸入空气 196 公斤,F-15 每秒 242 公斤,飞豹每秒 184 公斤,按空气密度为 1.2255 公斤每立方米,飞豹每秒进气量为 150 立方米,没有合理的进气道,发动机根本不可能正常运转。二、保证近期流场能满足压气机和燃烧室正常工作的要求。喷气发动机进口流速必须降为当地音速的 0.3-0.6 倍,而且对流场的均匀性有严格限制。进气道的分类按位置分:一、正面进气1 . 机头进气:米格-19、米格-21、苏-17 、F-100 、J-7、早期的 J-8 等;2. 发动机短仓进气(多见于运输机、轰炸机、
17、反潜机等,绝大多数的客机属于此类,但不在本文列举范围):伊尔-28 雅克-25 RB-57 B-52 S-3“北欧海盗。二、非正面进气1. 两侧进气:F-102、F-104 、 F-4、F-15、米格-23、米格-25、苏-24、J-8II 、Q-5 ;2 .翼根进气(多见于轰炸机): F-105、萨伯-32 英国“3V” 轰炸机、勇士、火神、胜利者;3 .腹部进气:F-16 、EF-2000、以色列“狮”、J-10。以色列 “狮”是 F-16 的放大及加强对地攻击能力版,因美国担心它的出世会抢走 F-16 的市场,迫于美国的强大压力,已经研制成功的以色列不得不放弃了这款战机4. 翼下进气:
18、B-1B、图-160、米格-29、苏-27;4 .背部进气:B-2 F-107(未服役) 、A-10;按结构分:不可调进气道和可调进气道按性能分:亚音速进气道和超音速进气道亚音速进气道1 圆形:Me-262 、伊尔-28 ;2 扁圆形:F-100 、法国“ 超神秘”3 颌下进气半圆形:F-86D、F-8“十字军战士”、意大利 G-91R、F-86D;4 方形或类方形(两侧):F-5 、英法“美洲虎”、意大利、巴西 AMX 攻击机 、飞豹、强-55 半圆形或近似半圆形: 鹞 F-166 其他形状: 两侧三角形 英国“猎人”战斗机;超音速进气道:1 三维轴对称进气道:a 圆形,多见于机头,显著的特
19、点是中间有陀螺状的激波锥:苏-9、苏-17、米格-21、J-7 、J-8 早期型 、英国“闪电”、美国黑鸟侦察机;b 半圆形(两侧):幻影系列、F-104 印度 HF-24“风神”战斗机拉 -250(未服役,截击机) ;c 近似半圆形和四分之一圆形,没有中心锥,但有附面层隔板:F-111(四分之一圆形)近似半圆形:阵风 F-18C/D、F111 的四分之一圆形进气道、 F/A-18D、F/A-18D 的进气道、2 二维矩形进气道:矩形:F-4 米格-23 、J-8II楔形:米格-25、米格-29、苏-27、F-14、F-15、狂风、台风、J-103 后掠双斜面超音速进气道(CARET ,隐身性能较好): F/A-18E/F、F-22;4 无附面层隔道进气道(DSI ):F-35、FC-1 枭龙 04 号原型机以后型号 (美中是世界上仅有的掌握了 DSI 技术的国家,DSI 的优点是能大幅减轻结构重量并且有一定的隐身性能) 、F-35 闪电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