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实践.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6962850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创新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创新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创新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创新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创新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的实践甘肃省临泽县板桥中学 范君摘要:网络为信息社会的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创新性学习的五个中介要素都可以在网格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将创新性学习大学习观点和建构主义思想,与网格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设计并实践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两种模式。自主探索学习有五个基本环节,学习主题设计和信息资源设计是重要原则。互动协作学习的关键是合理组成协作小组,在分工、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竞争与合作交融。创新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关键词:网络环境 创新性学习 自主探索 互动协作传统教育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上,过分强

2、调知识的接受与掌握,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片面理解,使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将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知名学者刘海涛教授在“基于网络的写作教改”的研究与实践中强调: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善于“让电脑成为自己的外脑”,“让网络成为自己的书柜”。因此,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将是一场学习的革命。一、网络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性学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罗马俱乐部在著名的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要推

3、进一种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创新信息的能力。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1)预期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善于有选择地学习,具有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2)参与性强调社会化实践,善于人际交往、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有责任感,善于协作。预期性和参与性的结合,体现了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反映在学习方式上,

4、即是自主探索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的结合。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创新性学习有 5 个中介要素,它们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1)语言。这一中介要素历来受到重视。网络环境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2)工具。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基于网络环境的工具具有其它一切传统学具无可比拟的优势。(3)价值。价值是最重要的学习要素,是创新性学习的动力。重视这一因素,旨在使学生学会主动选择,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4)人际关系。维持性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垂直的、教师权威型的、不平等关系,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网络

5、作为工具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是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又是提供者和分享者。(5)形象。形象引发直觉、联想和综合概括才能,在创新性学习中有不可缺少的独特作用。网络的多媒化、形象化特征,是非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难以企及的。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性学习的两种主要学习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依据创新性学习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支点。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即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目标。同时,皮亚杰指出,协作学习在儿童的认知发展建构中也是一种主要的方式。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6、在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教师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指点学习路径,点拨学习疑难,丰富学习交流,深化学习结论。我们将创新性学习大学习观和建构主义思想,与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设计并实践了两种创新性学习模式: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创新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二、自主探索学习(一)学习设计基本环节:自主探索学习设计以学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其基本环节如下:情境创

7、设问题导向查询信息探索思维意义建构基本过程:(1)情境创设。必须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接近知识产生、使用的实际情境,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激发联想和想象。(2)问题导向。一是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二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想法。(3)查询信息。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上网搜集信息,分析、辨别,加以归类、整理。(4)探索思维。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探寻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或然与必然等规律、关系。(5)意义建构。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图式”)去“同化”和索引(分析、检验、确认)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如果不能“同化”

8、,则引起“顺应”,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基本原则:(1)学习主题的设计。主题的选取和设计非常重要,要遵循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原则,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思考价值,有可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愿望,能完成任务驱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当前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内容、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及相关的更多资源,教师可视情况指导部分学生获取资源的路径和分析利用资源的方法。(二)实例:网络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我们在联入 Internet 的网络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

9、其中,初二地理“森林资源”的整个教学过程如下:上课前教师运用教材,经过重组制成课件,教师从网上搜集下载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内容,分三个专题放在网上,并制作添加了一些网页。过程 A:视频动画演示黄河泛流与断流现象,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森林破坏后,为何会引起如此严重的结果?过程 B:演示电子教材软件,进行任务驱动,提出学习要求。过程 C:学生上网查阅信息,分析,整理。限定时间。教师通过计算机监控学生的查阅活动,相机指导。过程 D:学生讨论、交流。限定时间。教师参与讨论,学生提出一些观点。对“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成分”等难点问题,教师演示“电子教材”MCAI,加强学生的直观、形象理解。过程 E:师生共同

10、得出结论,用所学新知识解决过程 A 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点拨迁移,学生谈论日常生活中保护森林和保护环境的看法,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作适当评价,课程结束。上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起兴趣,上网查询后,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思考,选择网络信息中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三、互动协作学习(一)学习设计基本含义:互动协作学习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为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而互助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基本步骤:(1)组成协作小组。一般以 2-4 人为宜,可以是同质(学习程度、兴趣、个性、性

11、别等),也可以是异质,一般异质为宜,互补性强,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2)分工与执行任务。依据主题任务,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作不同的分工,各自先行完成自己的任务。(3)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取长补短。(4)合作提高。小组成员集中智慧,共同完成任务,成员之间可以互换角色,以求得问题的最佳解决。基本特点:(1)合作下的竞争。激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竞争中的合作。培养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宽容、协作精神。(二)实例:网络学习,制作网站下面是一次网络学习、制作网站的主题学习活动过程,采用互动协作学习模式。过程 A:选定主题学生在教师

12、指导下选定感兴趣的主题,设计网页、网站。过程 B:实时阅读上网搜寻信息,开阔视野,筛选有效信息。过程 C:下载存储动手操作,加工处理信息,建设小组个性风格的网页、网站。过程 D:合作交流,互相发送电子邮件,讨论、探究网页的制作技巧、特色,交流网站内容,提出修改、评议意见。过程 E 评选赏析通过电子邮件奇文共欣赏。网络互动协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和学习媒介互动,培养了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2)协作方式。培养了学习者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及创新品质。(3)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主题浏览技能

13、,交流技能,沟通技能,信息发布技能和网络参与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从“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21 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传统教育过多地强调学生如何进行“维持性学习”,即如何通过学习去获得原先已经确定的观点、方法和原则,以对付已知和重复发生的情况。这种学习方式存在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弊端。如果现在的学生主要学习的还是如何去“维持”,显然就无法在当今剧烈变迁的社会中站稳脚跟,更不用说去“创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从选题、开题、研究、结题整个过程都是一种让学生亲历力所能及的创新活动,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如从选题来看,选题可以来源于科技、社会发展的种种信息,也可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平时的学习活动等等,选题强调的是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等,不受学科的限制。因此,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挑战,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