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世纪修辞学:奥古斯丁提 要1. 圣奥古斯丁 2. 论基督教教义http:/en.wikipedia.org/wiki/On_Christian_Doctrine http:/en.wikipedia.org/wiki/Augustine_of_Hippo,1. 圣奥古斯丁 圣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 出生于北非的沙迦斯特 (Tha-gaste), 其母亲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 她的信仰对奥古斯丁有一定的影响.他先后到马达乌拉 (Madaura)和迦太基 (Carthage) 等城市从师, 以法庭论辩为专业. 387年皈依基督教, 随后在希波 (Hippo) 被册封为教
2、士(391年)和主教(395年), 430年病逝. 2. 论基督教教义 基督教在其最初约400年间一直是只有处于完善过程中的修辞实践而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修辞学. 基督教修辞理论的空白随着论基督教教义(On Christian Doctrine, 397-426) 一书的出版而得到填补. 论基督教教义是奥古斯丁出任希波主教期间初期所写, 是模仿西塞罗论演说家所写的喻意解经法的最有代表性的论著, 目的在于为解释圣经而建立起方法论证, 为宣讲圣经的人提供实际的指导, 是一切以圣经为基础的宗教教义的首要指导文献, 也是喻意解经法的重要文献。,论基督教教义共分四卷: 前两卷涉及从符号角度考察圣经语言从
3、而理解其内容; 第三卷从实意性和比喻性语言两方面明确了含糊不清之处; 第四卷享有 “第一个基督教的修辞手册”的美誉, 提倡将异教的修辞形式与基督教的内容结合起来, 并将 “模仿” 作为学习雄辩术的一种方法. 其中列出的布道辞, 是奥古斯丁对修辞学的重大贡献。 奥古斯丁在书中用心讨论的是常规的布道, 也就是在洗礼、礼拜等场合向那些要么无知, 要么缺乏宗教热情、要么因为思想活跃而可能受异端思想影响的会众宣讲圣经. 他并没有刻意将基督教修辞和其他修辞传统加以区分, 对他来说, 使前一类修辞带上独特基督教色彩的是它与众不同的内容和价值观, 以及由此而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话题. 圣奥古斯丁将这些独特话题归结
4、为 “爱上帝, 爱邻居” 这一总标题. 仁爱是使基督教修辞获得统一性的主题。,前言部分, 圣奥古斯丁宣布他拟在书中讨论的是解读和传播圣经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则, 强调这些规则对神学学生特别有用。他事先估计到有三类人会对这些规则不以为然: 那些读了他的书却还是不理解这些规则的, 那些理解却不懂得如何应用这些规则的, 尤其是那些认为对教义的领会应该完全依赖上帝的启示及其赋予信徒的灵感, 人类自己总结出来的技巧和解读规则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读者。 圣奥古斯丁对待前两类读者的态度反映了基督教修辞 (乃至所有的宗教修辞)的一个特点: 言说者往往有一种 “代圣明言”或 “替天布道”的意识, 而这一意识经常表现
5、为一种虔诚的自信, 一种在处理和受众关系时流露出的权威感, 一种居高临下对受众进行启蒙开导的姿态。对于第三类读者, 他对超越了具体种族或文化的 “神言”和不同种族文化各自拥有的 “人言”加以区别, 指出不能因为上帝讲全人类都听得懂的语言而否定学习和传授 “人类语言”的必要性, 涉及理论和实践、学习和领悟、规则和直觉的关系等根本问题, 表现出明显的理性主义倾向。,论基督教教义的正文开宗明义, 提出基督徒对于圣经有两大需要: 1) 发掘出体现在圣经中的神的思想; 2) 对所发掘出来或者说所发现的神谕加以阐发和传播, 使受众豁然开朗. 从这一前提出发, 圣奥古斯丁在头三卷阐述了与圣经解读和宣讲有关的
6、各个问题, 提出了一个独特、 “另类”的修辞发明理论, 跳出了以支撑公共话语体系为中心目的、以演说为范例、以文本生产为基本方向的古典修辞框架, 转而以支撑宗教话语为根本目的、以解道 / 传道为范例、以文本的接受和生产为基本方向构筑起一个新的修辞模式. 在这一新发明观的基础上, 他遵循古典修辞理论探讨的常规程序, 在卷四讨论了风格问题. 信仰与发明 圣奥古斯丁认为基督教话语所关注的包括物 (res)和象(signa)两大类. 物和象都是事物, 所不同的是归类为象的事物 (如词语)被用于标指其他事物, 而被归类为物的则不被用于这一目的.,物: 同一事物根据是自指还是他指可以归属不同类别 可资爱赏
7、(如圣父、圣子、圣灵)、可资利用 (如修辞以及其他世俗学识)以及赏用兼宜三个类别. 圣奥古斯丁强调在基督教修辞的发明过程中, 修辞者应该自觉地在信仰限定的严格范围内, 以是否体现对上帝的 “爱”为根本标准, 寻求话题和争议点, 做到 “有所言, 有所不言”. 他在这里所提出的原则可以被推而广之, 理解为修辞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发明必须也只能在由所属社群所内化的基础设定 (founda-tional assumptions) 和基本原则构成的那个观念框架内进行, 不可试图逾越或打破这一框架所限定的可说可辨范围. 在这一点上, 圣奥古斯丁对修辞发明的思考达到了希腊-罗马修辞传统未曾达到的深度, 预示
8、了20世纪下半叶之后西方的当代修辞思想在一系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新发展。,征象及其解读 圣奥古斯丁将征象界定为 “使我们除了它本身在我们的感官留下的印象之外, 还想起其他东西的那种事物”, 依照其性质分为天然或约定、直意或寓意、已知、未知及模棱等类型. 约定征象 (conventional signs) “生灵为了将自己的内心活动、自己感受到和理解了的东西传达给对方而相互显示的所有那些东西.” “人类用以表达意义”的一切象征手段包括语言符号都属于这一类. 在这些区分的基础上, 圣奥古斯丁解释为什么基督教经典大都晦涩难懂. 他指出圣经之所以不是一目了然, 是因为其中提到的许多事物都笼罩
9、在寓意语言的 “层层迷雾”之中. 而上帝这么安排的原因是寓意语言造成的解读障碍能有效地防止人类由于自身的傲慢而将那些可以被轻易理解的事物看得一文不值.,为了克服阅读障碍, 圣奥古斯丁认为读者应该双管齐下, 从增进对相关语言和相关事物的了解下手. 他认为 “论辩之艺对于理解和解决圣典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价值很大”, 只要教徒注意避免为争辩而争辩的倾向, 力戒采取不诚信手段对待对手, 不诉诸诡辩, 就应该大胆研究和采用逻辑论辩的技巧. 虽然世俗思辨方法跟体现在教义中的思维方式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上帝的意图依然是让人类应用以推断、定义和区分为基础的逻辑论辩. 意愿、信仰和阐释规则 圣奥古斯丁认为, 当按
10、照字面作出的解读造成意义上的模棱时, 人们应该诉诸寓意解读. 寓意解读并不会造成语义混乱和误解, 因为全能的上帝早已预见到圣经每一段文字可能产生的意义, 并作了必要的安排, 使人类能够通过考虑语境, 尤其是通过信仰也就是通过对上帝和邻人的爱这一原则, 理解圣经的正义. “敬畏上帝的人无不努力通过圣经发现他的意愿.” 在圣奥古斯丁看来, 解读的终极目标不是意义, 而是意愿.,解读活动的着眼点不是文本语言结构本身所产生的效应, 即通常所认为的 “意义”, 而应该是文本生产者或创造者的 “意志”、 “意图”和 “愿望”, 即他想通过创作这一文本产生的效果或实现的目标. 文本只不过是其生产者借以和受众
11、互动, 在后者身上产生预订效果的手段. 确定文本生产者的意图, 也就是了解他力图通过文本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因此必须是任何解读活动的中心任务. 这一视角表明圣奥古斯丁深刻认识到诠释就其本质而言应该被看成是一种修辞活动. 他对诠释的修辞本质的强调还体现在书中另外一个著名论断, 即信仰是正确解读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要服从 “信仰法则” (the rule of faith) 然后才考虑 “语境”等话语因素. 释义是否与教义保持一致, 是否服务于弘扬教义的根本宗旨, 是判断它是否正确的先决标准. 信仰的正确性将决定解读和释义的正确性. “信仰法则” 是通过圣经中那些一清二楚、不容置疑的段落所传达的教
12、诲和 “教会的权威”确立的.,在这些主导思想的基础上,圣奥古斯丁引用当时一位名叫泰科尼厄斯 (Tyconius) 的神学家在其撰写的论规则(Of Rules)中提出的七大原则, 作为解读基督教典籍中晦涩不明处的向导. 1. 主与其躯体 (the Lord and his body); 2. 主的双重躯体 (the bipartite body of the Lord); 3. 允诺与法令 (promises and the law); 4. 类属与种别 (genus and species); 5. 不同时间 (times); 6. 总结性重述 (recapitulation); 7. 魔鬼及
13、其躯体 (the Devil and his body). 这些规则大都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然而在其表面之下, 我们不难发现中枢与边缘、实质与表象、纯粹与混合、部分与整体等超越基督教话语的一般逻辑关系, 以及在这些关系指引下, 通过字面和含义、直意表达和寓意表达之间的灵活转换, 使费解之处豁然贯通的解读策略.,这一策略也完全可以应用到一般文本的解读.圣奥古斯丁对基督教典籍解读的这些讨论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昆提利安提供的关于阅读的修辞视角, 另一方面又为16世纪随着德国宗教改革和解读圣经热潮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现代阐释学提供了宝贵的前期理论准备. 修辞是一种中性技巧, 应该被用于捍卫真理 “雄辩能
14、力对劝善和扬恶同样都有极大价值, 然而它本身却是中性的. 当邪恶之徒将修辞艺术据为己有, 用它来为罪过与谬误开脱, 使堕落无聊的目标得以实现,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将它派上有益的用场, 以捍卫真理呢?”,对西塞罗风格理论的继承与改造 在评论圣经的风格时,圣奥古斯丁提出这一风格的最主要特征是 “生动明晰”. 他接受了西塞罗对言说者职责的界定, 认为基督教布道者也担负有三重责任: 教诲、愉悦、促动 (或说服)受众. 他跟西塞罗一样也将修辞风格区分为平实、中和、宏伟三个层次, 却将不同文风同言说职责加以对应, 认为平实的文风适合于教诲, 中和文风适合于愉悦受众, 而要激发和促动受众则非足以产生崇高感的宏
15、伟文风不可. 行与言合一的修辞人格观 圣奥古斯丁强调修辞人格与现实人格的一致, 要求言说者的日常为人处事本身就必须是 “一篇雄辩的演说”. 他引用圣经中的一句名言 “伪善者, 你们是恶人, 又怎么能言善事呢?”, 明确地将行与言统一, 以行善作为劝善的先决条件, 定为基督教修辞有关 “修辞人格”的基本原则.,智与辩的不对称统一 圣奥古斯丁提出应以实现 “宗教智慧和雄辩在言说中的统一”作为基督教修辞的基本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在他看来是在保证所说的话 “真实而值得听取”的前提下, 做到语言风格 “充分而克制, 壮丽而含蓄, 激烈而宽宏”. 在宗教智慧和雄辩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 言说者首
16、先考虑的应该是弘扬教义所体现的智慧而不是炫耀自己的滔滔辩才. 如果面对一个选择, 言说者必须坚信 “没有任何表达方式能胜过真诚的描叙”. 圣奥古斯丁对教义 (“智慧”)与修辞、思想与表达、内容与言辞, 等等, 持一种强烈的不对称统一观, 认定修辞和表达必须从属于 “教义”也就是教会认可的正统宗教意识形态. 相对于这一意识形态, 修辞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和工具, 必须服务于弘扬教义这一至高无上的要求.,意义和影响 圣奥古斯丁的论基督教教义标志着基督教修辞学的滥觞. 他在修辞的名义下将布道、圣经诠释、符号解读以及通过阅读和沉思进行精神修养等相互关联的宗教兴趣融为一体, 从而在修辞领域引进了一个神学视角或者说开创了一个神学传统. 他的理论摆脱了古典修辞的体系框架, 从基督教意识形态的总体要求出发, 以 “宗教为体, 修辞为用”的基本态度, 对希腊罗马修辞传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 圣奥古斯丁一身兼有虔诚基督教信徒和古典修辞行家的双重身份. 这一身份使他能够挪用古典修辞理论中的精华, 并按照传道这一根本要求对之进行改造和重构. 他的修辞思想在接下去的一千多年中成为基督教话语观念的内核, 其影响是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 他有关文体风格的论述成为中世纪修辞著作在讨论这一话题时采用的标准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