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看法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理论又是实践。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步现实又是需要继续努力逐步完成的艰巨任务。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是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 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如果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始终停留在精英阶段,很难设想它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可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现代世界任何国家高等教育都要经历的阶段,存在着某种必然性。西方国家早在 20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就实现了高等教育
2、大众化,目前已普遍进入普及阶段。1995 年世界高等教育平均入学率达到目的 22。4%,入学率超过 15%的国家多达 70 多个。如果我国不加速实现大众化,必然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大距离。经过几年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达到 19%,已超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与其说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不如说是在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驱动下的一种刻意追求。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在普及中等教育、高教体系的开放性、结构的多样性和分层化、市场机制的深度介入的基础上完成的,较好地体现了质量与数量的统一。而我国在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克服精英教育、
3、计划经济的烙印,层次结构、区域结构和科类结构的不合理,国家投入不足而民办高等教育实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弊端。同时,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确立多元教育质量观,努力提高农村青年入学比例,缩小城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差距,建立完整的高等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实现办学体制和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在特定历史阶段根据我国国情、需要和可能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度”的问题,根据哪些因素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规模、速度。在大众化进程中,还要注意克服规模化、标准化和程序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从本质上讲这是与质量数量并重、多样化与个性化、提供师生情感交流渠道背道而驰的。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之人口基数大,国力薄弱,所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目前的初级阶段上升到高级阶段也有一个漫长过程。在此期间,精英教育同时存在,并且也有一个提高质量的要求,但更为迫切的是提高大众化教育的质量。虽说这两种教育有各自的质量标准,但“适应社会和人的需求”这一原则是共同的。而且不能否定,由于近几年高等教育数量扩展速度很快,其他方面的支撑跟不上,特别是经费和师资条件不足,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