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温中日甲午海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知耻近乎勇。日前日本数次出动战机、军舰,拦截中国巡视钓鱼岛的海监飞机,并骚扰中国海军舰队中日钓鱼岛对峙已经进入短兵相接阶段,中日很有可能在百年之后再次一战。有鉴于此,我将自己即将出版的两百年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一世纪中期中关于中日甲午海战的部分节选出来,以资方家和网友们讨论中国应该仔细分析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汲取经验教训,确实准备一战扬威。现在,中国如果要接受日本挑战,恐怕再也没有甲午海战更好的案例了。事实上,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也最为惨烈的海战,眼下的中国有必要重温和总结那一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仗如果一开,中国不能败100 多年前甲午海战中国败了,
2、100 多年后中国还败的话,难道中国就永无崛起之日?战争起因朝鲜纠纷清光绪元年(西元 1875 年),当时的朝鲜国王高宗李熙还年幼,由其生父“大院君”李是应摄政。李是应本人极为反日,曾下令:“凡与日本交涉者,处死刑”。这一年有艘日本军舰“云扬号”,停泊在朝鲜江华岛沿海附近进行海域测量。朝鲜守军一见日本军舰,在排日情结下,江华岛炮台守军发炮攻击。日舰“云扬号”全力反击,摧毁江华岛炮台并攻陷永宗城。事后,1876 年 2 月 26 日,日本与朝鲜在江华岛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又称丙子修好条约、日朝修好条约),朝鲜给与日本贸易特权并互相承认为自主独立的国家。关于此事件的来龙去脉,罗惇融在中日兵事本末
3、此书中,有段详细的记载:“光绪元年秋,日本以兵舰突入朝鲜江华岛,毁其炮台,焚永宗城,杀朝鲜兵,掠军械以去。复以兵舰驻釜山,要盟。方副岛种而之来议也,乘间语总署,朝鲜是否我属国,若为属国,则由我主朝鲜通商事。总署答以朝鲜虽我藩属,而内政外交,听其自主,我朝向不与闻至是,日本以兵胁朝鲜,而遣开拓使黑田清隆为全权大臣,议官井上馨副之,赴朝鲜议约。二年春,约定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互派使臣,并开仁川、元山两埠通商,日舰得随时测量朝鲜海岸,中国视之漠然也。”此条约在朝鲜造成了保守党与维新派的斗争。保守党想维持“事大交小”的传统外交方式,维新派想因此脱离与大清帝国的册封关系,与西方国家结交来发展朝鲜。但大清
4、帝国仍然控制着李朝朝廷保守的官员与贵族。清光绪八年(1882 年),朝鲜发生新旧党之争。朝鲜自江华岛事件后,国内维新派组织开化党,是为新党;旧党则以大院君李是应为首。李是应唆使兵变,焚烧日本使馆,杀日本中尉堀本礼造。日本因而出兵朝鲜,清廷也出兵朝鲜。敉平叛乱后,清朝与日本皆驻军汉城。清庭将李是应逮捕,囚禁于中国保定,1885 年获释。清光绪十年(1884 年),中法战争正酣,日本见清朝忙于应付法国,驻朝清军兵力大减,决定寻衅以图谋朝鲜,密令其驻朝鲜公使竹添进一郎策划朝鲜维新派开化党人发动政变。竹添进一郎对金玉均、洪英植等开化党首鼓动“中法开战,清国将亡,贵国有志于改革之士,不可失此机”,还主动
5、帮开化党制定政变计划。12 月 4 日洪英植等开化党人发动甲申政变,在王宫放火,引日军入宫。朝鲜大臣奔向清军军营,“匍匐辕门,抚告哀衷” ,请求援助,袁世凯率领二千名清军进入汉城,击败日军后攻入王宫,救出朝鲜国王李熙。李熙获救后立即下令将擒获的洪英植等七人处死,并追捕朴永孝等人。事件过后,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中、日两国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于天津签订中日天津条约,中日两国均自朝鲜撤兵,并约定:“将来朝鲜如有事,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行文知会;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三月,朝鲜东学党党魁崔时享,于全罗道聚众号召农民起义,发檄征讨日寇、驱逐权奸。国王
6、李熙恐慌,向北京告急。四月,直隶提督叶志超奉令率军驰赴朝鲜,清军登陆驻屯于牙山,并按中日天津条约之规定电告日本。东学党乱兵听闻中、日军队已至,不战而溃。五月,袁世凯以东学党溃散、叛乱已平,要求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兵。但日政府反要求中、日两国留兵,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为清廷所拒。六月,日军突然冲入王宫,囚禁国王李熙,命大院君李是应主持国事。李是应为报曾被囚禁于中国保定之恨,不经思考,马上答应为日本效力,并下令驱逐在朝的所有华人出境。北洋大臣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冯玉昆率军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渡海驰援朝鲜。7 月 23 日,济远和广乙两舰抵达牙山,掩护运
7、送清军的运兵船在朝鲜牙山登陆。战火将起,新兴的小国日本,将以朝鲜为契机,而直面古老的中华帝国。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就犹如一把锋锐的尖刀刺向一堆庞大的棉花。战火再起 中日甲午战争按照传统的看法,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 年 7 月 25 日至 9 月 17 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时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公意,一时尚不能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 9 月 15 日,是中日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
8、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凌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激战中,左宝贵中炮阵亡,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覆灭,午后二时玄武门被日军攻陷,军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的奋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
9、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 21 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一路被清军日军埋伏邀截,人马自相践踏,死者 2000 余人,被俘 500 余人,伤者无数。 黄海海战发生于 1894 年 9 月 17 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一场激烈的海战,这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9 月 15 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 10 艘,附属舰 8 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
10、有 12 艘,包括其全都精华,即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等八艘五千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创(管带邓世昌)。 9 月 15 日上午,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 10 艘,附属舰 8 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 16 日凌晨 1 时,清军的十个营共四千人分乘五艘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今辽宁省东港市),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都登陆。 17 日上午 8 时,旗舰定远上挂出龙旗开始返航。 11 时许,北洋舰队突然发现西南方向海面上有几簇黑烟,丁汝昌登上甲板了望,判定为
11、日本舰队。于是立即命令各舰升火、实弹,准备战斗。 由东乡平八郎指挥的吉野号率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12 时 20 分,日舰逐渐接近北洋舰队。12时 50 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炮。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出炮弹,紧接着,北洋舰队各舰一齐发炮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也开始发炮还击。刹时间,双方各舰百炮一齐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后起的小国和衰落但也装备了先进武器的中华帝国,第一次在海上展开决战。开战之初,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下: 火炮/门 鱼雷发射管/架总排水量/吨总兵力/人 平均航速/节北洋水师 195 556 2.7 万 2126 10.2日本舰队 268
12、568 3.6 万 3916 14.5另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当时速射炮的发射速度是原后装炮的六倍,由此计算,日本舰队的火力实际上相当于北洋舰队的三倍。战斗开始不久,下水已 12 年、7 年未修的旗舰“定远”号主炮发射时炸膛,丁汝昌摔伤,信旗被毁。丁汝昌拒绝随从把自己抬入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可是他只能鼓一舰士气,战斗刚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日第一游击队 4 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舰“吉野”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 时 30 分左右,“超勇”沉没。 当日本第一游击队绕攻北洋舰队右翼时,本队也与北洋舰队主力交相攻
13、击。日本军舰“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遭到北洋舰队截击。“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比睿”、“赤城”号。“赤城”舰长坂元八太郎阵亡,“西京丸”受创。14 时 15 分左右,日本舰队绕至北洋舰队背后,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夹击之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队形更加混乱。在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舰受到“吉野号”、“高千穗”等的集中轰击,多处受伤,船身倾斜。 伊东祐亨令第一游击队救援“赤城”、“比睿”。“吉野号”冲在最前面,正遇上全身着火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毅然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当即决定与敌同归于尽。“致远”舰向“吉野”号右舷高速撞去。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
14、,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舰躲过一条鱼雷后,终于被另一条击中,全舰清兵共 252 名全部阵亡。(根据双方史料,致远号沉没有了新的说法,日军史料记载日方舰队并未发射鱼雷,致远号沉没成了黄海海战的一个谜。) “经远”继续迎战“吉野”,也中弹起火,管带林永升、大副陈策阵亡,随后舰也被鱼雷击沉,全舰 270 人除 16 人获救外,全部阵亡。“致远”沉没后,“济远”管带方伯谦、“广甲”管带吴敬荣,临阵脱逃(方伯谦等是否临阵脱逃,近几年有不同考证)。“靖远”、“来远”因中弹过多,退出战斗,避到大鹿岛附近紧急修补。 “定远”、“镇远”两舰浴血奋战,中弹过多,几次起火。 下午 3 时 30 分,“镇远
15、”舰的 30.5 公分大炮连续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二次。“松岛”后甲板四号炮塔中弹后,火焰引发装药,发生了大爆炸。“松岛”船轴倾斜 5 度,冒起白烟,火灾大作。 不久,“靖远”、“来远”抢修完毕,重新投入战斗。日本军舰“赤城”、“比睿”、“西京丸”负伤,旗舰“松岛”伤痕累累,“吉野”、“扶桑”中弹受伤,又见北洋舰队重新集队,伊东祐亨便于 17 时 40 分左右下令撤出战场。 北洋舰队稍事追击,也收队返回旅顺。历时 5 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到此结束。 黄海海战历时 5 个多小时,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远东战区所罕见。 海战的结果是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
16、”、“广甲”(“广甲”逃离战场后触礁,几天后被自毁)5 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 舰受伤(“西京丸”、“赤城”两舰被拖行后不久后沉没),死伤官兵 600 余人。 黄海海战进一步揭露出了大清社会结构的虚弱,北洋水师建立之初,舰队在火力和整体吨位上远超当时的日本海军。当时日本海军也制定了扩充海军计划,为筹集经费,天皇甚至从后宫经费中拨款给海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慈禧太后反而从海军经费中抽钱建她的颐和园。后来,大清水师军舰年久失修,海军训练极少又不正规,不少水兵吸食鸦片,各级官员贪污成风,整支军队素质低下。而日本海军训练紧锣密鼓,军舰保
17、养良好,在自主造舰的同时,向英国皇家海军购置新舰,学习经验。在海战开始前,北洋水师军舰老旧,锅炉破损,舰炮使用实心炮弹,射速慢,威力不足。日本海军训练有素,装备了大批的新式战舰,使用大口径火炮,并装备了速射炮,开发出了新型的炮弹,在火力和总体吨位上也超过了北洋海军,在海战上有了极大的优势。对于海战的认识不足、不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没有开始,所以直接导致了大清海战的失败。第二阶段:从 1894 年 9 月 17 日到 11 月 22 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 10 月 24 日,是清军面对日军攻击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
18、的清军共约 28000 人。清政府任命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桂太郎中将的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第五师团,共30000 人。双方兵力又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24 日午前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 日晨 6 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部坚持抵抗,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 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
19、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金旅之战开始于 10 月 24 日,至 11 月 22 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于是坐失良机。11 月 6 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大连市金州区)。7 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个统领,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 33
20、个营,约 13000 人。18 日,日军前锋进军土城子,徐邦道的拱卫军负隅顽抗,次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 日,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 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 日占领旅顺口。 随着清军在陆地与海上的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投降的氛围越来越浓。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取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 年 1 月 20 日,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
21、军,包括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第二师团和黑木为桢中将的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 日全部登陆完毕。30 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顽强抵抗,最后被歼灭。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被清军炮弹打死。由于兵力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 月 3 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随后被敌人占据,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 日凌晨,旗舰定远号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10 日,定远弹药告罄,刘步蟾自杀。11 日,丁汝昌在洋员和
22、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镇远”号管带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最终自杀。12 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号管带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舰。14 日牛昶昞与伊东佑亨签订威海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 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于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岫岩、海城等地。大清国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 18
23、95 年 1 月 17 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被日军击退。2 月 28 日,日军高歌猛进,从海城分路进攻,3 月 4 日攻占牛庄,7 日不战而取营口,9 日又攻陷田庄台。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一、认识严重不足,缺乏起码的“知己知彼”。19 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的急速发展,萌生更大的贪婪,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必然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列宁分析说:帝国主义列强“除了对已经被分割了的世界来作周期性的再分割以外,争夺半独立国的斗争就不免要特别紧张起来。”于是,地大物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便成为帝国主义列强
24、眼中的一块肥肉。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 1884 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 10 年,中国政权高层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日本在 19 世纪 60 年代“明治维新”以后,以制度化的政权保证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结构迅速强大,加上国民近乎迷狂的国家认同意识(是一种变态的凝聚意识),国家整体力量强大起来,长期压抑的自危意识“变相外放”成为极力的征服与扩张心理,日本开始从变态的一个极端走向变态的另一个极端。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 1855 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
25、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 1887 年就非常具体了。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 1892 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
26、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7 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 8 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财政总收入的 31%。1887 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 30 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
27、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扑向目标。与之相比,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 一些有识之士,如两江总督沈葆祯,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看出“倭人不可轻视”,但朝廷和大部分政要对日本的认识还停留在“蕞尔小邦”的阶段,“不以倭人为意”。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 1888 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 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由于认识是两个极端,所以开战之后,经过深刻而全面准备的“蕞尔小邦”
28、让“天朝上邦”节节败退,颜面尽失。二、丧失制海权。在近代战争中,掌握制海权非常重要。所谓制海权,简单地说就是能使自己一方在一定的海域自由航行而使敌方不能自由航行。能否掌握制海权取决于海军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甲午战争的制海权主要指黄海海域。黄海关系到三个半岛,即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海上交通,所以黄海的制海权至关重要。 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在朝鲜、中国一侧,日军属于跨海作战,补给线很长,必须从海上运输。中国虽是内线作战,但扰乱和切断敌军的海上交通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措施。因此,集中海军主力,寻找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必要时进行决战,对敌方海军形成遏制,不但是必要的,当时也有这个力量和可能。如果战略正
29、确,指挥得当,应该能够取得一定的胜利,收到很大的效果。 我们看到,鸦片战争时,英国舰队可以从珠江三角洲水域,沿着大清漫长的海岸线一直航行到黄海水域,并深入天津港,可见大清对于制海权认识的落后。三、关键战役指挥失误。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优势兵力(清军:2 艘重型铁甲舰,10 艘巡洋舰舰,鱼雷艇及炮艇 6 艘,共 18 艘。日军:8艘巡洋舰,1 艘老式铁甲舰,炮艇及武装商船 2 艘,共 11 艘)迎击日军。而且清军铁甲舰定远、镇远两舰对日军有着绝对的火力及防护力优势。 战役指挥官,清军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军遭遇日舰后,几次机动,被日军抢去丁字横头优势。此时他将主力战舰2 艘铁甲舰和 1
30、0 艘巡洋舰以“八”字型横列展开,以铁甲舰为“矛头”,向日军冲去。妄图以此冲散日军舰队。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但重要的一点是,丁汝昌并没有制定舰队副指挥官,海战当日 12时 53 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此时北洋水师失去指挥官,舰队秩序混乱。 但战役之胜负仍然未定。北洋水师阵型有利于破坏日军队形。清军舰队如能继续向前突进,可以将日军的第一游击队与本队隔开,那时战役成败还未可知。但定远号此时却畏缩不前。由于丁汝昌的命令,各舰只能随旗舰运动,故使日舰
31、有充分时间进行机动。13 时 20分,日舰完成对清军的夹击。自此,清军战败已成定局。 北洋舰队中的“镇远”号装甲战列舰发现了日本军舰后,立即作了报告。丁汝昌接到报告后,命令北洋舰队由停泊队形变为横列队形,迎战日本联合舰队。而日本联合舰队呈一路纵队。这样,中日两支舰队一纵一横相遇。 成一列横队的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位于横队列阵中间,“镇远”号位于横队阵后翼,它们是舰队中坚,它们率领舰队其他舰船迎战日本联合舰队。就这样,两支舰队在黄海海面进行了激战。北洋舰队在激战中先后击中日本的多艘军舰,打退了日军进攻。 日本舰队改变了战法,集中火力攻打北洋舰队旗舰号“定远”号,日军的炮火越来越猛, “定远”号
32、不断中弹起火。丁汝昌被打成重伤,还在舰桥上指挥战斗。“镇远”号战列舰用其大口径火炮攻打日本舰队旗舰“松岛”号,迫使其退出战斗。 黄海海面上激烈的海战持续了 5 小时,北洋舰队受到重创。10 艘战舰只剩下“定远”号, “镇远”号等 4 艘军舰,由于战列舰防护能力强,有效地抵御着日本舰队炮火攻击。 夕阳西下,满身伤痕的“定远”号与“镇远”号战列舰无奈地望着远去的日本联合舰队,缓慢地驶离战区。中国海战史上装甲舰队的首次决战就这样悲壮地宣告结束。 更为基本的原因:中国面对与日本的社会结构的直接对抗甲午战争也遭到惨败,其根本原因与中英法鸦片战争是一样的。在海战方面,虽然中国此战的海军战舰、炮火等硬件方面
33、与日本相比差距不是过大,但是海战技术、相关认识落后、海军后勤保障不力,所以根本不足以匹敌。有人曾说,如果当时有一支精于海战的部队,那么中国的命运可能就要改写,我不禁哑然失笑,精于海战的部队最基本的基础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必须大规模开通海洋贸易,这要依赖于市场交换与贸易经济的全面展开,而这对于一个数千年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主要经济模式的国家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中国的海军建设的真正基础在 1978 年发展市场经济之后才完全具备。以当时的中国,即使有一支精于海战的部队,松散的社会结构也会在持久的战争中被拖而完全散架,海军当然也就消失了。在历史上,大宋的经济总量不知道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多少倍,但是由于社
34、会结构不如少数民族紧凑,所以在战争中仍然应对乏力,这些战例其实都可以相互参作来解析。国与国的战争,归根是国家凝聚力的比拼。而国家凝聚力就表现在社会结构的强大与紧凑程度、以及全民思想观念的凝聚程度上。 中国和日本的战争也不是简单的海军吨位的比较,一个几千年的陆地军事国家(以步兵为主),不可能快速转变而成为海上军事强国军事技术、观念、作战技术等等都不能随时形成。军事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矛头!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就会有相应的军事结构,有什么样的经济形式,就得有相应的军事力量予以保证。军事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如果作战,整个社会结构要作为后勤基础予以支持。我们看到西方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拥有强大的海军,
35、海军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海上贸易的安全,支持海军的基本基础是海上贸易能力。中国在鸦片战争失利之后,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创立军械局,购买先进战舰,一时间军舰数量和海军人数大增,但是最后在甲午海战之中仍然落败这一努力与基本的社会结构是脱节的,知识分子在中央集权社会框架内挽救大清王朝的最后努力宣告失败,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抹余晖终于逝去,走过两千余年的中央集权社会辉煌历程的中华民族即将划入漫漫黑夜。当时,由于市场交换和贸易经济已经跨洋展开,世界的经济大势决定,中国的海洋时代不管中国愿不愿意,都必须开启,海军也应该随而构建。中国的海洋时代之开启是以最为自大与自豪的中国的节节败退、一系列沉重的的完全掠夺式的的条约、整个民族整整一个多世纪的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整个民族一个半世纪迷茫无措的历程而开始的。可惜,当时和以后相当长时间中国仍然没有深刻地认识这一点,因为,海军力量崛兴的基础是跨海的贸易交换经济,而中国的对外开放和交换经济时代的开启,一直后延到 1978 年。并且在此之后,中国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强大的海军和空军是保证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时代的基本屏障。中国在 2010 年才买了一艘航空母舰!对于现代市场经济(以海洋贸易为主流)与海军、空军协同共进的认识与判断滞后的令人悲叹!不过也不是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