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备管理系统论文:设备管理系统在发电企业的实施及应用成效摘要:分析了国投甘肃小三峡发电有限公司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介绍了对设备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调研、确定实施方案、初步实施、解决相关问题的全过程,提出了发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现状分析 设备管理系统 实施方案 应用研究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建设和强化科学高效的生产保障体系,确保生产装备完好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设备维护成本、实现安全生产、规范作业流程,整理和规范管理基础数据资料 ,达到数据资料和管理信息的共享,建立起适应未来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这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组织中占有十分
2、重要的地位。 1 国投甘肃小三峡发电有限公司的企业现状及需求 国投甘肃小三峡发电有限公司已于 2003 年底顺利完成新一轮的企业改革,所有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已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了详实科学的规划,生产管理新的模式已经启动并初见成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适时的启动信息化的整体框架规划及应用环境的培育,就成了一个新的应用课题。 1.1 设备台账管理现状 设备台账信息由各个专业的点检员自行维护,基础数据不完整,设备相关的技术资料缺乏,采集方式也缺乏先进性 ,手工记录维修历史 ,难于查询和利用,数据共享、资源共享不能实现。 1.2 缺陷管理现状 缺陷管理主要通过缺陷通知单填写结合通知来完成,运行人员按要
3、求巡回检查设备,根据机组运行和检查情况 ,并结合仪表进行分析 ,及时发现缺陷,经值长核定后,由点检组人员策划工作任务单 ,通知检修管理部组织维修人员进行现场维修。 1.3 工单管理现状 工单管理完全按照点检工作要求,由点检人员按照固定格式以电子化文本文件编辑产生,不能方便提取点检维修作业标准工艺资料, 工艺标准的可控性较差,对设备备件信息不能快速查询,而要依赖电话联系库管员提供信息; 另外,设备管理人员对维修费用的控制需要大量的数据整合、分析。 1.4 设备点检管理现状 目前我厂点检管理点检数据的采集,还完全依照人员的巡检纸质记录来完成;对点检路线、点检区域、点检内容只在设备点检标准、计划表中
4、定义设置,点检员必须熟悉自己的巡检内容,然后到现场进行检测项目; 运行人员的设备巡检仍按照传统的巡回检查制度进行标准所规定的检查项目。 1.5 运行管理现状 所有的运行记录文件均为纸质文档,手工记录,运行记录查阅极为不便。 1.6 企业网络现状 国投甘肃小三峡发电公司下辖三个电站,而经营管理完全按照一套班子管理原则进行,在精简高效的工作前提下 ,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扩大经营利润,这是个现实必须解决的课题。 2 建设设备管理系统的目的 2.1 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手段 整合企业的管理资源,将全公司的生产、经营等工作资源配置都纳入到统一的平台之上,利用计算机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的优势
5、, 做到企业内部资源的信息共享,增大管理幅度 ,提高工作效率。 2.2 提高设备管理工作的质量 借助该系统进行管理,使各项巡检、维护、检修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使生产工作处于可控、在控状态 ,把点检定修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生产基础数据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原始基础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 2.3 高效完成日常事务处理业务 通过公司广域网进行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办公信息的交换,实现办公自动化,优化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各生产部门及部门间的协同工作能力,进一步规范公司内部管理。 2.4 提高物资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该系统, 每项检修工作的物资计划都由点
6、检人员来控制,点检员可以将费用控制到每一项工作的每一个步骤, 这样不仅提高物资计划的准确率而且加快采购速度。 3 小三峡公司设备管理系统实施方案 3.1 规范的编码体系结构 ,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发电企业整体运营的可靠性是由每一个具体设备或其部件的可靠性决定的。为了保证维修技术人员通过系统确切了解生产现场每一个设备目前的健康状况,系统有详尽完备的设备台账系统。设备一旦安装在现场, 系统就依据规定好的编码规则(KKS)产生这一设备的“身份证号”,同时系统又可对发电企业所有的工艺位置进行位置编码。通过设备本身的“身份证号”、设备工艺位置编码, 设备入库的其它信息如设备状态信息,就可以对设备进
7、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3.2 流程化的设备维修过程 ,实现设备维修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系统对维修项目计划的上报产生、审核、下达、立项、项目执行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控制和项目收尾这一连串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执行计划阶段主要任务是维修技术人员策划工单。 3.3 标准化的基础资料库 ,使设备维护标准化并且可量化,从而实现维修过程可控,维修效果的可评估 系统提供了点检维修标准与设备维修项目直接关联的途径,设备管理人员将此信息与工单关联后,进行局部的修订 ,维修作业人员在接到工单后将自动显示 ,并打印出具体的维修作业工艺卡。该工艺卡在工作中填入相应的技术执行标准后,返回到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分析,为
8、进一步的修订标准奠定基础。同时可作为设备维修部门进行绩效评估的现实依据。 3.4 模块化无缝连接,体现以设备为中心将企业设备维修、运行、维修物资的供应、维修成本的核算进行一体化的业务流程的优化(目前系统尚未开展财务管理模块、预算管理的应用) 系统良好的扩充性使得将来可以围绕设备的整个活动进行工作管理,资本化的设备需要运行,运行就需要维护,维护需要备品、备品需要采购,采购需要费用,费用需要预算,有了预算需要控制,企业需要核算成本。 4 设备管理系统的应用成效 经过两年的努力,公司的设备管理系统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文档管理、运行管理、安全与可靠性管理等子系统的全部上线,实现了 PD
9、A 在巡检管理中的应用,以及 PDA 和条码管理在仓库库存盘点中应用等。 4.1 生产管理数据和业务流程更加规范 通过实施设备管理系统项目,公司的生产管理数据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形成了下列生产管理数据的规范: 物资编码规范、供应商编码规范、设备编码规范、设备基础数据规范、人员编码规范、报表规范等。 4.2 业务信息和交易事务处理实现了集成化 集成化的应用系统将为公司的生产管理跃上一个新台阶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也纳入到项目实施内容中来,设备管理系统即整合了物资、人力、资金、设备、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可靠性管理等,使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者之间实现了集成与
10、统一。集成保障了信息的共享、信息的透明和信息处理的效率。 4.3 生产与经营管理更加科学化 设备管理系统为提高设备维护工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以及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供了可能性。设备管理系统能够帮助电站自动产生详细的工作步骤和维修工作的步骤等,在维修工作结束时 ,系统还可以指导工作人员一步一步恢复隔离措施。维护系统包括安全工作规程和严格的安全检查,从而帮助公司提高维修工作的规范化程度,避免出现差错,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故障引起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减少故障停机引起的经济损失。由于得到正确的维护,设备可以使用的寿命更长久, 从而减少在购买设备方面的资本支出。 4.4 创建知识宝库,积累宝贵经验 通
11、过系统的深入广泛应用,标准工作包、历史工单、隔离模板、操作票模板等一系列知识库被积累起来,为企业生产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源, 为公司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5 结论和建议 5.1 设备管理系统应用结论 系统所实现的设备管理、物资管理、运行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管理、实时数据、工器具管理等模块功能,其所固化的相关业务流程清晰、各模块之间高度集成关联,与生产管理实际紧密结合。 5.2 对设备管理系统的建议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会继续在以下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的工作:系统中数据分析应用图像技术的应用开发。 生产流程的进一步优化。信息化产品的优化集成(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与 OA、电站工控设备系统等的集成)。加强应用的管理。 本项目的完成从技术的角度系统化的解决了企业改制过程中信息化工作所提出的重大问题,代表了水电行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