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难经经释 清 徐灵胎叙难经 ,非经也。以灵 、 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 ,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 ,
2、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 ,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 ,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不本于内经 ,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
3、诠解未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 ,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 。 难经所以释经 ,今复以经释难 ,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 ,盖不可定,然实两汉以前书云! 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卷上一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 (十二经,手足三阴三阳也。动脉,脉之动现于外,如手太阴天府、云门之类,按之其动亦应手是也。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寸口,即太渊、经渠穴之分,兼两手上中下三部脉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会,聚也。手太阴,肺之经
4、也。大会, 灵动输篇云“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气清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是也。又灵经脉篇云,手太阴之脉, “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呼,出气也。吸,内气也。灵五十营篇“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 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度,过也,犹言过一次也。二十八脉实数,详灵脉度篇 。 )漏水下百刻, (按隋志刻漏始于黄帝。一昼一夜定为百刻,浮箭于壶内,以水减刻出,分昼夜之长短。 )营卫行阳二十五
5、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营卫, 灵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是也。合言脉,则营卫在其中矣。日行阳而夜行阴,昼夜各二十五度,则五十度为一周也。盖昼夜有长短,此举其中而言。其行阳行阴、起止出入之法,详灵卫气行篇 。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起于手太阴,止于手太阴,故曰终始。五脏六腑之气皆现于此,故取寸口可以决生死吉凶也。 灵营卫生会篇云“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曰上焦出胃上口,并咽贯膈,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
6、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此营卫之常度也。 )二难曰 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尺寸详下文。要会,言要切之地、会聚之处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关者,尺寸分界之地, 脉诀所谓高骨为关是也。关下为尺,主肾肝而沉,故属阴。鱼际,大指本节后内廉大白肉名曰鱼,其赤白肉分界即鱼际也。关上为寸口,主心肺而浮,故属阳治理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此二句释尺寸二字极明晓。言关上分去一寸,则余者为尺;关下分去一尺,则余者为寸,此言尺寸之所以得名也。 )故阴得尺中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此二句
7、又于尺寸之中分其长短之位,以合阴阳之数。一寸为偶数,九分为奇数也。盖关以下至尺泽。皆谓之尺,而诊脉则止候关下一寸;关以上至鱼际皆谓之寸,而诊脉止候关上九分,故曰尺中一寸,寸内九分也。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此又合尺寸之数而言。然得一寸不名曰寸,得九分不名曰分者,以其在尺之中、在寸之中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太过、不及,病脉也。阴乘阳,则阴过而犯阳;阳乘阴,则阳过而犯阴,此太过不及之甚。覆、溢、关、格,又相乘之甚者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关前为阳,见上文。浮。阳之象也。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
8、上鱼为溢, (过,谓浮出九分也。减,谓浮不至九分也。鱼,即鱼际。上鱼,浮至鱼际,太过之甚也。溢,满而出于外也。 )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格,据三十七难言阳气太甚,则阴气不得相营,故曰关;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故曰格。则此云外关者,外而阳盛越于外;内格者,内而阴盛距于内也。阴乘,阴气上乘阳位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关后为阴。沉,阴之象也。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 (过,谓沉过一寸也。减,谓沉不及一寸也。尺,一寸后尺中也。覆,反而倾也。 )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内关,谓阳反在下,居阴之位,外格,谓阴反上越,居阳之位也,阳乘,阳气
9、下入阴中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真脏之脉,谓脏气已绝。其真形独现于外,不必有疾病而可决其必死也。按此当与三十七难合观之。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阴阳,谓脉之属于阴、属于阳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 (心肺在上部,故出气由之,属阳。肾肝在下部,故入气归之,属阴。脾主中宫,故司出入之间也。受谷味,即因胃气以至手太阴之义。 )其脉在中。 (在中,介乎阴阳之间也。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浮为表,故属阳。沉为里,故属阴。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呼出心与肺,故俱浮。别,分别也。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心属火
10、,故其象大散;肺属金,故其象短涩,此心肺之本脉,而浮则其所同者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吸入肾与肝,故俱沉。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肝属木,故其象牢而长。肾属水,故其象濡而实。水体外柔而内刚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在中,不沉不浮之间也。此以上释阴阳之义已明,下文又于阴阳之中交互言之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俱动,言三阴三阳尽见也,六脉见下文。 )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此即所谓六脉也。浮者在上,沉者在下,长者过本位,短者不及本位,滑
11、者流利,涩者凝滞。浮、沉、长、短以形言,滑、涩以质言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此所谓三阴三阳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此六脉互见之象也。然此举其例而言,亦互相错综,非一定如此也,但浮沉可以相兼,而滑涩短长不得并见,亦所当晓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上文言脉之形体,而未尝断吉凶,此乃言其断法也。其经,手足三阴三阳也。逆顺,如心脉宜浮,肾脉宜沉则为顺,若心脉
12、反沉,肾脉反浮则为逆,此又见脉无定体,因经而定顺逆。其法则两经备言之。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浮而无力为轻,沉而有力为重。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持脉,即按脉也。菽,豆之总名。三菽之重,言其力与三菽等也。皮毛相得,言其浮至皮毛之分也。肺脉最轻,故其象如此。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 (血脉、肌肉、筋、骨,递沉而下,故脉之轻重,以此为准。盖肺居最上,心次之,脾次之,肝又次之,肾居最下。至骨,沉之至也。举指来疾,言其有力而急迫,即四难“举指来实 ”之义也。
13、)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此与上文脉有阴阳之法不同。上文言脉之属于阴、属于阳,平脉也;此则言阴分之脉与阳分之脉,有太过、不及,病脉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 (浮脉主阳,沉脉主阴,损小则气血衰,实大则气血盛。 )是阴阳虚实之意也。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阳阳气尚微,离阴未远,故其脉无定。阳明之阳已盛,然尚未极,故浮大而短。太阳之阳极盛,故洪大而长。至,言其气至而脉应也。 )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 (太阴为阴之始,故有紧象,而尚有长
14、大之阳脉也。少阴之阴渐盛,故紧细而微。厥阴阴之至,故沉短而敦,阴脉之极也。 )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邪?(平脉,本然之脉也。病脉,有过之脉也。 )然皆王脉也。 (王脉,得其时而气应生王也。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 (自古历元皆起于冬至,其日必以甲子,然岁周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则日有零余,每岁递差,至日不必皆当甲子,此云冬至后得甲子者,乃指至日之当甲子者言也。至日当甲子,至立春后十五日历一甲,木气始盛,故曰少阳王也。若至日不当甲子,少阳之王大概以六十日,不复以甲子为限。 )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 (少阳之阳
15、尚微。阳明则阳已盛。太阳则阳极盛,极则阴生而太阴用事;太阴之阴尚微,少阴则阴已盛,厥阴则阴极盛,极则阳生,如是无已。 )王各六十日, (甲子至甲子,则六十日一周也。 )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时指月言,日指日数言,以终上文何月几日之问。)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平,谓脉不病也。 )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 (十二经见上。系,连属也。十二经之气皆从此出,故谓之根本。肾间,两肾之中间也。动气,气所开合出入之处,即所谓命门也。其说详三十六难中。 )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
16、之神。 (吸入肾与肝,故为呼吸之门,即所谓动气是也。三焦与肾同候,而肾属下焦,故曰三焦之原,谓三焦所从出也。守邪未详。或谓元气既足,则邪不能伤,故曰守邪,未知是否。 )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气,即原气也。原气在人,犹草木之有根本,若草木根绝,则茎叶枯落,人之原气,亦犹是也。 )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言内之生气已绝,则虽其外之脉甚平,而终不免于死也。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 (腑属阳、脏属阴故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此二句释所以迟数之义。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此二句又释所以数属腑、迟属脏之义。诸阴诸阳,又推言之也。故以别知脏
17、腑之病也。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一脉十变,谓一脏之脉其变有十,如下文所云也。 )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五邪,五脏五腑之邪也。刚柔,五脏为柔,五腑为刚。相逢,为脏邪干脏,腑邪干腑也。下文详之。)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 ,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此所谓十变也。盖脏干脏则脉甚,腑干腑则脉微。急、大、缓、涩、沉,乃五脏之本脉,见何脏之脉,则知何脏之干也。候小肠于心脉者,
18、 素血气形志篇 云“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 ”故也。余脏配合亦准此。 )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此二句乃推言之,举心以为例,则五脏皆然,故曰各有、曰辄变也。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谓(一作脏)也?(灵根结篇云“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此引经文而约言之也。无气,谓其气已绝,故脉行至此,则断而不续也)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 (吸入肾与肝,故吸随阴入。呼出心与肺,故呼因阳出。 )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 (人一呼脉再动,一
19、吸脉再动,言呼吸者,以脉由呼吸以行也。脉动未终而止,因以知吸不能至肾也。 )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不能至肾,故为肾气尽。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经文见灵九针十二原篇 。 )然 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脉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脉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 (肾肝主内,心肺主外。补,谓以针补之也。 )阳绝补阴,阴绝补阳, (心肺为阳,肾肝为阴。 )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 (绝者,虚也,不足也。不绝者,实也,有余也。补其所不当补,则绝者益殆矣。 )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言病不必死
20、,而医者误治以致其死也。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经文见灵邪气脏腑病形论 。相胜、相生,义见下文。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 (五色见下,言何脏病则现何色也。寸口指脉言,尺内指尺之皮肤言,下文自明。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灵五色篇云“ 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 ”弦急浮大五者,皆五脏之本脉也。 灵 邪气脏腑病形篇 云“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
21、,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 ”与此可以参观。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此所谓与尺内相应者也。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一本有相字)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色青属肝,浮涩而短是肺脉,脉胜色也;大而缓为脾脉,色胜脉也,故曰相胜。浮大而散是心脉,色生脉也;小而滑为肾脉,脉生色也,故曰相生。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八,下工十全六,此之谓也。 (知一,谓色、脉、尺三者之中能明其一也
22、。全,谓不误治,能愈其病也。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少曰损,多曰至。 )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一作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平者,适得其常之谓。离经,离其常经也。夺精,精气已夺也。死者,言其必至于死。命绝,则其生气已绝,仅存脉之动而已,亦随息也。 )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心肺为上,肾肝为下。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
23、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 (按于收二字,滑氏云疑作“脉之” 是也。 灵九针篇肺主皮,心主脉,脾主肌,肝主筋,肾主骨。皮聚者,枯而缩也。五脏肺居最上,肾居最下,由肺以至肾,此所谓从上下也。反此谓至脉之病,则由肾以至肺,所谓从下上也。 )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此以断至损脉之死期也。盖损即为迟,迟属寒,故先中于表。至即为数,数为热,故先中于里。相传既久,至内外表里俱病,则不复可治矣。 )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肺主气,故益其气。营卫者
24、,血之所充。饮食寒温,肌肉之所由生。缓中者,即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义。精者,肾之所藏。盖病在何脏,则各随其所在而治之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 (适得病,即上文离经之义,言仅为有病之脉也。 )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前指寸,后指尺。前大后小,病气在阳,故头痛、目眩。前小后大,病气在阴,故胸满、短气。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 (病欲甚,即夺精之义,言其病将深也。 )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洪大为阳邪外越,故烦满。沉细为阴邪内陷,故腹痛。滑为血实,故为热。涩为伤湿
25、,故中雾露,此又于一息四至之病,分别言之,亦举此为例言,仍当取所现脉象以别其病,欲令读者推展其义也。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 (困者,近于死也。沉细属阴,故加于夜。浮大属阳,故加于昼。大,即浮大。小,即沉细。若不大不小,则昼夜不至于有加,故可治。有大小,则历昼夜而病益进,为难治也。不大不小,即灵禁服篇所谓“若引绳大小齐等”之义,若更参差不伦,则难治矣。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 (死脉,即命绝之谓。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 (言虽能行步,久当不
26、起于床也。血气不足,明所以得损脉之故。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无魂,言魂气已离也。行尸,言其人生道已绝,如尸之行也。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吐则气逆于上,故脉亦从而上,则下部之无脉,乃因吐而然,非真离其根也。若不吐而无脉,则脉为真无,而非气逆之故矣,故曰死。 )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经文见素平人气象论及玉机真脏论 。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四时之
27、脉,谓脉之应乎四时,即王脉也。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濡弱而长,是弦之正象,否则即为太过、不及之脉也。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来疾者,其来少急而劲;去迟者,其去少缓而弱,此所谓下曲如钩也。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其枝独在、若毫毛,言其四面无所辅,而体又甚轻也。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冬气敛聚,故沉而濡滑,
28、水之象也。按脏腑之与五行,各有所属,而春夏秋脉皆以木为喻者,盖惟木为因时迁变也。 )如有变奈何?(变,谓失常也。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太过属阳,而发于表,故病在外。不及属阴,而怯于中,故病在内。 )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厌厌, 素问王冰注以为浮薄而虚也。 )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此皆弦而太过之象。 )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此则弦之至,即所谓真脏脉也。 )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胃气, (冲和之气也。微弦、胃气少、但弦无胃气,即上文三者之象也。下文仿此。 )春以胃气为本。夏脉钩,反
29、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曰平;(如环, 素问作“如连珠 ”,言其满盛也。琅,石似珠者。 )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谓实而劲也。 )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 (居, 素问王冰注曰“不动也” 。带钩,曲而坚者也。 )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车盖,言其浮大而虚也。 )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素问王冰注谓“中央坚而两旁虚” 。 )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 (素问云如物之
30、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王冰谓” 如物之浮,瞥瞥然;如风吹毛,纷纷然也。 “盖皆轻虚飘乱之义”。 )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啄曰平;(雀啄,上大而末锐也。 )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 (啄啄连属,言搏手而数。其中微曲,言其象似钩也。 )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 (解索,紧而散;弹石,促而坚也。 素问云“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 (水谷皆聚于胃,如海为众水所聚也。
31、 )主禀四时, (胃属土,土分王四季,故曰主禀四时。 )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 (中州,言在四脏之中,四脏平和,则脾脉在其中,故不可得见。 )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一本无之字)见也。 (雀啄,言其坚锐。水下漏,言其断续无常。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 (三部九候,详素三部九候论 。阴阳,详第四难。轻重,详第五难。六十首,见素方盛衰论 ,王冰注谓其义不存,或谓即各王六十日之义。一脉变为四时,详十五难。但诸设难下文俱无发明,疑有脱误。 )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32、。 (凡人所受伤为病,所以验其病者为证,盖病合而证分也。 )其病为之奈何?然假令得肝脉, (五脏脉体详十三难。 )其外证 善洁, (肝与胆合,胆为清净之腑,故善洁。 )面青,善怒;(素阴阳应象大论肝“ 在色为苍”, “在志为怒”。 )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素 刺禁论“肝生于左”,脐左,肝之位也。动气,真气不能藏而发现于外也。牢者,气结而坚。痛者,气郁而滞。 )其病四肢满, (满,闭塞也。盖肢节皆属于肝,左氏传云“风淫末疾”。 )闭淋,溲便难, (灵经脉篇云,足厥阴循阴股,结于阴器,故病见于溲便也。 )转筋。 (灵九针篇 云“ 肝主筋”,故病筋也。 )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是,
33、指上文病证而言。如无此病证,则虽见肝脉,而受病实不在肝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 (素心“在色为赤”。 )口干, (心气通于舌,火上炎则干也。 )喜笑;(素心“ 在声为笑 ”。 )其内证脐上有动气, (脐上,心之位也。 )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 (病在本脏也。 )掌中热而。 (灵经脉篇手少阴之脉“入掌内” ,故掌中热。 ,干呕也。 素至真要大论“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 (素脾“在色为黄” 。 )善噫, (噫,即嗳气。 灵口问篇云“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脾与胃合,故病同也。 )善思, (素脾“ 在志为思。
34、 ”)善味;(素脾“在窍为口”,故主味。 )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当脐,脾位乎中也。 )其病腹胀满, (素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故病在腹。 )食不消, (脾主磨食。 )体重, (脾主肌肉。 )节痛, (素痿论 )阳明 “主束骨而利机关, ”脾与胃合,故亦主节。 )怠惰嗜卧, (劳倦亦属脾也。)四肢不收。 (脾主四肢。 )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外证 面白, (素肺“ 在色为白”。 )善嚏, (灵口问篇“ 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嚏。肺气通于鼻,故善嚏也。 ”)悲愁不乐,欲哭;(素肺“在志为忧”, “在声为哭。 ”)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素
35、,刺禁论“ 肺藏于右”,脐右,肺之位也。 )其病 喘咳, (肺主气,气逆则喘咳。 )洒淅寒热。 (肺主皮毛。 )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 (素肾“在色为黑。 ”) (善恐素 “在志为恐”。 )欠;(灵口问篇“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又云“肾主为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居最下,脐下,肾之位也。 )其病逆气, (下气不藏则逆上。)小腹急痛, (肾治于下,故病在小腹。 )泄如下重, (滑氏云“如读为而” 。肾主二阴,下重,气下坠不收也。 )足胫寒而逆。 (灵经脉篇 足少阴肾之脉“ 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 ”,故病
36、如此。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连年月不已。 (此亦错引经语,非经之全文也。 )其死生(一作生死)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然可尽知也,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 (此肝病现证,肝与胆合,肝病则胆虚,故闭目不欲见人。 )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 (此肝之本脉。 )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证属木,脉属金,为克贼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 (此心病现证。心主热,热甚则开目而渴也。 )脉当得紧实而数, (此心之本脉。 )而反得沉涩(一作濡)而微者,死也。 (此肾之本脉。证属火,脉属水,为克贼也。 )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此
37、又一义,不以生克言,所谓病虚脉实,故死也。 灵玉版篇云“ 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 ”,即此义也。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此则病实脉虚也。手足厥冷,兼证言之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此亦病虚脉实也。 灵玉版篇云“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 (三部,寸、关、尺也。四经,两手寸、关、尺各候一脏一腑也。 )手有太阴、阳明, (手太阴属肺,手阳明属大肠,皆诊于右寸。)足有太阳、少阴, (足太阳属膀胱,足少阴属肾,皆诊于左尺。 )为上下部, (右寸为上,左尺为下。 )何谓
38、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此言左右手循环相生者也。 )足厥阴、少阳(足厥阴属肝,少阳属胆,皆诊于左关。 )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手太阳属小肠,手少阴属心,皆诊于左寸。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 (手心主,即手厥阴心包络也。手少阳属三焦。推本文之义,则宜诊于右尺。 )生足太阴、阳明土, (足太阴属脾,足阳明属胃,皆诊于右关。 )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以上释三部、四经上下之义,下文又论所主之病也。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三部各有浮、中
39、、沉,故为九也。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此又不以经络,以部位言。 )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 (此四字一作尺为下部,法而应乎地。 )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即素脉要精微论 所云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但其候脉法,与此微别。 ”)审而刺之者也。 (谓审其病之上下而刺其所在,则针不误施也。本义谢氏谓“此一节,当是十六难中答辞 ”,与下文又不相属,其说近是。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然诊病(一本无病字)在右胁有积气, (积气,积聚之气也。 )得肺脉结, (右胁,肺之部也。结,为积聚之脉。 素平人气象论 云“
40、结而横,有积矣。 ”)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积微。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当(一作脉)沉伏。 (沉伏,亦积气之脉。右手统指三部言,则肺脉亦在其中。又右手气口脉所以候里也。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痼疾,凡肌肉筋骨间久留不去之病皆是,以其不在脏腑故曰外。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 (无常数,乃为结脉之象。若有常数者,或四十动一止,或三十动一止,乃代脉,主死,不但有积矣。盖结脉之所由生,以积聚在内,脉道不通,故其现脉如此。 )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 (言结伏则病在里,结浮则病在表,结在右病亦在右,结在左病亦在左,以
41、此推之,则内外左右积气痼疾,其结脉同而浮伏异也,故曰法皆如此。 )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病脉不相应,乃真气已漓,血脉不相联属,故云死也。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得其脉为顺,不得其脉为逆。恒,常也,谓各有一定之法也。反,谓上下之强弱相反,如下文所云也。经文无考。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 (此推本天地初生男女之理而言,以明脉之所以异也。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 (男得阴脉,则阳陷于阴,故为不足。内,谓心腹之内。阳气入阴,则病见于阴位也。
42、)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 (此又以脉之左右,验病之左右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 (女得阳脉,则阴越于阳,故为有余。四肢属乎阳,阴气从阳,则病见于阳位也。 )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阳道全而阴道半,故阳得阴脉为不足,阴得阳脉为有余也。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引经言无考。伏匿,谓不见于本位,反藏匿于他部而见其脉也。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 (言不拘于一脏也。 )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阳脉,即下文浮滑而长是也。 )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 (言阳虽乘阴,而阴犹伏于阳内也。 )脉居阳部,而
43、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阴脉,即上文沉涩而短是也。 )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此又因阴阳之伏匿而极言之。重阳、重阴,言不止伏匿,阴皆变为阳,阳皆变为阴也。狂者阳疾,癫者阴疾,邪气既盛,至伤其神,故其病如此。素病能论云“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 ) ”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此又因重阴、重阳而及之。鬼属阴,阳既脱,则纯乎阴,故见鬼。目得血而能视,阴既脱,则血不营于目,故目盲。此则重阴、重阳之反也。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 (言非脉之真不病也。盖诊病以不病调病患,一呼二
44、至,一吸二至,脉数之常。若其人既病,则呼吸不齐,不能与脉数相应,或脉迟而其人之息适缓,或脉数而其人之息适促,医者不能审之,遂以为无病,而实不然也。又或医者之息不能自调,与病者相应,则迟数不辨,故误以为不病,亦通,经文无考。 )此大法。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辄(一本无辄字)变为二病者,何也?(此亦非经之全文,乃约经语以成文者也。此脉字,指经脉言。是动、所生病,见灵经脉篇 。二病,指经文“是动”以下所举之病,及“ 所生病” 以下所举之病,有此二者之殊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 (言脉之动者,气为之,而所生病者,则血为之也。 )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
45、 (此又言气血之所以病,则皆因乎邪也。 )气主之,血主濡之。 (,煦也,熏蒸之义。濡,滋润之义。 )气留而不行者, (不能也。 )为气先病也;血壅(一作滞)而不濡者, (壅,凝滞也。 )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言邪之中人,必先伤乎气而气病,然后及乎血而血病,故云一脉变二病也。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 (三阳, 灵脉度篇作“六阳” 。 )从手至头, (手三阳之脉皆从指末起而终于头。 )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五六,合两手言之也。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 (手三阴之脉亦从指末起而至胸中。 )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
46、阳之脉,从足至头, (足三阳从足趾起至头。 )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 (足三阴从足趾、足心起至胸。 )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跷脉属奇经。 )然 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营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营出于中焦,故脉从中焦始。)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 (脉所注为原。 灵九针十二原篇云“ 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 盖谓五脏之气,皆会
47、于此,而别络之气,亦因乎此也。 )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 (寸口,见第一难。人迎,即左手之寸口脉也。朝,如朝觐之朝,谓会聚于此,复禀气以出也。 )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处,揆度也,即第一难独取寸口以决死生之义。 )经云明知终始,阴阳定矣。何谓也?(见灵终始篇 。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 (终始篇云“ 终始者,经脉为纪。 ”)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 (朝,见上。使,言相为用也。寸口为阴,人迎为阳。 )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 (死形,见下二十四难。 )故曰终也。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候,以证验之也。 )可知其吉凶
48、不?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 (以下皆言其候也。 素六节脏象论云肾“ 其充在骨”, )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肾脉应冬,其气敛藏于内。 )故骨髓不温,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濡,滞也。经作“软而却。 ”却,退缩也。 )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 (枯,经作“垢” 。齿肉却则龈上宣,故齿长。枯,不泽也。齿者,骨之余,故以此验之。 )发无润泽;(六节脏象论云肾“其华在发。 ”)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六节脏象论云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 )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满,浮肿也。肉肿,则唇亦肿而反出于外也。 )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经文有“木胜土也” 四字)足厥阴气绝,即(一作则)筋缩引卵与舌卷。(引,牵引也。 经脉篇云,厥阴之脉“循阴器” ,又云, “循喉咙之后”,又云, “环唇内”。 六节脏象论云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 (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故脉不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