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电视娱乐节目受众心理的社会学探寻.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938741 上传时间:2019-04-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娱乐节目受众心理的社会学探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视娱乐节目受众心理的社会学探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电视娱乐节目受众心理的社会学探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电视娱乐节目受众心理的社会学探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电视娱乐节目受众心理的社会学探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电视娱乐节目受众心理的社会学探寻山西省社会学学会传媒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特邀研究员 宗 匠娱乐节目作为三大主流电视节目之一,能与新闻、电视剧比肩而立,长期占据较高的收视位置和重要的市场份额,表明其中一定包含着某些能持久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常常以当下的社会现实为根基,迎合了观众的收视心理,因而使节目获得观众的肯定与青睐。对这些因素进行解剖分析,探究其与观众收视心理的关系,对于更好地制作娱乐节目、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娱乐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娱乐节目的基本元素,对处身现代社会的观众收视心理做一解析,以揭示出娱乐节目何以对观众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的背后秘密。通过娱乐节目,进入一个虚幻的空间

2、,获得暂时的轻松感,减轻和缓释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进而在虚幻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比较中获得某种相对的优越感、替代性的满足和虚幻的英雄感或成就感,最后达成内心颠覆的欲望的实现,是观众不断地收看娱乐节目时心理轨迹的三个层级。大众对娱乐的需求在任何时代都有,但心理层级的形成却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成因。在人类早期,田间地头的劳动歌谣只能说是一种自娱自乐。而到了古希腊时期,在富豪名流们的宴会中,出现了专门的娱乐演员,他们常常在宾客们酒足饭饱之后,通过滑稽表演和杂耍,给这些上流社会人士带来娱乐。古罗马的竞技场里,更出现了血淋淋的厮杀场面,这种厮杀要一直延续到一方被另一方杀死。它对观者的刺激无疑是极其强烈

3、的。中国古代也不断地出现弄臣、食客,为他们的主人耍宝解闷。直至现代,那些大富之家还要在节日里请来戏班。同样,一些京剧、相声的顶级大师也常常要为某些特定的人群上门演出。但是所有的这些娱乐,都是指向特定的人群的,它是精英的或贵族的;娱乐的提供者也没有摆脱与“弄臣”类似的地位。只有在电视普及以后,娱乐才获得了真正的平民性,才能面对最广大的大众,并使自身获得巨大发展,娱乐提供者也成为明星(与电视相比,电影的娱乐手段过于单一、传播场所受到限制,而广播也存在着明显的媒介局限) 。娱乐通过电视媒介获得平民性对观众心理层级的产生至关重要。因为不管是蓝领、白领还是金领,所有收看电视节目的观众都具有一个更为根本的

4、身份:平民。而相对于过去的贵族,在一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中,平民无疑在某个层面上处于社会的对立面。因为他不但不能像贵族那样享受社会本身先天地为他带来的利益,他也不能左右这个社会和周遭的环境,相反,他还要处处受制于这个环境,在与环境的抗争中寻求自己的利益。这样,平民与社会的对立和冲突就给平民的生活带来了种种变数,并对其心理产生种种挤压,从而构成其心理轨迹的多重复杂性。例如,当股市反复震荡时,股民的心理也随着股价的涨跌阴晴不定,要面对巨大的压力,他就需要轻松的娱乐来放松神经,平静心情;当股市大跌招致损失时,一个有人比他还惨的比较优势也会使他获得安慰;而当股价跌到他血本无归、走投无路,使他感到被社

5、会重重地伤害和彻底地抛弃时,他就产生了一种颠覆的欲望与冲动。社会给予大众生活和心理丰富的复杂性,这也使得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电视娱乐必须具有丰富的复杂性,它不能只提供单纯的消遣,而要紧跟大众复杂的心理需求,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变。所以,平民的介入使娱乐自身的功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大众复杂的心理需求一一得到了满足。1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娱乐节目给观众提供的最浅层、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观众从中获得心理的松弛和压力的缓释,这也是观众之所以收看娱乐节目的最基本动因。那么,大众何以需要用如此普遍的娱乐休闲心态来收看电视节目呢?从表面看,是因为他们需要打发工作和睡觉之外的时间。而之所以选择在娱乐节

6、目中打发时光,是因为他们需要获得轻松感。他们需要一种东西,来对他们的生活作出调剂。这就意味着,在大众的生活中,一定有某种压力存在。这种压力也许来自自身真实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也许仅仅来自心理的空虚、无助和恐慌。但不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减压、缓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娱乐节目起着心理按摩师的作用,在人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将他们拉回到正常的状态之中去。就像一个足球运动员,在紧张的比赛过后,必须进行休整、训练,才能投入到下一场比赛。对于这种压力的存在,不需要去做过多的论证或分析,它就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失业、失恋,甚至仅仅丢失了一个装有五块钱的钱包,都会在特定的情况下让一个人感到沮丧、心情糟糕。有的

7、人会很快地进行自我调整,有的人选择借酒浇愁,有的人会跳楼,而有的人则选择坐在电视机前,让一档搞笑的综艺节目挥去自己的不愉快。娱乐节目让人们进入到一个虚幻的空间中去,在那里获得暂时的轻松并消除压力。娱乐节目就像电视剧一样,制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其中有笑声、有眼泪,也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观众进入到这个虚拟空间,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苦恼和烦乱,而将感情托付给一些不相干的人。他因此获得了部分的解脱。搞笑无疑是最容易让观众得到轻松、解脱的方式。主持人和节目嘉宾通过自己的种种搞笑手段,竭力取悦于观众。当他们所做的努力越多,观众也就越能得到笑声和由此而来的轻松感。所以,娱乐节目里总

8、是有更多的搞笑内容。而那些善于搞笑的主持人也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与肯定。这种认可与肯定从根本上说,不是因为别的什么,比如这个主持人更聪明或更漂亮,而是因为他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笑声,进而使观众得到了心理满足和安慰,甚至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勇气。2相对优越感、虚幻英雄感和替代性满足单单是在笑声中获得一份轻松还不足以解释观众的满足感。笑声中到底包含了什么内涵使他能够轻松?而节目中嘉宾的眼泪又是怎样使他获得了满足?再往深层探究,我们会发现,娱乐节目还给予观众更多的心理需求的满足:相对优越感、替代性满足、虚幻的英雄感和成就感是其中三个最重要的方面。相对优越感是在比较中获得的。当这种比较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时候

9、,它就为比较者带来了真正的优越感。但当现实不足以提供这种优越感的时候,他就必须从别处寻找到它,以便获得心理的平衡。各种煽情节目为观众的相对优越感提供了最好的诞生地。这些煽情节目将各种凄惨悲戚的人物请进演播室,带着哽咽和眼泪诉说他们同样凄惨悲戚的故事,将他们不愿面对的痛苦残酷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主持人为了强化效果,还会让现场的气氛更加凝重,并引导嘉宾向节目希望的方向再前进一步;制作者也会事先对流程作出精细的安排,以便制造出痛苦的高潮。节目通常通过这些手段调动起观众的情感,让观众随着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心潮起伏,感受同样的痛苦和悲戚。在这个收看的过程中,观众不仅因为付出了惠而不费的同情心而对自己的人格产

10、生较高的自我评价,从而建立起优越感;更重要的是,他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一个远比他更为凄惨的人的现实生活,这使他在节目营造的虚拟空间和自己的现实生活空间之间来回游弋,将自己和他人进行不断的比较,并获得优越感;当他跳出节目作为一个纯粹的观众冷眼旁观的时候,他还会庆幸这样的事并非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在与观众更具可比性的普通人身上,观众获得的是真实的优越感。因为这些痛苦的可怜人是真实可触摸的,他们的身份与观众十分接近或相像,而他们的命运却更为悲惨。这也是许多煽情节目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嘉宾的原因所在。与此相比,有些节目给予观众的则是较小的、甚至纯粹虚假的优越感。但这些优越感对于观众来说同样重

11、要,他甚至不去分辨它的大小或者真假。因为他需要有这样的优越感来帮助他调适自己的心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在一些综艺游戏节目里,观众看到的是比自己更丑的主持人和比自己更傻的明星嘉宾。这些丑的和傻的明星们在舞台上尽情表演,出尽洋相,让观众再一次获得了优越感。正是这种寻求优越感的心理,使我们明白,何以人们不单喜欢看美的事物,而且也特别喜欢看丑的事物。从电视上获得一份相对优越感,尽管这种优越感与观众的现实生活毫不相干,但观众却通过它让某些阴暗心理得到释放,获得一份精神慰藉,从而能够正常地回到和面对他也许十分糟糕的现实生活。与优越感相反相成的是一种虚幻的英雄感或成就感的获得。与前者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贬

12、低节目中的角色、或用节目中失败的角色来达到自身的满足,而是相反,是将自己等同于角色,将角色转化为自己,来达到虚幻的英雄感。娱乐节目总是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观众对优越感和成就感、英雄感的需求。但是正如上面所说的,大部分优越感和成就感都是脱离于观众现实生活之外的虚幻性存在,因而它对观众来说,只是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它所替代的是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东西。与此相应的是另一种替代性满足,它通过对某些禁忌性事物的公开,满足观众的窥视欲和好奇心,从而使观众内心隐秘的冲动得到尽情的发泄。在这类情况中,禁忌性事物的指向并非仅仅是他人的,也是观众自身的。当一个他人的隐私在节目中得到公开时,观众并非仅仅在偷看

13、他人,他同时也在将其联系到自身。正是在他人与自我的联系之中,观众内心隐秘的冲动才得以发泄出来。观众通过他人实现自己的发泄。因而,这种窥视并不只是简单的好奇,更是替代性的自我满足。在节目中,禁忌性同时指向他人和观众自身,但是这只存在于不可能被发现的心理层面,而能发现的、被公开展示或谈论的禁忌性事物却仅仅是他人的,与观众自身无关。因而,观众总是可以心安理得地坐在沙发上,安全地享受节目所提供的各种隐私或隐秘,而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或冒任何危险。一方面是可以突破禁忌,获得巨大的满足,一方面又没有任何风险,不会带来任何心理的或现实的麻烦,这正是这类节目获得观众青睐的原因所在。而对节目制作者来说,如何想尽办

14、法让禁忌性事物得到恰当的公开,则是节目成败的关键。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禁忌。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一些事物是绝对的禁忌,不能被拿来当作娱乐节目的素材。比如宗教问题、种族问题。而在能够公开的禁忌当中,虽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况会有程度的分别,但政治和性总是最适合和最经常被拿来公开谈论和展示的两种。各种有关政治的电视节目为大众提供了了解、洞悉天下大势的途径。这些节目正是准确地把握住了观众掌控权力、窥视内幕的冲动和欲望,在一个虚拟的情境中给予相应的替代性满足,才招致了大众的关注。而在与性有关的节目中,观众不仅看到了他人的隐私,而且也常常通过幻想将自己置身其中,使自己进入他人的私

15、隐领域,获得侵犯、扩张的快感。而这种侵犯和扩张,正如前面所说的,在他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者说,现实生活中的侵犯所具有的风险(家庭破裂、道德指责、法律惩处等)会使他在考量之后望而却步。3颠覆的欲望及其消解有关政治与性的电视娱乐节目,不仅满足了大众的权力欲和窥视欲,使他们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同时也指向了更深层的受众心理需求,即对这个世界、对世界上存在的各种秩序和法则,以及对他人、对与他人之间关系的颠覆的欲望。美国政治总是在两党的斗争和妥协中演进。克林顿在任时许多政策都因为遭到共和党议员的否决而未能付诸实施。 白宫风云则将这些政策一一实现,为观众提供了与现实完全不同的另一幅社会图景。这个图

16、景无疑构成了对现实世界的颠覆与反动,迎合了那些赞成这些政策的观众的心理,并使他们获得极大的快感。同样,当明星们装扮成一个个显赫的政治人物出现在娱乐节目当中,并对这些政治人物极尽模仿、歪曲时,观众看到的不再是冠冕堂皇的权力拥有者,而是一个个小丑。这些小丑使大人物瞬时变得渺小、可笑,他们与观众的地位出现了倒置,二者的关系被颠覆了。在性爱节目中,当明星的隐私被曝光时,明星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悄然的变化。明星不再是只存在于聚光灯下的强势人物或偶像,他与政治人物一样被拉下神坛,成了与大众没有分别的普通人。他与大众的关系同样被颠覆了。而另一些公开谈论性事的节目,则通过对禁忌的突破,颠覆了人们在现实世界

17、中必须遵从的法则,使人们心灵的绳索得到释解。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和性的谈话或表演节目,在其他的节目中,也同样存在着颠覆的因子。益智博彩节目通过金钱的非正常获取颠覆了关于劳动与报酬的法则,通过观看他人的搏杀颠覆了与他人的关系;真人秀节目同时颠覆了对禁忌的伦理限制和与他人的关系;而众多搞笑的游戏节目则通过他人的出丑和博命表演(比如将头伸进鳄鱼嘴里、从高空往下跳) ,同样颠覆了观众与他人的关系。巴赫金曾经指出,笑是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笑是一种颠覆。他在研究中世纪文化时,将其分为相互对立的两极:一极是代表官方、教会、受过教育的人的“不苟言笑者的文化” ,一极是以狂欢节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他指出,狂

18、欢节的核心是颠倒现实,即颠倒既定的社会和宗教秩序。基于巴赫金的理论,我们不难理解,搞笑的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不仅能给人们提供放松和缓释压力的途径,同时它本身也构成了对社会的颠覆。大众之所以需要对世界秩序和与他人关系的颠覆,有着深刻的社会成因。这一点在前面已有所分析。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个体都处于被既有的社会秩序和他者(这个“他者”不仅是他人,也可能是自我)的挤压状态之中。挤压形成了颠覆的欲望和动力。每个人只有通过颠覆,才能从秩序和他者的压迫中获得解放。但是,一方面,并非每个人都能在现实中获得超越他人的机会和否定秩序的可能(比如通过超常的晋升成为昔日上司的上司) ;另一方面,

19、即使获得了这种机会和可能,他也依然处于一个更强大的秩序和他者的网络之中,依然难逃于被挤压的境况。所以,在现实世界中,真正的、绝对的颠覆是永无可能的。娱乐节目所提供的颠覆此时作为一种替代品,适时出现在大众面前,让大众产生颠覆的幻觉,并获得瞬间的快感。这正是这些节目大受欢迎的深层原因所在。但是,这种颠覆并非真实的存在,它只是使观众从短暂的快感和欲望的虚幻实现中,暂时性地将他心中那个“自我的他者”驱赶出去,从而调节其内心的失衡,获得暂时性的心理平衡。正是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平衡,使一个个体能够在第二天重新面对被压迫的现实,重新进入秩序和他者的包围之中;对一个社会来说,正常的秩序因此才得以被继续维持。所以,娱乐节目所提供的颠覆,实际上在给予大众颠覆的幻觉和快感的同时,也消解了大众内心真实的颠覆欲望。从压力的缓释到替代性满足,从颠覆的欲望的实现到消解,当我们对观众的收视心理轨迹进行了这样一番描摹之后,我们得出了一个也许我们并不愿意得出的结论,那就是,在我们反复强调娱乐节目仅仅是一种娱乐,不应被套上更多的枷锁、赋予更宏大的使命的时候,我们发现,娱乐节目又回到了意识形态的范畴之内,它在调适大众心理平衡的同时,也在维护着这个世界既定的秩序和法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