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市场利率“高烧不退” 金融市场化改革刻不容缓新华网北京 12 月 23 日电(记者王宇、王培伟)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出现了 6 月份“钱荒”以来的再度高企态势,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分析人士认为,利率水平的连日攀升有其季节因素,未来随着这一因素的消解,资金紧张状况或将有所缓和。利率水平的不断攀升表明,我国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刻不容缓。银行间利率多日“高烧不退”数据显示,12 月中下旬以来,我国银行间市场各期限拆借利率不断上涨。最具代表性的 7 天回购利率加权平均值在 19 日突破 7、20 日突破 8的基础上,于 21 日上午逼近850的高峰。由于这已是 6 月份“钱荒”以来
2、货币市场利率最高水平,因此不少人担忧“钱荒”会再度袭来。对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骤然紧张,中国人民银行 20 日晚在其官方微博表示,央行已连续 3 天通过 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 3000 亿元流动性。分析人士认为,本轮银行流动性紧张属于“季节性因素” 。 “这种季末、年末银行资金的习惯性紧张,与季末、年末存款搬家、银行面临年末考核和应对存贷比压力有关,属于季节性因素。 ”金融专家赵庆明说。“流动性紧张有一定的季节性因素。 ”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银行在每月的 5 日、15 日和 25 日都必须为新增存款支付额外的准备金,而流动性需求在月末、尤其是季末会有增大
3、,此外年末的流动性需求一般来说往往较高。央行“维稳”传递货币调控新信号尽管央行连续通过 SLO 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如果观察目前央行货币调控的特点可以发现,在中国经济逐步企稳向好的大趋势下,当前央行货币调控遵循着中性偏紧的力度,最近两周更是暂停了逆回购操作,减少向市场定期释放流动性。这样的调控特点,与 6 月份“钱荒”发生时有异曲同工之处。分析人士认为,偏紧的调控手段显示出央行仍希望市场通过自身力量来解决季节性和结构性紧张问题,从而继续倒逼金融机构收缩表外业务和实现去杠杆过程。“人民银行可能希望商业银行根据利率上行和流动性趋紧的情况,相应地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表。 ”汪涛指出。央行在其微博中也透
4、露,虽然一方面向市场注入 3000 亿元的流动性,但同时已提示主要商业银行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央行“维稳”的思路释放出明年货币调控的新信号。 “由于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防范金融风险压力在加大,故明年宏观政策存在趋紧压力。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判断。凸显金融改革紧迫性流动性再度紧张的背后,凸显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的紧迫。“在我国广义货币存量 M2 超过 100 万亿元的大背景下,银行出现钱荒其实是个伪命题。背后暴露出的是银行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彼此相脱节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目前,相当一部分银行资金投入到高收
5、益的同业资产,由于表外业务存在期限错配等问题,银行机构这样的资金配置方式一方面带来了资金缺口无法解决的“伪钱荒”问题,同时也造成了制造业领域“求资若渴”的结局。“银行为了规避监管而不断创新,从非标业务到同业业务,催生了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使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日益凸显。 ”中国银行宏观研究主管温彬认为,未来只有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让市场成为配置金融资源的决定性因素,方能化解结构性矛盾,避免季末年末频频上演的“钱荒”现象。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个积极的迹象是,今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继 7 月份我国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日前央行开启了同业存单业务,为下一步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