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预应力分项工程6.3.1一般规定预应力工程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预应力工程施工应根据环境温度采取必要的质量保证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工程所处环境温度低于-15时,不宜进行预应力筋张拉;2) 当工程所处环境温度高于 35时或日平均环境温度连续 5 日低于 5时,不宜进行灌浆施工;当在环境温度高于 35或日平均环境温度连续 5 日低于 5的条件下进行灌浆施工时,应采取专门的质量保证措施。后张法预应力工程的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预应力专业施工单位承担。预应力筋张拉机具设备及仪表,应定期维护和校验。张拉设备应配套标定并配套使用,张拉设备的标定期限不应超过半年。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反常
2、现象时或千斤顶检修后,应重新标定。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预应力隐蔽性工程验收,包括:(1)预应力筋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2)预应力锚具和连接器的品种、规格、数量、位置等;(3)预留孔道的规格、数量、位置、形状、及灌孔浆、排气兼泌水管等;(4)锚固区局部加强构造。6.3.2 原材料预应力筋的性能应符合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常用预应力筋的公称直径、公称截面面积、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应符合规范规定。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连接器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连接器GB/T14370 的有关规定,其工程应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
3、 的有关规定;孔道灌浆用水泥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预应力筋等材料在运输、存放、加工、安装过程中,应采取防止其损伤、锈蚀或污染的措施;6.3.3 制作与安装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应经计算确定,并应采用砂轮锯或切断机等机械方法切断。预应力筋制作和安装时,不应用作接地线,并应避免焊渣会接地电火花的损伤。预应力筋或成孔管道应按设计规定的形状和位置安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预应力筋或成孔管道应平顺,并与定位钢筋绑扎牢固,定位钢筋直径不小于 10mm,间距不宜大于 1.2m;板中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定位间距可适当放宽,扁形管道、塑料波纹管或预应力筋曲线曲率较大处的定位间距,以适当缩小。2) 凡施工时需要起拱的
4、构件,预应力筋或成孔管道宜随构件同时起拱;3) 预应力筋或成孔管道控制点竖向位置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构件截面厚(高)度 h h300 300h1500 H1500允许偏差(mm) 5 10 15预应力筋和预应力孔道的间距和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先张法预应力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宜小于预应力筋公称直径或等效直径的 2.5 倍和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的 1.25 倍,且对于预应力钢丝、三股钢绞线、七股钢绞线分别不应小于15mm、20mm、25mm。当混凝土振捣密实性有可靠保证时,净间距可放宽至粗骨料的 1.0 倍。2) 对于后张法预制构件,孔道之间的水平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且不宜小于粗
5、骨料最大粒径的 1.25 倍;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宜小于 30mm,且不宜小于孔道外径的 50%;3) 在现浇混凝土梁中,曲线孔道在竖直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孔道外径,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宜小区孔道外径的 1.5 倍,且不应小于粗骨料最大粒径的 1.25 倍;从孔道外壁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梁底不宜小于 50mm,梁侧不宜小于 40mm,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的梁,从孔道外壁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梁底不宜小于 60mm,梁侧不宜小于 50mm;4) 预留孔道的内径宜比预应力束外径及需穿过孔道的连接器外径大 6mm-15mm,且孔道的截面积宜为穿入预应力束截面积的3 倍-4 倍;5) 当有可靠经验并能保
6、证混凝土浇筑质量时,预应力孔道可水平并列贴紧布置,但每一并列束中的孔道数量不应超过 2 个;6) 板中单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水平间距不宜大于板厚的 6 倍,且不宜大于 1m,带状束的无粘结预应力筋根数不宜多余 5 根,束间距不宜大于板厚的 12 倍,且不宜大于 2.4m;7) 梁中集束布置的无粘结预应力筋,束的水平净间距不宜大于50mm,束到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宜小于 40mm;预应力孔道应根据工程特点设置排气孔,泌水孔及灌浆孔,排气孔可兼做泌水孔或灌浆孔,并符合下列规定:1) 当曲线孔道波峰和波谷的高差大于 300mm 时,应在孔道波峰设 置排气孔,排气孔间距不宜大于 30m;2) 当排气孔兼做
7、泌水孔时,其外接管伸出构件顶面高度不宜小于 300mm。预应力筋安装完毕后,应做好成平保护工作。6.3.4 张拉与放张预应力筋张拉和放张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 75%。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效核最大张拉力下预应力筋伸长值。实际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的偏差应控制在6%。预应力筋宜按对称、均匀的原则张拉。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盖,宜先张拉楼板、次梁的预应力筋,后张拉主梁的预应力筋。后张预应力筋采用一端或两端张拉,采用两端张拉时,宜两端同时张拉,也可一端先张拉锚固,另一端补张拉。预应力筋张拉时,应从零拉力加载至初拉力后,量测伸长值初读数
8、,再以均匀速率加载至张拉控制力。预应力张拉过程中应避免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当发生断裂或滑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后张法预应力结构构件,断裂或滑脱的数量严禁超过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根数的 3%,且每束钢丝或每根钢绞线不得超过一丝,对多跨双向连续板,其同一截面应按每跨计算。(2)对先张法预应力构件,在浇筑混凝土前发生断裂或滑脱的预应力筋必须更换。先张法放张宜采用缓慢放张工艺,逐根或整体放张;对轴心受压构件应同时放张;受弯或偏心受压构件,应同时放张预压应力较小区域的再同时放张预压应力较大的区域;放张后,预应力筋的切断宜从张拉端开始依次切向另一端。预应力张拉或放张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预应力筋
9、两端正前方不得站人或穿越。6.3.5 灌浆及封锚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并检验合格后应尽快进行孔道灌浆,孔道内的水泥应饱满密实。后张法预应力筋锚固后外漏多余长度,宜采用机械方法切割,也可采用氧-乙炔焰切割,其外露长度不宜小于预应力筋直径的 1.5 倍,且不应小于 30mm。灌浆配制水泥浆用水,水泥,外加剂应符合技术标准规定:1) 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2) 采用普通灌浆工艺时,稠度控制在 12s-20s,采用真空灌浆时,稠度宜控制在 18s-25s;3) 水灰比不应大于 0.45;4) 3h 自由泌水率为 0,且不应大于 1%,泌水应在 24h 内全部被水泥浆所吸收;5) 2
10、4h 自由膨胀率,采用普通灌浆工艺时不应大于 6%,真空灌浆工艺时不应大于 3%;6) 28d 标准养护的边长为 70.7mm 的立方体水泥浆试块抗压强度不应低于 30MPa。7) 稠度、泌水率、自由膨胀率的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灌浆施工宜先灌注下层孔道,后灌注上层孔道;灌浆应连续进行,直至排气管排除的浆体稠度与注浆孔处相同且无气泡后,在顺浆体流动方向依次封闭排气孔;全部出浆口封闭后,以继续加压0.5MPa-0.7MPa,并应稳压 1min-2min 后封闭灌浆口。真空辅助灌浆时,孔道抽真空负压宜稳定保持为 0.08MPa-0.1MPa,孔道灌浆应填写孔道记录。封锚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锚具腐蚀和遭受机械损伤的有效措施,凸出式锚固端锚具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50mm,外露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厚度,处于正常环境时不应小于 20mm,处于宜腐蚀环境时不应小于 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