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面瘫治疗方法.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929400 上传时间:2019-04-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瘫治疗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面瘫治疗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面瘫治疗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面瘫治疗方法治面瘫有良方陈某,体育教师,身体结实,臂力过人。某日,冷风袭面,翌晨洗漱时发现口角漏水,进食时少量食物滞留于齿颊,说话发音不清,继之右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泪水分泌减少,皱额蹙眉受阻,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上向右侧,随即去医院看医生,诊断为面瘫,两个月来服过西药强的松、VB1 ,中药牵正散,外用单方黄鳝血涂敷,未显疗效,给生活、工作、学习、旅游、社交等带来了诸多烦恼。于是到处寻医问药,辗转来到我处,授予面瘫丸治疗,换药每日一次,三周告痊,随访一年,未曾复发。笔者按: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眼歪斜,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认为风邪袭人,气血凝滞,经络受阻而诱发面瘫,今

2、用面瘫丸治之有效,其处方为蓖麻子(去壳)50 克,朱砂 2 克,共研于瓷钵内,必须充分拌研均匀,制成梧子大药丸,每料可制 120 粒。用时将药丸放于面部患侧的听宫穴和颊车穴,每穴一丸,外盖小膏药或肤疾宁,盖贴时揿压四周,勿让中间药丸揿扁。考其配佐蓖麻子辛甘有毒,即有收敛拔毒之能,复有开窍通利之力,酌加镇静解毒的朱砂为伍,相须相使,疗效显著。作者: 钱问津艾灸为主综合疗法治面瘫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肌炎 ,其发病可能与风寒、病毒感染及自主神经不稳有关。中医多认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贪凉受风致虚邪贼风乘虚而入,使面部气血痹阻,脉络失养,面神经缺血而麻痹致瘫。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受累

3、后突发一侧口歪眼斜,不能闭目、流泪、下垂或耳后疼痛,眼裂增大,额纹消失或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或吹口哨等。笔者在诊治该病时发现,除了常规的治疗外, 以艾灸为主,加上点穴、按摩面部、口服营养神经药等综合治疗,对于缩短病程、改善症状, 效果理想。艾灸 取穴:阳白、太阳、牵正、地仓、翳风、风池、足三里。将艾绒制成半个小花生米大小,尖圆底平的圆锥状艾柱,其下置 23 毫米厚的蒜片或姜片(后者用牙签扎多个小孔),每穴灸 1315 柱,每日 12 次。点按穴位 用双手食指和中指同时点按上述各穴位,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顺时针方向点按 35 分钟,每日 2 3 次。按摩面部 两掌心搓热后,双手从脸之下部

4、往上部至前额,再向两侧分开至颞部、耳根,拂两颊而下至口周和下颏处,每次 60100 遍。动作轻柔,以局部发热感觉舒适为度。口服营养神经细胞药 酌情服用维生素 C、维生素 B1、维生素 B12、肌苷、强的松等药物。这种以艾灸为主、点穴、按摩及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的综合疗法,方便廉价,短期内显效,无痛苦。人们常说“艾灸治百病”,艾灸温通经络,疏风散寒,清热利湿,调理气血,消肿止痛,消除病变部位炎症。配合点按穴位,可加速病情恢复。艾灸足三里可补脾健胃,益气养血,强健体质,增强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按摩面部古人称“浴面”,可促进皮肤和面部肌肉血液循环,气血旺盛,血脉通畅,可增加皮肤营养和活跃面部末梢神经。使

5、瘫痪松弛状态的面部表情肌增强其活力和弹性,对祛除病变及功能恢复大有裨益。(李广英 张帆)选奇汤临床治验 李刚 李均展 山东省微山县中医院选奇汤乃李东垣兰室密藏为治眉骨痛不可忍所创之方,由羌活、防风、黄芩、甘草组成。方虽为眉骨痛而设,然而笔者于临床每以此方化裁应用收效良好,兹举验案于下。祛风散寒、温肺益气疗鼻鼽朱某,男,21 岁。自述 1 年来经常感冒、鼻窍奇痒、鼻塞、喷嚏、流清涕,平素畏寒肢冷、体倦懒言、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查双下鼻甲黏膜肿胀苍白。西医诊为变应性鼻炎,中医诊为鼻鼽。曾用抗生素内服及滴鼻净类药外治效不佳。隋代巢元方诸病源侯论日:“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气通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

6、。” 宋代圣济总录曰:“肺脏感寒,寒气上达”而发鼻鼽。证属:肺气虚弱,卫表不固,风寒侵袭。治拟:解表散寒,益气固卫。遂投选奇汤加味治之。药用:羌活 l0 克、防风 10 克、辛荑 l0 克、苍耳子 15 克、桔梗 l0 克、鹅不食草 15 克、徐长卿 15 克、蝉蜕 15 克、僵蚕 15 克、黄芩 10 克、黄芪20 克、白术 10 克、甘草 6 克、生姜 3 片、大枣 4 枚。取 6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自觉鼻塞、喷嚏、流涕减轻,肢冷亦轻,仍乏力体倦,精神萎顿。守上方黄芪加至30 克、白术加至 15 克,又加石菖蒲 12 克,继服 12 剂。三诊患者体力大增,神志清爽,鼻塞

7、、流涕亦大减,偶遇风寒仍时流浊涕,舌苔转呈薄黄,脉象较前有力。拟守上方出入化裁,继服 12 剂以巩固治疗。一年后随访,病未复发。祛风散寒、通络牵正疗面瘫张某,男,41 岁。自诉因劳动汗出复感风寒,即感右侧面部发紧抽掣,继则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两周,伴恶风寒,面部发紧,面色晦暗,鼻唇沟变浅,口角流涎,舌苔白腻,脉滑紧,西医诊为面神经麻痹,中医诊为面瘫。虽经西药内服、输液,及配合针灸治疗 2周,效不明显。证属:风邪外袭,痰湿阻络。治以祛风散寒,化痰燥湿,温经通络,佐以扶正固表,以选奇汤加味治之。药用:羌活 10 克、防风 10 克、甘草 6 克、白附子 15 克、白芷 15 克、全蝎 6 克冲服

8、,大蜈蚣 2 条冲服,僵蚕 15 克、姜半夏 15 克、茯苓 15 克、制南星 15 克、葛根 18 克、生黄芪 30 克、生姜 4 片、大枣 6 枚。取 6 剂,水煎服,每日1 剂。二诊自述服药后恶风寒及面部发紧感减轻,口角流涎见少,遂以上方加白术 15 克、川芎 24 克、生黄芪加至 45 克,继服 12 剂。三诊察患者口眼歪斜明显减轻,口角已不流涎,面色转红润,右侧面部时有出汗,拟以上方去茯苓、半夏,黄芪加至 60 克,继服 12剂,病遂愈。半年后随访,一如常人。选奇汤药味配伍严谨,临证辨治只要切中病机,便彰显功效。方中羌活辛温芳香,上行发散,除在表之风寒湿邪最宜,是为君药;防风辛温发散

9、,祛风胜湿,通络解痉,是为臣药;黄芩清泄气分之热,又制辛温之燥,是为佐药;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是为使药。四药相合,有发表祛风,胜湿止痛,解表清里,和中补虚之妙。上述案例,均病属头面,邪犯清阳,惟以风药可达,故以本方为基础,辨证与辨病结合,随证论治,灵活化裁,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D2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应用体会 马建国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全方具有补气血、通阳行痹、调和营卫功效。笔者在临床中以此方化裁,收效良好。面神经麻痹孔某,男,24 岁。1 周前,劳动汗出约 2 小时后觉左侧面部肌肉麻木、发紧,继

10、则口角往右侧歪斜。现诊见患者前额皱纹消失,左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触之有凉感,不出汗,不能皱额、闭目,鼻唇沟平坦,口角歪向右侧,流涎。身体瘦弱,面色萎黄不华,少气懒言。辨证属于素体虚弱,卫阳不足,汗出腠理空虚,风邪乘虚入络所致。治宜益气养血助阳、活络祛风。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 50g、桂枝 15g、当归 15g、白芍 30g、白芷10g、红花 10g、僵蚕 10g、全蝎 10g、干姜 10g、大枣 5 枚。水煎服日 1 剂。服 6 剂后精神好转,面色转红,左侧面部已有汗出,麻木感减轻,自觉较前舒适,口角歪斜明显减轻,四肢较前有力。续服 6 剂,已能闭目,左面部麻木感已基本消失,口角歪斜已不明

11、显,肢体有力。原方稍事出入继服 3 剂,病愈。本例平素气血虚弱,劳动汗出致腠理空虚,风邪乘虚侵入颜面,造成面部神经麻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助卫固表,增强机体抵抗力;配桂枝、干姜、大枣温阳行痹;当归、白芍、红花养血活血;白芷、僵蚕、全蝎驱风外出。产后指掌麻胀林某,女,26 岁。分娩后经常洗涤衣服,双手指尖即感麻胀,继则手指、手掌及上肢亦有麻胀、针刺、蚁行感,并逐渐加重,甚时需用热水洗后上述症状方能暂时缓解,过后仍如前状。刻诊:双手肌肤触之欠温,形体虚弱,四肢无力,头晕,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证属产后气血虚弱、卫阳不固,复感寒邪所致。治则:益气养血助阳、散寒通络。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 50g、桂枝 15g、当归 20g、白芍 30g、干姜12g、鸡血藤 20g、红花 12g。水煎服日 1 剂。服 6 剂后麻木蚁行感明显减轻,双手自觉有温热感,余症亦较前好转。效不更方,继进 6 剂,麻胀感消失。产后气血虚弱,阳气不能达于四末,复感寒凉。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取黄芪、当归、白芍、益气养血扶正;桂枝、干姜助阳散寒;红花、鸡血藤活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