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深静脉,临床比较常见,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一、病因19 世纪中期(19461956) ,Virchow 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近年来,通过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不仅使各因素有了具体内容,而且可用检测方法予以证实。但在上述三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单一因素往往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血栓形成。二、病理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滞缓而发生血栓,血栓与管壁一般仅有轻度粘连,容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激发炎症反应后,血栓与血管壁
2、粘连也可较紧密。按照血栓的组成,静脉血栓有三种类型:红血栓 最为常见,组成比较均匀,散在性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白血栓 基本由纤维素、白细胞和成层的血小板组成,只有极少量红细胞;混合血栓 由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静脉血栓形成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其程度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的范围和性质。阻塞远端静脉压升高,毛细血管瘀血,内皮细胞缺氧,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阻塞远端肢体出现肿胀。深静脉压升高及静脉回流障碍,使交通支静脉扩张开放,阻塞远端血流经交通支而入浅静脉,出现浅静脉扩张。血栓可沿静脉血流方向向近心端蔓近,小腿血栓可继
3、续伸延到下腔静脉,甚至对侧。当血栓完全阻塞静脉主干后,血栓还可逆行向远端伸延。血栓可脱落,随血流经右心,栓塞于肺动脉,而并发肺栓塞。另一方面血栓可以机化、再管化和再内膜化,使静脉管腔能恢复一定程度的通畅。因管腔受纤维组织收缩作用影响,以及瓣膜本身的破坏,可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三、临床表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稍,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临床最为常见(图 2-120) 。(1)周围型 (2)中央型 (3)混合型图
4、 2-1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类型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周围型) ,为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所激发的炎症反应程度较轻,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易被忽略。通常感觉小腿部疼痛或胀感,腓肠肌有压痛,足踝部轻度肿胀。若在膝关节伸直位,将足2急剧背屈,使腓肠肌与比目鱼肌伸长,可以激发血栓所引起炎症性疼痛,而出现腓肠肌部疼痛,称为 Homans 征阳性。因不影响血液回流,浅静脉压一般并不升高。血栓若继续向近侧繁衍,临床表现则日益明显,小腿肿胀,浅静脉扩张,腘窝部沿腘静脉压痛。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央型) ,左侧多见,可能与右髂总动脉跨越左髂总静脉,对左髂总静脉有一定压迫有关。起病骤急;局部疼痛,压
5、痛;腹股沟韧带以下患肢肿胀明显;浅静脉扩张,尤腹股沟部和下腹壁明显;在股三间区,可扪及股静脉充满血栓所形成的条索状物;伴有发烧,但一般不超过 38.5。顺行扩展,可侵犯下腔静脉。如血栓脱落,可形成肺栓塞,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发生紫绀、休克、甚至猝死。无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逆行扩散,或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顺行扩展,只要累及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均称为混合型。临床表现为两者表现相加。但后者发病隐匿,症状开始时轻微,直到髂股静脉受累,才出现曲型表现。凡发病急骤,无论髂股静脉血栓逆行扩展或小腿肌内静脉丛血栓顺行繁衍,只要血栓滋长,使患肢整个静脉系统,几乎全部处于阻塞状态,同时引起动脉强烈痉挛
6、者,特称为股青肿。疼痛剧烈,整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呈紫绀色,有的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常达 39以上,可出现休克及肢体静脉性坏疽。四、辅助检查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症状隐晦,且不典型,常难以确诊。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混合型及股青肿,具有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一般诊断多无困难。但是为了确定诊断,可选用下列辅助检查(一)放射性同位素检查目前有同位素静脉造影和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两种方法。前者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尚未在临床应用;后者是应用 125 碘标记人体纤维蛋白元,能被正在形成的血栓所摄取,每克血栓中含量要比等量血液高 5 倍以上,因而形成
7、放射性浓稀现象,在下肢体进行扫描,即能判断有无血栓形成。该法操作简便,无创伤,正确率高,可以发现较小静脉隐匿型血栓。(二)超声波检查利用多普勒效应,将探头置于较大静脉的体表,可闻及或描记静脉血流音,如该部无血流音,可说明静脉栓塞。应用新型显像仪,还可直接观察静脉直径及腔内情况,可了解栓塞的大小及其所在部位。(三)电阻抗体积描记检查采用各种容积描记仪,测定气囊带阻断股静脉回流后小腿容积增加程度,以及去除阻断后小腿容积减少速率,从而可判断下肢静脉通畅度,以确定有无静脉血栓形成。(四)静脉测压站立位足背静脉正常压力一般为 130cmH2O,踝关节伸屈活动时,一般下降为 60cmH2O,停止活动后,压
8、力回升,回升时间超过 20 秒钟。主干静脉有血栓形成时,站立位无论静息或活动时压力,均明显升高。回3升时间增快,一般为 10 秒钟左右。(五)静脉造影 为最准确的检查方法,能使静脉直接显像,可有效地判断有无血栓,能确定血栓的大小、位置、形态及侧支循环情况。后期行逆行造影,还可了解静脉瓣膜功能情况。五、治疗(一)非手术疗法 适用于周围型及超过 3 日以上的中央型和混合型。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卧床休息 12 周,避免活动和用力排便,以免引起血栓脱落。垫高床脚 2025cm,使下肢高于心脏平面,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和疼痛。开始下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使用时间因栓塞部位而异:小腿肌
9、肉静脉丛血栓形成使用 12 周;腘静脉血栓形成,使用不超过 6 周;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用 36 个月。2.溶栓疗法 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和纤维蛋白溶酶。链激酶 从溶血性链球菌的培养液中提制。成人首次剂量为 50 万 IU,溶于 5%葡萄糖溶液中,在 30 分钟内的静脉滴入,以后按 10 万 IU/小时的维持剂量,连续静脉滴注,直到临床症状消失,并再继续维持 34 小时,疗程一般 35 天。用药期间,应监测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酶时间正常 15 秒左右,使控制在正常值的 23 倍。纤维蛋白原正常 24g/L,不宜低于 0.51g/L。尿激酶 从人尿中提取,副作用小,优于链激酶。国
10、外用药剂量较大,首次剂量 30004000IU/Kg,在 1030 分钟内静脉滴入,维持量25004000IU/Kg/小时,疗程一般 1272 小时。国内多用小剂量,一般 35万 IU/次,每日 23 次。上海中山医院用法:8 万 IU/次,溶于 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每日 2 次。以后根据监测纤维蛋白原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若纤维蛋白原低于 2g/L,或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小于 70 分钟,均需暂停用药 1 次,可延续应用 710 天。纤维蛋白溶酶(纤维酶,血浆酶) 首次注射剂量为 515 万 IU,静脉滴注,以后每隔 812 小时注射 5 万 Iu ,共 7 天。3.抗凝疗法 常作为溶栓疗法
11、与手术取栓术的后续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和香豆素类衍生物。肝素 为非常有效的抗凝药物,一般成人剂量 11.5mg/Kg,每 46 小时静脉或肌肉注射 1 次,并监测试管法凝血时间,以控制在 2025 分钟为宜,若小于 15 或大于 30 分钟,应增大或减少剂量。香豆素衍生物 常用的有华法灵(Warfarum) 、新抗凝和新双香豆素等,一般用药后 2448 小时开始发生效用,故常与肝素联合应用。一般在联合用药 2 天后,停止应用肝素,而用本药维持量。维持抗凝治疗时间,应按照病情和血栓形成的部位而定。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需维持 47 周;髂股静脉血4栓形成,需 36 个月。用药期间,应监测凝血
12、酶原时间,使其控制在 2030秒左右。目前临床常用华法灵,一般第一日 1015mg,第 2 日 5mg,以后应用维持量,每日 2.5mg 左右。4.祛聚疗法 临床常用的有低分子右旋糖酐、阿期匹林和潘生丁等。5.中药 可用消栓通脉汤(丹参、川芎、当归、三梭、牛夕、水蛭、土别虫、穿山甲)加味。(二)手术疗法1. 静脉血栓取除术 适用于病期在 3 日以内的中央型和混合型。可切开静脉壁直接取栓,现多用 Fogarty 带囊导管取栓,手术简便。(1)通过右下肢大隐静脉分支,插入第一根 Fogarty 导管至下腔静脉,鼓张气囊,以防栓塞;从左下肢股静脉切开插入第二根导管达血栓近侧。(2)鼓张左侧第二根导管
13、的气囊后,连同气囊,缓缓地拉出。萎瘪第一根导管的气囊,恢复血液回流。图 2-121 髂股静脉 Fogarty 导管取栓术2.下腔静脉结扎或滤网成形术 适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向近心端伸延达下腔静脉并发肺栓塞者。下腔静脉结扎,术后心脏排出量突然减少,可造成死亡,且并发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现多不主张应用,而以各种滤网成形术代替。六、后遗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而常见的后遗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也分为三类(一)周围型(腹股沟韧带远段型) 血栓形成的滋长繁衍范围,终止于腘静脉远侧,后期通率达 95%,主要?#8221;湮瓣膜破坏和踝交通支功能不全,足靴区迅速出现营养不良性的变化。治疗宜少站立,抬高患肢,应用弹力袜力或弹力绷带支持压迫,并行交通支结扎术?/P(二)中央型(腹股沟韧带近段型) 血栓形成局限于髂股静脉段,不向腹股沟韧带远段的静脉扩展,血栓很少再通,主要表现为远侧静脉回流障碍,主干静脉瓣膜和踝交通支功能未受破坏。治疗宜行大隐静脉移植转流术。大隐静脉移植转流术(三)混合型(腹股沟韧带近段和远段型) 最为常见,临床表现兼有上述二型特点,既有静脉回流障碍,又有深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以回流障碍为主者,治疗可行各种转流术;以逆流为主者,可行带瓣静脉段移植、股浅(远端)股深静脉或大隐静脉(近端)移位转流及半腱肌二头肌腘静脉瓣膜代替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