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陋室铭教学目标: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
2、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主要目的是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本文是属于哪一种呢?(称述什么功德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老师教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大声朗读是学习古文的方法。要求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突出指导学生读好下列读音、句读。3、范读。 (突出古人读书的韵
3、味,但不必做出古人读书的姿态。 )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 分钟。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思考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
4、痕”、 “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换角度想 :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 )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片段一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这句话先说由“山”、 “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5、?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看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 “天空”、 “历史”而引出的。 师:这种由此及彼的表现手法叫做兴。 投影:赋、比、兴,古诗文常用表现手法。兴,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以引起所咏之词”,常含有联想、象征、寄寓、烘托、渲染等意味。 片段二 师: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 4:“南
6、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 片段三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在头脑中再现一下那陋室的自然环境。 (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映入竹帘,飘入室内的? 生 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 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 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 “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片段四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
7、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 生 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 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 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 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 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 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片段五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
8、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 1:“素琴”、 “金经” 生 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 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子夜 生 4:还有读者 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9、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 (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10、)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六、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七、作业。 课外练笔。 文章美不美,托物言志的写
11、法妙不妙?仿陋室铭的文体,练习写一篇 铭的文章,可写文言文,也可用现代文。还可以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阅读古文的看法和体会等。 八、板书设计: 人品高尚 托物 陋室 景色清幽 不陋 来人不俗 生活高雅 言志 德馨: 不慕荣利 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 陋室铭助学方案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12、。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
13、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字词助译 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 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庐:简陋的房屋。 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爱 莲 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借物喻人 3 了解对比烘托 4、背诵本篇文言重点难点理解借物喻人 了解对比烘托 课堂导入: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
14、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一、 课堂结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 分钟) 1、 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 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 分钟) 1、 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 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 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
15、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节奏和谐。 “蕃、丹、染、焉”, “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 分钟) (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 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 2、 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 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
16、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 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4、 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参考说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
17、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 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 学生读课 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 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第四板块:背读课文,说背诵文言技巧(5 分钟) 让二至三名优秀学生当堂背诵,然后结合本篇课文,说说背诵文言文的技巧。学生可能说:根据语气语调背;根据表达方式背;根据音韵节律背;根据邻头字句背等等。只要方法可行,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以总结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