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考题1.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
2、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意义。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主要包括以下五次:18401842 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斗争;18561860 年反对英法联军侵略的斗争;18831885 年反对法国侵略的斗争;18941895年反对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斗争;1900 年反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其间,包括无数次下层民众的自发反抗,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由于清政府腐败软
3、弱,虽然这些斗争最后都以签定不平等条约和割地赔款而告终,但仍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奋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到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剌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第二,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
4、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绕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阴谋。3.近代史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
5、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
6、” , “黄祸论” ,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4.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和洋务运动太平天国,满清统治时期,最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被
7、清朝联合列强镇压下去,但是其余部仍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太平天国前期所到之处都都实现了男女平等,废除裹脚等恶习,女子的地位得以和男子同等,是近代中国民主的开端。(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的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2)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侵略者应有的教训;(3)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4)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5)在 9 世纪中叶
8、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A、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
9、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B、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 1861 年(咸丰十年底开始) 至 1894 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
10、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1) 、兴办近代企业;(2) 、建立新式海陆军;(3)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意义: 洋务运动进行了 30 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 “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为接下来的辛亥革命做好了铺垫。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
11、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最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 1872 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 。(1)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
12、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5.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
13、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14、,结果是处处碰壁。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1)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
15、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失败原因: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
16、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3)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7.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民主
17、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反思辛亥革命,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第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以磅礴的气势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第二,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第三,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
18、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第二,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
19、近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8.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
20、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
21、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9.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 年 7 月 16 日至 23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 过 并发 表 了 著 名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第 二 次 全 国 大 会 宣 言 。 宣 言 通 过 对 中 国 经 济 政 治 状 况的 分 析 , 揭 示 出 中 国 社 会 的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性 质 , 制 定 了 党 的 最 低 纲 领 和 最 高 纲 领 。 二大 提 出 的 党 的 最 低 纲 领 ( 民 主 革 命 阶 段 的 纲 领 ) 是 : ( 一 ) 消 除 内 乱 , 打 倒 军 阀
22、 , 建设 国 内 和 平 ; ( 二 ) 推 翻 国 际 帝 国 主 义 的 压 迫 , 达 到 中 华 民 族 的 完 全 独 立 ; ( 三 ) 统 一中 国 本 部 ( 东 三 省 在 内 ) 为 真 正 的 民 主 共 和 国 。关 于 党 的 最 高 纲 领 , 二 大 宣 言 明 确 规 定 : 中 国 共 产 党 是 中 国 无 产 阶 级 政 党 。 他 的 目的 是 要 组 织 无 产 阶 级 , 用 阶 级 斗 争 的 手 段 , 建 立 劳 农 专 政 的 政 治 , 铲 除 私 有 财 产 制 度 ,渐 次 达 到 一 个 共 产 主 义 的 社 会 。民 主 革 命
23、 纲 领 是 在 深 刻 认 识 中 国 自 鸦 片 战 争 以 来 的 国 情 和 社 会 本 质 特 点 的 基 础 上 提出 来 的 , 在 近 代 中 国 革 命 史 上 , 这 是 第 一 次 明 确 地 提 出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民 主 革 命 纲 领 。 这是 党 对 中 国 革 命 基 本 问 题 认 识 的 一 个 重 大 进 步 。 民 主 革 命 纲 领 的 提 出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原 理同 中 国 实 际 结 合 的 重 大 标 志 , 它 为 中 国 各 族 人 民 的 革 命 斗 争 指 明 了 方 向 。 它 标 志 着 党 的创 建 任 务 的 完
24、 成 。10.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历 史 作 用 : 中 国 各 民 主 党 派 的 政 纲 不 尽 相 同 , 但 都 主 张 爱 国 、 反 对 卖 国 , 主 张 民 主 、反 对 独 裁 , 在 抗 战 中 , 对 反 抗 日 本 帝 国 主 义 的 侵 略 , 特 别 是 文 化 侵 略 , 对 国 统 区 抗 日 民主 运 动 的 发 展 都 起 了 积 极 作 用 。 抗 战 胜 利 后 , 民 主 党 派 作 为 “第 三 方 面 ”, 主 要 与 共产 党 一 起 , 反 对 国 民 党 的 内 战 、 独 裁 政 策 , 为 和 平 民 主 而 奔 走 呼 号 ,
25、虽 然 有 些 党 派 后 来跟 着 国 民 党 走 , 但 民 盟 等 大 多 数 民 主 党 派 人 士 是 反 对 国 民 党 一 党 独 裁 的 , 并 与 共 产 党 一起 为 和 平 、 民 主 、 自 由 而 斗 争 。 还 积 极 参 加 和 支 持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的 爱 国 民 主 运 动 , 有 力地 支 援 了 第 二 条 战 线 的 斗 争 。 特 别 是 在 新 中 国 成 立 前 , 同 意 接 受 共 产 党 领 导 , 参 加 人 民政 协 , 为 新 中 国 的 成 立 和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的 胜 利 做 出 了 自 己 的 贡 献 。1
26、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从 战 争 的 性 质 上 看 , 抗 日 战 争 是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的 中 国 和 帝 国 主 义 的 日 本 之 间 在 20世 纪 30 年 代 展 开 的 一 个 决 死 战 争 , 是 一 个 民 族 反 对 另 一 个 民 族 侵 略 、 压 迫 、 奴 役 的 战争 。从 战 争 的 结 果 上 看 , 中 国 人 民 抗 日 战 争 , 是 近 代 以 来 中 华 民 族 反 抗 外 敌 入 侵 第 一 次取 得 完 全 胜 利 的 民 族 解 放 战 争 , 是 20 世 纪 中 国 和 人 类 历 史 上 的 重
27、 大 事 件 。 中 国 人 民彻 底 打 败 了 日 本 侵 略 者 , 捍 卫 了 中 国 的 国 家 主 权 和 领 土 完 整 , 使 中 华 民 族 避 免 遭 受 殖 民奴 役 的 厄 运 。 抗 日 战 争 的 胜 利 , 结 束 了 日 本 在 台 湾 50 年 的 殖 民 统 治 , 使 台 湾 回 到 祖国 的 怀 抱 。 中 国 人 民 抗 日 战 争 的 胜 利 , 促 进 了 中 华 民 族 的 觉 醒 , 促 进 了 中 华 民 族 的 大 团结 , 弘 扬 了 中 华 民 族 的 伟 大 精 神 。从 世 界 意 义 上 看 , 世 界 反 法 西 斯 战 争 是
28、 人 类 历 史 上 规 模 空 前 的 战 争 , 而 中 国 的 抗日 战 争 是 世 界 反 法 西 斯 战 争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中 国 人 民 抗 日 战 争 的 胜 利 , 对 世 界 各 国 夺取 反 法 西 斯 战 争 胜 利 、 维 护 世 界 和 平 的 伟 大 事 业 产 生 了 巨 大 影 响 。12.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成 立 , 宣 告 中 国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的 时 代 已 经 到 来 , 中 国 历 史 由 此 开辟 了 一 个 新 纪 元 。第 一 , 资 本 -帝 国 主
29、义 列 强 压 迫 中 国 、 奴 役 中 国 人 民 的 历 史 从 此 结 束 , 中 华 民 族 一洗 近 百 年 来 蒙 受 的 屈 辱 , 开 始 以 崭 新 的 姿 态 自 立 于 世 界 的 民 族 之 林 。 占 人 类 总 数 四 分 之一 的 中 国 人 从 此 站 立 起 来 了 。第 二 , 本 国 封 建 主 义 、 官 僚 资 本 主 义 统 治 的 历 史 从 此 结 束 , 长 期 以 来 受 尽 压 迫 和欺 凌 的 广 大 中 国 人 民 在 政 治 上 翻 了 身 , 第 一 次 成 为 新 社 会 、 新 国 家 的 主 人 。 一 个 真 正 属于 人
30、 民 的 共 和 国 建 立 起 来 了 。第 三 , 军 阀 割 据 、 战 乱 频 仍 、 匪 患 不 断 的 历 史 从 此 结 束 , 国 家 基 本 统 一 , 民 族 团结 , 社 会 政 治 局 面 趋 向 稳 定 , 各 族 人 民 开 始 过 上 安 居 乐 业 的 生 活 。 人 民 可 以 集 中 力 量 从事 经 济 文 化 等 方 面 建 设 的 时 期 开 始 到 来 了 。第 四 , 从 根 本 上 改 变 了 中 国 社 会 的 发 展 方 向 , 为 实 现 由 新 民 主 主 义 向 社 会 主 义 的过 渡 , 创 造 了 前 提 条 件 。第 五 , 中
31、 国 共 产 党 成 为 全 国 范 围 内 的 执 政 党 。 它 可 以 运 用 国 家 政 权 凝 聚 和 调 集 全国 力 量 , 解 放 并 发 展 社 会 生 产 力 , 以 造 福 于 各 族 人 民 , 造 福 于 整 个 中 华 民 族 。 这 就 为 巩固 民 族 独 立 和 人 民 解 放 的 成 果 , 为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 提 供 了 根 本 的 政 治 保 证 。总 之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的 成 立 , 标 志 着 中 国 的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取 得 了 基 本 的 胜 利 ,标 志 着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32、 建 社 会 的 结 束 和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在 全 国 范 围 内 的 建 立 。 这 是 马 克 思主 义 同 中 国 实 际 相 结 合 的 伟 大 胜 利 。 近 代 以 来 中 国 面 临 的 第 一 项 历 史 任 务 , 即 求 得 民 族独 立 和 人 民 解 放 的 任 务 基 本 上 完 成 了 ; 这 就 为 实 现 第 二 项 历 史 任 务 , 即 实 现 国 家 的 繁 荣富 强 和 人 民 的 共 同 富 裕 , 创 造 了 前 提 , 开 辟 了 道 路 。13. 1950 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农 业 合 作 化 , 是 指 在 中
33、国 共 产 党 领 导 下 , 通 过 各 种 互 助 合 作 的 形 式 , 把 以 生 产 资 料私 有 制 为 基 础 的 个 体 农 业 经 济 , 改 造 为 以 生 产 资 料 公 有 制 为 基 础 的 农 业 合 作 经 济 的 过程 。 这 一 社 会 变 革 过 程 , 亦 称 农 业 集 体 化 。 农 业 合 作 社 的 早 期 是 由 农 民 自 发 组 建 的 小型 合 作 、 互 帮 互 助 的 组 织 , 其 前 提 仍 然 是 土 地 私 有 制 , 即 土 地 是 各 家 各 户 的 , 合 作 社只 是 在 农 忙 季 节 调 配 劳 动 力 。 到 后
34、期 , 我 国 非 理 性 发 展 农 业 合 作 社 , 所 有 制 开 始 发 生 变化 , 进 而 产 生 人 民 公 社 。从 历 史 的 角 度 考 察 了 1953 年 农 业 合 作 化 中 的 “左 ”倾 冒 进 错 误 的 表 现 、 后 果 、 形成 原 因 及 中 国 共 产 党 为 纠 正 “左 ”倾 错 误 所 做 出 的 不 懈 努 力 。 得 出 四 条 重 要 启 示 :必 须从 我 国 农 村 生 产 力 水 平 较 低 的 现 实 出 发 ,使 农 村 的 生 产 关 系 与 之 相 适 应 ;必 须 充 分 发 扬民 主 ,善 于 倾 听 群 众 的 声
35、音 ,切 实 维 护 广 大 农 民 的 根 本 利 益 ;必 须 一 直 以 解 放 和 发 展 生 产力 为 根 本 目 的 ,始 终 坚 持 发 展 生 产 是 “农 村 中 压 倒 一 切 的 中 心 工 作 ”的 方 针 ;必 须 注 重 正确 的 方 法 ,深 入 进 行 调 查 研 究 ,采 取 典 型 示 范 ,不 搞 群 众 运 动 。14.人民公社化运动。农 村 人 民 公 社 化 运 动 是 中 国 共 产 党 在 五 十 年 代 后 期 全 面 开 展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中 , 为 探索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所 作 的 一 项 重 大 决 策
36、。 它 违 背 了 生 产 关 系 要 与 生 产 力 相 适 应 的关 系 。 由 于 在 合 作 化 运 动 的 后 期 已 出 现 了 过 急 过 猛 的 问 题 , 所 以 人 民 公 社 化 运 动 也 出 现了 急 于 向 共 产 主 义 过 渡 的 情 况 , 刮 起 了 “一 平 二 调 三 收 款 ”的 “共 产 风 ”。 1958 年 11 月中 共 中 央 工 作 会 议 ( 第 一 次 郑 州 会 议 ) 后 , 毛 泽 东 和 中 共 中 央 开 始 逐 步 纠 正 人 民 公 社 化运 动 中 的 错 误 。人 民 公 社 是 毛 泽 东 在 “大 跃 进 “浪 潮
37、 推 动 下 设 计 的 中 国 社 会 的 新 模 式 ,解 决 的 是 建 立什 么 样 的 社 会 主 义 问 题 ,它 勾 勒 出 一 幅 相 当 完 整 的 中 国 未 来 社 会 的 图 景 .毛 泽 东 试 图 在落 后 的 生 产 力 基 础 上 ,依 靠 不 断 扩 大 公 有 制 ,缩 小 商 品 生 产 ,实 行 平 均 主 义 分 配 制 度 ,来迅 速 建 成 完 全 的 社 会 主 义 ,并 很 快 地 过 渡 到 共 产 主 义 .当 时 人 民 公 社 实 行 的 所 谓 “一 大二 公 “(规 模 大 ,公 有 化 程 度 高 ),具 有 共 产 主 义 因
38、素 的 分 配 制 度 ,限 制 和 逐 步 消 灭 商 品 和 商品 交 换 ,逐 步 取 消 社 会 分 工 等 等 制 度 和 措 施 ,都 能 说 明 这 一 点 .从 根 本 上 说 ,这 种 纯 而 又纯 的 社 会 主 义 模 式 ,不 仅 企 图 超 越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而 且 企 图 超 越 整 个 社 会 主 义 阶 段 .因此 ,这 种 模 式 是 带 有 空 想 色 彩 的 社 会 主 义 模 式 ,它 的 实 施 对 中 国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事 业 造 成了 极 大 的 破 坏 。人 民 公 社 化 运 动 浪 费 了 大 量 资 源 ,造
39、成 国 民 经 济 比 例 严 重 失 调 ,农 民 劳 动 积 极 性 受伤 害 ,造 成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极 大 破 坏 ,使 得 以 高 指 标 ,瞎 指 挥 ,浮 夸 风 和 “共 产 风 “为 主 要 标 志的 “左 “倾 错 误 严 重 泛 滥 开 来 .大 跃 进 就 是 指 忽 视 客 观 规 律 的 作 用 以 极 其 夸 张 的 速 度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争 取 早 日 实 现 共产 主 义 。 1958 年 八 届 十 一 中 全 会 上 党 中 央 提 出 “鼓 足 干 劲 , 力 争 上 游 , 多 快 好 省 的 建设 社 会 主 义 ”的 总 路 线
40、 但 在 实 践 中 只 是 注 重 了 多 快 而 忽 略 了 好 和 省 。 出 现 了 全 民 炼 钢 的局 面 , 浮 夸 风 严 重 。 并 提 出 很 不 符 合 当 时 实 际 的 “十 年 赶 英 美 ”“五 年 超 英 美 ”等 口 号 。人 民 公 社 化 就 是 指 全 体 人 民 都 编 入 一 个 公 社 , 统 一 安 排 口 粮 分 配 , 是 以 个 平 均 主 义的 体 现 。 这 种 平 均 主 义 极 大 地 伤 害 了 农 民 的 积 极 性 , 不 利 于 社 会 主 义 农 业 生 产 力 的 提 高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一定要
41、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要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不断改革,对外开放。15. 中国共产党人在 1956 年至 1957 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 论 十 大 关 系 的 发 表 , 是 以 毛 泽 东 为 主 要 代 表 的 中 国 共 产 党 人 开 始 探 索 中 国自 己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的 标 志 , 它 在 新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从 经 济 方 面 (这 是 主 要 的 )和 政治 方 面 提 出 了 新 的 指 导 方 针 , 为 中 共 八 大 的 召 开 做 了 理 论 准 备 “
42、(2)中 共 八 大 路 线 的 制 定 。 中 共 八 大 的 路 线 是 正 确 的 , 它 为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 发 展 和 党 的建 设 指 明 了 方 向 。 中 共 八 大 后 , 中 国 共 产 党 往 探 索 中 又 提 出 一 些 重 要 的 新 思 想 , 如 “可 以 消 灭 了 资 本 主 义 ,又 搞 资 本 主 义 “等 。(3) 关 于 正 确 处 理 人 民 内 部 矛 盾 的 问 题 的 发 表 。 它 创 造 性 地 阐 述 了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矛盾 学 说 , 是 对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的 重 要 发 展 , 对 中 国 社
43、 会 主 义 事 业 具 有 长 远 的 指 导 意 义 。(4)进 行 整 风 和 提 出 建 设 “六 又 “政 治 局 面 等 思 想 是 中 共 八 大 路 线 的 继 续 和 发 展 , 是 党 探索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的 新 成 果 。一 、 由 于 生 产 资 料 私 有 制 的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已 经 取 得 决 定 性 的 胜 利 ”, “我 国 的 无 产阶 级 同 资 产 阶 级 之 间 的 矛 盾 已 经 基 本 上 解 决 , 几 千 年 来 的 阶 级 剥 削 制 度 的 历 史 已 经 基 本上 结 束 , 社 会 主 义 的 社 会 制
44、度 在 我 国 已 经 基 本 上 建 立 起 来 了 。 ”我 国 开 始 进 入 了 全 面 的大 规 模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时 期 。 二 、 在 新 的 历 史 时 期 中 , 我 们 国 内 的 主 要 矛 盾 , 已 经 是 人 民 对 于 经 济 文 化 迅 速 发 展的 需 要 同 当 前 经 济 文 化 不 能 满 足 人 民 需 要 的 状 况 之 间 的 矛 盾 。 党 和 全 国 人 民 当 前 的 主 要任 务 是 , 集 中 力 量 发 展 社 会 生 产 力 , 把 我 国 尽 快 地 从 落 后 的 农 业 国 变 为 先 进 的 工 业 国 ,逐
45、 步 满 足 人 民 日 益 增 长 的 物 质 需 要 和 文 化 需 要 。 三 、 八 大 继 续 坚 持 1956 年 5 月 党 中 央 提 出 的 既 反 保 守 又 反 冒 进 , 即 在 综 合 平 衡 中稳 步 前 进 的 经 济 建 设 方 针 。 周 恩 来 在 大 会 上 的 报 告 详 尽 地 论 述 了 这 个 方 针 。 他 指 出 :“应 该 根 据 需 要 和 可 能 , 合 理 地 规 定 国 民 经 济 的 发 展 速 度 , 把 计 划 放 在 既 积 极 又 稳 妥 可靠 的 基 础 上 , 以 保 证 国 民 经 济 比 较 均 衡 地 发 展 。
46、” 四 、 关 于 我 国 的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体 制 , 陈 云 在 这 次 代 表 大 会 上 的 发 言 中 提 出 : “我们 的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的 情 况 将 是 这 样 : 在 工 商 业 经 营 方 面 , 国 家 经 营 和 集 体 经 营 是 工 商 业的 主 体 , 但 是 附 有 一 定 数 量 的 个 体 经 营 。 这 种 个 体 经 营 是 国 家 经 营 和 集 体 经 营 的 补 充 。 五 、 在 国 家 工 作 方 面 , 八 大 要 求 进 一 步 地 扩 大 国 家 的 民 主 生 活 , 开 展 反 对 官 僚 主 义的 斗 争 ;
47、加 强 国 内 各 民 族 的 团 结 , 继 续 巩 固 人 民 民 主 统 一 战 线 ; 逐 步 地 制 定 完 备 的 法 律 ,健 全 我 们 国 家 的 法 制 。 六 、 在 党 的 建 设 上 , 八 大 强 调 坚 持 实 事 求 是 的 原 则 , 把 马 克 思 列 宁 主 义 的 普 遍 真 理同 中 国 革 命 的 实 践 密 切 结 合 起 来 , 克 服 主 观 主 义 、 官 僚 主 义 和 宗 派 主 义 。 16.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1978 年 12 月 18 日 至 22 日 在 北 京 召 开 的 党 的 十 一
48、 届 三 中 全 会 ,( 1) 彻 底 否 定 “两 个 凡 是 “的 错 误 方 针 , 重 新 确 立 了 解 放 思 想 、 实 事 求 是 的 指 导 思想 , 实 现 了 思 想 路 线 的 拨 乱 反 正 ; 果 断 地 停 止 使 用 “以 阶 级 斗 争 为 纲 “的 口 号 , 作 出把 党 和 国 家 的 工 作 重 心 转 移 到 经 济 建 设 上 来 的 决 策 , 实 现 了 政 治 路 线 的 拨 乱 反 正 ;形 成 了 以 邓 小 平 为 核 心 的 党 中 央 领 导 集 体 , 取 得 了 组 织 路 线 拨 乱 反 正 的 最 重 要 成 果 ;审 查
49、 和 解 决 历 史 上 遗 留 的 一 批 重 大 问 题 和 一 些 重 要 领 导 人 的 功 过 是 非 问 题 , 开 始 了 系 统清 理 重 大 历 史 是 非 的 拨 乱 反 正 。( 2) 恢 复 了 党 的 民 主 集 中 制 的 优 良 传 统 , 提 出 使 民 主 制 度 化 、 法 律 化 的 重 要 任务 ;(3)这次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 “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揭开了我国 改革开放的序幕,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 1976 年 10 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纠正“ 文化大革命“ 中及其以前的 “左“倾错误。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 “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方针,使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全会之后,党的各项事业开始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它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一个新的伟大历史时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