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类体表红斑病的防治与分析郑善坚浙江海洋学院萧山科技学院 杭州 311258鱼类体表红斑病,即溃烂病、腐皮病,在鲫鱼、鳊鱼以及鲢鳙鱼等鱼类体表常有发生,特别在寄生虫感染以后或在运输、拉网操作以后,鱼类体表形成大小不一的红斑,严重影响了商品鱼的上市销售,耽误养殖生产,甚至引起死亡,由于常规消毒处理效果较差,恢复时间长,给该病的防治带来困难。笔者结合实践,就该病的病原、流行特征及防治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借鉴。一、流行特点与症状 鱼类体表红斑病主要流行在 4-5 月份和 9-10 月份,在鱼种放养或拉网操作后较易发生,体表寄生虫感染如锚头蚤寄生后也易发生。该病发病快,传染性强,一般
2、 3-7 天即可引起整个池塘的鱼类发病,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差,治愈恢复时间长。该病的主要症状是在鱼体两侧,以及背部及鳍基出现充血发红,病灶部位鳞片脱落,表皮溃烂,红斑呈圆形、椭圆形或长条状,发病轻者尚能正常摄食,严重者出现死亡。二、病原与药敏试验从典型患病鲫鱼的体表红斑部位分离到一株细菌 JPF-1,菌落呈乳白色,圆形,光滑湿润。经体表创伤感染健康鲫鱼,48 小时后表现为体表局部出现发红、发炎,表现与患病鲫鱼相同症状,确定该菌株 JPF-1 为致病菌,经格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确定为温和气单胞菌,具体生化试验结果如下:表 1 细菌生理生化试验生理生化指标 病株 JPF-1 葡萄糖产酸产气 + 精
3、氨酸 + 鸟氨酸 -赖氨酸 -蔗糖 +水杨素 -枸橼酸盐 +甘露醇 +6%NaCl 胨水 -氧化酶 +触酶 +OF 试验 F格兰氏染色试验 - 注:+为反应阳性,-为反应阴性,F 为发酵型对分离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在无菌操作下,将含药纸片(购于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分别置于接种了分离菌株 (JPF-1)的营养琼脂平板上,每种药物设置2 个重复,28培养 1618 小时,确定病原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罗红霉素敏感,对 强力霉素、链霉素、依诺沙星、卡那霉素、红霉素中度敏感,对林可霉素、复达欣等不敏感。三、防治实例:1、某钓鱼场
4、出现鲫鱼体表红斑病,发病鲫鱼平均规格在 500-750 克,于 2011 年 4 月25 日放养,放养时发现有部分鳞片脱落,放养后用浓戊二醛消毒,一周后有死亡,每天十多条,检查体表红斑明显,红斑部位有少量锚头蚤寄生,诊断为锚头蚤寄生引起的体表红斑,用氯氰菊酯泼洒,隔 2 天再用一次,杀虫后用二氧化氯连续 2 次消毒,鲫鱼死亡停止。15 天后再次检查发现体表红斑依然明显,并有扩大之势。后连续使用浓戊二醛+苯扎氯铵各 0.2ppm 进行外用泼洒,隔天 1 次,连用 2 次,内服强力霉素 0. 5 克+VC 1 克/公斤料,5天后检查,红斑消退明显,15 天后检查痊愈。2、2010 年 5 月,有一
5、养殖场过池后出现小规格鳊鱼发生体表红斑,日死亡 40 多尾,曾内服恩诺沙星+ 鱼血康 5 天、外用碘制剂消毒 2 次,二氧化氯片剂消毒 2 次,一个月后检查红斑依旧明显,而且日死鱼仍有 1-5 尾,后经连续 3 次使用浓戊二醛+苯扎溴铵消毒,病鱼得以控制住。四、讨论与分析1、从该病的发生症状与特点来看,鱼类体表红斑病与溃疡症、腐皮病、打印病非常类似,可以说同病异名。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寄生虫的侵袭、拉网或运输等情况给病菌突破鱼体免疫屏障创造了条件,4-5 月份,鱼种放养后不久,鱼类体表有不同程度的擦伤,此时水温已经 18 以上,细菌、寄生虫繁殖快,容易引起红斑病。从病鱼体表患病部位分离到病菌经
6、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刘敏等(2005)对患皮肤溃烂的鲤鱼皮肤病灶处和肝脏组织分离到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陈铭等(2009)对黄颡鱼溃疡病表现出的体表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发炎、鱼鳞脱落、生成白色絮状物、继而溃烂,分离得到的病原也为温和气单胞菌,表明温和气单胞菌是鱼类的体表皮肤破损导致溃烂的主要致病菌。寄生虫感染和体表擦伤是主要诱因。2、从病例分析来看,该红斑病是擦伤或寄生虫寄生后引起的细菌感染,但从对该病的防治来看,用常规消毒处理,二氧化氯、碘制剂、戊二醛等消毒,即使连续用药效果也不好。说明温和气单胞菌对常用消毒剂有很高的耐药性,另外,红斑病的恢复时间较长,因为创伤面积大,要等该患病部位表皮和鳞片长好,本身需要一段时间,其次体表易受外源细菌的重复感染,不利其恢复。从红斑的恢复情况来看,首先红斑中间先发白,其次周边的红斑消退,几天以后红斑部位完全成白色,到症状消失一般要 15 天左右时间。从药物的效果上看,多次使用戊二醛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彻底且缓慢,而复配苯扎氯铵等效果可增强,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