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认识新感和伏邪理论,区别二者有何临床意义?】感邪发病的方式不同。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伏气温病,感受外邪,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初起临床表现不同。新感温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等肺卫表热证为主;伏邪温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为主。治疗不同。新感温病,初起治疗以解表透邪为主;伏邪温病治疗以清泄里热为主。其他:病程,病情,预后亦不同。新感温病,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伏邪温病,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方愈。意义在于阐明温病不同发病类型的机制,揭示其病机传变规律,使其更有效的知
2、道临床辩治温病【讲述卫气营血辩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及意义?】卫气营血病变与三焦所属脏腑病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都可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掌握病程阶段和传变规律,从而确立治法,指导温病的治疗。区别:两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互有短长。一般而言,卫气营血辩证长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轻重,三焦辩证长于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证候类型,故在临床上,多以卫气营血辩证确定病变的浅深层次和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辩证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应当将两种辩证方法相辅运用,经纬交错,才能更全面地指导温病辨证论治。综上,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类型不同,但其意义在于归纳温病的证候类型,分析温病的兵力
3、变化,明确温病病变不为及病势轻重,掌握温病病机传遍,为确立治疗大法提供可靠依据.【温病中斑、疹、白 是如何形成的?】斑疹的发生与邪热内郁,波及营血有关,但二者成因不同。斑多为热郁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营血,从肌肉血络外渍而成,形态呈点大成片不高出于皮肤,压制不退色。疹为邪热郁肺。内串营分,从肌肤血络外发,形态呈琐碎小粒大小,高出皮肤,压之褪色,二者在形成上有肺胃及营血的脏腑所偏和病位深浅之别,在表现上有肌肤和肌肉之深浅不同。白培则为湿热之邪流连郁阻气分,欲蕴蒸于肌肤致皮肤上,出现的内含透明浆液的白色疱疹,每随发热汗出而透发,多分布于颈胸腹等处。虽亦为疹,表现在皮肤上,但与斑疹之病因、病机、病位截
4、然有别,为湿热在气分的特殊征象。 【湿热类温病与温热类温病如何鉴别?】二类温病从病因上来看,前者感受温热病邪,后者感受湿热病邪;在病势上,前者起病急,传变快,后者起病缓,病程长,传变慢;症候上,前者纯热无湿,热重阴伤为主,后者有湿有热,阻遏气机为主;病变中,前者多位壮热,灼热,内闭动风,动血或阴竭阳脱,后者多身热不扬,以中焦或三焦并见,以发白培或蒙蔽心包。 【赤芍与白芍在犀角地黄汤中的如何区别使用?】犀角地黄汤是治疗热盛动血之常用方,方中有犀角、生地、丹皮、芍药四味药,芍药应据病机酌选白芍或赤芍,若身灼热,谵妄,斑疹紫黑密布,脉数疾,证候属血中毒热较甚,用赤芍为宜,因赤芍苦寒,清热凉血活血。若
5、证兼口咽干,午后夜间热更甚,脉数而细,舌干绛,证候属血热阴伤,当宜白芍,因白芍寒酸甘化阴,可滋养阴血。即二者之区别使用以血热炽盛及血热阴伤为辨。【如何理解留的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理?】吴鞠通说:“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 ,强调了温病治疗中,应重视保护阴精,滋阴生津法及针对温热易伤津,这一病理而设,属于八法中的补发范为,此法不仅在温病后期常用,因后期易伤阴,特别是肝肾之阴,且在温病之始终,都应重视此法,只是要与祛邪法斟酌轻重。如温病初起,邪在气分,以透表泄卫为主,也可稍作养阴而不腻之品。邪入气分,热盛津伤,清热同时,佐以滋养阴津。邪滞下焦,肝肾阴伤,以滋补真阴为主。总之,本法虽属补法,在温
6、病中,对驱邪也有间接作用,故在治疗中,应时时顾护阴津,只要阴津尚存,则病有生机,所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即是此意【逆传心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逆传心包为风温病中的一种传遍方式,指邪在肺卫不经气分而径传心包营分的病机和症候。之所以引起逆传。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感邪之轻重,如邪较甚者易发生。二正气不足,主要是素体心之气阴两虚,易之邪热内陷,三失治或误治,延误病机,使邪盛正虚,邪气内陷,四心肺同居上焦,一脏有邪可传他脏,或者说,上述几种因素的综合,或以哪一种为主的作用,可导致逆传心包的发生。 【风温病如何体现以肺为病变中心的特点?】本病初起,风热病邪从口鼻而入,肺开窍于鼻。或从皮毛而入,
7、“肺主气属卫” ,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风热外袭,卫气与邪相争,肺气被郁肺窍不利,出现发热重微恶寒,口微渴,咳嗽等肺卫失调之症候,正如叶天士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吴鞠通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肺,概括了本病初期肺经受邪的特点。肺胃表症不解,则传肺经气分,肺热渐炽,以致邪热壅肺。肺失宣降,邪郁于肺,炼液成痰,或素体痰盛,又与热相合成痰热壅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中热邪可下移大肠呈肠热下痢,或肺中痰热,致肺气不降及热灼阴津影响大肠传导气机,致腑气不通而成肺热腑实。肺热顺传于阳明,可出现阳明气分之无形之高热或阳明腑实之有形热结证,肺卫不解也可逆传心包出现心包营分证。本病病变中心以肺为主,也可下传中
8、焦胃,故后期多出现肺胃阴伤,为邪热伤津之故。可见本病从始到终,在脏腑上表现了肺为病变中心的特点。 【银翘散与桑菊饮的组成及主治有何异同,二者如何区别使用?】银翘散与桑菊饮均为辛凉解表方剂,适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证,但两者清解之力有轻重区别。银翘散中荆芥、豆豉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大队辛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 ,且银花、连翘用量大,并配竹叶,清热作用较强;桑菊饮多为辛凉之品,力较平和,其解表之力较逊于银翘散,为“辛凉轻剂” ,方中杏仁肃降肺气,止咳作用较银翘散为优。所以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而偏于表热较重,以发热微恶寒、咽痛为主症者,宜用银翘散;偏于肺失宣降,表证较轻,以咳嗽为主症者,
9、宜用桑菊饮【温病实风与虚风如何鉴别?】二者为温病中常见证候,主要从病势、热型、抽搐及舌脉等方面来鉴别。实风起病急,病程短,抽搐频繁有力,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伴高热神昏,脉弦数有力。虚风起病缓,病程长,时作时止,证见手足徐徐蠕动,口角或眼角微微颤动伴见低热,五心烦热,口干,耳聋,舌绛枯萎,脉细无力。【如何理解透热转气的含义?】叶天士说”热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含义指邪入营分,其气分深血分浅在清营泻热同时,尚可翼其营分邪热,从气分透出表达而解,吴鞠通在此原则下创清营汤一方,方中清泄营热之中,又用竹叶、银花连翘辛凉质轻疏散制品,使营热透出气分,可谓透热转气之具体体现。据此现代医家多引申其意
10、,认为透转之品不仅仅限于清营汤中几位辛凉质轻药物,临床中凡事营分证兼有气机不畅者,如痰热食滞燥屎淤血气郁等皆应在清泄营热止同时,使用清热化痰消导积滞,通下燥屎,活血祛瘀疏肝理气治法,使气机畅达营热外达无阻,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进而把该治则的含义由狭义转为广义。 【为什么湿温病变中心多以脾胃为主?】湿温是感受长夏之际之湿热病邪所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易伤脾胃,因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同属中土,且脾喜燥恶湿,气机主升,胃喜湿恶燥,气机主降,二者喜恶相反,气机升降相宜。湿热之邪由口鼻皮毛而入,湿易困脾,热易伤胃,治脾胃功能失调,其运化受纳障碍,则可致内湿饮食停滞,气机阻滞而见,胸闷脘痞,腹
11、胀呕恶纳呆等症。且在病变中若素体中阳偏虚,邪从湿化而病偏于太阴脾,发为湿重于热。若素体阳旺者,则邪从热化并偏于阳明胃,发为热重于湿,可见湿温病变中心以脾胃为主,是由湿热邪气性质及脾胃的功能特点,所决定的。 【如何理解吴鞠通所说伏暑暑湿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伏暑暑湿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指出了三者在发病季节上前后不同,暑温发于盛夏,湿温发于长夏,而伏暑发于秋冬,在症候上三者均可表现出暑热与湿的特点,及症候本于一源,暑邪与湿邪。但在初起症候及病机演变上各有特点,应当详变,暑温起病急,初期多见阳明气分高热症,即使挟湿仍以暑热为主。湿温则起病缓,初起湿重于热,尤多见湿遏卫气证
12、,病变中心在脾胃,且易留恋气分,易见白培,少见营血分证。伏暑起病较急,初起或见暑热在营,或见暑湿在气,但均兼表证为其特点,病变中暑热入营具有暑温特点,而暑湿在气又具有暑兼湿之特点。可见吴鞠通所言指出了三者的症候有相似之处是因其病因均以暑与湿有关,但三者不可等同,还需在辨病和辩证上有所区别。 【丹砂与斑疹形态有何异同?】丹砂时行疾病的外在体征,以其全身肌肤潮红,皮肤上密布针尖大小砂疹为其特点。其与斑均为皮肤色红,但丹砂呈现均匀潮红,无正常皮肤,上布疹点压之褪色。斑则呈点状或片状,斑之间有正常皮肤,压之不退色,丹砂与疹均属皮下丘疹,高出皮肤扶之碍手,但丹砂之疹,与全身皮肤潮红并存,且疹形细小均匀。
13、疹则无皮肤潮红,疹间皮肤正常,且疹点较丹砂疹大,而且分布不均匀。 【鉴别春温于风温的临床意义?】春温与风温时发生在春季的常见温病,初起以肺卫表证为主者是新感风温,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者是伏邪春温。临床区别二者主要通过初期证候,进而明确其病因,病位,病机传变及病情轻重,为治疗用药及预防提供依据。如春温的病位深,传变无规律,病情重,或在气,或在营血,或在心包,甚则热灼真阴,阴虚风动,或出现邪陷正衰之危证,治疗及时,果断,且祛邪不忘透邪,时时顾护阴精。风邪为新感,危机一般是由浅入深的规律传变,且病变初期在肺卫,病邪不解则以肺卫上中焦气为主,邪盛正虚者也可以逆传心包,治疗可根据其传变遵卫气营血阶段治疗大发
14、,即汗之,清气,清营,凉血,可预知邪入,早于扶正等。总之区别二者得意义在于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温病【简述温病与伤寒关系?】温病与伤寒都属于外感类疾病,正如素问*热论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其中“伤寒”言其一切外感热病。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一部外感热病之专著,其内容详于寒而略于温,在晋唐以前,多以伤寒论方法治疗温病,其后对温病认识逐渐深化,宋以后出现寒温分治,明清时温病学说托却伤寒,自成一体,形成以整套因证脉治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有效的指导着临床热病之辨治。温病学说与伤寒论是源与流,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营分证与热馅心包有何不同?】营分证标示着病位较深,热馅心包标示着脏腑病变,二者都可见
15、神志异常,但营分证之神志异常由营热循脉及心,侵扰心神而见时有谵语或心烦,心包症状较轻而主要以营热阴伤为主。热馅心包是热邪直接内陷,心包机窍被阻,心不能主持神明而见神昏而昏愦,舌蹇,肢厥,心包症状较重而全身营分证不显,二者都涉及到心包及营分,只是侧重不同,但也可以互相转化。 【谈谈温病动风一证的辨治?】温病动风一证,有虚有实,实者多因风火痰热,虚者多为肝肾阴伤。就实证而言,有在卫,在气,在营,在血之不同。卫分动风因卫热不解,内迫肝经,证见寒热并见,时有抽搐,但抽搐时间短,热退即止,方用银翘散加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等。气热动风则见高热,汗多,口渴,四肢抽搐,苔黄燥,脉洪大而弦数,治以清气泄热为
16、主,佐以凉肝熄风,方用白虎汤加羚羊角、钩藤、僵蚕等。若证见身体灼热,手足燥扰,时有谵语,颈项僵直,角弓发张,舌质紅绛,脉细弦数,为热入营分,引动肝风,治当清营泄热,凉肝熄风,方宜清营汤合羚角钩藤汤。若灼热燥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色呈紫黑及出血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紫绛,脉弦数,证属血热动风,用凉血散血之犀角地黄汤合羚角钩藤汤。温病后期,证见低热,手足蠕动,甚或慹,口角颤动,筋惕肉润,或心中譫詹大动,形消神倦,面齿晦黑,舌干绛或紫晦,脉虚弱,为肝肾阴虚,筋脉失于濡养之阴虚风动,治以滋补真阴,潜阳熄风,方宜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可见,动风一证,既要辨虚实,又要辨病位,临证时细细审辫。 【黄
17、连阿胶汤与连梅汤二方在主治上有何异同?】黄连阿胶汤与连梅汤为温病中治疗心肾不交之常用方,均具有清泻心火,滋补肾水之功,但黄连阿胶汤中清心火力量较强,偏治温病后期,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与下之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之证。连梅汤则以阿胶、生地、麦冬、乌梅等酸甘化阴,甘寒生津养液为主,兼用黄连清泻心火,偏治温病后期,肾液亏于下,不能上济之消渴不已,心热烦躁,舌红苔黑,脉细数之证。可见二方一以清心火为主,一以滋肾水为主,并以交通心肾为目的。 【如何理解吴鞠通提出的湿温三禁?】吴氏在温病条辨中言“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即湿温初起湿重于热,湿遏卫阻证见恶寒头痛
18、,身热不扬,无汗,身重等,不可误诊为伤寒表证而误用辛温发汗,否则助热动湿,致湿热蕴蒸,上蒙清窍,而见神昏,耳聋等症。湿温多见胸闷脘痞不饥之气阻滞证,若误诊为积滞内停而用苦寒攻下,除湿阻未除,则重伤脾阳,致脾气下陷而洞泄不止。湿温多见午后热甚,病程长,热难退及口干不欲饮之证,若误诊为阴虚发热而投甘寒滋腻阴柔,则反致湿邪更加滞着难化,病势缠绵。吴氏所言“三禁” ,是指湿温病之诊断上要与容易相混淆的病证即伤寒表证、积滞内停及阴虚发热相鉴别,若属湿温的病证表现,当禁用辛温大汗,禁苦寒攻下,禁滋腻润补。【填空】依据温病病证性质可分为温热和湿热两类 由暑湿引起的温病有暑湿及伏暑根据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将温
19、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温病的主要辨证理论为三焦和卫气营血辩证就热型而言,常见的卫分证变现为恶寒发热,气分证变现为壮热,营血分证变现为身热夜甚邪在上焦多为病变初期,常见的证候类型有温邪犯肺、湿热阻肺,若见神昏舌蹇肢厥设降为热陷心包,邪在下焦,为温病后期阶段,常见证候类型有肾阴耗损虚风内动 验齿中见光燥如石为胃热津伤,燥如枯骨为肾阴枯竭温病中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昏厥。四肢清冷不温为肢厥。阴阳气血严重耗损后,元气不能内守而外脱为脱证搐鼻法可治温病中严重的鼻塞呼吸不畅、高热头痛、神昏等证 痉厥中实风之治重在凉肝,虚风之治重在资潜风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如及时治疗则可终止病变发展,要不就逆传心包或
20、顺传于胃邪在肺卫,偏于卫分者用银翘散,偏于肺经用桑菊饮温病热闭心包以清营汤为主方,热毒内盛用安宫牛黄丸,若兼痉厥可何用紫雪丹,若神昏痰重用至宝丹风温与春温都发生于春季,但二者初期症候不同。春温与暑温虽初起均已里热炽盛为主,春温呈热毒胜于气分或营分之证。暑温呈阳明里热炽盛之证,且二者在发病季节有严格的区别 肺卫温燥,治用桑杏汤,肺卫凉遭用杏苏散温病阳明腑实证用调胃承气汤,阴液亏虚用增液承气汤,气液两亏用新加黄龙汤,小肠热盛用导赤承气汤,后期津枯肠燥用增液汤暑温与暑湿均发生于夏季,在症候上,二者都有暑热症候,后者还有湿邪郁阻证霍朴夏苓汤与三仁汤二方的均具有宣上畅中渗下之功,用于湿遏卫气。但前者偏于
21、湿郁卫表湿盛热轻,后者适用于表湿不甚里湿渐热伏暑若为暑湿之邪病位在气分,若为暑热之邪病位在营分,但两种类型初起均有表证,即或为卫气同病,或为卫营同病导赤清心汤用于热在心营下移小肠,其有清心凉营,倾泻小肠之功,方中滑石木通的作用是清导小肠之火下行一般温病在化热化火后,常用苦寒清热泻火之法,唯躁症化火后必用甘寒,因躁症最忌苦燥伤阴新感温病】感受当令外邪而随即发生的温病,初起以表热证为主【伏邪温病:】感受外邪,逾时始发,病发于里,初起以里热证为主者【时行之气:】指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之气【伏寒化热:】根据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论述,认为冬感寒邪,伏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温热性质的温邪【舌蹇:】舌体转动不
22、灵,语言蹇涩。为热陷心包,灼液为痰,阻塞心络所致【心中憺憺大动:】自觉心中动悸不安,不能自持,为肾水枯竭,不能上济于心,又为虚风所扰而致【热厥:】温病常见症状,指胸腹灼热,四肢清冷,并伴烦躁谵语气粗汗多溲短赤便秘脉沉池或沉伏而数等证。为热毒郁闭,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达四肢所致【站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契从:】为温病动风的常见症状。指筋脉拘急挛缩,倍指筋脉纵缓松弛,和之形容手足时时抽搐的状态【热结旁流:】为阳明腑实证下利稀水之病机。指燥屎内结语里,热迫津液从燥结旁边渗下,证见
23、下利臭秽浠水而腹满痛据按不减【透热转气:】为热入营分尚可佐治的治则,即在清营养阴方中佐以透热转气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逆传心包:】为风温病的一种传变形式,指肺卫之邪不解,不传气分而径见心包营分症候,临床可见病人身热恶寒咳嗽突然出现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绛之症候【新感引发:】伏邪温病发病类型之一,指体内伏邪为时邪所引发,初起除里热炽盛并兼有表证者【暑风:】夏月猝中暑热,内陷厥阴,引动肝风而致痉厥者【暑厥:】暑热病邪直犯心包初起即见昏厥者【湿遏卫气:】湿温初起常见证型。证见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胸闷不饥,身重肢倦,苔白腻,脉儒缓【浊邪害清:】湿温病机。湿为阴邪,重浊粘腻,热为阳邪
24、,熏蒸向上,湿热蕴蒸,蒙蔽于上,致清阳清窍阻遏壅塞,见耳聋,鼻塞,神识昏蒙等证【伏暑:】夏感暑热或暑湿病邪,郁伏体内,至秋冬始发,初起以里热证为主并兼时邪表证的急性新感温病【寒热似虐:】暑湿郁足于少阳之热型,寒热往来似虐状,但疟疾先寒后热,定时而发,得汗后诸证如拂【清法频下:】针对湿热挟滞之治法。指制剂宜轻,又连续攻下的方法。因针对积滞需通导而下,但湿热不能速除,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放尽,此制法即。 【烂喉痧】感受温热时毒由口鼻而入,直犯肺胃,临床以急性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显现密布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疫喉痧】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并有咽喉肿痛糜烂和肌肤丹痧密布之局部特征。
25、【疫喉三禁】不可辛温散邪,以防升散开提,辛温助热,阴伤液亡。不可早施寒凉,以防寒遏热伏,疹反不透,当清透并用。不可直折下夺,当顺其病势,凉解透达。 【杨梅舌】舌质红绛而干,遍起芒刺,状如杨梅。多见于烂喉痧之毒燔气营期。【热闭心包与痰蒙心包如何鉴别?】二者均表现出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症候,但因二者病因、病位之异,故证侯有别,热闭心包多由温热邪气入营血内闭或邪气直犯心包,毒火内闭,机窍被阻,证侯以身体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为主。痰蒙心包则由湿热酿痰,上蒙心包,清窍被蒙而见神识昏蒙或呆滞,时明时昧,呼之能应,昼轻夜重,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苔黄腻浊,脉濡滑而数。前者病在
26、营血,后者病在气分。临床主要从神志异常之特点,热型及卫气营血证侯和舌脉等方面鉴别。【温病中常用的承气汤有那些?其主治是什么?】温病中常用的承气汤有调胃承气汤,宣白承气汤,牛黄承气汤,曾液承气汤,导胃承气汤无芒硝外均有芒硝,所以在主治上除桃仁承气汤上均有攻下俯实之功,治疗阳明俯实燥结。主治上也可不同,宣白气承气汤,桃仁承气汤,护胃承气汤等,这些方中均有大黄,除宣白,牛黄,护承气汤又可治肺中痰热,牛黄治热陷心包,曾液甘寒生津,导气清泻小肠,护胃承气汤养阴清热。而桃仁承气须有承气之名,而无承气之意,功在攻瘀迫结,治疗血分淤热,互结下结。另有新加黄龙汤,须无承气之名却有承气之意 可供下俯实,补气养阴,
27、治疗阳明俯实,气液双亏证。 【怎样鉴别湿温气分证之湿热轻重?有何床意义?】湿温病气分证多见,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当从其热型、口渴、二便及舌象上区别。二者均有湿热阻遏气机之胸闷脘痞证。湿重于热可见身热不扬,口不渴或口虽干但不欲饮,大便溏,小便浑浊,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热重于湿则热象较显,身热较高,汗出不解,大便秘结或下利粘垢臭秽,小便短赤,口干渴但不欲饮,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鉴别二者湿热偏重不同,可在治疗用药上有所针对。若湿重于热者,当以苦温燥湿为主,佐以清热,方如三仁汤。霍朴夏苓汤及加减正气散,若热重于湿,当以苦寒清泄湿热为主,并佐化湿,方如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等。即化湿与清热之主次的决定
28、,是根据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的辩证分析而来。 【怎样辨别暑伤气津与暑湿伤气,二者治疗如何?】二者为夏季暑湿和暑温的常见证型,均表现出暑热盛,气津伤之证,如身热、心烦、口渴、自汗,肢倦、神疲,小便短赤,但暑伤气津之舌苔黄燥而干,脉虚或细数无力。暑湿伤气则见大便溏薄,舌苔腻,脉无力或濡滑而数的湿邪内郁证。前者以暑热伤气津为主,后者以暑湿伤气津又郁阻气机为主,故前者治以清热涤暑,益气生津之王氏清暑益气汤,后者治以清暑化湿,培元和中之东垣清暑益气汤。 【温病“三宝”功效有何异同】温病“三宝”是指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三方皆性凉而具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止痉之功、属于“凉开”之剂,治疗温病窍闭神昏较其它
29、药物为佳,故称“三宝” 。然此三方因组成不同,功效同中有异,安宫牛黄丸性最寒凉,长于清心解毒开窍,用于高热,神昏较重者。紫雪丹寒凉之性次之,且有重镇凉肝之品,长于止痉息风,用于神昏并抽搐痉厥者。至宝丹芳香之性最强,长于辟秽开窍醒神,由于毒热兼有痰浊蒙蔽较甚者。【温毒】温病中除一般急性热病临床见证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溃烂或肌肤有显著的斑疹等特征的一类病证。 【温邪】六淫之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暑湿病邪,燥热病邪及温毒病邪和疬气。 【暑热病邪】夏季火热之邪化生,独产生于夏季的温邪。 【暑湿病邪】暑湿挟湿但仍以暑热为主的温邪。 【疬气】又称戾气,致病暴戾,来势凶猛,传染性强,可引起大
30、的流行的致病因素。 【卫分证】温邪初袭人体,引起卫外功能失调之证候,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气分证】是指温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 【营分证】温邪深入营分,劫灼营阴,扰神窜络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血分证】温邪深入血分,耗血动血,瘀热内阻而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耗血动血】热入血分,灼伤血中之阴,则血行涩滞不畅,同时热盛蒸迫血液,离经妄行而见出血证。 【顺传】病机一般传变规律,标志病情渐进,如卫气营血顺序相传或上、中、下三焦顺序相传。 【痉厥】痉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温病中多由肝风内动所
31、致,厥指昏厥或四肢厥冷,每与痉相伴出现。 【阴竭】又称亡阴,气阴外脱。身热骤降,汗多气短,肢体尚温,神倦或烦躁,口渴少尿,舌光红少苔,脉散大无力或细数无力。为热邪或因汗、泻、亡血太过致阴液大伤,元气所依附所致。 【神昏谵语】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等证,多为热扰心包或熱闭心包之征象。 【热厥】温病常见症状,指胸腹灼热,四肢清冷,并伴烦躁谵语气粗汗多溲短赤便秘脉沉池或沉伏而数等证。为热毒郁闭,阴阳之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达四肢所致【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热退不伴有汗出。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所致。 【斑易见而不易多见】斑疹透发提示热虽在里,但得以外透,预后良好,为易见。若斑疹过稠
32、密,为热毒深重,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为不易多见。 【在卫汗之可也】卫分阶段,风热在卫,当用辛凉透达,辛能透达,凉能清解,心凉透解使邪热外达。 【轻清宣气】用轻清之品透泻邪热,宣畅气机,治疗邪入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者,如栀豉汤。 【分消走泻】用泻化三焦邪热及痰湿之品,主治邪热与痰热阻遏于三焦,气化失司者,使三焦之邪顺其势而祛之,宣展气机,三焦通畅。 【通瘀破结】用通瘀攻下之剂,破散下焦瘀血蓄结,治疗温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证,如桃仁承气汤。 【为什么春温病初发气分多见热郁胆腑?】春温病是由于正虚邪袭,邪伏于里,至春季阳气升发,肝胆之气旺于春,肝胆气旺,与体内伏邪交争则发于少阳,表
33、现出热郁胆腑之证候,体现出自然之气与脏腑之气的关系及正邪交争则发病的病机观。如叶天士:“春温冬寒内伏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于肝胆也。 ”【劳复】温病瘥后,体虚未复,或余邪未尽,因过早劳作以致重又发热者。 【食复证】温病瘥后,胃气尚虚,余热未尽,纳食太骤,饮食失节而负伤脾胃,导致饮食积滞,余邪借食滞而复发热者。 【辛凉平剂】吴鞠通所指银翘散,该方以辛凉为主,稍佐辛温,以增强散表和透邪之力,故称。 【辛凉轻剂】桑菊饮所称,该方以辛凉为主,佐以微苦之杏、橘,药量较轻,重在宣降肺气,而解表散邪之力逊于银翘散,故称。 【热深厥甚】热邪内闭,阻滞气机,阳气被郁,不能达于四末,而反见四肢厥冷,热闭
34、愈重则厥愈甚,所谓热深厥甚。 【伏邪自发】体内伏邪不为时邪所引发,自里向外而发,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证。 【新感引发】伏邪温病发病类型之一,指体内伏邪为时邪所引发,初起除里热炽盛并兼有表证者【目不了了】形容视物模糊不清,由于阳明腑热过盛,津液受伤,邪热上蒸所致。 【筋惕肉 】身体不自主的地抽搐,邪入下焦,灼伤精血,筋脉失于濡养所致。 【暑病首用辛凉】意指暑温初起邪在气分,当用辛凉重剂白虎汤,辛寒清气泄热为主的治疗大法。 【暑伤津气】暑热未解,津气已伤,证见身热,心烦,小便色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舌苔黄燥,脉虚无力。 【暑伤心肾】暑温后期,暑热久羁,余邪伤及心肾,致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于下之心肾不
35、交,证见心热燥烦,消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黑干燥,脉细数。 【继用甘寒】暑热盛气,灼伤阴津,治宜清暑泄热,并佐以甘寒生津养液。 【再用酸泻】暑温后期,伤及心肾之心肾不交,当用苦寒泻心火,酸甘化阴滋肾水之治。 【再用酸斂】暑温病气分热盛,伤津甚速,津随汗泄,气随津脱,当用甘酸化阴,敛护欲脱气津。 【冒暑】夏感暑湿或挟寒,邪在肌表肺卫者,常见寒遏暑湿和暑湿郁阻肺卫二型。 【暑秽】夏感暑湿秽浊之邪而致猝然闷乱,烦躁,呕恶,甚则神昏耳聋之阻中蒙窍之证。 【秽浊】污秽混浊之意,古也指山岚瘴气等。 【暑湿病邪】夏季炎热,暑气亢盛,且雨湿较多,暑与湿相合而形成。 【暑必兼湿】由于夏季气候特点所决定,即夏
36、主暑,雨水较多或南方水域地区,暑易兼挟湿邪。 【湿温】感受湿热病邪,初起以恶寒少汗,身热不扬,脘痞胸闷,身重肢倦为主,多发生于夏秋之交,雨湿较盛之时的急性外感热病。 【宣肺化湿】用辛香芳化,轻扬透达之品,以宣通肺气,疏通机腠,芳化湿浊,用于湿遏卫阳证。【苦温燥湿】辛苦温药物组成,具辛开苦降,燥湿畅气之功,用于湿温湿重于热,阻于中焦之证。 【苦寒燥温】用苦寒药物组成,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据清热燥湿之功,用于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 【淡渗利湿】甘淡利湿之品,具通利小便,导湿于下之功,用于湿阻下焦,湿重于热。 【湿胜阳微】湿温中湿重热轻,湿从寒化,衍为寒湿,证见身冷、汗泄、面白、胸痞、口渴、苔白腻、脉
37、细缓。【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指邪在中焦当视邪气性质所偏和脾胃喜恶特性,用药应补偏救弊,是中焦脾胃升降相宜,气机畅达,达到相对平衡。 【宣清导浊】意为宣达清阳之气,下导湿浊,用于湿浊阻于下焦,大便不通,邪气反逆于上,蒙蔽清阳之证。 【便溏不爽】大便稀溏而排便不爽,为湿热兼挟积滞,内阻肠道所致。 【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指三病之证候同出一源即暑与湿邪,但在发病季节、证候及病机演变等方面有所不同,几病在辨治上可以互参。 【热结液干】热盛损伤阴津出现身热,口渴,小便短少不利,无汗等证。 【热瘀气脱】暑邪内郁血分,瘀热互结内阻,气血津液环流不畅,脏腑失养衰竭而致气阴两脱。 【燥者濡之】一切津液干
38、燥之证,均应用濡养滋润之法治疗。具体外燥当滋润与祛邪合用,内燥应以滋阴液为主。 【辛凉甘润】辛凉散邪,甘寒濡润之品治疗温燥邪在肺卫的方法。 【燥干清窍】指躁热化火,上扰清窍,证见身热,耳鸣,目赤,咽肿痛,龈肿,鼻燥等。【上燥治气】邪在上焦肺经,肺卫失宣,肺窍不利,当用辛凉甘润之法,解表润燥,宣通肺气之治。 【中燥增液】邪入中焦,损伤胃津,当以甘寒生津养液为主。 【下燥治血】邪入下焦,损伤肝肾,当用填精补髓,滋养阴血之法治疗。 【肺燥肠闭】燥热损伤肺气,肺失宣肃,布津失职,大肠失濡,传导失司之肺肠同病,证见咳嗽不爽而多痰,胸满腹胀,便秘,舌红而干。 【肺燥肠热】燥热损伤肺津,灼伤肺络,且肺中燥热
39、下移大肠,蒸迫下注之肺肠同病证。证见喉痒干咳,痰粘带血,胸胁疼痛,腹部灼热,泄泻如注,舌红苔薄黄干,脉数。 【开达膜原】属和解法,是疏利透达膜原湿浊之邪的一种治法,主治邪伏募原证。 【白 】白 是湿热性质温病常见的体征,其形态是一种细小的,表面隆起内含浆液的白色疱疹,分布多见于颈项与胸腹部,消失时有皮屑脱落。 【斑疹】斑和疹均系出现在肌肤表面的红色丘疹,为温病中的重要体征之一,斑点大成片,不高于皮面,疹点小成粒,高出皮肤,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临床常斑疹并见,故斑疹合称。 【大头温】感受风热时毒所致,临床以起病急,憎寒壮热,头面部焮赤肿胀为特征并具一定传热性和流行性的急性外感热病。 【痄腮】
40、感受风温时毒,邪聚少阳经耳部,临床具起病急,发热恶寒,并以耳垂下为中心的腮部漫肿,或一侧或双侧的急性外感热病,可伴发睾丸肿痛或少腹疼痛。 【大头天行】本病除具面部焮赤肿胀特点外,还具有一定传染性、流行性和季节性。鉴别六合治法:共同点:六加减承气汤,均有大黄的住组成,具有泻下邪热、攻下燥结的作用,均可用于温病兼有腑实之证。宣白承气汤:脏腑合治法,主治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宣肺化痰,攻下腑实。牛黄承气汤:两少阴合治法,主治熱闭心包,阳明腑实证。清心开窍,攻下腑实。导赤承气汤:二肠合治法,主治阳明腑实,小肠热结。清导小肠,攻下腑实。增液承气汤:气血合治法,主治热结阳明,阴液损伤证。滋阴生津,攻下腑实
41、。新加黄龙汤:邪正合治法,主治热结阳明,气液两虚证。益气养阴,攻下腑实。桃仁承气汤:瘀热合治法,主治热与血结,下焦蓄血证。通瘀破结,泄下邪热。暑温病的病机特点。发病的初起特点:暑热病邪径入阳明气分,阳明气分暑热亢盛。病理演变特点:1,易耗气伤津,致津气欲脱之变。2、易入心营肝经,致闭窍动风之变。3、易伤络动血,致斑疹、出血之变。4、易兼湿邪,致暑温兼湿之变,寒遏暑湿之变。5、后期,正虚邪恋,暑湿余邪未净;余邪未净,痰瘀滞络。温病的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二,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三、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四、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1、起病急、传变快。2 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4、易内陷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