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氯化二硫(S 2Cl2)在工业上用于橡胶的硫化。为在实验室合成 S2Cl2,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查阅了有关资料,得到如下信息:将干燥的氯气在 110 140 与硫反应,即可得 S2Cl2 粗品。有关物质的部分性质如下表:设计实验装置图如下:(1)上图中气体发生和尾气处理装置不够完善,请你提出改进意见_ _。利用改进后的正确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2)B 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E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C、D 中的试剂分别是_、_ 。(4)仪器 A、B 的名称是 _、_,F 的作用是_。(5)如果在加热 E 时温度过高,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_ , 在F 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_。(6)
2、S2Cl2 粗品中可能混有的杂质是( 填写两种)_ 、_,为了提高S2Cl2 的纯度,关键的操作是控制好温度和_。为了在实验室利用工业原料制备少量氨气,有人设计了如下装置(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后,关闭弹簧夹 a、b、c、d、e。在 A 中加入锌粒,向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稀硫酸。打开弹簧夹 c、d、e,则 A 中有氢气发生。在 F 出口处收集氢气并检验其纯度。 关闭弹簧夹 c,取下截去底部的细口瓶 C,打开弹簧夹 a,将氢气经导管 B 验纯后点燃,然后立即罩上无底细口瓶 C,塞紧瓶塞,如图所示。氢气继续在瓶内燃烧,几分钟后火焰熄灭。 用酒精灯加热反应管 E,继续通氢气,待
3、无底细口瓶 C 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打开弹簧夹 b,无底细口瓶 C 内气体经 D 进入反应管 E,片刻后 F 中的溶液变红。回答下列问题:(1)检验氢气纯度的目的是 _;(2)C 瓶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 A 装置内发生的现象是 _;防止了实验装置中压强过大。此时再打开弹簧夹 b 的原因是 _;C 瓶内气体的成份是 _;(3)在步骤中,先加热铁触媒的原因是 _;反应管 E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 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1)从右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氮气 、氢气 (2
4、)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外,还有 、 (3)氨合成器出来经冷却的气体连续通人乙装置的水中吸收氨, (“会”或“不会”)发生倒吸,原因是: 。(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的原因是: ,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5)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6)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含有 H 、OH 、 、 离子。资料显示:“氨气可在纯氧中安静燃烧”。某校化学小组学生设计如下装置(图中铁夹等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氨气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实验。(1)用装置 A 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大试管内碳酸
5、盐的化学式是_;碱石灰的作用是_。(2)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 B(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试管内气体变为红棕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停止反应后,立即关闭 B 中两个活塞。一段时间后,将试管浸入冰水中,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请结合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_。(3)将过量的氧气与 A 产生的氨气分别从 a、b 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 C 中,并在 b 管上端点燃氨气:两气体通入的先后顺序是_,其理由是_。氨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根据下面实验图填空和回答问题:(1)烧瓶中所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装置() 的烧杯中冷水的作用是_ ,装置()的烧杯
6、中液体的作用是_。(2) 进行此实验时,烧杯内的橡皮塞最好用锡箔包住,用橡皮管连接的两玻 璃管口要相互紧靠,这是因为_。(3)装置 ()的烧杯 中使用倒置漏斗可防止液体倒吸,试简述其原因。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 NaCl 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中的装置进行实验。主要实验步骤如下: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 ag 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称量盛有碱石灰的 U 型管的质量,得到 bg从分液漏斗滴入 6molL1 的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从导管 A 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 U 型管的质量,得到 cg重复步骤和的操作,直到 U
7、 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 dg请填空和回答问题:(1)在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如果天平的指针向左偏转,说明 (2)装置中干燥管 B 的作用是 (3)如果将分液漏斗中的硫酸换成浓度相同的盐酸,测试的结果 (填高、偏低或不变)(4)步骤的目的是 (5)步骤的目的是 (6)该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7)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法。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铁与硫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反应所得固体 M 的成分,设计了如下图装置。倾斜 A 使稀硫酸(足量) 与固体 M 充分反应,待反应停止后,B 装置增重,C 装置中溶液无变化,反应后进入量气管气体的体积为 V
8、 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由上述实验事实可知:(1)固体 M 中一定有的物质是_ (填化学式),理由是_。其中一种物质的质量可以确定为_g(用代数式表示)。(2)B 装置的名称是_。写出 B 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3)C 装置的作用是_,如果实验中没有 B 装置,则 C 装置中产生的现象是_。(4)稀硫酸和固体 M 反应后溶液中还残留淡黄色固体,该固体是_,要分离出该固体,在实验操作中,除烧杯外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5)通过进一步实验,测得固体 M 中各种成分的质量之和小于反应前铁粉和硫粉的质量之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实验室可用氯气与金属铁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该化合物
9、是棕红色、易潮解,100左右时升华。下图是两个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左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右边的产品收集装置则不同,分别如()和()所示。试回答:(1)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D 中的反应开始前,需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应采取的方法是:_。(3)D 中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4 装置()的主要缺点是:_ 。(5)装置()的主要缺点是:_。如果选用此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必须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1,2 二溴乙烷可作汽油抗爆剂的添加剂,常温下它是无色液体,密度2.18 gcm-3,沸点131.4,熔点9.79 ,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在实验室中可以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1,2- 二溴
10、乙烷.其中分液漏斗和烧瓶a中装有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试管d中装有液溴( 表面覆盖少量水).填写下列空白:(1)写出本题中制备1,2-二溴乙烷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2)安全瓶b可以防止倒吸 ,并可以检查实验进行时试管d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瓶b中的现象._.(3)容器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4)某学生在做此实验时,使用一定量的液溴,当溴全部褪色时,所消耗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的量,比正常情况下超过许多.如果装置的气密性没有问题,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_、四种化合物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其中含有四种元素,、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为无色无味气体。这四种化合物具有下列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产
11、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1)的电子式是 。(2)与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3)含有的四种元素之间(二种、三种或四种)可组成多种化合物,选用其中某些化合物,利用下图装置(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装置中可收集到一种无色气体。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装置中物质的化学式是 。用含有的四种元素中的两种组成的某化合物,在催化剂存在下制备并收集纯净干燥的装置中气体,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所需仪器装置是 (从上图中选择必要装置,填写编号)。(4)向溶液中通入氯气,可制得某种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漂白、消毒的物质,同时有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某校化学小组学生利用
12、下图所列装置进行 “铁与水反应”的实验,并利用产物进一步制取 FeCl36H2O 晶体。 (图中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均已略去)(1)装置 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装置 E 中的现象是: (3)停止反应,待 B 管冷却后,取其中的固体,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简述检验滤液中 Fe3+的操作方法: (4)该小组学生利用上述滤液制取 FeCl36H2O 晶体,设计流程如下: 步骤 I 中通入 Cl2 的作用是 步骤从 FeCl3 稀溶液中得到 FeCl36H2O 晶体的主要操作包括 该流程中需保持盐酸过量,主要原因是(结合离子方程式简要说明) 晶体硅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材料。制备纯硅的
13、主要步骤如下:高温下用碳还原二氧化硅制得粗硅粗硅与干燥 HCl 气体反应制得 SiCl3:Si3HCl SiCl3 2SiCl 3 与过量 2 在 10001100反应制得纯硅已知 SiCl3 能与 2强烈反应,在空气中易自燃。请回答下列问题:(1)第步制备粗硅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粗硅与 HCl 反应完全后,经冷凝得到的 SiCl3(沸点 33.0)中含有少量SiCl4(沸点 57.6)和 HCl(沸点84.7),提纯 SiCl3 采用的方法为: 。(3)用 SiCl3 与过量 2 反应制备纯硅的装置如下(热源及夹持装置略去):装置中的试剂是 ,装置中的烧瓶需要加热,其目的是:。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装置不能采用普通玻璃管的原因是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00。为保证制备纯硅实验的成功,操作的关键是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控制好反应温度以及 。为鉴定产品硅中是否含微量铁单质,将试样用稀盐酸溶解,取上层清液后需再加入的试剂(填写字母代号)是 .碘水 .氯水.溶液 .溶液 . 2 3 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