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块钱国币教案重庆市合川区云中:刘克备教学目标 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及语言、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体味形象、生动、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欣赏戏剧蕴含的轻松机智的诙谐和幽默。 4学习剧中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认识旧时代阔太太身上的霸道和自私。 教学重难点:1、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品味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3、体会作者出人意料地安排剧本结构的佳妙之处。 课时安排: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健吾先生曾说:“我们写戏、演戏是 巴结 群众,而丁先生写的戏是征服观众。 ”他所说的丁
2、先生就是丁西林,被人称为“独幕剧的圣手” 。今天我们看看这 “圣手” 是“名不虚传 ”呢还是“名不符实”。 二、简介作者作品 丁西林(18931974),字巽甫,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青年时期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 年,留学归国。之后曾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所所长。自幼喜爱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逐渐成为“ 五四” 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戏剧作家之一。可以说,他既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又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 “科学( 物理) 与艺术( 戏剧) 思维”相反相成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五四”时期以一只马蜂 、 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之后曾一
3、度沉默,在抗战热潮中,又重新提起了笔,先后发表了三块钱国币 、 等太太回来的时候 、 妙峰山)( 多幕剧) 等喜剧作品。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一位有独特风格的喜剧作家,特别是在独幕剧方面,成就突出,被誉为“独幕剧圣手”。他的创作深受英国近代喜剧( 尤其是幽默喜剧) 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寻找喜剧因素,把英国式的基于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都带给了国人。其创作的出发点,往往不是社会、历史、现实中的“ 问题” ,也不是“ 惩恶扬善 ”的伦理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结构具有喜剧意味的戏剧。选材大多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戏剧冲突
4、无非是恋爱、婚姻关系和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心理;而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机智和幽默,他的剧本里充满了机智、幽默的警句,是以语言自身的戏剧性来直接获取效果的。 其中, 三块钱国币写于 1939 年,显示出了剧作家善于从人物性格差异与碰撞中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剧性的特殊才能。 三、介绍写作背景三块钱国币写与 1939 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我华北、华东、华南、华东等地大片国土被日寇侵占,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跟随机关、工厂、学校搬迁的成千上万的职员、工人、教师、学生、百姓、难民们颠沛流离,辗转拥向西南各大城市。一方面是爱国群众同仇敌忾、极力支前,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另一方面是军阀、奸商、没良心者在大
5、后方盘剥、欺凌下层人民,他们发国难财、榨血汗钱。本剧就是通过一件小事反映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揭示各种人不同的心态。四、了解一下独幕剧的特点。 独幕剧是 19 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五、感知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独幕剧是 19 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
6、在一幕内完成。由于独幕剧的演出要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本剧为独幕讽刺喜剧,剧情简单。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按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住在同院的大学生杨长雄极为愤慨,与吴太太发生口角。杨气急之下摔碎另一只花瓶,无可奈何地送上三块钱国币,完成全剧。 六、作业:理清情节,把握课文结构。第二课时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小提琴手,类似的例子,在科学史上还有很多,譬如:伽利略是天文学家,也是诗人、文艺批评家;开普勒是天文学家,也是音乐家和诗人;
7、莫尔斯电报码的发明者莫尔斯本来就是职业风景画家。 今天我们来读物理学家兼剧作家丁西林的这篇三块钱国币一、理清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 情节概括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开棋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吴杨二人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杨忍无可忍,打碎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2、 矛盾分析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 、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焦点) 。 (矛盾集中,结构严谨) 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 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赔花瓶; 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
8、的铺盖; 第三次,是由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 3、课文结构分析 三次交锋,层次清晰,将剧情逐次推向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作者这样安排剧本的结构与冲突,能更好地展开情节,突出问题。如果只写李嫂打碎花瓶,赔不起,被辞退等,而没有杨长雄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情节就会很单调,而且不足表现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也无法显示吴太太的尖酸刻薄和对穷人的欺凌压迫。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收到了传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结构 人物 剧情 开端 吴太太 自言自语 埋怨女仆 杨长雄 坐着看书 与友下棋 发展 吴太太 逼仆赔
9、钱 典押铺盖 (两次交锋) 杨长雄 不应赔钱 不应典押 高潮 杨长雄 忍无可忍 打碎花瓶 吴大大 争吵谩骂 不依不饶 结局 杨长雄 握紧拳头 掏出纸币 吴太太 一时语塞 抢过纸币 二、把握主题思想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大学生与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也一定程度地讽刺了警察的趋炎附势。 喜剧应“从那最平淡的事件里反映出真实”(丁西林语,转引自柏李 会见丁西林先生)本剧把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三、分析人物形象 1、 吴太太: 自私吝啬,尖酸刻薄,蛮横泼辣,缺乏同情心的富太太。 1舞台提示:
10、“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按常理,吴太太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诈自己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 2开场就指桑骂槐的不停的唠叨出言不逊,尖酸刻薄,得礼不让人。 3女仆李嫂无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吴太太就逼一个身上只有三毛钱的下人赔偿三块钱国币自以为有道理,富有但吝啬小气,缺乏同情心的阔太太。 4和杨长雄的三次交锋典型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胡搅蛮缠(得礼不让人,无礼搅三分) ,泼辣狡辩。 5她听到杨长雄说她是“一个无耻的泼妇”,便不依不饶,一逼再逼,甚至谩骂:“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
11、耻。是的,无耻!下流! 混蛋!”蛮横粗俗的泼妇骂街;得礼不让人,尖酸刻薄。 抗日战争时期从外省避难来到西南某省城居住。是一个习惯于养尊处优又充满市侩气的女人。自私、刻薄、欺软怕硬、胡搅蛮缠、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她唠叨、狡辩、出言不逊。这是一个作者着意讽刺的反面形象。 2、杨长雄: 有正义感、同情心,机智幽默,能言善辩。 1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作为抗战期间上千流离颠沛的大学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吴太太本应同病相怜,共度患难(袒护包庇) ,可杨长雄坚持正义,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 2为李嫂抱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论情,说理,讲势,争辩说李嫂是个“低级穷
12、人”,赔不起,再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 、 “权利 ”, “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仗义执言,这就反被动为主动,彻底驳倒了对方。义正词严,慷慨激昂,以彼此之道还施彼身见义勇为,正直善良,能言善辩,机智幽默,富有同情心正义感。 3理屈词穷的吴太太露出泼妇骂街的本相后,杨长雄忍无可忍,把吴太太的另一只宝贝花瓶砸碎凸现见义勇为的性格,但同时也说明他容易冲动,缺乏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只能砸碎花瓶出出气罢了。却也更反衬出吴太太的无礼蛮缠,令人厌恶。 “爱管闲事”的大学生。他敢想敢说,锋芒毕露,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虽然他不善口角,但由于道理在他这一边,所以义正辞严,驳斥有力,使得能言善辩的吴太太理屈辞
13、穷。对这一人物,作者既肯定其正义感和斗争精神,又对其书呆子气和失之简单的斗争方式作了适度的揶揄。 3、成众: 沉着稳重、幽默 1面对杨长雄的气愤则说道:“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大妙。可是我赞成给她一个教训。 ” 2当吴太太要他证实杨长雄骂人,他则说:“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 ” 总结 吴太太 吝啬、自私、尖酸刻薄, 逼人太甚、缺乏同情,泼妇骂街、胡搅蛮缠 杨长雄 敢想敢说、仗义执言,模仿诉苦、嘲笑对手, 见义勇为、助弱抑强、性格刚烈 成众 沉着稳重、不乏风趣,冷眼旁观、暗中助友 四、作业:欣赏戏剧的语言风格第三课时 一、欣赏戏剧幽默、诙偕、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1举例:
14、 开头人物介绍: A 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侮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 (吴太太) B 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 (杨长雄) C 如果一个人厌恶女人的口罗嗦,喜欢替朋友排难解纷是一条公例,他好像是一个例外。 (成众) D 如果一个女佣只有赚钱,不会贴钱,只有正当的或不正当的增加财产,还会损失财产是一条公例,她确实是一个例个。 (李嫂) E 如果警察应该尊重权威、专门招呼汽车是一条公例,他不是一个例外。 (警察) 上述人物介绍,表面上语调轻松,语言直白平实,实际上,透过这些语言,鲜明的爱憎褒贬是以极富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通过上述人物介绍,我们仿佛看到了吴太太的泼妇形象
15、,杨长雄的见义勇为,警察的趋炎附势。 戏剧语言人微言轻刻画戏剧人物的主要手段,在三块钱国币中是非常成功的,也是极富个性的。类似的语言在剧中比比皆是,需要加以仔细品味。 (2主要手法。 A、以彼此之道还施彼身 模仿吴太太语调理论,好像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 B、大词小用“ 进攻”、 “被迫抗战”、 “巨大赔款”等;使冲突更加形象,凸显人物形象。 C、辩论的口气使日常的小冲突显得严肃庄严,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 D、新颖的名词“高级的穷人”等,机智幽默。 二、鉴赏课文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开头和结尾尤具特色。 戏是从一派争吵声中开场的,这使戏从一开始就聚焦在主要冲突“
16、该不该要打破了花瓶的李嫂赔三块钱”,略去了李嫂打碎花瓶这一事件的真正起因, “作者越过事件的真正发端,把起点放在一个处于持续状态的动势中,勾起了观众对于幕前情景的遐想。 ”(胡宁容:谈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色 ) 正是这场并未写出的口角,给全剧定下了一个激越的基调。幕一拉开,舞台上就已战火弥漫,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本剧的结尾尤其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吴太太一逼、再逼、三逼,杨长雄一忍、再忍、三忍,已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此时杨长雄故意走到吴太太的面前摔碎另一只花瓶,全剧就这样在最后一个没有完成的动作上戛然而止了。 “这样的结尾,象交响乐,在最强烈的高潮时突然以千钧之力一下收住,刹时万籁俱寂,令人目
17、瞪口呆,半晌才如梦初醒”(吴启文:丁西林谈独幕剧及其他 ),令观众联想万千。 三块钱国币的这种开头结尾方式使全剧始终处于一种急风暴雨的动态进程之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2、本剧的语言俏皮幽默。 所有的语言纯乎出于角色的性格,看似平凡,但在此情此景下,不由人不露出会心的微笑。杨长雄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腔调,表面上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嘲讽吴太太,充满机智和诙谐。杨长雄满口“如果”“也许”“因为”的学生腔式的演说词令和吴太太的泼妇骂街的不和谐的交织,显出吴太太的不可理喻,也给杨长雄这番慷慨激昂的辩论涂上了一层喜剧色彩。成众的台词不多,但短促、风趣的语言已充分表现了他“自然而不自觉的幽默”
18、。 3、伏笔的使用也是本文构思的一大特色。 剧中吴太太两次拿起现在仅存的一只花瓶端详,极言她对花瓶的喜爱和对打碎的花瓶的痛心,结果,杨长雄故意把这只花瓶也打碎了,并主动送上三块钱。杨长雄按吴太太的逻辑解决了问题,让吴太太哑口无言。正是由于这些伏笔的使用,造成一种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剧效果。 三、练习 1 剧中杨长雄和成众的棋局未完,剧末成众却说“和棋”,为什么?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那盘棋局,实际上是十分风趣又一针见血地比喻这场两败俱伤的争吵。吴太太得到了李嫂的三块钱国币的赔款,是打了胜仗;杨长雄故意打破第二只花瓶给了她第二笔赔款,她就等于吃了败仗。杨长雄说不服吴太太因此打破她的另一只
19、花瓶来出气,可以说是打了胜仗;但是一个穷学生平白地赔三块钱国币,也可以说是吃了一个败仗。双方都有胜有败,但谁也没有真正彻底打败对方,成了“和棋”的局面。 2、成众从始到终都未参与冲突,也不能左右冲突的发展趋势,可以把这个人物去掉吗? 成众这个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是作为一个与杨长雄对照的形象出现的,在其冷静幽默的性格映衬下,杨长雄的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却容易冲动、不讲策略的性格显得格外鲜明、可爱。杨长雄的许多心理活动都是在和他的对话中交代的。虽然他未参与这场舌战,但每当杨、吴之间的口角趋于白热化的当口,是他“轻描淡写”式的话语让冲突告一段落,使得全剧有张有弛。 第四课时 理解三块钱国币中的诡
20、辩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第四册选入了物理学家、剧作家丁西林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 ,该剧写了大学生杨长雄与女主人吴太太围绕女仆李嫂该不该为不慎打破一枝花瓶赔钱展开的激烈争辩。按常理,李嫂损坏东西应该赔偿,但是杨长雄在这场争辩中取得胜利,使吴太太只好求救于警察。仔细阅读剧本,我们可以发现杨长雄在争辩中使用了诡辩术。 诡辩是指有意识地为某种谬论做论证。这是一种巧妙的不易发现的逻辑错误。常见的诡辩手法有偷换论题、捏造论据、循环论证、机械类比、强词夺理、断章取义等。这里,笔者对该剧本中的诡辩手法做一些简要分析,以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 一、偷换论题 剧本开头从吴太太的唠叨写起:“照道理应该照市价
21、赔我才是”。也就是她认为李嫂应该赔钱。在这无休止的唠叨中,杨长雄“被迫抗战” :“ 现在我把这个道理就来讲给你听听 ”。他说:“ 现在不幸得很,打破花瓶的是李嫂,她是你雇用的一个娘姨,她是一个低级穷人,她赔不起。三块钱在你不在乎,可以不在乎,在她”这里他将“该不该赔钱” 的论题偷偷地改成“ 赔得起还是赔不起 ”,把吴太太“ 可以不可以要求李嫂赔偿”的论题悄悄地换成了吴太太“可以在乎不在乎”。这是因为损坏别人的东西要赔偿是生活常理,杨长雄只好用李嫂的穷对吴太太动之以情。没想到被吴太太不吃那一套, “你这话不通,什么叫做不在乎?”所以,杨长雄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现在我要说的是一个理,事理之理。我
22、们争的是:一个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一件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一个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东西,不应当赔,主人不应该要她赔。完了。 ”前半句是保持了原来的论题,后半句“主人不应该要她赔”又改变了论题。这一次吴太太上当了。于是,吴太太和杨长雄后面就理论起“应该不应该要她赔”。 二、偷换概念 在接下来的争辩中,杨长雄多次偷换概念,使吴太太逐渐陷入了被动。我们先来看一下两组台词。 A、吴 一个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 杨 啊,别忙,别忙,你说的是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可是你不是别人啊!我问你,李嫂是不是你的佣人? B、吴 要她擦擦,是的,可是我没有叫她打破啊。 杨 当然你没有叫她打破。如
23、果是你叫她打破,那就变成执行主人的命令,替主人打破花瓶,那就只是做得快不快、打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没有赔偿的问题了。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人所说的“别人”和“ 叫”的意义并不相同。A 组台词中,吴太太所说的“别人”指的是“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 ,杨长雄说的第二个“ 别人”相对的是“ 自己人”,其意思是说,李嫂是吴太太的佣人,是与吴太太关系密切的人,是吴太太自己方面的人。B 组台词中,吴太太的“叫”是“容许或听任”的意思,而杨长雄却在“如果是你叫她打破”一句中,将其意思说成“ 使、命令 ”了。这样隐蔽的逻辑错误,在能言善辩的大学生杨长雄的长篇大论的掩护下,吴太太这样的小市民自然难以察觉了。 三
24、、捏造论据 杨长雄步步进逼:“我现在再请问你:从古到今,瓷窑里烧出来的花瓶,少说,也有几十万几百万。这些花瓶,现在到哪里去了?一个花瓶是不是有打破可能?”从这句台词来看,他想用论据证明花瓶有打破的可能,花瓶被打破是很正常的事。而实际上, “花瓶被打破是否很正常”与“被打破后该不该赔”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 四、强词夺理 杨长雄说:“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擦花瓶是娘姨的职务,娘姨是代替主人做事。所以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 ”这话怎么那么不顺耳呢?原来,杨长雄说的原因是正确的,而结论的后半句却是错误的。 “有打破花瓶的机会”,说的是娘姨在做
25、事时有可能会打破花瓶,怎么就变成了“有打破花瓶的权力”呢?“ 谁可能把花瓶打破 ”与“ 谁可以把花瓶打破”明明是两回事嘛!这里杨长雄就是在强词夺理,吴太太听出了话不对劲,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只好大声嚷道:“胡说八道!” 这些诡辩并不是剧作者创作时犯的逻辑错误,而恰恰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杨长雄的诡辩体现了他仗义执言和机灵聪慧,讽刺了吴太太的庸俗与自私。杨长雄的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却容易冲动、不讲策略的性格显得格外鲜明、可爱。吴太太被诡辩戏弄、嘲讽则大快人心。若在上课时问学生:杨长雄的话语有没有漏洞?指导他们仔细琢磨这些戏剧语言,可以引导他们将对戏剧语言的鉴赏引向深入,加深他们对戏剧人物的思想性
26、格的理解,增强他们学习戏剧的兴趣。布置作业。 模仿三块钱国币改编或创作小话剧。板书设计 三块钱国币 吴太太(自私吝啬无同情心) 杨长雄(能言善辩有正义感) 第五课时 三块钱国币幽默还是讽刺三块钱国币是物理学家丁西林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一部独幕喜剧。它取材于生活小事,但以小见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了主仆之间、大学生与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国统区上层社会阔太太的自私刻薄,也一定程度上讽刺了警察的趋炎附势。 那么这部脍炙人口的喜剧是讽刺喜剧还是幽默喜剧呢?对这个问题,人教版老教材在在阅读提示上作了明确的答复:三块钱国币是独幕讽刺喜剧。而中国大百科全书则评价为:“丁西林的
27、喜剧(当然包含三块钱国币 )不以滑稽为目的,而以智慧为基础,幽默与机智密切相连。其中虽不乏讽刺嘲弄的意味,但俏皮的幽默远胜于辛辣的讽刺,它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讽刺喜剧,而是使人产生会心微笑的幽默喜剧” 。谁是谁非呢?我们可以从幽默和讽刺及相关的概念入手来梳理一下。 “幽默”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趣或者可笑而意味深长” ,而“讽刺”则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幽默喜剧是把社会生活中可喜的新生事物作为描写对象,塑造正面典型,使人们在轻松喜悦中受到先进思想的教育或鼓舞。即使对人物的缺点进行讽刺也是善意的,以帮助人们辨别是非,并不以嘲弄为目的。主人公品质上不坏,他们的
28、错误多是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或保守所造成的。相反,讽刺喜剧则是以讽刺嘲笑的方式抨击现实社会中的反面事物,通过揭露丑恶惩罚恶来肯定美,通过对反面事物的否定来肯定正面的理想。主人公属于反面角色,行为乖谬,品质恶劣,如陈白尘的乱世男女 、莫里哀的伪君子 。同时在讽刺喜剧中,作者主要揭露所讽刺对象本质上的丑陋,是对对象本质上的无价值的否定,因而对讽刺对象一般不同情。对象本质虽然丑,但他自己却并不知道,反而认为自己很美,如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没有一个正面人物,市长安东诺唯齐的身上几乎没有值得肯定的东西,他行为肮脏,灵魂卑污,作家对他没有丝毫同情,对他的嘲笑尖刻又辛辣。而幽默喜剧中作者注重对象行为上的无价值,在否
29、定对象形式上“丑”的同时,对他所包含的内容又不乏同情。例如李准的李双双中,作家在对喜旺的畏畏缩缩持揶揄态度的同时,更对长期重压下农民的自卑怯懦表示同情。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来看三块钱国币 。首先,主人公吴太太“年三十以上,擅长口角,说得出做得出” ,而杨长雄是“年二十左右,能言善辩,见义勇为,有年轻人爱管闲事之美德” 。作家在舞台说明里的介绍情感倾向很鲜明,褒奖杨长雄而贬低吴太太。吴太太只因女仆李嫂无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便不依不饶加以逼赔,在知晓李嫂只有三毛钱后甚至典当她的铺盖,毫无同情之心。在和富有正义感的杨长雄三次交锋中,她的自私、刻薄、蛮横显露无疑。显然这是反面角色,是作家将人生无价值
30、的东西吴太太的自私吝啬尖酸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对丑的贬斥与否定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且听她紧逼杨长雄的一段台词“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分明是一个胡搅蛮缠粗俗泼辣的妇人形象!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幽默喜剧李双双 ,李双双也泼辣,作家李准这样写李双双毫不留情的对孙有婆说:“你人缘老好,可就是见了公家的东西手长了点,见了劳动手就短了点儿” 。又当众“揭发”丈夫喜旺:“乡亲们,他会算帐!去年秋季分红的时候,他在家里算了一夜,加减乘除可麻利啦!” “揭发”之余还斥责喜旺, “你呀,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我就
31、是见不得你一号!”这些话语会让观众忍俊不禁,然而这笑是谐趣的欢笑,是一种轻松的艺术的享受。这泼辣源自一心为公,有一股疯劲的可爱性格,是李双双见不得孙有婆偷了生产队的木板损公济私,也见不得丈夫粘粘糊糊,要为集体选个好记工员。作家李准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而三块钱国币里吴太太飞扬跋扈,她步步紧逼,自以为得胜,但剧本结尾,作家丁西林巧借“摔瓶”的突转使她“血管暴涨,双手撑腰” ,“鼓着眼,看着对方” ,无疑饱含极大的讽刺。但我们并不同情因为她的遭遇是她丑恶本质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 三块钱国币无论从创作对象、戏剧语言(包含舞台说明) ,还是创作意图(反映社会上恃强凌弱的不公平现象且批判了自私刻薄的庸
32、俗习气)上都该是讽刺喜剧。 中国大百科全书从总体上评价丁西林的喜剧(如一只马蜂 压迫 )为幽默喜剧是很准确的,不过三块钱国币作为讽刺喜剧也许更接近真实吧。浅谈中学语文戏剧教学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地选入中外戏剧,这对于本来毫无生机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讲,无疑 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我们看到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正慢慢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当 中,但是我们在对戏剧进行教学处理时,又不得不让我们去重新探讨一下在戏剧教学过程中不 应规避的东西。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来展示一种风情或一种社会面貌,要了解戏剧首先必须找矛盾和冲突,矛盾越尖锐,才越会有戏,戏剧
33、之所 以具有惊人的魅力就是这种随时发生的矛盾时时紧扣着读者的灵魂。其次,便是语言,戏剧是 通过语言来打动人的,在剧本里,戏剧主体不能对戏剧客体提示什么,戏剧主体只能依靠他们的台词,即纯粹的口语而不是叙述的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思想,因为要使戏剧客体在舞台上在表演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说服力,就必须使每个人物的台词具有严格的独特性和充分的表现力。再次,戏剧虽然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虽然它要求遵从“三一律”而使它容量有限,但是这同样可以表现深刻的主题,正是戏剧如此之多的体裁方面的特征,我们的语文教学者也必须从中学语文教学特点出发,在戏剧教学过程当中围绕这些特性来进行戏剧教学,使学生懂得戏剧这种文学样
34、式本身的艺术规律,为学生的后续性发展打下基础。但文学本来的功用是陶冶人的情操,作为文学归类的戏剧它也不例外,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戏剧教学时,仅仅是把戏剧当作戏剧来教,仅仅从文体学角度来对戏剧进行解构,分析戏剧冲突,戏剧结构等等,而忽略了戏剧作为文学本身的教育功能,忽视它本身的美学情感对人心灵的震撼作用。 悲剧是戏剧组成的部分,也正是戏剧这种文学样式相对于其它文学样式来说,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美。悲剧是表现人苦难的,而这种苦难是源自生活,或是人生的苦难,或是社会的苦难,或是命运的苦难。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个毁灭就是苦难,而这种毁灭的必然性或是毁灭的不可避免性又是由于人生、社会等等原因造成的,而是正是由于悲剧中的苦难导致悲剧主体不可避免地合理的走向毁灭,就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们的伦理态度和行为,这些伟大的崇高,悲壮的刺激,从而激起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这对塑造一个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来说有着不可低估的震撼力量,对端正一个中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来讲又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如我们在雷雨教学时,我们在引导学生认识资本家本质灵魂的同时,也可就悲剧的审美力量,悲剧主体的毁灭来引发学生深思:青年的价值究竟在哪里?也可以看到,鲁四凤和鲁侍萍的人生轨迹是如此之相似,鲁四凤的土生分明是鲁侍萍的一生的演绎,上下两代人,共同的命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鲁四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