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学生课前画好 乡村田园 风景画。学生收集诗 人介绍的资 料。4、教师课前准备: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二、教学课题知识方面:1、认识“蚕、昼、耘”3 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 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 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 诗意。在 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教育方面:1、理解诗句内容,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
2、动 人民的热爱。2、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 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发展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三、教材分析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是是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前两首,第六组围绕 “走进田园, 热爱乡村” 这一专题共有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包括这两首古诗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
3、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 劳、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 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教学之前我用“ 百度在网上搜索了 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的相关教学资料,下 载了很多教案、课堂实录作参考,网上的资料很多,最后确定了用两个 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第二课时学习渔歌子。第一课时的课堂容量比较大,只有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诗句,才能看到诗作后面那幅别致的画面,激发学
4、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更深层次领会这两首田园诗。、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 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 学生对乡村的热爱 、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乡村的热爱、 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 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 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对田园诗歌的复习诵读和情景说话练习,利用课件中的图片、音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体会诗人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2、读悟教学法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 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
5、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字音,明诗意,悟诗情,品诗味。、想象画面法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学法: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范成大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来正音,再通过教师范读、 师生配合读、配乐齐读、想象读等方式,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叩诗门中
6、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诗的世界里。春天, “草长莺飞二月天”,我们“忙趁东风放纸鸢”。夏日,“树头花落未成荫”,我 们追逐黄蝶直到“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秋,想起异乡的亲友,便情不自禁地吟 诵“每逢佳 节倍思亲”。过年了,则是“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二、自读交流,正诗音 1、师:看,这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诗词,让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充满了诗意与情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古诗词三首中的两首古诗。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首诗,读准字音, 结合注释了解其大意,并试着读出节奏。不懂的地方在 书上做出标记。(学生 读诗,老师板书题目。) 2、大家读得很认真,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7、?(释题)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 “四时”是四季。杂兴:各种兴致,随兴写来。3、交流读诗的收获。检查朗 读,正音。先请同学来读第一首诗。乡村四月有个多音字, “了”,意思是?你怎么知道的?课本的注释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注意“蚕”的读音,它是平舌音。第二首谁来试试? “供” 的 读音要注意,意思是从事。傍, 读音要注意,意思是“靠近”。 “耕织”的读音要注意。“昼”就是白天,也就是日头升高一尺。写字。“天虫” 为蚕,上面不能写成一撇, “桑”上面的三个 “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
8、之感。来,到 书上练习一次。指名说感受。乡村四月你读懂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呢?第一首写的是乡村四月的美景和农民们的忙碌。(板书:景美 人勤)诗歌的一二行写景,三四行写人。四时田园杂兴写了乡村农人耕织和小孩学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样子。三、引导质疑,明诗意1、看来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乡村四月的大意。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预设 1:“蚕桑” 蚕,桑蚕吃的是桑叶,大家都知道它能吐丝结茧。 这句话是指农民们采桑喂蚕。这句话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谁来说说? (农民刚刚采完桑叶喂完蚕,又到田里插秧。 )预设 2:“白满川” 我们来看图。(出示课件)http:/ 了解范成大过渡:乡村四月闲人少,我们再来看看诗人范成大的笔
9、下初夏时节人们又在忙些什么呢? 谁来帮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http:/ 11261193 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诗人晚年写了一组四季田园杂感诗,共 60 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四时五组,每组 12 首。都是描写的乡村生活。7、自读诗歌,想想:诗中写了哪几种人物,他 们在干什么?生:我读懂了写了村庄儿女和童孙。生:我读懂了村庄儿女白天耕田,晚上织麻。生:我读懂了童孙学种瓜。8、品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最有趣的是谁?(孩子)从哪些词看出来?(也傍学)(引导想象,体会乡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2)创设情境,
10、师生对话,读中深化理解。(出示 课文插 图)http:/ 1、拓展练习:师:多么纯朴的劳动人民,多么朴素的田园生活,忙忙碌碌却开开心心,想象一下,村庄儿女还要做哪些农活?生:养猪。生:种菜。乡村的人们忙碌着,快乐着, 难怪翁卷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还可以怎么说?才了又才了耘田又绩麻 才了除草又种瓜2、课外延伸:在忙忙碌碌中,五月过去了,六月、七月 过去了。八月,入秋了,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啊!看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示辛弃疾西江月)http:/ 听到什么?师:是啊!要不是“ 乡村四月 闲人少” 哪有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要不是“才了蚕桑又插田 ” 哪有这“
1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同学们,其实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亲近大自然,喜 欢田园生活,我国古代田园 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这些大诗人都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田园生活的 诗篇。老师课前也搜集了几首有代表性的田园诗,我 们一起来读读。http:/ 书签。附:板书设计:乡村四月景美 绿原 白川子规 烟雨人勤 才了又四时田园杂兴 昼夜也傍学七、教学反思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 诗意,领会 诗情呢?教学本课 前,我 认真研读了教师 用书上的教学要求,明确了教学目 标,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索了很多关于本诗的相关资料,如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赏析,翁卷、范成大的生平,创作背景, 优秀朗读示范, 优秀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等,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的主要资源也是从互联网上获得,如图片、背景音乐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展开想象。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学生能积极参与,通过“ 创设情境,叩 诗门;自读交流,正诗音;引导质疑,明诗意;入情入境,悟诗情;巩固延伸,品诗味。” 这几个 环节的设计,一步步营造诗意的氛围,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