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概 述:血型的发现: 最初试用输血疗法时,有些人输血后效果良好,但有些人则引起大量溶血和血管堵塞,造成严重的后果。提示:不同人的血液有某些类型差别。后经深入研究,1901年Landsteiner 发现了第一个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RBC的ABO血型系统。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此后他又发现了MN、P、Rh等血型,赢得了“血型之父”的誉称 ,血型的分类:目前已知人类的RBC除ABO血型外,还有R、Kell、MNSS、P等15个血型系统,还发现一些亚型。也发现了其他细胞的血型系统,如人白细胞上的抗原系统(HLA)在体内分布广泛,与器官移植的免役排斥反应密切相关
2、;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抗原在输血时可引起发热反应。,一、红细胞血型共有23个RBC血型系统、193种抗原,(一)、ABO血型系统 分型原则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糖蛋白或糖脂上的寡糖链)。凝集素: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由-球蛋白构成IgM)。,注:四种血型都有H抗原(是形成A、B抗原的结构基础),但其抗原性较弱,故血清中一般不含抗H抗体。 A1型RBC可与A2型血中的抗A1发生凝集反应。 A2型和A2B型的抗原性比A1型和AB型的弱,血型鉴定时易使A2型和A2B型误判定为O型或B型。,血型鉴定,ABO血型 检测: 红细胞的 凝集反应 与叠连,(二)Rh血型系
3、统 1. 发现和分布,白种人:85%凝集(Rh+) 15%不凝(Rh-)汉 人:Rh+占99% 1%不凝(Rh-),Rhesus monkey RBC,Rabbit,Rabbit血清+人RBC,1) Rh血型抗原:人类RBC膜上有C、D、E六种抗原, 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分型:Rh+:有D抗原为Rh阳性(汉族99)Rh-:无D抗原为Rh阴性(苗族12,塔塔尔族16) 2) Rh血型抗体:主要是IgG,属免疫性抗体, 故可通过胎盘。 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2.抗原与分型:,3.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A.无天
4、然抗D抗体B.抗D抗体为不完全抗体IgG 可通过胎盘,1) 给患者再次输入同一供血者血液,临床,第一次输Rh+血,Rh-,Rh- ,产生抗D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溶解Rh+血细胞,第二次输Rh+血,Rh-母亲再次怀孕Rh+胎儿,2) 新生儿溶血,Rh-母亲怀孕Rh+胎儿,胎儿D抗原(分娩时),Rh-母亲血液产生抗D 抗体,抗原通过胎盘,溶解胎儿红细胞,流产,抗体通过胎盘,临床意义: 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 2.妊娠:Rh-的母亲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
5、(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的抗体。 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常规及时输注特异性抗D免疫球蛋白,三、输血的原则,1. 输同型血:ABO相合Rh血型相合(育龄妇女与反复输血者)万能输血者(O型)与万能受血者(AB型) 成分输血(transfusion of blood components)自身输血,2. 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主侧与次侧都无凝集。,主侧 次侧 受者 血 清 红细胞 供者 红细胞 血 清,结论: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交叉配血试验,输血的不良反应 1.发热反应 2.过敏反应 3.溶血反应 4.心脏负荷过重 5.出血倾向 6.细菌污染 7. 传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