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 18 青蛙(或蟾蜍)的外形和骨骼系统 一、目的与内容 (一)目的 通过对蛙(或蟾蜍)外形和骨骼系统的观察,了解两栖类的躯体结构及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中,两栖类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的特征。 (二)内容 蛙(或蟾蜍)的外形与骨骼系统的观察。 二、材料与用品 (一)材料 活蛙(或蟾蜍)或浸制标本,蛙(或蟾蜍)整体和散装的骨骼标本。 (二)用品 解剖盘、解剖器、显微镜、放大镜。 三、操作与观察 用双毁髓法处死活蛙(或蟾蜍),针尖刺入颅腔毁脑时,针的倾斜角度必须很小。实验材料若为蟾蜍,操作中应注意不宜近距离注视,不要挤压其耳后腺,防止耳后腺分泌物射入实验者眼内;如被射入,则立
2、即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 (一)外形 将活蛙(或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其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 3 部分。 1 头部 蛙(或蟾蜍)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横裂,由上下颌组成。上颌背侧前端有 1 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 观察鼻瓣如何运动,思考鼻瓣的运动与口腔底部的动作有何关系 。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 轻触眼睑,观察上、下眼睑和瞬膜是否活动,怎样活动?当眼睑闭合时,眼球位置有何变动? 两眼后各有一圆形鼓膜( 蟾蜍的鼓膜较小。在眼和鼓膜的后上方有 1 对椭圆形隆起称耳后腺,即毒腺 )。雄蛙口角内后方各有一浅褐色膜襞为声囊
3、,鸣叫时鼓成泡状( 蟾蜍无此结构 )。 2 躯干部 鼓膜之后为躯干部。蛙的躯干部短而宽,躯干后端两腿之间,偏背侧有一小孔,为泄殖腔孔。 3 四肢 前肢短小,由上臂、前臂、腕、掌、指 5 部组成。 4 指,指间无蹼。生殖季节雄蛙(或雄蟾蜍)第一指基部内侧有一膨大突起,称婚瘤,为抱对之用。后肢长而发达,分为股、胫、跗、跖、趾 5 部。 5 趾,趾间有蹼。在第一趾内侧有一较硬的角质化的距。 后肢在蛙体的哪些运动中起主要作用?(蟾蜍四肢短钝,后肢比青蛙的短,趾间蹼不发达。这些特征使蟾蜍善于跳跃和游泳吗?) (二)皮肤 蛙背面皮肤粗糙,背中央常有一条窄而色浅的纵纹,两侧各有一条色浅的背侧褶。背面皮肤颜色
4、变异较大,有黄绿、深绿、灰棕色等,并有不规则黑斑。腹面皮肤光滑,白色。 (蟾蜍体表极粗糙,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但头部背面无瘰疣。背面皮肢暗黑色,体侧和腹部浅黄色,间有黑色花纹) 。 1 用手抚摸活蛙(或蟾蜍)的皮肤,有粘滑感,其粘液由皮肤腺所分泌。 保持皮肤的湿润对蛙(或蟾蜍)的生活有何意义? 2 在显微镜下观察蛙(或蟾蜍)的皮肤切片,可见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角质层裸露在体表,极薄,由扁平细胞构成( 蟾蜍的角质层较厚,有何作用? ),角质层下为柱状细胞构成的生发层。表层中尚有腺体的开口和少量色素细胞。真皮位于表皮之下,其厚度约为表皮的 3 倍,由结缔组织组成,可分为紧贴表皮生发层的疏松层及
5、其下方的致密层。真皮中有许多色素细胞、多细胞腺、血管和神经末捎等。 3 注意皮肤与皮下肌肉的连接程度,为什么?皮肤内分布的血管丰富吗?有何意义? (三)骨骼系统 蛙(或蟾蜍)的骨骼系统由中轴骨骼(包括头骨和脊柱)和附肢骨骼组成。取蛙(或蟾蜍)的骨骼标本进行以下观察(图 19-1 )。 图 19-1 青蛙的骨骼 1 头骨 蛙(或蟾蜍)的头骨扁而宽,可分为脑颅和咽颅两部分。 ( 1 )脑颅 中央狭长部分即脑颅,为容纳脑髓的地方;其两侧各一大空隙,眼球着生于此。脑颅后端有枕骨大孔,脑由此与脊髓相通。观察构成脑颅的骨片。 从背面看 外枕骨 1 对,位于最后方,左右环接,中贯枕骨大孔,每块外枕骨有一光滑
6、圆形突起,称枕髁,与颈椎相关节。 前耳骨 1 对,位于两外枕骨的前侧方。 额顶骨 1 对,狭长,位于外枕骨前方,构成脑颅顶壁的主要部分。 鼻骨 1 对,位于额顶骨前方,略呈三角形,构成鼻腔的背壁。 蝶筛骨 位于鼻骨和额顶骨之间,构成颅腔的前壁。并向前伸展,构成鼻腔的后半部,此骨在脑颅的腹面可见。 从腹面看 副蝶骨 为脑颅腹面最大的一扁骨,略呈“” 字形,其后缘与外枕骨相接,其前方是蝶筛骨。 犁骨 1 对,位于鼻囊的腹面。蛙的每块犁骨腹面有一簇细齿,称犁骨齿(蟾蜍无犁骨齿)。 ( 2 )咽颅 包括构成上下颌的骨骼及舌骨。 上颌骨 前颌骨 1 对,形短小,位于上颌的最前端,其下缘生有齿(蟾蜍无前颌
7、齿)。 颌骨 1 对,形长而扁曲,前端与前颌骨相连,后端与方轭骨毗连,构成上颌外缘。每骨的下表面凹陷成沟,沟的外边生有整齐的细齿,称颌齿(蟾蜍无颌齿)。 方轭骨 1 对,短小,位于上颌后端外缘的两旁,与上颌骨相连。其后端是一块尚未骨化的方软骨。 鳞骨 1 对,位于前耳骨的两侧,呈“ T ” 形。其主支向后侧方伸出,连接方轭骨的后端,其横支的后端连接前耳骨。 翼骨 1 对,位于鳞骨下方,呈“人” 字形。其前支与上颌骨的中段相邻接,后支和内支分别与方软骨、前耳骨相连。 腭骨 为 1 对横生细长骨棒,位于头骨腹面,一端连蝶筛骨,另一端连上颌骨。 下颌骨 颐骨 1 对,极小,位于颌前端。 麦克氏软骨
8、1 对棒形软骨,构成下颌之中轴;其后端变宽,形成关节面,与上颌的方软骨相关节。但经制作的标本,此骨常不存在,只留下一纵形沟槽。 齿骨 1 对,长条形薄硬骨片,附于麦氏软骨前半段的外面。 隅骨 1 对,长大,包围麦氏软骨的内、下表面。前端与齿骨相连,后端变宽,延伸达下颌的关节。 舌骨 位于口腔底部,为支持舌的一组骨片。由扁平近长方形的舌骨体和其前端的 1 对前角及后端的 1 对后角组成。 2 脊柱 蛙(或蟾蜍)的脊柱由 1 枚颈椎, 7 枚躯干枢, 1 枚荐椎和 1 个尾杆骨组成。 ( 1 )椎骨的一般构造 取 1 枚躯干椎观察。 椎体 是脊椎骨腹面增厚的部分。其前端凹入,后端凸出,为前凹型椎体
9、。前后相邻椎体凹凸两面互相关节。蛙最后一枚躯干椎的椎体为双凹型(蟾蜍每一躯椎的椎体都是前凹型)。 椎孔 椎体背面的一椭圆形孔,前后邻接的椎骨的椎孔相连形成一管即椎管,脊髓贯穿其中。 椎弓 为椎体背侧的 1 对弧形骨片,构成椎孔的顶壁和侧壁。 椎棘 椎弓背面正中的一细短突起。 横突 在椎弓基部和椎体交界处,由椎体两侧向外突出的 1 对较长的突起。 关节突 2 对,为分别位于椎弓基部前、后缘的小突起。前面的关节面向前,称前关节突;后面的关节面向后,称后关节突。前一椎骨的后关节突与后一椎骨的前关节突相关节。 ( 2 )颈椎 为第 1 枚椎骨,也称寰椎。寰椎无横突和前关节面,其前面有 2 个卵圆形凹面
10、,与头骨枕髁相关节。( 3 )荐椎 具长而扁平的横突,向后伸展与髂骨的前端相关节。椎体后端有 2 个圆形小突起,与尾杆骨前端相关节。 ( 4 )尾杆骨:是由若干尾椎骨愈合成的一细长棒状骨。其前端有 2 个凹面,与荐椎后方的两个突起相关节。 3 附肢骨骼 ( 1 )肩带、胸骨、前肢骨 肩带(图 19-2 ) 呈半环形,左右对称。每侧肩带包括背腹两部,背部有上肩胛骨和肩胛骨,腹部有锁骨和乌喙骨。 上肩胛骨 位于肩背部的扁平骨。其后缘为软骨质。 肩胛骨 一端与上肩胛骨相连,另一端构成肩臼的背壁。 锁骨 位于腹面前方,细棒状。 乌喙骨 位于锁骨稍后方,为较粗大的棒状骨。其外端与肩胛骨共同构成肩臼,内端
11、与上乌喙骨相连。上乌喙骨 位于左右乌喙骨和锁骨之间, 1 对细长形骨片,尚未完全骨化,在腹中线汇合,不能活动,称固胸型肩带(蟾蜍的左右上乌喙骨成弧状并互相重叠,可以活动,称弧胸型)。 图 19-2 上图为弧胸型肩带,下图为固胸型肩带 1. 上乌喙骨 2. 前乌喙骨 3. 喙骨 4. 锁骨 5. 上肩胛骨 6. 肩胛骨 7. 喙孔 8. 前胸骨 9. 胸骨 胸骨 位于胸部的腹中线上。蛙的胸骨由一系列骨块组成,并以上乌喙骨为界,分为两部分。蟾蜍仅具 1 块。 前肢骨 构成前肢上臂、前臂、腕、掌、指等 5 部的骨块。 肱骨 上臂的一根长棒状骨,近端圆大,嵌入肩臼形成肩关节;远端与前臂的桡尺骨形成肘关
12、节。 桡尺骨 前臂的一根由尺骨和桡骨合并而成的长骨,骨干内外两面两骨愈合处各有一纵沟,尤以远端部分较明显。 腕骨 位于腕部的 6 枚不规则形小骨块,排成两列,每列 3 枚。 掌骨 掌部 5 根小骨,第一掌骨极短小,其余掌骨细长形,长度相近。 指骨 前肢 4 指,分别关节于第二、三、四、五掌骨远端。第一、二指各有 2 枚指骨,第三、四指各有 3 枚指骨。 ( 2 )腰带和后肢骨 腰带 是后肢的支架,由髂骨、坐骨和耻骨 3 对骨构成,背面看呈“ V ”形,三骨愈合处的两外侧面各形成一凹窝,称髋臼。腰带的后部中间与尾杆骨相连。 髂骨 1 对长形骨,前端分别与荐椎的 2 个横突相连,后端与其他两骨愈合
13、,构成髋臼的前壁和部分背壁。 坐骨 位髂骨后方。左右坐骨并合,构成髋臼的后壁和部分背壁。 耻骨 位腰带后部的腹面,左右耻骨愈合。构成髋臼的腹壁。 后肢骨 构成后肢的股(大腿)、胫(小腿)、跗、跖、趾等 5 部的骨块。 股骨 为股部的一根长骨,其近端呈圆球状称股骨头,嵌入髋臼构成髋关节,远端与胫腓骨相关节。 胫腓骨 为胫部的一根长骨,骨干内外两面中间各有 1 条浅纵沟,表明此骨系由胫、腓两骨合并而成。其近端与股骨形成膝关节,远端与跗骨相关节。 跗骨 5 枚,排成 2 列。与胫腓骨相关节的是 1 对短棒状骨,外侧的为腓跗骨(跟骨),内侧的称胫跗骨(距骨),两骨上端愈合,下端相互靠拢。另 3 枚颗粒状,在跟骨、距骨和跖骨之间排成一横列。跖骨 为联系跗骨和趾骨的 5 根长形骨,第四根最长。在第一跖骨内侧有一小钩状的距,又称前姆指。趾骨 后肢五趾,第一、二趾有 2 枚趾骨,第三、五趾有 3 枚趾骨,第四趾有 4 枚趾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