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藏医药学的起源与形成藏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文化的民族之一。藏医是藏族人民杰出五大发明(五小发明和五大发明共为十明。五小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五大明:工艺学、医学、声律学、正理学、佛学。)之一的优秀文化。是本民族历代祖先自古以来,在青藏高原上同各种疾病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吸收其它兄弟民族及外来医学的许多精华,不断地予以补充、提高、发明和创造,成为一个具有革民族特色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不仅对藏族人民,而且对其它兄弟民族的生存,也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藏医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已有 23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如果追溯到史前的传说年代就更为久远
2、了。这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对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借鉴和吸收兄弟民族及周边国家医学的精华,结合西藏的条件和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不断形容,反复实践逐步提高,形成的一门容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剂、制剂和特殊治疗等方面的体系,完整的最终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本民族医学体系。有关这些方面的详细情况,已记载于早期的史书、宗教源流及医史中,现仅作扼要的介绍。 根据象雄苯教历史所传,至少在二千余年前在一部可信的史料。考证所载内容,苯教祖师辛绕弥沃齐在世年代与佛祖释迦牟尼为同一时期。另有一些史料认为,在公元前 400 至 500 年左右,为象苯教
3、医学的形成期,此时常松杰普赤西将其父辛绕弥沃齐所著诸多医典予以发扬光大。又有一些苯教源流史书认为,苯教祖师辛绕弥沃齐降临人世并创立医药学等等,虽有不同的说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藏医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聂赤赞普赤西的历史来看,现在公认的藏医学有 2300 多年有历史之说,正是依据上述观点而得出的结论。另外,根据五部箴言大臣箴所述,当聂赤赞普来到雅隆赞塘地方,由孜拉嘎跃得回答了六疑点之一,说有毒就有药。那么早期怎样将毒制成药呢?根据考证,当时有一种取自动物内脏的被称为“吐迥旺日“的药丸,其记载见于藏医药学家提玛格西旦增平措所编辑的杰普赤西所著毒药疗法之中,至今有目共睹。我国著名藏医学家强
4、巴赤列和土登次仁主编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的历史章节记载,世闻祖先梵天王以对人类的同情心,教给人们用开水治愈消化不良症。据此推断,人类最初的病是消化不良症。因为原始社会人们吃的纯系粗糙食品,致使得消化不良症者很多,后来人们找到了使用火的方法,对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经过用火烧或煮的方法,不仅预防了消化不良症,而且经过实践证明,开水对增加身体热量、帮助消化,还对其他疾病的辅助治疗也有益处,由于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人们不仅发明了搅乳提炼酥油的方法,学会了治疗外伤,用“酥油止血,酒糟敷疗疮伤“等方法,还找到一些新的药物来源。吐蕃王朝第二十八代赞普拉妥妥日年赞(公元 254-374 时,藏王把自
5、己的公主意吉锐恰嫁给天竺的医学家碧棋嘎齐为妻,后来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叫通格妥觉间,双亲和另一们天竺医学家碧嘎拉孜向他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胜经、食经、药物经、放血火炙经、医械工巧经等,使其样样精通,成了名医。在手抄经医术日光中阐述了拉妥妥日年赞时期医学得到很大发展,已经开始懂得药分寒热之性的道理。这与四部医典跋文中所说的有寒热之分的药性的观点非常吻合。还有一位叫莫龙褒巴扎的吐蕃王,生而盲,经由吐浴浑延医用金刀治愈,初开眼时,见达莫山上的盘羊,故改名达日年斯。吐蕃王仲年德乌,患毒龙麻风病,主避免遗传后代,自己生入窟穴,这则故事在桑耶寺的壁画中有记载。还有雅隆香达(香多)地方建有其墓“孙切栋布“,可惜此墓
6、在平民起义时化为乌有。以上这些事实足以说明在拉妥妥日年赞时期藏医药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通格妥坚这样的医师,能够开启莫龙褒巴扎的眼睛,仲年德乌生入窟穴等都说明那个时代的医师及医疗、预防技术等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格妥觉医师担任拉妥妥年年赞后半生及赤年松赞前半世的太医。从此,通格妥觉间的太医,五代父子相传,担任过第二十九至三十三代藏王的太医。约(公元七世纪)藏王囊日松赞时,从汉地吸收了一些医学及天文历算方面的知识,虽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但说明从那个时候起,已经找到了吸取其他医药学的长处、使本民族医学得到发展的道路。公元 617 年,法王松赞干布诞生,根据他崇高的意旨,吞米桑布扎派往印度,学习梵文及
7、印度文化,返回西藏后,改革原来的藏文字和音意。新创了如今众所周知的完整藏文,对西藏的所有文化,特别是医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公元 641 年,内地唐太宗的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从长安带来了“治四百零四种病的病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其医学论著中的医学大全于 7 世纪中叶由马哈德瓦和达马郭卡译名为门杰前木,成为西藏最早的藏医药古典文献。该译著把中医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营卫气血,五脏六腑学说及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吸收和消化了进去。藏医除了在诊断中注重尿诊和在用药上多用散剂外,与中医有许多相似之处。公元 650 年前,松赞干布聘请汉族名医韩文海、天竺名医巴热
8、达札、大食名医嘎林诺为朝延御箕,此间,三位名医合著了一部七卷七的综合性医书门杰吉村恰。(汉文名为无畏的武器。虽此书早就散失,但藏医大师钦绕罗布院长曾说过,该书的主要内容均辑录环境藏医药巨著的四部医典之中。)此著引起了松赞干布的重视,他号召全吐蕃医生传学,表示对学习好的医生授予“措奇门巴“的称号,并颁布了 12 条优待规定,三位名医被分别封为“邦君“、“大仙人“和“首位摄政“。麦阿葱赞普(赤德祖丹),从内地、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堆布等地先后邀请九大名医来藏传播各地的医疗技术。公元 710 年,金成公主入藏带有大批历算和医药书籍。以及医生、随员等,其中许多历算和医药书籍由汉族和尚马哈金达,汉族
9、工伎力日楚杂和藏族医生琼布孜孜、琼布顿朱等译成藏文。月王药诊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本译著作,它的藏名为门杰达瓦杰布,是现存藏医学最早的著作。由印度医师先底嘎瓦和七位太医(七觉士)向赞普呈献的度母本草中收录了 250 种药材和 365 种配方,大译师白若杂纳所著的文殊本草中收录单科 170 种药材,139 种配方。此二本为现存最早的本草。公元 708 年出生的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现俗称:老宇妥),是一位伟大的藏医学家,他活了 125 岁,他利用前人研究的成果,通过培训医生,行医治病。加工研制药物等实践,同时吸收了古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冲(今新疆境内)等地丰富的医学精华,以及祖国中医药学的奇妙功效
10、,特别是在白若杂纳所著有四续释难明灯等著作基础上,在他的有生之年撰著了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还撰著了四续释难明灯、医续十八支、(汉地、天竺、尼泊尔等地名医医诀精要)和宇妥验方利见等著作。四部医典是汉语俗称,全名是甘露清义八支密诀续,藏文译名为索日居悉,这是一部既有西藏地方特色,又有汉医和天竺医学色彩的藏医学综合巨著,它的问世促进了藏医学的发展,扩大了它的影响范围。这不仅是四部医典内容及特点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本民族的光辉灿烂文化,因此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称赞和景仰,在科学研究领域中也成为了无价之宝。宇妥宁玛大师先后多次去过汉地、西藏及印度、尼泊尔的很多地区,大规模地开发医疗活动和讲授医学理论,
11、前往西藏林芝药城,建立医学寺院,传授四部医典为主的医学理论,培养弟子千人以上,并为后代编著了医学和天文历算方面的许多经典。后人称之为“第二药王“。公元 1000 年左右,也协畏时期由古格王柯热执政时,班智达达摩室窝玛与聂沃翻译家优格仁青共同翻译了吐蕃王朝崩溃后的第一部医药学典籍医学八支集要自释。该译著是藏医学蓬勃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公元 950-1005 年,大翻译师仁钦桑布翻译了马鸣论师著的八支集要及其注释和迦湿弥罗学者达瓦恩噶著的集要广注词义月光等。仁钦桑布不仅是一位有名的医药典籍大译师,而且更是一名精通医学的大学者,他的译著对藏医学的发展影响极深。公元 10 世纪,宇妥萨玛云丹贡布(
12、现俗称:新宇妥)系为宇妥宁玛的第 13 代后裔,诞生于西藏江孜县郭西热塘地方。根据第司桑杰嘉措在后续蓝琉璃跋文中记载,宇妥萨玛与仲郭巴杰瓦迥乃为同一时期人物。10 世纪后得五世达赖喇嘛准许,木刻其传记并存于噶丹不措林寺的木刻版中。宇妥萨玛先后以各种奇特神通,六次周游尼泊尔和斯里兰卡等到国家。前半生主要以研习传授医学八支为主,以后拜卫巴达扎和绕敦贡曲嘉为师,学完四部医典的全部内容,暂以独承方式进行研习。几次赴印度时,亲自谒见了空行母之主自母成瓦及扎热嘎仙人等众多大学者、大成就者,并得到无数妙诀亲传。在其自著书中道:“圣语医学八大支,龙树医典黑白月光疏,仙人之派帕奎之医典,汉地印度诸圣大医典,藏地
13、实践之经验,还有那空行母授记等,靠弟子之福习典拜师,前世修炼、自我身心,今世精宇妥智慧大显通“。正如上述所言,宇妥萨玛经过比较研究当时在雪域流传的所有医学典籍的基础上,首先编写了分五部分的医书探病脉诊学一书。此后编写了临床小册一函,手抄本现藏于藏医院图书馆内。后又撰写了小续甘露精要一书,共 33 章,为便于理解其秘诀又编写了注疏纸卷三部及分六品的教诫金匙一书。同时还编撰了收录 199 种药材的大本草及秘诀精萃本古促、切脉准则普顿玛、秘诀宝藏之瓶、体腔经络图等许多著作,特别上宇妥萨玛云丹贡布根据当时的需要对根本医典的某些章节和论说医典中的饮茶、药食等章节进行补充。同时根据月王药诊中之部脉查尿及五
14、行互相生、化、克、养的关系等内容,对后续医典和秘诀医典予以相应的补充。尤其对医学八支内容的精华部分进行汇总和编辑。该圣者的相随弟子多如满天星。其中最有名的为松顿益希松。宇妥萨至把四部基典传授给了这位弟子。松顿编写了宇妥传五体自成及秘传、论说医典释小集明灯等著作,同时大力弘扬了四部医典的内容。宇妥萨玛首先传授了四部医典之后,为了让得意门生及众弟子了解其意,分别撰写了注释色签和松签两本医书,为传授四部医典又编写了十三分支等著作,使藏医药得到了发扬光大。公元 1012-1090 年,札巴恩协坚在桑郭寺正殿宝瓶柱下发现失传多年的宇妥云丹贡布撰著的四部医典,并地行医治端正的过程中不断解释和传播。通过实践
15、撰摄义等书,他祖孙三代在藏医强巴学派中都享有盛名。 公元 1100-1250 年,萨迦派精通医学的高僧学者萨迦扎巴坚赞和萨迦班达贡嘎坚赞,在其著作里都有医学论著,其中由萨迦扎巴坚赞于 1147 年编写的药诊国王宝库之首篇总和合论说明灯中阐述了病根为“培根“,病佐为“龙“,病毒为“赤巴“。其中“病毒“一词西医也使用,但从时间上来说藏医的“病毒“一词出现的相当早,此书中有许多论述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论断,并对藏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乌坚巴仁钦贝(公元 1230-1309 年),将独特的药物炼丹经典炼坐台论,由印度梵文译成藏文,并著有该书释义坐台三论、坐台炼制窍诀银塔、耳传手册等巨著,对藏药炮制
16、方面有极深远的影响。公元 1284-1339 年,藏传传教噶玛噶居派黑帽系的杜松钦巴第三代转世活佛噶玛让琼多吉著的药效汇总药名之海对 830 种左右的药效作了一一说明,其中从 10 种宝石类开始对木药、草药、动物药等的种类及分类、疗效等作了明释,是当时比较齐全的药典之一,后来的众多医学专家以此书为据,在许多本草中引用。 公元 1290-1364 年,藏传佛教噶玛噶居派夏鲁系祖师,后藏夏鲁寺座主布郭仁钦竹编纂纳唐版大藏经丹珠尔,据统计全集共 26 函,229 种,其中除佛教、历算、音韵学外,藏医学是其重要内容。该书较完整地汇集了古代藏译医著,务研究藏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他不仅作了医药典
17、籍上的汇集工作,而且还撰著了配方百种注释,在藏医药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汤东杰布(公元 1361-1485 年),终生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做善事,他是奠定拉萨药王山医学利众院的最初基础者。著述有身体健安,能治百病的智托洁白丸和对瘟疫等内外科疾病有特殊疗效的红丸等许多秘诀,传授给后代。其主要弟子之一是阿里芒玉的嘎玛让琼多吉(公元 1284-1339 年),他精通五明,著有详细记载八百三十多种药物功效的巨著药名海,系著名的经典药物学著作,被后来的医学家们视为可靠准确的依据而加以引用。(二)西藏医学史中的两大学派约自公元十五世纪开始在西藏的医学史上形成了北方派和南方派如同日月的两大学派。这两面三刀
18、大学派都坚持四部医典的总纲和理论,利用各自的智慧。予以校订,进行广泛的阐释。同时结合自己的具体特点,对独特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和整理。这些对西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各方面都有所补充,极大地丰富了藏医药学。北方派以讲、辩、著的方式结合西藏北方的地理、气候、生活方式等实际特征,对独具特点的医治方法进行经验总结,著述医书疏解,创制新药方,甚至辨别药物等,发扬了北方学派的特点。北方学派之创始人是强巴朗杰扎桑 法王。该尊者于 1395 年在日喀则昂仁县诞生。幼时聪颖,四王岁时能够写字读书,长大后广拜嘎阿巴放觉西绕等许多著名学者为师,精通各类知识。他医术高明,撰写的医学论著主要有八支集要如意宝珠120 卷、本论
19、注释义明灯、释论注甘露河流、后论释难万想如意、医药宝匣、三百六十医法辨别、九绝症分辨等。对四部医典进行深入研究,作了独具特色的注释,成为藏医强巴学派的开创祖师,其有米尼玛通瓦顿丹等众多弟子,对藏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南方学派以药物味道、功用、药效本质、释名及其作用等方面制定论述、进行讲解,介绍药物等。以讲、辨、著的形式、发扬了南方派的特点。公元 1439 年,在山南地区诞生了伟大的医学家苏嘎年尼多吉,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但他仅活了 27 岁。他 14 岁就与强巴学派大医家米尼玛通瓦顿丹讨论医术;16 岁开始著书,千万舍利就是他当时的巨著,医诀共达416 部类。其主要论著有:四部医典广注水
20、晶彩函、四部医典向难银光宝鉴、格言阳光、珍宝药物形态识别、甘露之池、甘露宝库等。他是苏嘎学派(南方学派)的建宗祖师,其传人甚多,有 60 多人是名医,在藏医药学上的发展史上,功绩显赫,名扬千古。他的主要传人是山南最的名望的藏医甲波班钦。苏嘎洛追杰波在传承苏嘎学派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著作很多,主要著作有祖先口述、年尼多吉传、医学概述庆喜仙人之哥、医学问答录等,后来抵达西藏山南地区扎唐时,由于雅加巴作施主,他对四部医典进行校勘订正,刻制了医学史上第一次现在称之为扎唐四部医典的著名版本。这对西藏广大地区讲授四部医典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留下了无法估量的丰功伟绩。 公元 1617 年,第五世纪达赖喇
21、嘛阿旺洛桑嘉措诞生于琼杰庆洼达孜地区(山南)。他先后拜了班禅洛桑曲吉坚赞、第达林巴等许多著名学者为师,慧通各类学科,成为所有新旧显密宗之主宰者。著有因明学方面的 10 部著作和内明方面的 4 部著作等共计 18 部。另在声明确学和历算方面也有许多著作。在医学方面除背诵三续之外,无专门的论著。然而五世纪达赖喇嘛作为政教之主,对藏医学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对一些医学典籍亲自予以审定。如达木曼让巴敬献的原本十八支,南木林班钦校定的根本续释祖先遗训及论说续释祖先遗训、后续小便经和由南木林班钦和达木洛桑曲扎合著的祖先遗训补注后续(小便经)之后释论解开金刚结,达木曼让巴及其弟子弥美丽、拉热瓦所编之箴言金饰和新
22、旧宇妥传等。上述这些版本距今已有 300 多年历史,现收藏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另外,为推动藏医院事业的发展,培养继承人才,于 1643 年在哲蚌寺西殿创办了由尼塘仲洛桑嘉措为导师,以强俄囊索达杰为主管的医学卓翩林(利众院),在日喀则创建了由擦绒巴主管的常松堆白林(医学神仙院)两所医学学校。当时报名参加四部医典考试的学员很多。 公元 1638 年,诞生了达木曼让巴洛桑曲扎,五世达赖给予他无比的关怀,第司桑杰嘉措也称赞他如同“药王“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授他为五世达赖的太医,拜尼塘活佛及常松旦增杰等五十几位大师为师,勤习医理,获得“曼让巴“(相当于现在的医学博士)之誉,著述有养生甘露精华、常觉药丸评述
23、长生甘露甘露等许多优秀的著作,公元 1653 年,第司桑杰嘉措诞生于拉萨北效娘热地方之仲麦。他先后拜了很多著名文化学者,在医学方面主要拜了措齐勋努无别之伦顶朗杰多吉尊前为师。著有四部医典注释本蓝琉璃、秘诀续补注斩除非命死绳利剑、西藏医学史等著作。在第司的主持下,召集西藏名画家绘制了四部医典八十幅彩色系列挂图。公元 1696 年在拉萨药王创建了医学僧院,定名为药王山利众医学院,并安排塔木洛桑曲扎医学博士和高僧洛桑阿旺两位主管任教,第司桑杰嘉措也亲身传授医学理论。公元 1711 年。地西藏东北地区,由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加措的经师曲桑旦坚赞在塔尔任堪布时,该寺强巴林新建医学僧院,除蒙古族外还有许多蒙
24、族也得到了新刻制了书版。1724 年,第二世嘉央金美旺布,在拉昌扎西奇寺建立了利众医学院,当时还按该地王公蒙古亲王丹增旺久的意愿,第七世达赖格桑加措给该王委派太医益西桑波,太医益西桑波在此地培养弟子有蒙古族蒙族等许多兄弟民族的传承弟子,向他们毫无保留地讲授医学理论和秘诀实践,著述有体腔区位线本注等,克服种种困难,亲自带弟子前往青海、若尔盖、甘肃等地,从事药物研究、介绍药物。 同样,这些弟子先后在恰穹寺等地创建了利从医学院。这时期从药王山利众医学院派洛桑曲培及格桑阳培医学专家赴外蒙任救主库伦。公元 1745 年,哲布尊丹巴的太医在北京雍和宫创建医学僧院,培养不同派别的弟子,并且在蒙古的一些比较大
25、的寺院也创建了医学僧院。公元1543-1588 年第三世达赖喇嘛朗加措时期,还培养出一批蒙族人才,声誉卓著的贡献金美旺布、龙日丹达等许多医学家,著有各种高水平的医学经典。另外,在拉达克、不丹、锡金、尼泊尔、天竺等地也先后盛行藏医学,为其他民族的生存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公元 1733 年,德格杰布和曲杰旦巴次以原先医学四续的印版为底样,雕刻千格版,先后把医学广泛蓝琉璃、十八支、月王药诊、嘎加玛(秘籍)、珍药二元要诀(EM)等许多经典医学论著进行印制。西藏昌都地区的丢玛格西丹增平措(生于公元 1787 年),著述有著名的药物学经典论著晶珠本草为主的六十多部著作。晶珠本草分上下两部,上部为歌诀之部,
26、以偈颂体写成,对每种药的功效进行概括论述。下部为解释之部,以叙述文写成,分别对每种药物的来源、生长环境、性味、功效,予以叙述。根据药物的来源、生长环境、质地、入药部位的不同,分为十三类,对树类、旱生草类、湿生草类药物中又分根及根茎、茎、枝、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皮类等。在动物药中又分头、脑、角、眼、舌、齿、喉、心、肝、脾、肾、胃、肠、生殖器、骨、骨髓、脂肪、肉、血、皮、毛、爪(蹄)、乳、便、昆虫等,共收载药物 2294 种。这是历代藏医药书籍收载药物数量最多的经典著作。这本书对药物的分类方法的科学性强,至今在植物分类学,动物学,天然药物学失灵丰,仍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记载的药物,除去重
27、复的,实有 1220 种,比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录的药物还多 423 种。在月王药诊、四部医典中,虽然从理论上提出了六味、八性、十七效,但没有在具体药物上予以体现。而晶珠本草中对每种药物,都讲述了味道、性、效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这就给药物学增添了具体内容,更为从事药物学的人指明了用药的道理所在。由于晶珠本草收载药物种类很多,内容丰富、考证全面、订正确切,因此,为中外研究天然药物的科研工作者所重视。加之所收载药物,绝大部分是青藏高原主产种和特有种,更是引人关注,它的内容和价值,可以和本草纲目媲美。 公元 1888 年,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任命药王山利众医学院最优秀的名医洛桑桑布和丹磁嘉措二人为他
28、的保健医生。并指示:“在药王山利众医学院以讲授和传播医学为主,衰退者恢复,未衰者发展,要弘扬医学事业“。给太医丹增嘉措提供一切条件,对以前存放吉祥四部医典及其注疏蓝琉璃、秘诀补遗、晶珠本草、司都的大注释等经典论著的版本,凡已杉其老化的予以重新制版,并在药王山专门设立印经院,进行印刷。后来称作“药王山版“。现保存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公元 1893 年第十三世达赖对以前印制出版的四部医典,亲自再次作细心研究和分析时,发现一些词语有错、漏、衍等方面的问题,指出:“这是一切众生维护生命的根基,任其留着不妥,需要重新认真校对“。授予太医乌金丹增嘉措和二位药王山利众医学院专家组织专门机构,提供一切条件,再
29、次校勘、印制。公元 1897 年,授予南方学派主张的医学家强巴土旺原西藏地方政府副四品官和保健医生的职位,授予北方学派主张的医学家堂曲白登为五品官和保健医生的职位,令其讲授传承药王山日切利济众生院的医学,严令他们:“要依靠各学派的秘诀实践、培养优秀弟子“。公元 1883 年,西藏山南地区愉萨拉康寺附近出生的钦绕罗布继承和发扬了俩位导师传授的独特的秘诀实践经验,并精通医学和天文星算为主要内容的一切大小文化科学知识。所以第十三世达赖喇嘛授予钦绕罗布学者为近侍副保健医生职务。公元 1916 年创建了藏医学教育、治疗技术、药物配制、天文历算、语言文化等学科纵使院校,酣拉萨医学星算利众院(西藏自治区藏医
30、院的前身),纳入西藏地方政府行政直接管理的机构,任命御医强巴土旺为总官。副御医锉绕罗布为五品官职兼学校管理,而且兼任药王山利众医学院院长。钦绕罗布继承了原来第司桑杰加措在药王山利众医学院开创发扬的好传统,在门孜康(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前身)创立了以各科设置学习内容和年限,理论传授、实践当面传授、考试和毕业制度、药物采集、配制等为主的完备规章制度,具有创造性。另外,在原来药王山利众医学院有 79 幅彩色四部医典系列挂图,一段时间里因借走未还而丢失,只剩下 31 幅,钦绕罗布承担任务,重新绘制儿了补充,至今仍保存完整。他的著作有根本续主干注疏医学大海、大海常用实践药物配方甘露宝瓶、婴儿分娩法早利众月境
31、、药物功能汇编利乐善说、药材标本如意宝瓶、天文历算学的五合算等实践方面所必需、共同与独特的许多标准论著,均予以制版印刷。这位贤者先后培养的新传弟子、再传弟子一千余人分布在西藏各地以及拉萨达无、锡金、不丹等国,特别是现在的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藏药厂,是集中其亲传弟子之地。当今为旬老藏医专家,代表着全藏医疗水平,同时担负着对基层各组长藏医系统科研、临床技术的指导。(三)四部医典80 幅彩色唐卡(1)四部医典80 幅彩色唐卡藏医藏药历史悠久,历史记载藏医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对世界屋脊上的藏民族有生存、繁衍生息、生产发展待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松赞干布在位期间,藏医药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之后,
32、藏医学鼻祖宇妥云丹贡布(708-833 年)集古代藏医之大成,吸收四方医学的精华,编著了四部医典。该巨著是 80 幅唐卡的最早来源。公元 8 世纪初,吐蕃王朝待医比吉赞巴希拉,编绘尸体图鉴26 章。尸体分布图、活体及尸体测量等藏医腹腔图画见于许多藏医历史典籍。公元 10 世纪,被誉为“凡间乐王“的宇妥萨玛云丹贡布,在传讲四部医典时,即曾亲自绘制人体骨骼结构图,并编纂脏腑解剖图等。从此,藏医图示系统更趋完善。公元 14 世纪以后,藏医药发展进入“强、苏“(北方学派、南方学派)两大学派时期,强巴派的著名藏医学家昌狄班旦措吉,在人体解剖和药物图谱的绘制方面造诣颇深,昌狄班旦措吉及其解剖明灯和药物蓝图
33、等专著的藏医唐卡主要依据昌狄流派的强巴派。后来苏嘎派(南方学派)代表人物苏嘎年尼多杰(1439 年)等著名藏医学家先后依据四部医典唐卡方面各自的特点,为了更加丰富该书又增加了一些唐卡。五世达赖灵塔中记载第司桑杰嘉措(1653-1705 年)师徒号称与耆婆相等的名医伦定朗吉多杰学习了药物鉴别、脉制图、脏腑制图等巨著。第司为了传承藏医唐卡,指定强派继承人师从伦定朗吉多杰、年日堆孜久美,学习藏医药鉴加紧脉制图、体格图。第司在整理唐卡画图时,只有 50 幅唐卡画图,后来增加到 60 幅唐卡,这 60 幅唐卡画图是由画家洛扎罗布加措起草图形,画家菜巴格涅着色描绘完成的。藏医唐卡由此形成完整体系。公元 1
34、696 年建立了药王山利众医学院,该院当时在教学上很需要根据四部医典内容描绘的藏医唐卡。公元 1697 年为庆祝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坐床典礼,第司自己编著了关于二十部大五明经著和 62 幅藏医唐卡画图,又增加了二幅唐卡。关于第司补充完善藏医画图之事见于第司著仓央嘉措传木刻第副产品203 页。在上述 62 幅藏医唐卡画图的基础上,第司继续搜集有:依据月王药诊等经典医籍,数幅尿诊和火炙穴位图;伦定派的前后脉制图;强苏各派药物鉴别示意图;采自不同地域的新药标本;对月光的补充说明等作了多方面的补充完善,公元 1730 年圆满完成了四部医典系列挂图79 幅藏医唐卡画图的绘制。西藏医学史木刻本 191 页中记
35、述:唐上学画图是为了使四部医典通俗易懂,从渊博学者到初习童能理解,犹如托在掌中的透明余甘子那样,一目了然,此成套唐卡共分四部分,第一部总则本4 幅;第二部论述本35 幅;第三部秘诀本16 幅;第四部后序本24 幅,共计 79 幅唐卡画图外,加附 1 收到历代名医图,成为 80 收到唐卡画图。历代名医 1 幅的来源虽未见于医史及各历史典籍,但是名医 1 幅的后面第司亲笔写有十四首诗,加盖的印章至今可见,无疑说明了该幅名医唐卡亦出自第司之手。80 幅成套藏医唐卡画图问世后,曾经多次复制,其中药王山利众医学院的 80 幅唐卡画图是真正的原本,1976 年在罗布林卡仓库里见到有二套藏医唐卡画图,当时文
36、物专家们猜认这些唐卡是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或八世达喇嘛江白嘉措期间复制的,未能找到可靠的历史依据。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执政期间,对藏族文化,特别是藏医和天文历算方面都非常重视,他为了复制 80 幅藏医唐卡画图,拨出充足的款项,于 1923 年将藏医唐卡再一次补充为 80 幅。(药王山利众学院曾经原有 80 幅唐卡画图,因藏管不善,仅剩 31 幅。)务了纪念十三世达赖喇嘛对藏医唐卡的关心支持,名医 1 收到中间有十三世达赖的画像。后来按照上述原本,青海和昌都的大寺院,拉萨门孜康、私人医生复制全套内容。如名医多吉坚赞复制了关于脏腑解剖图等十几幅唐卡图已成为所有藏医工作者从事医务工作的根本依据,
37、为藏医学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关于藏医唐卡以散到国外之事众说不一,事实上确有不少珍贵的藏医唐卡流散于国外,台德国学者艾米瑞西所著印度医学教材选编中言:“公元 1904 年,某人旅经拉萨后带去 4 收到藏医唐卡,其中 1 幅现藏于英国 Wellcam 大学图书馆,又有 119 收到现藏于苏格兰皇家展览馆(Royal eattishmuseum)其中缺 78、79 幅,这些唐卡是十三世达赖返回西藏以后,当时复制的 79 幅一套赠寄给卡嘎活佛,1992 年他们收藏的这些唐卡是由 Dr.Grurmd Dr.fernand Meyer负责的。“伦敦群众出版社出版了藏英对照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黑白彩印
38、两版,藏于乌兰布特(蒙)人民展览馆。公元 1983 年,由意大利藏学家朗卡罗布先生主持召开的国际藏医研讨会邀请函中复制有第 12、13、15、40、49、50 号藏医唐卡,说明意大利也有藏医唐卡馆藏。1959 年,拉萨市军管会首长徐爱民将军爱好藏医学,要求将药王山所藏 80 幅唐卡全部遗交藏医院。1962 年,为使钦绕罗布院长之遗物尽其实用,用老院长私有的绸缎为 80 幅珍贵唐卡做套边及盖布,完成后全部收藏于藏医院文物管理室,“文革“初期虽受少许破坏,因得到及时保护,未造成大的损坏。1976 年,英国记者韩素英来拉萨采访,返回后发表了的关在拉萨藏医院所见藏医唐卡之报导后,北京及时派员来拉萨开始
39、对 80 幅唐卡进行研究。1982 年,上级有关部门拨给藏医院 50000 元,重新复制 80 幅全套唐卡并新做套边及盖布之后,原版唐卡就收藏在沉香木制箱内。1983 年 6 月,在西藏自治区卫生厅、藏医院、社会科学院、西藏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译成藏、汉两种文字出版的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发行于国内外,从此重视、研究藏医唐卡的学者日益增多。由于该书极具历史价值,在 1986 年的全国图书质量评比中获得了优秀图书奖。1990 年 7 月,江泽民总书记到西藏视察工作时,称赞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是无价之宝。(2)四部医典80 幅唐卡和简要内容四部医典唐卡画共分四部分,第副产品总则本4 幅;第二部论
40、述本35 幅;第三部秘诀本16 幅;第四部后序本24 幅,共 79 幅唐卡画图外另附 1 幅历代名医图,成为 80 幅唐卡。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是四部医典具体内容的写实,它反映出千余年形成体系的藏医药学,已经具有相当的科学水平。例如,在解剖学方面,挂图对人体骨骼的描述很细,认为人体全身有骨骼 360 块,肋骨 24 根,牙齿 32 颗。对肌肉描述比较精略(此内容记载于人体骨骼的第 11、12 幅画图)。对于胜地腑,认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和喂、珑、胆、膀胱、“萨姆体“六腑。珑相当于十二指肠,萨姆体相当于睾丸和卵巢。图中将血管称做黑脉,指出黑脉的会搏动的“如玛脉“和不搏动的“江玛脉“两种,明
41、确区分了动脉和静脉。图中将神经称为白脉,指出白脉有感觉的和司运动的两种,尽管对神经的数目和分布描述不够准确,但在千余年前对神经能有如此认识,已是很了不起了(此内容记载于白脉第 15 幅唐卡)。在生理学方面,挂对胚胎发育过程的描述很细致,指出当男女同房时,男子精液进入子宫经血混合即可受孕,孕期 38 周,图中对妊娠反应、孕期注意事项和分娩征兆的描述,同现代医学比较接近。当怀孕后 38 周分娩,这些叙述都相当正确。同时,藏医形象地描述胎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鱼期、龟期以及猪期的顺序,是与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的(本书系统完整的藏医学理论章节的“藏医胚胎学“中,亦有较系统的阐述)。对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挂
42、图采用了形象比喻的手法生动的加以说明。它用国王比喻心脏,用王后比喻肝脏,用大臣比喻肺脏,指出“大臣丧命会导致国王驾崩“,意喻“呼吸终止会导致心脏停博“。它还用饭锅比喻胃脏,用水罐比喻膀胱,用宝库比喻睾丸或卵巢,虽不能完善阐明各器官功能,但均具有一定的道理。(脏腑等功能恰当的比喻记载于第 8 幅唐卡)。在医学基础理论方面,挂图描述了人体内存在的三大因素,七种物质和三种排泄物,认为它们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三大因素中的“龙“是气,聚集在脑髓、心肺和骨骼里,主管呼吸、循环、感觉、运动;“赤巴“是火,分散在肝脏和血液中,促进消化、吸收及热能和智慧的产生;“培根“是水和土,存在于脾、胃、膀胱内、可以调节
43、消化及水分代谢,影响人的体重和性情,七种物质包括乳糜、血、肉、脂、骨、髓和精,它们均可在“赤巴“产生的热能作用下,逐渐变成“精化“,“精化“散布全身,使人发育、成长,保持健康。三种排泄物包括粪便、尿和汗,可以通过它们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龙、赤巴、培根既被用来解释人的生理活动,还被用于区分人的类型。根据身材、肤色、性格特点,人被区分为龙型、赤巴型、培根型和各种混合型。龙型人身材窈窕、肤色微黑、性情活泼,特点是多愁善感、性欲旺盛、喜好娱乐;赤巴型人身材适中、肤色微黄、性情急躁,特点是才智聪明、嫉妒心强、喜好争斗;培根型人身材魁梧、肤色白润,性情温和,特点是举止稳重、胸有成竹、喜好娴静。挂图反映出
44、,疾病的内因决定于人的类型和年龄,外因则主要是季节、气候、环境、起居和饮食的变化。三大因素、七种物质、三种排泄物平衡失调,均可致疾病(按照龙、赤巴、培根类型来区分人的类型记载于第 18 幅;本书系统完整的藏医学理论章节的“三大因素学“中,亦有较系统的阐述)。挂图对训种疾病症状的描绘相当细腻,对于浮肿、肺气肿、脱肛、痔疮、炭疽、雪盲等许多种疾病病因的描述,现在衡量也还算比较科学。挂图介绍,藏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问诊、望诊和触诊。望诊中尤其重视舌诊和尿诊。舌诊主要看舌质和舌苔,尿诊则主要观察尿的颜色、气味及搅动后泡沫、沉淀物、漂浮物的变化情况。(肉眼诊断舌和尿记载于第 65 幅)。触诊中主要是脉诊,
45、脉象因病而异。热性病的脉象分数、洪、大、弦、滑、硬 6 种,寒性病的脉搏象分沉、迟、弱、细、浮、虚 6 种(脉搏诊记载于第 62 幅)。挂图介绍,藏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分为内服、外治两大类。内服法靠服用丸、散、膏、汤、药酒等各种剂型的药物治病(骨服药记载 于第 69 幅)。外治法则有推拿、按摩、发汗、艾灸、热敷、冷浴、药酒浴、温泉浴、滴眼、滴耳、滴鼻、熏烟、擦灌汤、导尿、穿刺、放血等多种(外治记载于第 71 幅和放血及火灸 73 幅)。外治法的发展促进了医疗器械的制造,从挂图所介绍的近百种医疗器械,可以推断藏医很早就有了较为精致的众多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方面记载于第 36 幅)。在药物方面,四部医典
46、收载了各种药物,其中,动物药和植物药各占 2/5,矿物药占1/5。挂图中绘制的海螺、菊石、斑蝥、熊胆、麝香、牛黄、贝母、黄连、孔雀毛、肉果草、天南星、藏木香、长梗秦艽、瑞香狼毒等许多种药物,图形和色彩都十分逼真(药物数量方面记载于第 31 幅)。挂图还介绍了凤毛菊、绢毛苣、翼首草、螃蟹甲、飞燕草、兔耳草、船形乌头、绵毛丛菔、囊距翠雀、乌奴龙胆、高山大黄、唐古特青兰、伞梗虎耳草、纤毛婆婆纳、毛瓣绿绒蒿、喜马拉雅紫茉莉等 119 种西藏高原特产草药,为祖国医学宝库增添了异彩(凤毛菊等西藏特产草药 100 多种记载于第 29 幅)。就医疗思想而言,挂图反映出,藏医不但重视疾病的诊治,而且强调注意起央
47、饮食的调节,提倡锻炼身体,保持清洁卫生,预防疾病发生,对日常各种食物的性味和营养价值均有详细介绍,并且专有论述饮食卫生的内容(饮食卫生行为三方面记载于第 24 幅)。藏医重视妇幼卫生,对于性病的知识并不回避,强调注意经期卫生,指出月经期间不宜同房,关于孕期卫生、顺产和难产、接生方法、产后调养等方面都有详细描述(儿童卫生记载于第 47 幅,妇女卫生记载于第 48 幅)。(3)四部医典80 幅唐卡的价值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和西藏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英、藏骊照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在国外要求购买此书的人很多,众口一词地称赞此书藏医学的内容极为丰富。1992 年 7 月,日语、汉语对照版全集又在日本出版社发
48、行。1998 年由强巴赤列教授担任主编,编写了藏、汉、英四部医典八十幅彩色挂图释难(大详解)蓝王永民璃之光著作,参考了古代,控、当代的许多著名的藏医书籍,具有很高的学术内涵和科学水平,尤其是作为注解的小圆圈图表 5000 多幅,为系列挂图起到了画龙点眼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藏医理论,藏医临床、藏医药理和研究不可缺少的珍贵书籍,可以 说它是 21 世纪初期的藏医学代表性的里程碑,具有研究、参考、珍藏和广泛的使用价值。总之,藏医四部医典和 80 幅唐卡是中国医学宝库的璀璨明珠,也是藏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继承和发扬藏医学的事业中要铭记宇妥萨宁(新老宇妥)、强苏两派、第司桑杰嘉措以及钦绕罗布老院长的光辉业绩。德国学者艾米瑞西在谈到藏医唐卡挂历图时称赞道:第司桑杰嘉措诠释四部医典的意义很伟大,他对藏医唐卡的补充完善,成绩更加令人赞叹,他的藏医唐卡制作风格体现了西藏的古老文明,这一切为藏医学的成果得到世人的认可,为进一步发展藏医学起到了巨大作用。王雷先生也说: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