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定义银行经营模式及对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经营模式的变迁介绍和分析,试图从银行业经营模式变迁的历史说明:银行的经营模式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部分则是关于银行经营模式的理论论述,主要是从风险、效率、银企关系、经营收益这四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理论。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行分业经营模式的分析说明分业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经营环境,理应改变。 第四部分阐述了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力提高对经营模式的要求,认为混业经营模式是其必然选择。第五部分通过中国银行及花旗金融集团的案例论述金融控股公司是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具体形式的最佳选择。论文第一章先从商业银行和
2、投资银行的基本概念出发,界定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两种模式,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国际发展和国内发展情况,同时将国际、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做了一个比较,指出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特殊性,让读者对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有一个认识。 论文第二章从规模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分工效率理论、资产专用理论、进入壁垒理论、金融风险理论和金融监管理论等七个方面运用经济学原理对于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指出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主要看一种模式是否适合一个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让读者对于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基本原理有一个认识。
3、 论文第三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阐述了 9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的优势和必然性,并分析了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分业经营所暴露出来的弊端,并结合第二章的分析指出中国的商业银行选择混业经营能够为银行的发展所带来的优势,随后笔者从金融管理机构与商业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博弈行为出发,阐述了中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笔者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三种模式的优势和弊端,并运用比较优势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指出中国商业银行实行金融控股集团比实行全能银行制更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所以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下一阶段应实行金融
4、控股集团模式的混业经营。 论文第四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实行金融控股集团可能面临的风险,指出只有制定合理的监管体制,加强监管才能规范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行为,降低风险,才能有利于金融市场的长远稳定发展。随后,笔者在介绍了当前国际上流行的三种监管模式基础上,提出为了中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和稳定发展,在基本不改变当前监管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模式,即逐步将现有传统的机构型监管向创新的职能型监管转变,并提出具体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措施。我国银行进入了一个新的竞争发展时期, 这个发展时期也是商业银行的转型期。要实现新的发展, 就要求银行对经营模式的选择。经营模式的转变, 主要体现为实现经营的集约
5、化、管理的扁平化和对客户服务的专业化; 增长方式的转变, 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规模扩张型的增长方式, 实现质量效益型、多元经营型、风险控制型的增长方式。要实现这样的转变 , 商业银行要从转变观念入手, 理顺体制, 完善机制, 突出新兴重点业务发展, 整体提高经营水平和员工队伍素质, 切实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当前的时点上,展望新世纪的金融发展,思索中国金融的变迁方向,国际金融体制的变迁给我们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就在中国完善并严格实行分业体制的时候,混业体制成为世界金融主流趋势,实行严格分业制的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体制改革路在何方,经营体制演进方向是什么?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营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打造能与国际大商业银行相抗衡的中资银行,就应该不断进行体制及经营模式改革,走一条适合市场需要的经营之路。如果不能顺应历史条件的变化对经营模式进行适当调整,不仅会使中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而且会使本身就不强大的民族银行业面临更加艰难的生